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萨宁(精)/译文经典
内容
内容推荐
《萨宁(精)/译文经典》是阿尔志跋绥夫的代表作,书中叙述了自幼在家庭之外长大的主人公萨宁返回家乡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萨宁对一切事物都漠不关心,自由自在完全独立于社会之外。表面上看萨宁公开追求享乐,极为堕落,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萨宁也代表着俄国知识分子个人意识和自我价值的觉醒。
作者简介
阿尔志跋绥夫,俄国颓废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生于俄国南部的一个小县城,并在那儿度过了自己童年和少年时光。十九岁时,自幼迷恋绘画的他去了哈尔科夫绘画学校学习,期间曾自杀过,后转向创作之路。代表作为《萨宁》《绝境》等。
鲁迅曾赞阿尔志跋绥夫是俄国新兴文学典型的代表作家,其艺术表现之深刻,在侪辈中堪称独步。
目录
《萨宁(精)/译文经典》无目录
序言
阿尔志跋绥夫和他的《萨宁》
(代译序)
刘文飞
在中学时读鲁迅,碰到“阿尔志跋绥夫”这个佶屈聱
牙的姓氏,反复念了好几遍,终于记住了这位俄国作家;
做研究生时读俄国文学史,几乎在每一种俄国文学史中都
遇见对小说《萨宁》的批评和抨击,却一直没有机会直接
阅读阿尔志跋绥夫的这部名作。苏联解体之后,大批遭禁
的作家和作品得到“释放”,阿尔志跋绥夫和他的《萨宁
》也终于浮出水面,来到我们面前。
自杀、绘画和文学
米哈伊尔·彼得罗维奇·阿尔志跋绥夫(Михаи
лПертовичАрцыбашев)生于一八七八
年五月二十四日。少时的阿尔志跋绥夫过着恬静的乡村生
活,在家乡的学校里读了五年书。据说,他的家乡,哈尔
科夫省的阿赫特尔卡(今乌克兰境内),是一座风景十分
美丽的小城。小城四周是一望无际的草原,静静的沃尔斯
克拉河从城边蜿蜒流过,几乎每一户人家的屋后都有一个
直抵河边的花园,对岸的小山上还有一座静静的修道院。
也许是受自然美景的熏陶,阿尔志跋绥夫很早就立下当一
名画家的志向,后来,阿尔志跋绥夫进入哈尔科夫美术学
校。然而,他在美术学校只学了很短一段时间,最终也没
能成为画家,但少时的志向对他的文学创作还是起到了很
大作用。阅读阿尔志跋绥夫的作品,我们可以感觉到,优
美的风景描写是其最突出的特色之一,而且,作家几乎将
他所有的人物和事件都放置在他自幼起就熟悉的生活场景
之中,他笔下的自然就是他故乡的山水。此外,他从绘画
转向文学,这中间还有一个偶然的契机,作家本人后来在
札记中曾这样写道:“童年时我曾想做一个猎手,但也不
反对做军官,后来长时间幻想做一名画家,而成为一位作
家则是相当意外的。这是因为,哈尔科夫的一家报纸发表
了我的一个短篇小说,并付给我八个卢布,我用这钱买了
颜料。后来,我又缺钱,就又写起了小说,这样一来,学
画就让我感到枯燥,于是我就转向了文学。”[转引自《
阿尔志跋绥夫三卷集》,TERRA出版社,莫斯科,一九九四
,第一卷,第九页。]阿尔志跋绥夫写小说的原始动机,
是为了赚钱去买绘画的颜料。
在这之前,还有一件不幸的事件对阿尔志跋绥夫未来
的文学生涯产生了影响。十六岁时,也就是一八九四年春
天,由于对生活感到绝望,阿尔志跋绥夫曾开枪自杀。他
伤势严重,生命垂危,后奇迹般地活了过来。我们不知道
,促使他举起枪来自杀的那些思想斗争和矛盾心理是否也
是促使他拿起笔来写作的推动力,但自杀前后的强烈感受
却是他久久难以忘怀的。没等伤愈,他就将那些感觉和体
验写进一个短篇小说,这篇具有“生活素材”和真实感受
的小说不久就顺利地在哈尔科夫的《南疆报》上刊出(《
一个军官讲述的故事》,一八九五年一月二十七日)。后
来,自杀事件和自杀者持续不断地出现在阿尔志跋绥夫的
小说中,有人竟说:“很少有哪一篇阿尔志跋绥夫的小说
没有关于死亡及其注定的不可避免性的悲哀思索。在他的
长篇和中篇里,死亡几平成了主角。”[普罗科波夫:《
米哈伊尔·阿尔志跋绥夫的生与死》,见《阿尔志跋绥夫
三卷集》,第一卷,第五页。
从画家到作家,从自杀的体验到文学的实践,阿尔志
跋绥夫完成了一次跨越。而画家的独特视角和自杀者的独
特感受,却都在他的整个创作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被视
为其作家个性和创作风裕中最重要的构成。
《萨宁》、萨宁和“萨宁性格”
在家乡小试文笔之后,阿尔志跋绥夫去了彼得堡。一
九〇一年,阿尔志跋绥夫在彼得堡的《俄国财富》杂志上
发表短篇《帕沙·图曼诺夫》,受到好评,他从此成了一
位职业作家。他连续发表小说,在文学界广交朋友,还曾
尝试组织一个旨在反对“文学将军们”的青年作家团体,
他主持过《教育》杂志的文学栏,与许多文学名流进行论
战,在文坛很是活跃。但是,给他带来巨大声誉,使他一
时成为整个俄国文学生活之中心的,还是这部长篇小说《
萨宁》(Санин)。
《萨宁》写成于一九〇二年,但是直到一九〇七年才
得以发表在《当今世界》杂志的九月号上。这部需要其编
辑用五年时间来“读懂”的小说,在社会上自然也难以获
得一致的评价,然而,《萨宁》在当时俄国所激起的轩然
大波仍是今天的我们难以想像的,几乎每份杂志和报刊都
刊登评论文章,几乎每位文坛知名人士都公开表态,几乎
每个百姓都会在日程谈话中提及《萨宁》。有人写道,一
九〇七——一九〇八年间,“似乎,不是米·阿尔志跋绥
夫写就了萨宁,而是萨宁写就了米·阿尔志跋绥夫”。[
里沃夫-罗加切夫斯基语,转引自《阿尔志跋绥夫三卷集
》,第十四页。]一方面,小说似乎同时受到两个对立思
想阵营的抨击,激进的左派知识分子认为它思想落后,保
守的右派人士又认为它有伤风化;可另一方面,《萨宁》
被成千上万的读者疯狂地阅读,青年学生们纷纷成立半地
下性质的“萨宁主义者小组”“自由爱情同盟”之类的组
织,小说中的主人公
导语
《萨宁(精)/译文经典》描写了革命低潮时期部分青年知识分子的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和颓废厌世的情绪。叙述了主人公萨宁返回家乡后的一段时间里的所作所为。他少小离家,其性格在家庭之外养成,自由自在得像“旷野里的一棵树”。他对一切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讨厌周围几乎所有的人。他光明正大地追求享乐,为所欲为。但他又很孤独、无聊,生活漂泊不定。
精彩页
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就是在与人和自然最初冲突的影响下形成性格的时期,而这个时期,弗拉基米尔·萨宁却是在家庭之外度过的。没有任何一个人监督过他,没有任何一只手管教过他,这个人的灵魂是自由自在地形成的,就像旷野里的一棵树。
他多年没在家中,当他回来时,母亲和妹妹丽达几乎没认出他来:他的五官、嗓音和举止都变化不大,可他身上却体现出一种崭新的、陌生的东西来,这东西是在内部成熟的,它使萨宁的脸庞焕发出了新的神采。
他是傍晚到家的,进屋时他如此平静,似乎有五分钟前才从这房间里走出去。身材魁梧、一头金发的他,面色平静,只在嘴角处挂着一丝淡淡的嘲讽,在他身上既看不到疲倦也看不到激动,于是,母亲和丽达在迎接他时所带有的喧闹的狂喜,也就自然而然地平息了下来。
在他吃饭、喝茶的时候,妹妹坐在他的对面,目不转睛地看着他。她爱哥哥,只有那些充满激情的年轻姑娘才会这样爱她们离家在外的兄弟。丽达一直将哥哥想像成一个特别的人,但这特别之处,却是她借助书本自己创造出来的。她愿在他的生活中看到一个深奥、伟大灵魂的悲壮斗争、苦难和孤独。“你干吗这样看着我?”萨宁微笑着问她。
在那双平静的眼睛收敛起目光时,这种专注的微笑便是他脸上常见的表情。
奇怪的是,这原本是美丽、可爱的微笑,却立即引起了丽达的反感。她觉得这微笑是自满的,与所经历的苦难和斗争毫无关系。丽达没有回答,她想了想,然后转过眼睛,机械地翻起一本书来。
午饭过后,母亲亲切、温柔地摸了摸萨宁的脑袋,说道:“好了,讲一讲,你在那边过得怎么样,都干了些什么?”
“干了些什么?”萨宁微笑着反问道,“怎么说呢…喝酒,吃饭,睡觉,有时干点活,有时什么也不干……”
起初让人觉得,他是不想谈论自己,但是,当母亲细问起来的时候,恰恰相反,他却非常乐意地讲了起来。可是,不知为何总能感觉到,他对别人对其讲述持什么态度完全无所谓。他温和而又专注,但在他的态度中,却没有那种可据以在亲近的人的圈子里区分出亲人的亲情,似乎,这种温和与专注是从他身上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就像蜡烛发出的光,平均地给了每一个人。
一家人走向面对花园的凉台,在台阶上坐了下来。丽达坐得稍低一些,她在独自地、默默地听着哥哥的话。一股难以察觉的冷意已经渗进她的内心。她以一个年轻女性的敏锐,本能地感觉出,哥哥完全不是她想像的那个样子,于是,她便难为情起来,就像在面对一个陌生男人。
已是黄昏,轻柔的暗影降落在四周。萨宁点着一支烟,一股淡淡的烟草味便与花园里夏天的芬芳交织在了一起。
P1-2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萨宁(精)/译文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罗斯)阿尔志跋绥夫
译者 译者:刘文飞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81225
开本 32开
页数 42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32
出版时间 2019-11-01
首版时间 2019-11-01
印刷时间 2019-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482
CIP核字 2019210538
中图分类号 I512.44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192
138
3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5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