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戏剧文化百年史(精)/中国新文化百年史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采用新文化史的方法,以民族国家和城市空间的双重视域,从文化思潮、文化论争(包括理论与批评)和文化形态等方面,来阐释五四时期、三四十年代、“十七年”和“文化大革命”以及新时期、九十年代,一直到新世纪的百年中国戏剧文化(以话剧为主,涉及戏曲、歌剧和舞剧等)的发展和流变,着重从仪式、空间等角度分析了曹禺、老舍和梅兰芳等戏剧家的创作和表演,并对左翼戏剧、革命样板戏和先锋戏剧等不同的戏剧形式、思潮、流派进行文化研究。
作者简介
胡志毅,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所长。出版有《现代传播艺术——一种日常生活的仪式》、《神话与仪式:戏剧的原型阐释》、《神秘·象征·仪式:戏剧论文集》、《世界艺术史·建筑卷》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曾获得国家教育部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等奖项。
目录
序言 朱寿桐
绪论
第一章 五四文化思潮与戏剧文化的转型(1915—1927)
第一节 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
第二节 五四的旧剧和新剧的文化论争及国剧运动的失败
第三节 戏剧的文化形态:戏曲与话剧、歌剧和舞蹈
第四节 性别表演:新潮演剧中的男扮女装
第二章 30年代戏剧文化的发展(1928—1937)
第一节 戏剧文化中的“革命”话语与文化抵抗
第二节 30年代戏剧理论探讨
第三节 曹禺前期戏剧的仪式性l
第四节 “文化建构”:京派京剧与海派京剧的表象
第三章 百年中国戏剧的凝聚(1937—1949)
第一节 文化的边界:抗日战争时期的戏剧
第二节 戏剧文化中的民族形式与现代形态
第三节 话剧的民族化、戏曲的现代化和歌剧本土化
第四章 百年中国戏剧文化的整合(1949—1976)
第一节 戏剧文化的国家的仪式与剧场国家
第二节 戏剧的文化形态:古装戏、历史剧和现代戏
第三节 都市民族志的书写者:老舍的戏剧创作
第四节 焦菊隐和黄佐临的导演艺术
第五节 政治乌托邦与革命样板戏
第六节 戏剧的象征:脸谱、道具与语言
第五章 百年中国戏剧文化的再生(1976—1989)
第一节 外来戏剧文化的影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化
第二节 思想启蒙与戏剧文化的变革
第三节 从此岸到彼岸:高行健戏剧的美学境界
第四节 戏剧文化形态:戏曲、话剧、歌剧与舞剧三元共生结构
第六章 百年中国戏剧文化的创造(1990年至今)
第一节 “多元”文化与戏剧文化的复苏
第二节 先锋与实验:90年代中国大陆先锋戏剧的文化批评
第三节 先锋与传统:过士行剧作的美学追求
第四节 都市民族志:“京味现实主义”的文化想象
第五节 城市记忆:上海话剧中的上海、香港、台北的互动仪式
第六节 从文本中心到舞台中心:新时期戏剧二度西潮的见证与体验
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
导语
本书总结一百年来中国戏剧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兼及总结中国戏剧文化发展的历史规律。分别从五四时代的民主与科学,二三十年代的革命与自由,三四十年代的民族与民主,五十至七十年代的理想与斗争,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的改革与开放,九十年代到新世纪的多元与发展等六个不同历史阶段,系统、全面、深入地解析戏剧文化百年的历史与辉煌,曲折与丰富,以为我国当代戏剧文化建设提供经验与借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戏剧文化百年史(精)/中国新文化百年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志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5139581
开本 16开
页数 40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81
出版时间 2018-12-01
首版时间 2018-12-01
印刷时间 201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886
CIP核字 2018303549
中图分类号 J809.2
丛书名
印张 26.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7
175
25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4:5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