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米佳的爱情(精)/译文经典
内容
作者简介
蒲宁(1870-1953)是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也是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目前认可的语言大师。由于复杂的世界观和侨居国外的经历,这位作家在自己的祖国曾经被冷落了几十年,直到去世之后才得以“回归”,而在今天又成为广大读者和俄罗斯文学研究者关注的热点。
目录
隘口
在庄园里
在异乡
祭文
安东诺夫卡苹果
松树
新路
噩梦
王中王
快活的一家子
从旧金山来的先生
轻轻的呼吸
圆耳朵
夜航途中
理性女神
中暑
幽暗的林荫小径
晚间的时候
净罪的礼拜一
乡村
米佳的爱情
精彩页
隘口
早已入夜,可我依然在山中艰难地迈步,朝隘口走去,顶着风,穿过冷飕飕的迷雾。那匹身上湿漉漉的疲惫的马儿被我牵着,也无望而又顺从地跟在后面,把两只空马镫晃得叮当直响。
黄昏时分,我在山脚下的松林里歇息,松林后面便是这条冷落的、光秃秃的上坡路。我望着脚下那无底的深渊,就如通常登高俯瞰时那样浑身是劲,心里充满自豪。从这儿还能分辨出闪耀在下方远处渐渐变暗的谷地和狭隘海湾边的灯火,海湾往东延伸,缓缓地扩展开来,像浅蓝色的峭壁一般影影绰绰地往上升起,围住了半爿天空。但是,山里却已趋近夜晚。天色很快就变黑了,我慢慢地走近一片森林。山岭变得越来越阴森和威严,而在高低起伏的山岭支脉之间的空隙处,像一道道弯曲绵长的云带一般,聚积着被上方风雨驱赶而来的浓雾。一大团蓬蓬松松的雾气裹住了谷地,又从那儿奔腾而下,这种奔流使群山之间黑沉沉的峡谷变得似乎更加深不可测。浓雾已经弥漫在森林中,夹着暗哑、深沉而又凄切的松涛声朝我袭来。闻到一股冬天的清新气息。一阵风刮起,夹着雪花……夜晚来到了,我久久地穿行在迷雾中,走在发出喧哗的山间松林那黑压压的拱顶下面,一边低着头躲升阵阵寒风。
“马上就到隘口了,”我自言自语道,“眼看便可以找到一个无风的地方,翻过山的那一边,就能躲进有人居住的明亮的屋子里了……”
然而,过了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我每分钟都觉得隘口就在两步之外,可是遍布石头的光秃秃的上坡路却不见尽头。松林早已留在下方,东倒西歪的低矮的灌木丛也早已走完。我感到有点困倦,打了个寒噤,不由自主地回想起离隘口不远的松林里有几处墓地,那里埋葬着被冬天的狂风刮到山下摔死的樵夫。我觉得自己身处的山峰是多么荒凉,渺无人迹,觉得周围只有团团迷雾和悬崖峭壁,便暗自思忖:我怎样从那些孤零零的石头墓碑旁边,从那些如人的躯体一般在迷雾中突兀出现的黑魃魃墓碑旁边走过去的呢?就是在此刻,我对时间和地点都已经失去了概念,那我是否还有足够的力量走下山去呢?
前边,在飘动的雾气中朦朦胧胧地出现了黑糊糊的东西……是几个灰黑色的小丘,活像躺卧在地的熊罴。我费力地从上面爬越过去,从一块石头跳到另一块石头,马儿也磕磕绊绊地跟在我的后面,脚下不住地打滑,马蹄踩在潮湿的小圆石上发出铿锵的碰击声。突然,我发现道路又在缓缓地上升,往山里延伸而去。这时,我停下脚步,心里深感失望。由于紧张和疲劳,我浑身发抖。身上的衣服被融雪浸得透湿,寒风直钻衣内,冷得刺骨。要不要呼喊求助?不过,现在甚至牧羊人都同山羊和绵羊一起躲进了自己那些破旧的农合里,谁会听到我的喊声呢?我恐惧地环顾四周:
“我的上帝!难道我迷路了吗?”
已经很晚了。远处的松林在有气无力地低吼。夜变得越来越神秘,我感觉到了这一点,尽管既不知道时间,也不知道身在何处。此刻,深邃的谷地中最后一星灯火也熄灭了。灰蒙蒙的浓雾笼罩其上,似乎意识到它的时辰,漫长的时辰已经来到,大地上的一切均已死灭,似乎永远不会再有早晨,只有重重迷雾在不断膨胀,将夜半还森然耸峙在那儿的巍巍群山包裹起来。此刻,只有遍布山峦的森林在低声吼叫,而在荒凉的隘口上空飞雪变得越来越稠密。
我躲着寒风,朝马儿转过身去。那是同我在一起的唯一的生物!可是,马儿没有瞧我一眼。它又湿又冷,弓着背,背上笨拙地高耸着一副鞍鞠,一边顺从地低着头,耷拉着双耳。于是,我气呼呼地拉起缰绳,再次面对湿漉漉的飞雪和寒风,再次顽强地迎着风雪走去。当我企图看清周围的一切时,只见到一片灰白色的混沌,夹着纷纷扬扬的雪花,使人迷离。当我静心倾听时,我只能分辨出风在耳际的呼啸,以及背后单调的叮当声:这是两只马镫在碰撞、敲击。
不过,很奇怪,心头的失望反而使我坚强起来!迈出的步子变得更大胆了,由于经受了这一切磨难而无法向谁倾诉郁积满怀的愤懑与怨言,倒反而使我感到欣然而喜。这股怨气已经转化为一股忧郁而又坚定的韧劲,我准备熬过一切,而在煎熬中无望也会令人喜悦。
……
P1-3
导语
本书以俄国作家蒲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米佳的爱情》为标题,收录他的主要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展现作家高超的文学技艺和优美的文笔。在这些作品中蒲宁将关注点集中在对人性的张扬和对生命价值的高度尊重上,以他严谨的艺术才能在文学散文中塑造了典型的俄罗斯性格,对俄罗斯文学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和重要的作用。
序言
译本序
伊凡·阿列克谢耶维奇·蒲宁(1870一1953)是第一位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也是二十世纪俄罗斯文
学史上公认的语言大师。由于复杂的世界观和侨居国外的
经历,这位作家在自己的祖国曾经被冷落了几十年,直到
去世之后才得以“回归”,而在今天又成为广大读者和俄
罗斯文学研究者关注的热点。
还在上世纪初,高尔基便指出:蒲宁是“贵族出身的
最后一位作家”。当然,就蒲宁的自身经历而言,他既无
殷实的家产,又无祖先的庇荫,不过是一个读了几年书便
辍学谋生的年轻人;在他告别双亲,离开奥廖尔省老家的
破落庄园时,“除了脖子上挂的十字架,一无所有”;他
走南闯北,当过报社校对员、图书馆管理员、地方自治局
统计员,还摆过书摊,全靠发奋自学,才成了作家,在一
九〇三和一九。九年两度获得普希金文学奖,并在一九〇
九年当选为俄国科学院名誉院士。但是,就内心世界而
言,蒲宁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最后的贵族”:他始终不忘
昔日显赫的家世,特别引以为豪的是家族中曾经出过两位
文化名人——被卡拉姆辛誉为“俄罗斯的萨福”的女诗人
安娜.蒲宁娜(1774—1829)和被普希金奉为老师的俄国浪
漫派大诗人瓦西里·茹科夫斯基(1783—1852)。
然而,在实际上,当时蒲宁目睹的故园却是一片凋敝
的景象:他的父亲闲散放荡,沉溺于酗酒和赌博,把家产
挥霍殆尽,面对日益贫困的家境一筹莫展。再看看周围,
落到破产境地的贵族庄园又何止蒲宁一家。在俄国农奴制
改革之后的几十年里,迅猛发展的资本主义势力无情地冲
击着俄国农村,动摇了旧的经济基础,不仅使广大农民陷
于赤贫境地,而且使那些一向过着优裕生活的贵族地主也
手足无措:一个个“樱桃园”被拍卖、砍伐;许许多多公
爵、男爵沦落到社会的“底层”。白云苍狗,万物无常
——饱尝世态炎凉的蒲宁从年轻时起便倾向于对人生道路
的探索。
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列夫·托尔斯泰对他的强烈影
响。蒲宁后来回忆说:“在青年时代,我由于陶醉在对纯
洁、健康和善良的生活的憧憬之中……更主要的是由于对
托尔斯泰这位艺术家的热爱,我成了一名托尔斯泰主义的
信徒……”
一八九三,年轻的作家在波尔塔瓦结识了几名托尔斯
泰的弟子。不久,他又在莫斯科登门拜访托尔斯泰本人。
蒲宁的父亲在一八五二年俄土战争中曾同托尔斯泰并肩作
战,一起保卫塞瓦斯托波尔城。当托尔斯泰获悉老战友的
儿子在写作时,便对他说:“写吧,要是您喜欢写,那就
写吧。不过要记住,这不能作为人生的日的。”“别对生
活期望过多,对您来说,现在是再好不过的时候了……”
老人还告诫他:想过一种淳朴的劳动生活固然很好,但不
必勉强自己,不要把这种生活当作门面……蒲宁觉得,人
们往往无意识地受着生物本能的支配,在尘世的琐事中忙
忙碌碌,而对以死亡为结局的人生的意义却考虑甚少,只
有像托尔斯泰那样的哲人才会认真考虑这个问题。他要像
托尔斯泰那样勤于思索,并且贯彻在创作之中。
此外,蒲宁又受到东方哲学,特别是佛教思想的熏
陶。在上世纪的头十年里,蒲宁曾经周游过世界许多地
方:多瑙河畔的中世纪城堡、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和斗兽
场、庞贝城的遗址、雅典的卫城和苏格拉底墓、埃及的金
字塔和萨拉秦王宫、巴勒贝克的太阳神庙、耶路撒冷的圣
地、君士坦丁堡的寺院、锡兰的阿纳拉特哈浦拉古都……
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人类古老的文明引起蒲宁的种种
遐想:印度的古代圣书、犹太先知的启示、释迦的教诲、
古兰经的篇章使他产生浓厚的兴趣,也使他对人生的哲理
性思考又深了一层。蒲宁认为:凡是生物皆有生、老、
病、死,这是自然规律,但只有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才意识
到,生命的结局必然是死亡;生存的每一天、每一时刻都
是向死亡的接近。这种意识本身便带有某种悲剧性,千百
年来它使无数人感到困惑和苦恼,也为宗教的诞生和发展
提供了土壤。天堂与地狱,涅槃与轮回,因果与报应……
这都是宗教为摆脱生、老、病、死这些现象给人带来的困
惑而提供的答案。作为一个作家,蒲宁并没有拘泥于宗教
的教义,他的心愿只在于艺术地表现人生的困惑,以及自
己对这些困惑的看法。
蒲宁早就认识到,大自然既是人的出发点,也是人的
归宿。人只有接近大自然,融人大自然之中,才能体会到
生活的崇高和幸福,才能找到和谐、合理、美好的人生真
谛。他知道,“生活不会止步不前——旧的事物渐渐消
亡,我们常常会怀着巨大的悲痛同其告别”,但生活正是
“由于持续不断的更新才显得美好”。问题在于:随着矿
藏的开采、森林的砍伐、工厂烟囱的冒烟、铁路的四通八
达……大自然遭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剥夺。安东诺夫卡苹果
的香气正在消失,留下的只是对香气四溢的日子的回忆
……那么,不禁要问:今后,树干洁白、枝叶繁茂、袅娜
多姿的白桦树是否还会有一席之地?郁郁葱葱、一望无际
的松林会有什么样的遭遇?当人类在越来越膨胀的物欲支
配下,肆无忌惮地破坏自然环境时,他
内容推荐
伊凡·阿列克谢耶维奇·蒲宁(1870—1953)是举世公认的语言大师。他的创作以中短篇小说为主,题材广泛,语言精练,人物刻画细腻,自然描写隽永优美,在俄罗斯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1933年,蒲宁因其“严谨的艺术才能在文学散文中塑造了典型的俄罗斯性格”而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国作家。
本书共收录了蒲宁的21篇中短篇作品,包括《米佳的爱情》和《幽暗的林荫小径》等名篇,全面展现了作家一生的创作道路和思想变化。蒲宁的作品继承了厚重的俄罗斯文学传统,同时又吸收了东方哲学的思想,反映了作家对古老文化和生命价值的思考,充满了对和谐、合理、美好的人生真谛的向往和求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米佳的爱情(精)/译文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罗斯)蒲宁
译者 译者:冯玉律//冯春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83618
开本 32开
页数 502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84
出版时间 2020-04-01
首版时间 2020-04-01
印刷时间 2020-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550
CIP核字 2020044483
中图分类号 I512.45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191
135
3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7:4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