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刘半农)(精)/江苏文库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在研读20世纪30年代至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刘半农的生命轨迹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追踪,突出了他为振兴、弘扬、推进中华民族文化而矢志不移的挺进方向,展现了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不断追求进步、科学求实的不朽精神,更以无限敬仰的情愫,讴歌了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国知识分子爱国敬业、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品德。
目录
刘半农传
开篇 刘半农——闪耀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星辰
第一章 江东挺秀独刘家
一 人杰地灵塑乡贤
二 童蒙养正好家风
第二章 刘家才俊初长成
一 “寒门之鬼”趣童年
二 雏荷已露尖尖角
三 自古天才出少年
四 旧形式下新婚姻
第三章 初出茅庐闯上海
一 投笔从戎铩羽归
二 卖文为生名鹊起
三 受邀加盟《新青年》
第四章 文化运动当闯将
一 初到北大展宏图
二 文学改良新主张
三 双簧奇兵掀巨浪
四 五四运动施援手
五 驰骋语文新领域
第五章 文学革命急先锋
一 新诗理论建首功
二 曲尽其妙译洋诗
三 歌谣运动树典范
四 新诗创作发先声
五 独领风骚散文诗
六 探索新路拟民歌
七 散文审美现代性
八 戏曲改革尚新风
第六章 欧洲留学获殊荣
一 敬业称职堪为师
二 留洋欲圆中国梦
三 退避三舍选学科
四 苦乐参半在伦敦
五 饥寒交迫转法国
六 柏林度假享饱暖
七 家国情坚返巴黎
八 志同交友赵元任
九 求知梦成得学位
第七章 跃动不止真战士
一 可叹旧评多误区
二 横眉冷对嗜血者
三 铮铮铁骨祭英豪
四 文化尊严担肩头
五 总端分绪须厘清
六 国语统一为职志
七 文学取向之“我”性
八 民国第一“打油郎
九 亦庄亦谐小品文
十 新领域中多建树
第八章 星辰陨落沧海泪
一 家族团聚亲情浓
二 苦风悲雨哲人亡
三 海内同悼失诤友
尾声 嗣音有人,流风无尽
主要参考文献
刘天华传
开篇 刘天华——中国现代民族音乐的宗师
第一章 音乐人生的开启
一 自学成才结乐缘
二 妻贤何虑家贫困
三 壮志难酬病中吟
四 重返母校育桃李
五 拯救国乐为己任
第二章 掌教北大建奇勋
一 消除偏见勇登攀
二 叫花子琴奏雅曲
三 博采群芳贯中西
四 民族乐器换新颜
五 冻饿不堕鸿鹄志
六 精益求精记梅谱
七 爱生如子忠职守
第三章 近代音乐之巨擘
一 二胡艺术立丰碑
二 琵琶曲奏新追求
三 蜚声中外扬国粹
四 广陵散绝人琴杳
尾声 遗韵悠悠存永恒
主要参考文献
刘北茂传
开篇 刘北茂——民族的伟力,人格的光芒
第一章 品学兼优成栋梁
一 家贫失亲兄教养
二 夫妻同心情意深
三 凄风苦雨手足凋
第二章 振兴国乐为天职
一 拒任伪职奔后方
二 二胡鸣响抗战曲
三 殷殷关切励后昆
第三章 音乐事业献终身
一 有教无类暖人心
二 盲人教育结硕果
三 借调安徽谱新章
四 最后琴音展赤诚
尾声 遗篇灿灿映国魂
主要参考文献
序言
江苏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文化经典与历史文献
层出不穷,典藏丰富;文化巨匠代有人出,彪炳史册,在
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
位。为了在新时代里科学把握江苏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彰
显江苏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的贡献,增强文化自
信,江苏省委省政府决定组织全省首个大型文化发展工程
“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通过工程的实施,梳理江苏文
脉资源,总结江苏文化发展的历史规律,再现江苏历史上
的“文化高地”,为当代江苏把准脉动,探明趋势,勾画
蓝图。
组织编纂大型江苏历史文献总集《江苏文库》,是“
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的重要工作。《文库》以“编
纂整理古今文献,梳理再现名人名作,探究追溯文化脉络
,打造江苏文化名片”为宗旨,分六编集中呈现:
(一)书目编。完整著录历史上江苏籍学人的著述及
其历史记录,全面反映江苏图书馆的图书典藏情况。
(二)文献编。收录历代江苏籍学人的代表性著作,
集中呈现自历史开端至一九一一年的江苏文化文本,呈现
“江苏文化”的整体景观。
(三)精华编。选取历代江苏籍学人著述中对中外文
化产生重要影响、在文化学术史上具有经典性代表性的作
品进行整理。并从中选取十余种,组织海外汉学家,翻译
成各国文字,作为江苏对外文化交流的标志性文化成果。
(四)方志编。从江苏现存各级各类旧志中选择价值
较高、保存较好的志书,以充分发挥地方志资治、存史、
教化等作用,保存江苏的地方文献与历史文化记忆。
(五)史料编。收录有关江苏地方史料类文献,反映
江苏各地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艺术、社
会生活、风土民情等。
(六)研究编。组织、编纂当代学者研究、撰写的江
苏文化研究著作。
文献、史料、方志三编属于基础文献,以影印方式出
版,旨在提供原始文献,以满足学术研究需要;书目、精
华、研究三编,以排印方式出版,既能满足学术研究的基
本需求,又能满足全民阅读的基本需求。
“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工作委员会
导语
《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计划为100位江苏文化名人作传。传主或者自身就是文化人并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为江苏文脉的积累积淀作出了重要贡献;或者虽然自身主要不是文化人而是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等,但对中国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如何对历史人物进行文化倾听、文化诠释、文化理解,是“文化名人传”的最大难点,也是其最有意义的方面。
本书是其中的《刘半农》分册,内容除了《刘半农传》外,还有《刘天华传》《刘北茂传》。
精彩页
开篇 刘半农——闪耀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星辰
江阴市区西部,有一条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人民路,到中段与西横街的交叉路口,突然被一幢矮矮的老屋一分为二。老屋规模不大,是典型的清末江南民居,白墙黑瓦,普普通通,谈不上什么突出的建筑特色。初来乍到的人很可能会疑惑,江阴人怎么会选择这样一座不起眼的旧宅作为现代化城市的交通岛或者街心花园?
然而,这所外观、内部皆朴素的老屋,却是江阴人民的骄傲,不仅仅因为它承载着150多年的历史风云,更因为刘半农及其弟刘天华、刘北茂在这里诞生并长大成人。
翻开中国现代文化史,刘半农无疑占有重要的一页。他是第一个得到法国国家博士的中国人,是第一位荣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的中国语言学家。他还是中国新文化事业多个领域的开创者和领路人,一生在其涉足的众多领域内成就斐然。他是新文学运动初期高呼猛进、驰骋奔突的闯将,以独具个性的文学创作和多方面的文学活动沟通了通俗文学、民间文学和五四新文学,他独特的创作实绩也开辟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道路。他是新文化的传播者,是现代实验语言学的奠基人,他在倡导民俗学研究、译介外国文学上的成绩,以及在语音音律、文化教育、摄影艺术、文物考古和艺术考古等方面的建树,也都有开创之功。
如今,刘半农和他的弟弟们虽然久已远去,但他们的不朽业绩却仍然如星辰般闪耀。老屋不仅固守在城市的道路中央,更固守在家乡父老们的心中。它是一道怀旧的街景,也是深厚的人文底蕴。其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床一凳,并不像表面上那样平凡,而是件件皆有故事,似乎正满怀深情地向每一个后来者诉说着、表达着,刘半农兄弟是怎样在它们的见证下出生、成长、求学、成婚,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有心人皆能从中感受到历史积淀的厚重。
第一章 江东挺秀独刘家
一 人杰地灵塑乡贤
音乐史学家廖辅叔曾说:“历史上兄弟齐名的人物是不少的,家喻户晓的当推晋朝的陆机、陆云,宋朝的苏轼、苏辙。但是三兄弟齐名的却不多见。……因此像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那样三兄弟各有千秋的,也许是江东挺秀,独此刘家了。”
刘半农之所以能够成为俊杰,必然有其卓然不凡的人生轨迹及其成功地站立于时代巅峰的内发驱动力。今天,当我们回顾其光辉的人生之路时,首先注意到的,便是他的出生成长环境。
江阴地处江尾海头,枕山负水,襟带三吴,是苏锡常金三角的中心。波涛滚滚的长江,冲出三峡之后,行将人海之前,在这里骤然收紧,形成黄金水道和天然良港,自古就是扼守长江咽喉的“第一要塞”,乃兵家必争之地。
江阴位于吴文化的腹地,人杰地灵,英才荟萃,古称泰伯化育之邦、季子躬耕之野,因其春秋时地属吴国延陵,曾是吴公子季札的封地,战国时又为“战国四君子”楚国春申君黄歇的采邑,所以江阴素有“延陵古邑”“春申旧封”之誉。明代杰出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也是江阴籍。
一个地方的发展,大都与乡邦先贤的光辉业绩紧密相连。先贤们的思想传统,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的升华,不断地灌注着新的内容,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颂、所效仿。乡贤文化已衍变成人们濡染其间的文化氛围,内化为一个地方发展的精神基础。江阴人性格的养成是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的。据史料记载,南宋名将岳飞、韩世忠曾在江阴屯兵破敌。明末清初,江阴典史的阎应元为抗击清兵,率领江阴6万义民自发守城,抗清81天,面对24万清军,浴血奋战,连折清军3王18将,杀敌7.5万。阎应元还写下了“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的对联。城破之日,江阴17万守军、义民全部殉国,无一投降。男女老少纷纷投井自尽,仅投民运巷内四眼井者,就达400余人,全城只有老幼53口幸存,成为抗清史上最为惨烈的一笔。江阴人用鲜血和不屈的民族精神,为江阴赢得了“义勇之邦”的美名,也孕育了江阴“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的地域品格。这种地域品格在刘氏三兄弟身上表现得非常明显。
江阴自古文化教育发达。南宋绍兴五年,始建江阴学宫,淳熙九年设贡院,明初重建江阴文庙,学宫扩大。明万历年问,南直隶学政衙署设在江阴,誉称“江南官署之冠”,考试八府三州秀才,直至清光绪末废止科举方止,历时近300年。明、清两朝江阴县读书风气盛行,就连平民百姓对自己的子弟求学之事都非常重视。光绪八年,内阁学士、兵部左侍郎黄体芳(时任江苏学政)因政绩显著及在文人学子中声望颇高,受到皇帝赏识。为感皇恩,黄体芳倡议创办南菁书院,得到时任两江总督左宗棠的大力支持。左宗棠个人捐银1200两,共募集白银7600两,大洋8600元,并奏请光绪皇帝正式批准。皇帝准拨2万两银子作为办公经费,还下旨令全国各省官办书局,每逢出书,都要送一部给南菁书院。书院命名取朱熹名言“南方之学,得其菁华”之意。南菁书院不仅成为江苏全省的最高学府,也成为大江南北文人荟萃的中心。刘半农的父亲刘宝珊因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刘半农)(精)/江苏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红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4226037
开本 16开
页数 39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85
出版时间 2018-11-01
首版时间 2018-11-01
印刷时间 201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902
CIP核字 2018220694
中图分类号 K825.4
丛书名
印张 26.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8
176
28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1: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