图书 | 论不能未遂的可罚性/中国社会科学院刑事法文库 |
内容 | 内容推荐 不能未遂的可罚性问题,被比喻为刑法体系的“石蕊试纸”或刑法中的“不和谐之源”,在刑法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如何处理不能未遂会倒逼着处理者做出刑法基本立场的表态。可以说,不能未遂问题是检讨各种(未遂)不法论的理想平台。本书提出未遂犯中的危险属于计划的危险,也即未遂危险的判断应从指向法益侵害的行为人的想象或者计划中去寻找。计划的危险作为主观未遂论立场出发的限制性解释理论,是各种理论资源中最能契合我国现行刑法规定与司法实践的最优选择。(本书曾荣获北京大学法学院杨春洗法学教育基金会刑法学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作者简介 张志钢,河南南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学士、法学硕士,北京大学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德国马普外国与国际刑法研究所访问学者。曾任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助理(挂职)、四川省江油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挂职)。在《环球法律评论》《政治与法律》《当代法学》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有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与面上资助项目等课题,参与课题数项。博士学位论文《论不能未遂的可罚性》被评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杨春洗法学教育基金会刑法学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 问题意识:不能未遂之体系意义 二 术语界定 三 论证路径 第二章 未遂犯属于主观不法类型:不法论的变动 一 真正的主客观说:主客观未遂论之争 二 未遂不法的特征与结构 三 两个广为流传的虚假禁忌之破除 第三章 主观未遂论的胜出:(德国)未遂处罚根据理论史 一 主客观未遂论的角逐:“粉碎性骨折史” 二 主客观混合未遂理论:印象理论 三 后印象理论时代的各种学说 四 本章小结:主观优位的主客观混合理论 第四章 客观未遂论批判(一):客观危险判断的真相 一 理论对立下未遂之危险判断:“危险释义学” 二 危险释义学的整理(一) 三 危险释义学的整理(二) 四 本章小结:毫无成效的危险释义——对立的立场与融合的理论 第五章 客观未遂论批判(二):未遂犯是计划犯而非危险犯 一 危险犯体系概说 二 未遂犯不是危险犯 三 未遂犯中的危险自成一类 四 本章小结:计划危险论的提出 第六章 计划危险论及其在我国刑法中的具体应用 一 计划危险论 二 计划危险论与我国刑法相关规定相协调 三 计划危险论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结论 德文中文姓名对照表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论不能未遂的可罚性/中国社会科学院刑事法文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志钢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032333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6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91 |
出版时间 | 2019-03-01 |
首版时间 | 2019-03-01 |
印刷时间 | 2019-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学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434 |
CIP核字 | 2018073299 |
中图分类号 | D914.104 |
丛书名 | |
印张 | 1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