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系统解读缠论核心动力学理论的书,吃透缠论的难点。
简单易上手。很多新手容易被缠论原文那如天书般的深奥理论绕进去,更别提实际应用了。本书用最浅显的语言讲明操作步骤,你只要会加减乘除和初中的几何知识,就可以上手操作。
案例丰富。缠论原文缺少图形的辅助,大大增加了学习的困难。本书用120多个图形案例为你形象地解释缠论中最难掌握的部分,让你对缠论一目了然。
系统解读。缠论原文没有经过系统编排,作者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很多地方前后看似矛盾。本书则是由浅入深,逐步梳理脉络,打通你心里对缠论的层层疑问。
《图解缠论(核心理论推导与实战演示)》的作者是陈秋明。
缠论的中枢动力学理论,一向以晦涩难懂著称,却又是缠论中的核心部分,很多缠论学习者在这一部分徘徊不前。
《图解缠论(核心理论推导与实战演示)》根据作者多年的缠论实战经验而写,最大程度地实现了缠论动力学“理论的可操作化”。全书分为入门篇、基础篇、进阶篇、推导篇、心得篇、案例篇等六大部分。
入门篇重点介绍了几种买点的图形特征,通过大量的个股实例,给出包括短线和中长线的安全买点。
基础篇针对中枢、背驰、三个买卖点展开。涉及中枢的定义与图示、背驰的分类与判断、结合中枢与背驰判断三个买卖点的方法,并通过大量个股图形阐述。
进阶篇围绕中枢与走势的变化、同级别分解、板块轮动指标、走势必完美等相对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展开,属于基础理论的补充与完善。其中围绕板块轮动指标,第一次给出了详细的运算方法。
推导篇系统地重现缠论原著中分散的逻辑推导过程,并且第一次对背驰的成立条件给出了合理解释,对理解缠论的本质起决定性作用。
心得篇基于作者多年的实战经验,是上千次操作成功与失败的总结,包括对缠论、股市的理解,并给出了学习缠论与应用缠论的一些心得。
案例篇是对一些具体走势的详细剖析,涉及多个级别的立体分析、同级别分解的具体案例。此外针对背驰的各种形态、第二买点的各种类型给出了大量个股图形案例。
《图解缠论(核心理论推导与实战演示)》的作者是陈秋明。
背驰与三类买卖点属于缠论理论中基础的基础、重点的重点,这两项理论对于实际操作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缠论所有安全零风险的操作全部建立在这两项之上,其他的同级别分解等理论不过是锦上添花,让理论与操作更完美而已。
背驰,比较的是两段同级别走势,走势分为上涨与下跌两种,注意一定是同级别走势,不同级别走势是不存在力度的比较的。在此基础上,分为趋势背驰、盘整背驰、背驰的推广运用等三类。其中趋势背驰构造的第一买点其上涨幅度是可以预计的,就是必定回到前一个中枢区间。盘整背驰后转折是必然的,也相当于盈利是必然的,但转折点后的幅度与力度无法提前预计。另外,在中枢震荡的过程中,盘整背驰的作用就是在中枢里短线操作高抛低吸。在这种情况下,要先确定中枢内当前走势与前一个同方向走势的力度,首先确定当前走势是背驰段,然后再考察次级别走势定位买点。背驰推广运用的适用范围就大得多了,但最基本的就是必须以某一个中枢为参照物,没有中枢,什么背驰都不存在。也就是说,不论是哪一种背驰的判断,必须是某个中枢的前后走势比较。
趋势的背驰点就是第一买点。如30分钟级别的下跌趋势背驰,第一买点后的所有变化都必须首先走出一个30分钟上涨,而30分钟的上涨走势如果要完成,则必须首先形成一个30分钟中枢。中枢由三段次级别走势重叠而成,所以这个30分钟上涨的次级别第一次下跌就成了百分百安全的第二买点,因为三段走势重叠而构成的中枢是百分之百要形成的。在第一个30分钟中枢形成之后,随之面临的就是中枢的延续与中枢的破坏,其中中枢的破坏对应的就是第三买点。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构成某级别中枢的走势都是次级别或次级别以下级别的,而中枢震荡就相当于任何一个围绕中枢震荡的次级别走势都以次级别或以下级别的走势返回中枢内。相对应的,某次次级别走势突破中枢时,只能当成中枢震荡处理,而随后的次级别返回如果不回到中枢区间内,证明原先的中枢被破坏,当回抽的次级别走势完成的时候,价位在原中枢区间之上,则第三买点成立。
第一、二、三买点如上介绍有着基本的顺序关系,第一买点是前一个走势的结束点与新走势的开始点,随后是第二买点,这两个买点是不可能重合的。但第二买点如果在前走势最后一个中枢上形成,则本段走势的第二买点与前走势最后一个中枢的第三买点同时成立,这就是第二买点与第三买点的重合,通常对应的都是V形反转这种凌厉的上涨。
另外要强调的就是三个级别的同步分析。缠论的应用是一个系统,如果是按日线级别操作的,那么周线、日线、30分钟、5分钟就构成了对日线级别的立体分析。比如当前的日线图中,一个30分钟走势正处于上涨背驰段中,那么这个背驰段内的5分钟下跌背驰就不具备操作意义,因为大势是向下的。但如果是按周线级别操作的,那么5分钟上的下跌背驰还是可以短线参与的,这需要不断地看图实践总结才能具备准确的立体分析的能力。
在图形特征上,第一买点通常对应着无量漫跌或者小幅的急跌后拉起;第二买点通常对应着MACD从零轴下拉到零轴上后的两次回抽,对应的K线图会有浅浅的W形态;而第三买点一般只会有突破后下跌、突破后横盘两种。比较三类买点的上涨幅度,第一买点通常会慢些;第二买点后有一半的几率对应主升浪,另一半几率对应缓慢推高;第三买点后的上涨是最快速的,哪怕后面演变成更大级别中枢,日线级别买点后的上涨也通常会有20%之多。但缺点在于辨别的难度稍大些,因为根据理论,必须是次级别上涨+次级别回抽才行,而在实际操作中,次级别上涨+次次级别
本章内容是缠论重点中的重点,一切关于买卖的基础原则全部包含在内。中枢的定义使走势类型按级别分类成为可能,从而将任何级别的任何走势图拆解,进而能够借助背驰判断走势的完结,又从中枢形成的必然性与中枢定义出发,确定了第二、第三买卖点的判断方法。
所有的买点都是某级别的第一买点,标准的第一买点是趋势背驰点。实际操作中,盘整背驰构成的买点也可以归类在第一买点中,不过在小级别中,盘整背驰点后的转折力度不如趋势背驰点后的转折力度来得确定。当然,转折是必然的。根据实际操作的经验,级别越大,盘整背驰可期待的力度越大。而在1分钟级别中,盘整背驰后往往一个小的横盘就化解了,那么在操作中,小级别的盘整背驰是否要参与,更多的就要根据大级别走势来确定。大级别是向上的,并且没有盘整背驰的情况,小级别的下跌盘整背驰就可以参与,反之就不参与。而在盘整背驰买人之后,如果后续走势是盘整,那就要在盘整中的高点先卖出;如果是上涨,就持有到次级别背驰为止,严格地按照程序来也不会有问题。
中枢,对离开中枢的走势有一种吸引的力,级别越大的中枢吸引力越大。那么在整个行情图中,N个大大小小的中枢就构成一种立体的各种力的组合,实际走势就是顺着这股组合的力的方向发展。只不过观察的时间跨度越大,这种方向越具有长期意义;时间跨度小,这种方向就对短线的操作提供指导,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P38-74
股票市场存在100%安全的买点吗?存在100%安全无风险的交易系统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100%安全的买点要剔除单边下跌的情况,100%安全无风险的交易系统要通过持续的操作将成本降为零。缠论所探讨的,就是如何通过交易,将持仓成本降为零。
缠论,横亘于其他股票分析方法之外的理论系统,在理论中没有偶然、没有概率、没有随机,完全以逻辑、定义、推导的方式将任何走势图形分解,最终达到“阅读”、而不是“分析”股票走势的境界。从这种意义上来讲,缠论是一种语言,是将看似杂乱无章的股票走势翻译为可读文字的语言。
交易,反映为动作,就是买与卖,而股票交易最终要达成的理想化境界就是买点买、卖点卖。缠论的作用就是把买点与卖点,经过严谨的推导,精确地揭示出来。而买点与卖点本身,构成了走势的各个关节点。所谓庖丁解牛,也就是把握住牛的整体结构,并将其拆解,顺着关节点下刀。
股票操作理应是一种机械化的程序,但被机械化的不仅是程序,更是操作者自身,人的机械化才是真正决定操作成绩的关键因素。在此之前,首先要掌握机械化的操作程序,本书的目的,就是给出机械化操作的编程语言。
缠论的原文,因为作者写得比较随意,没有经过整体的编排,造成了很多看似前后矛盾的地方,以及一些模糊的概念,更因为缺少实际图形的辅助,使学习者感觉晦涩难明。其实缠论的学习只需要抓住两个重点就可以:一是整体性,通篇阅读之后,需要站在理论系统全局的角度去理解;二是实践,没有经过实践的理论学习是不足以笑傲股市的,而事实上对理论的深刻理解,往往都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
完整的缠论包含动力学与几何学两个部分,二者不一不异。本书只涉及围绕中枢的股票动力学部分。笔与线段看原文就可以,没有任何难以理解和模糊的地方;而中枢部分最重理解,完全从定义出发,相信很多人都觉得复杂而难以掌握。本书从最简单的“缠论之用”出发,由浅人深逐步将中枢理论配合大量实际图例加以介绍,目的就是为更多缠论初学者,以及学了很久但总有一些点没有突破的学习者提供辅助性的参考。
很多人都说股市80%的人亏损,20%的人盈利,并根据这一原则怀疑所有技术系统,认为所有的股票技术都改变不了“82定律”这一事实。从概率层面上,这并没有错,但造成82定律的原因并不是技术是“82”的,而是学技术、用技术的人是被“82”的。这和其他行业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同样的生意,20%的人赚其他80%人的利润总额,这是一定要有清楚认识的。如果没有一番刻苦的学习、长期的总结、丰富的实践,想学好任何东西都是空中楼阁。
但缠论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从中可以提炼出一些固定的买入准则,而这些买人方式是完全看图对照就可以立马上手操作的,并不需要有太深的理论基础。当然,想要在无论牛熊的环境中都稳定获利,那是必须对理论掌握得非常透彻之后的事情了。
本书包含了笔者在实际操作中总结出来的内容,可能与其他理解存在不同之处,疏漏之处亦难免,请见谅并恳请指正。
缠论的精华是走势必完美。
——就差钱
缠论和波浪理论一样,都是能给人造成一种确定性的现象,而人们都向往这种确定性。交易的本质就是不确定。
——jackeystar
缠论是不确定性当中找确定的东西。
—— 一样一样一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为之一;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为之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为之三。人有自己的性格,依托自己的性格总结出自己的交易方式是智者,而能磨砺自己的性格去研究交易方式是慧者。刚开始短线玩日内无非是性格没有磨砺出来,然后懂得做趋势是能静下来了,再往后懂得日内和趋势不冲突了才是随心所欲。
——翱翼飞天
正确的理解应该是:缠论给你个思路,系统自己解决。
——安腾
缠论只是一个工具,光是个顶底分形就可以操作了。当然你懂得级别、走势完美,可以做得更好。说没用的都是没读懂的。
——mrlxd
缠论是什么?缠师说过,任何的技术理论就是一种分类理论而已。但缠论是所有技术理论中最好的,他根据自己的操作经验集众家之所长,可以说是对分解市场最贴切的一种分类理论而已啊。把缠论看成神论,百分百那是错太远了。
——米提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