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瓦格纳回忆录(上下)/世界名人名传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世界名人名传”之一种。本书按时间顺序,分为四个部分,由瓦格纳的夫人根据其口授记录下来。本书讲述了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史上浪漫主义时期“具有代表性、最完善的大师”理查德·瓦格纳的人生故事。这部自传细致入微地描述了他从童年直到1864年的生活经历:他与音乐的结缘,他的创作,他的艺术思想和政治思想的发展道路等。
作者简介
理查德·瓦格纳(1813一1883),德国作曲家、剧作家。前承莫扎特的歌剧传统,后启后浪漫主义歌剧作曲潮流,是音乐史上浪漫主义时期“具有代表性、最完善的大师”。歌剧有《黎恩济》《漂泊的荷兰人》《汤豪塞》《罗恩格林》《特里斯坦与依索尔德》等。论著有《歌剧与戏剧》《艺术与革命》《未来的艺术作品》等。
目录
第一部(1813一1842)
第二部(1842—1850)
第三部(1850—1861)
第四部
序言
瓦格纳于1865年7月6日开始向科西玛口述他的自传:
《瓦格纳回忆录》。他写这部自传的缘起是巴伐利亚国王
路德维希二世,他的思主,他的生活的救助者和艺术资助
人流露出想了解他的生平的愿望。这是他写这部自传的主
要原因,而非他日后在这部自传的前言中说的那样:是为
了满足科西玛想知道他往昔的生活和经历的希望。这有瓦
格纳在这一年7月21日致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信件为证,他
在信中称他正在口授他的自传:“我的女友科西玛不停地
提醒我关注我们国王对我流露出的愿望。”事实确也如此
,还在5月18日,年轻的国王,瓦格纳音乐戏剧的崇拜者路
德维希二世,他爱屋及乌,在一封致瓦格纳的信中写道:
“要是您能为我把您的精神道路及外在生活详细地写出来
该多好!我可以希望我的这个请求有朝一日得到满足吗?”
自1865年7月16日开始口授——这是瓦格纳与年轻国王结识
近一年之后的事,几经中断,到1872年8月完成前两卷,
1874年、1880年分别完成第三和第四卷,至此这部卷帙浩
繁的自传最后杀青。《瓦格纳回忆录》的口授和修改直到
定稿持续了10年之久,在此期间瓦格纳除了歌剧创作之外
,许多时间都用在这部自传上了。1867年2月,科西玛在致
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信中写道:“我们现在像蚂蚁那样勤
奋地写这部传记。”《瓦格纳回忆录》共分为四卷,篇幅
庞大,洋洋洒洒,以译成中文计,近70万字。瓦格纳从他
诞生的1813年一直写到1864年5月3日——这是他生活中也
是他艺术生命中的一个好运的转折点的前夕。次日,5月4
日,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秘书求见他,递上了国
王邀请他去慕尼黑的邀请信,他决定应邀前往。自传到此
结束。作为自传续篇的《年志》中,1864年的第一行就是
“5月5日,拜访国王”。
在一部世界史中,古往今来,自罗马的奥列留·奥古
斯汀起,在诸如《忏悔录》《回忆录》《瓦格纳回忆录》
《我的生活》等各种名目下,自传性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
,不知凡几;到近代,那些下野或被黜的政治人物更是把
自传这一形式当作自我粉饰、沽名钓誉、牟利赚钱的一种
手段了。写自传当然不是为了自我消遣,自我欣赏,要藏
之深山,而是为了发表。卢梭的《忏悔录》开宗明义,他
要把一个真实的人赤裸裸地摆在世人面前,而这个人就是
他自己;歌德写他的自传《诗与真》就是为了满足渴望了
解他的人的愿望。可是瓦格纳却称,如他在1866年1月3日
致他的姐姐路易丝·布洛克豪斯的信所写的:“当然这部
口授的东西不是用来发表的,它只是在我死后为那些要向
世人描述我生平的人提供真实的支持。”这句话是抱有野
心却又是欺人之谈的流露;后来,当他为这部完成了的自
传写序言时,他又故作姿态地写道:“如果我们的后人还
感到兴趣的话,那它可以公开出版,只是要在我死后一段
时间方可。”1870年,瓦格纳自费印制了自传的第一卷,
只印了15册,把它们分发给他的一些友人,其中有李斯特
、奥托·维森冬克、苏黎世的苏尔策,当然也有国王路德
维希二世。1875年,前三卷只印了少数样书,他把其中一
册附一个献词寄给了他的这位艺术庇护人。到1880年全书
完成,同样只印制了有限的几册,其中一本送给了国王,
完成了他的心愿。然而令人迷惑不解的是,在瓦格纳死后
不久,科西玛却要求得到赠书的朋友把书寄回,就是国王
也不例外。不知何故,或许是怕自传私下流传开来,会引
起涉及当时在世的他的朋友和他的敌人的不满和攻击,或
者因为瓦格纳在《瓦格纳回忆录》中在某些事件上撇清自
己诿过于人的做法会被人诟病。反正这些只印了少数的样
书大都被销毁了,以至在一段时间人们都不相信这部自传
的存在。实际上在拜洛依特的瓦格纳资料馆至今还保存有
两部完整的自传和一册原由李斯特保存下来的不完整的样
书。这部自传确实在瓦格纳死后出版,可这已是在他死去
18年之后的事了。但是1911年的版本由科西玛做了重大删
节和改动,共有17处之多,此后的1914年、1923年以及
1933年的版本,都是不完整的,如瓦格纳的研究者马丁·
格莱戈尔一德林指出的:“所有随后出书的各种版本既是
不完整的也是不可信的。”现在我们翻译时所据是1989年
由美因茨一朔特,皮帕尔一慕尼黑出版社的版本,这部自
传的出版者马丁·格莱戈尔一德林在后记中称:“这部完
整的版本是以今天保存在拜洛依特瓦格纳资料馆的笔录的
手稿为准的。”
在这部卷帙浩繁的自传里,瓦格纳细致入微地,有些
地方甚至是烦琐地描述了从他童年直到1864年的生活和经
历,他与音乐的结缘,他的创作,与对他的人生和性格发
生影响的几个女人的感情上的纠葛,他的艺术思想和政治
思想发展的道路。所有这些无疑是对后人提供了研究他和
认识他的珍贵资料。另外,这部自传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19世记初叶直到60年代——这大体上相当于歌德时代的晚
期到第二帝国建立前夕——德国的音乐生活,即使这种反
映有局限性和片面性,那也有助于我们对这个时代的乐坛
的了解;尤为重要的是,它对这一时期的德国乃至欧洲音
乐生活和音乐创作的叙述和评论以及对他本人的音乐戏剧
作品的生成和阐释,都为这幅音乐社会的巨幅画涂上浓抹
重彩的一笔。这就使《瓦格纳回忆录》具有一种重要的价
值,更由于瓦格纳在乐坛上所处的地位,如音乐史家保罗
·朗格所称,他是浪漫主义时期“具有代表性,最完善的
大师”,这就保证这部自传在音乐文化史上的意义。
在瓦格纳所生活的时代,德国以及欧洲的音乐天空群
星灿烂,争奇斗艳;他童年时,贝多芬、舒伯特尚在世,
而诸如门德尔松、舒曼、麦耶贝尔、马斯内、马施纳、斯
蓬蒂尼、肖邦、比才、伯辽兹、罗西尼、威尔第、布鲁克
纳等一大批世界级音乐家都与其有过交往,有的甚至是他
的至交好友。瓦格纳是一位伟大的创新者,赋予音乐以更
深的思想内涵,他在音乐戏剧上所进行的改革使他在这群
灿烂的星座中闪烁着异样的夺目光辉,影响遍及欧洲。如
果说贝多芬主宰了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乃至欧洲的乐坛,
那瓦格纳无疑是这一世纪下半叶的德国乃至欧洲的音乐戏
剧的领袖人物。
人们都错误地认为,一个人写自己的自传是最轻而易
举之事了,有谁比对自己更了解自己的呢?歌德在他的自传
《诗与真》的自序中谈道,传记的任务就是,“把人与其
时代关系说明,指出整个情势阻挠他到什么程度,掖助他
又到什么地步,他怎样从中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以及反映作为艺术家、诗人或者作家又怎样把他们反映出
来”。一个为他人做传的作者不仅无法正确无误地认识传
主所处的时代,无法准确理解传主的经历遭际,这就难以
准确地描述其精神发展的轨迹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而更由于写作者本人的偏见和局限性又不可避免地出现褒
贬上的失当,评价和立论上的谬误;若是自己为自己写作
,那完成歌德所确定的任务就尤其困难。因为,如卢梭所
说,那些写自传的人,都是以写自己的一生为名,实际上
都是在为自己辩解。从古至今没有一位自传作者会毫无保
留地说真话,把自己一生中所有好事、‘坏事都如实地写
出来。深谙个中底蕴的卢梭写道:“最诚实的人所说的,
充其量不过是他们所说的话还是真的,但是他们保留不说
的部分就是说谎。他们沉默不语竟会这样改变了他们假意
要供认的事,以至于当他们说出一部分真相时也等于他们
什么都没有说。”这段话确实入木三分。斯·茨威格是一
个写传记的大家,他在《三作家》一书的序言中曾就自传
这一体裁做过详尽而深刻的论述,他称写自传是作家一种
特别英勇的行为,需要难得一见的勇气,要求每一个自我
描述者表现出坦诚的英雄主义。然而由于人先天存在的弱
点和后天形成的弊病,就难得一见这样的大智大勇的作家
,能成功地如实地描述出自己肖像的人太寥寥无几了。即
使在罕见的成功之作中,也存在着如茨威格所指出的,“
还有多少遗漏和缝隙,还有多少做作性的补充和不自然的
掩饰呀!”人想如实地自我观察,真实地自我描述时,立即
就会产生出一种强烈的相反的愿望:隐而不露他的那些丑
恶的秘密,他的见不得人的弊病,他的贻笑大方的浅薄,
舍弃或者粉饰有损于他的形象的那一部分;这样以来,他
们所做几乎就是自我辩解,就是自我美化了。
瓦格纳的自传《瓦格纳回忆录》,也无法超越大多数
自传的局限性,他本人也难以克服绝大多数自传作者无法
摆脱的弱点。《瓦格纳回忆录》不乏文化历史的价值,为
了解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乃至欧洲的音乐生活做出了贡献
,它也在资料上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但是它绝不是如瓦格
纳在前言中所夸口的那样:“这部自传的价值在于它不加
任何粉饰的真实性。”公允而论,瓦格纳的自传中所描述
的所谈论的,只要不涉及重大的政治事件,不涉及他的人
品,那大都是真实的,他愿意把它们如实地展示出来。可
一当他面对要害问题时,他便自觉不自觉地掩饰,刻意遮
蔽,甚至诿过于人,为自己辩解。这突出地表现在他对
1849年德累斯顿武装起义时的态度和他与一些女性交往两
个重大的问题上。
在《瓦格纳回忆录》的第二卷最后部分,他叙述了他
在德国1849年5月德累斯顿武装起义时期的活动和经历。他
把自己描绘成一个好奇者,一个旁观者,一个被煽动起搅
进这场革命运动的人。可事实上,他是一个狂热的革命鼓
动者,积极的参加者,是这场武装起义中一个重要的领导
成员。他在这场革命前和革命期间的言论、行动以及同时
代人提供的资料都确凿地提供了佐证。这里我摘引在德累
斯顿武装起义前夕,1849年4月8日他匿名发表在德累斯顿
《人民报》上一篇题为《革命》的文章中的一段,他写道
:“我要从基础上毁灭他们赖以生存的秩序,因为这个秩
序是罪恶的萌芽,它的花朵就是灾难,它的果实就是罪行
;但种子已经成熟,我就是砍伐者。我要摧毁独夫对万人
的主宰,死者对活人的统治,物质对精神的控制;我要粉
碎强者的暴力,法律和财富的暴力……我要摧毁现存的秩
序,这个秩序把统一的人类划分成敌对的民族,划分成强
者和弱者,划分成特权的人和无权的人,划分成富人和穷
人。我们要摧毁把成千上万人变成少数人的奴隶的秩序。
”这是篇多么富有煽动性的鼓吹革命的文章,能说写这样
文章的人是这场革命的旁观者吗?这里再援引克拉拉·舒曼
在她日记中的一段话,她那时居住在德累斯顿,是这场武
装起义的目击者:“乐队长瓦格纳也在共和主义者那里起
了作用,按照他的指示修起了街垒,还做了另外一些事情
。”能说发出这样指示的人不是这场武装起义的一个积极
参加者吗?瓦格纳的研究者,《瓦格纳回忆录》校勘本的出
版者马丁·格莱戈尔一德林在这部自传的后记中写道:“
人们从《瓦格纳回忆录》中所获得瓦格纳在革命前和革命
期间的思想和活动的图像都是不完整的。”著名学者汉斯
·马耶尔在《瓦格纳》一书径直写道:“《瓦格纳回忆录
》中的辩解都是靠不住的。”这样的观点已在学术界和瓦
格纳的研究者那里得到了认同。
瓦格纳一生可说是绯闻不断,名声不佳。狄特尔·大
卫·硕尔茨在1997年出版的《一种德意志式的误解》一书
中写道:“瓦格纳被他的同时代人称作是好色之徒和卡萨
诺瓦”,其他一处有这样的文字:“伴随瓦格纳一生直到
高龄的是轻佻、放荡、好色和不忠的名声。”在叙述到
1864年为止的《瓦格纳回忆录》中,瓦格纳多次谈到了他
与一些女人的关系,可他在这类事情上缺乏歌德在自传中
所表现出的忏悔和内疚,缺少卢梭在《忏悔录》中的坦诚
和悔恨,他也没有卡萨诺瓦在他的《瓦格纳回忆录》中的
坦率和勇气。在与他的妻子明娜的纠葛中,他把自己装扮
成一个无辜者;在与杰茜的关系上,他明明是一个引诱者
,却把她写成一个耽入空想的无知少妇,自己倒成了被引
诱者;他称玛蒂尔德·维森冬克是他第一个也是唯一所爱
的人,可他在这部自传不敢承认他对她的感情;他曾在一
封信里称他与弗里德里克·麦耶贝尔有过肌肤之亲,可在
自传中他没有勇气供认。卢梭在他的《忏悔录》的讷内泰
尔手稿本序言中写道,那些写自传的人“以写他的一生为
名而实际上在为自己辩解,他把自己写成他愿意给人看到
的那样,就是一点也不像他本人的实际情况”。信哉斯言

政治运动和两性关系是最能检验一个人的情操和品德
的两个领域了。瓦格纳在写自传的过程中恰恰在这两点上
丧失了一个正直艺术家的勇气。当然我们后世不能因此而
忽视和贬抑这部著作应有的价值。托马斯‘曼在他那篇著
名文章《理查德·瓦格纳的苦难和伟大》一文中写道:“
理查德·瓦格纳的精神形象就伫立在我的面前,它经历苦
难而又伟大,像他那个世纪一样,它是19世纪的完美表现
。……他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饱经苦难的,狂热的和蒙
受误解的,注入世界荣耀的……”他在文章中继而写道:
“瓦格纳的艺术是德意志最本质最激动人心的自我描述和
自我批判,它让人思考,而热心研究瓦格纳艺术,同时就
是热心研究德意志本性本身,这种艺术就是用批判一美化
的方式去颂扬德意志本性。”这两段话充分表明了瓦格纳
本人和他的艺术在德国的重要性,他主宰了19世纪德国的
音乐戏剧,并把他的影响扩展到德国之外。他是这个时代
的卓越音乐戏剧家、音乐思想家,他的伟大和苦难,他备
受推崇备受责难,追随者狂热,批判者激烈,他本人和他
的作品不仅是那个时代而且也成为后代一个重大和长久的
研究对象。这一切都保证了《瓦格纳回忆录》的巨大价值

最后我还要赘言数语:瓦格纳这部自传是他口授,由
他当时的情人,1870年才正式结婚的科西玛(即李斯特之女
,原系汉斯·封.比洛之妻)笔录,经他修改而成的。瓦格
纳的文字本来就令人感到晦涩,尼采就常为瓦格纳的文字
皱眉;这部自传,由于当时口授者、笔录者的心态和处境
,鉴于种种情况使用了委婉的方式,选择了隐晦的用语,
甚至是谜一般的表达,奇怪而异样的遣词用字,这更增加
了理解上的难度。——科西玛在1871年6月致尼采的信中称
,印制这本书的出版人朋方梯尼斯对瓦格纳的语言大为摇
头——。我和刁承俊先生在翻译上也不算是新手了,都还
积累了一些经验,可我们在这本书的翻译过程中却有力拙
之感。当我们终于把它完成时,都呼出了一口长气,总算
是卸下了一个自愿背下的重负。至于译文的质量,虽然我
们尽力了,但由于我们中外文方面的功力不足,知识面的
缺欠,错讹之处恐难以避免,这有望读者指正。还得附带
说明,个别地方我们参照了安德列·格雷的英译本,这个
译本应当说还是忠实的,但是很多地方做了简明的处理。
瓦格纳的《瓦格纳回忆录》,由于篇幅长和文字上的
难度,直到目前都还没有翻译过来,甚至从英文转译过来
的译本都还没有。我们希望用我们的这个全译本来弥补这
个空白,为音乐界和瓦格纳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些有益
的帮助。
高中甫
2007年8月29日
导语
威尔海姆·理查德·瓦格纳,1813年5月22日生于萨克森王国莱比锡,德国作曲家,著名的浪漫主义音乐大师。
他是德国歌剧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巨匠。前面承接莫扎特的歌剧传统,后面开启了后浪漫主义歌剧作曲潮流,理查·施特劳斯紧随其后。同时,因为他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复杂性,成为欧洲音乐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
本书是一本人物自传,描述便是理查德·瓦格纳的人生故事。
精彩页
我于1813年5月22日生于莱比锡布鲁尔区的“红白狮”楼的三层楼上,两天后在托马斯教堂受洗,取名威廉·理查德。我的父亲弗里德里希·瓦格纳在我诞生时是菜比锡警察局的官员,有望得到警察局长的职位;他在莱比锡会战的兵荒马乱期间工作繁重,心力交瘁,传染上当时流行的疾病斑疹伤寒,在我降生的这一年10月故去。我后来才知道些我祖父的事情。他是朗斯台特城门的税收员,家境贫苦,他因使他的儿子受到良好的教育,而在他的同事中间受到敬重;他让他的大儿子,即我的父亲弗里德里希攻读法学,而小儿子阿道夫研究神学。我的叔叔对我的发展起了不是无足轻重的影响。这一点我将在讲述我青年时代发展的决定时期还要谈及。有关我过早逝世的父亲,我后来才知道,他十分热衷于诗歌和文学,特别是对受到教养阶层经常光临的剧院有着一种几乎是狂热的激情。我的母亲告诉我,他曾与她一道前往劳赫斯塔特去观看《麦西娜的新娘》的首场演出,在那儿的林荫道上对她大谈席勒和歌德,并因为她对这样伟大人物的无知而激烈地责备她。他本人已经陷入对剧院女艺术家的狂热之中。我的母亲开玩笑地抱怨说,她在午饭时得长时间等他,而这期间他却去拜访当时一个著名的女演员。面对她的责备,他言之凿凿,说是去交易所耽误了回家,并用沾满了墨汁的手指做证,可强使他伸出手指做进一步检查时却发现非常干净。此外,他对戏剧的巨大热情使他结交了一位知己好友:路德维希·盖尔。如果说主要是出于对戏剧的热爱而与这个朋友成为至交的话,那他同时也使这个朋友成为他家庭的最最高尚的恩人:这位谦逊的艺术家在他的朋友瓦格纳意外过早辞世之后热心地关怀其一大家人的命运,把他下半世都倾注在他们的生活和教育上了。在警察局官员瓦格纳在剧院里度过他的夜晚期间,这位出色的演员多半时间取代了他在家庭中的位置。看来他经常是使抱怨丈夫轻浮的家庭主妇得到了慰藉。这位无家可归、生活艰辛、颠沛流离的艺术家是如何渴求在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家庭中得到温暖,这从下面的事情上得到证实:他在他的朋友瓦格纳死后一年就与其遗孀结为夫妇,成了留下七个孩子的任劳任怨的父亲。这种困难的处境却意外地使他的地位大为改观。这位被称为是性格演员的艺术家在新建的德累斯顿宫廷剧院得到了一个有利的、体面的和长期的职位。早年他因家境贫困不得不中断大学学习,那时他的绘画才能帮他维持了生活,现在他的这种才能在德累斯顿的职位上重新得到了重视,尽管他抱怨说,绘画使他失去了一种系统的、严格的教育;但他杰出的肖像画画得惟妙惟肖的才能给他带来了重要的订单,这使他作为画家和演员不得不付出双倍的努力,以致遗憾地过早精疲力竭。有一次他在慕尼黑受到邀请参加一次客座演出,由于萨克森宫廷的极力推荐而从巴伐利亚宫廷接受一项重要的委托:为国王一家画肖像画,这使他不得不中断他的客座演出并最终不得不完全放弃。他也富有诗歌才能,他经常写一些华丽的即兴诗,他也写了不少喜剧,其中一部是《伯利恒的幼儿大屠杀》,用亚历山大韵文体写成,经常被演出,也印刷出版,并受到歌德的极为友好的称赞。我两岁时,在这个杰出的人的主持下我的家庭迁往德累斯顿,他与我的母亲还生了一个女儿(赛茜莉),他怀着极大的关怀和爱也承担了我的教育责任。他希望我完全成为他自己的儿子,因此我在上第一个学校时就姓了他的姓,这样我在我的德累斯顿少年伙伴中,直到14岁时留下的是理查德·盖尔这个名字。继父死去多年以后,我的家重新搬回莱比锡,我才重新恢复了我的原来姓氏:瓦格纳。
我最早的少年回忆总是想到我的继父,是他把我引向戏剧。我记得很清楚,我的继父希望我在绘画才能上有所发展。他的工作室里摆着画架,上面挂着绘画,这对我不会没有影响的;我记得我怀着孩子般的热情试着去摹画萨克森国王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的一幅肖像;但是从这种幼稚的涂抹乱画本应朝严肃正经的绘画发展的时候,我却无法坚持下来,也许这是因为我的教师(他是我的一个乏味的表哥)的死板画风所致。在我孱弱的孩提时代由于患了一种发育上的疾病而变得十分憔悴,我的母亲后来曾告诉我,因为我已经无可救药了,几乎希望我死掉算了,但令我的双亲惊喜的是我活了过来。在这种事上,我知道了我那高尚的继父对我是怎么样的关怀备至,尽管一家人都忧虑苦恼,可他从不灰心,从不放弃我会好起来的希望。一股强大的力量把我的幻想引向剧院,我不仅是作为一个儿童观众被领进剧院,从秘密包厢的通道到舞台的上方,不仅仅是通过参观化装室而熟悉它的那些奇形怪状的服装和移动的设备,而且也自己去参加演出。在我惊讶地看到继父在《孤儿和凶手》《两个橹舰奴隶》以及类似的戏剧中饰演的坏蛋角色之后,有几次我自己参加了喜剧演出……
P3-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瓦格纳回忆录(上下)/世界名人名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理查德·瓦格纳
译者 译者:高中甫//刁承俊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5907138
开本 32开
页数 8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59
出版时间 2019-08-01
首版时间 2019-08-01
印刷时间 2019-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896
CIP核字 2019000531
中图分类号 K835.165.76=43
丛书名
印张 27.62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10
149
48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