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货币的祸害--货币史片段
内容
编辑推荐

在本书中,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讨论了从石头到羽毛到黄金的价值创造,勾勒了货币的支配性作用,揭示了货币如何引发或加深通货膨胀。他通过多彩多姿的历史片段,证明对货币经济学的误解所带来的货币之祸害。弗里德曼用平实的语言解释了美国当前的货币体系对个人的工资、储蓄账户以及全球经济的意义。

内容推荐

《货币的祸害》是一本具体而微的货币史,读起来让人想起弗里德曼的另一部巨著、世所公认的弗里德曼最为深刻、亦属其一大成就的《美国货币史》。此书鸿篇巨制,内容精深,非专业人士,一般很难阅读。所幸弗里德曼先生写了这本《货币的祸害》,浓缩并浅释了该书的内容。本书是对货币理论生动而富有启迪的介绍,对货币主义最明晰的表述。在本书中,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讨论了从石头到羽毛到黄金的价值创造,勾勒了货币的支配性作用,揭示了货币如何引发或加深通货膨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石币之岛

第二章 货币之谜

第三章 1873年之罪行

第四章 一个非真实的检验:对1873年后继续复本位制的效应的估算

第五章 威廉·詹宁斯·布莱恩以及氰化法

第六章 复本位制再检讨

第七章 富兰克林·罗斯福,白银,以及中国

第八章 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治理

第九章 智利与以色列:相同的政策,相反的结果

第十章 纸币不兑现条件下的货币政策

第十一章 跋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因为该岛不出产金属,他们的资源就是石头,他们的劳动都耗费在搬动石头和磨制石头上了,石头就像文明社会里的所有物和铸币一样,是劳动的代表物。

他们把自己的这种交换媒介称为费(Fei),费是由大而坚硬、厚重的石轮组成,石轮的直径从1码到12码不等,石轮的中央有一个孔,这个孔的大小随石轮直径大小的不同而不同,人们可以在孔中插入一根杆,这根杆要符合孔的大小,而且要结实,这样才能负得起石轮的重量,便利搬运。这些石头“硬币”[是在离这个岛400里远的另一个岛上找到的石灰岩石],最初是由一些敢于冒险的当地探险人,在这个岛上开采并打制,然后再用独木舟和木筏运回雅浦岛的……

这种石币值得说道之处在于——石币的拥有者完全没有必要减少自’己的拥有物。在做成一笔交易之后,如果这笔交易所涉及的费太大,大到无法便利地搬动石币的地步,石币的所有者会很乐意接受单纯的所有权认可,他们甚至都不愿意费累去做个标记来表明这种交换,石币仍然静静地躺在以前那位拥有者的地头。

我有一位值得信赖的朋友,名叫法图玛(Fatumak),他曾经肯定地告诉我,他们村子附近有一户人家,这家的财富是不容置疑的——也就是说,他家的财富得到了每个人的认可——然而,没有一个人甚至这家人自己,亲眼看见过或触摸过这笔财富。这笔财富是一块巨大的费,这块费的大小是通过传说而众所周知的,而这个传说已经传了两三代人了。从那时一直到现在,这笔财富一直躺在海底!很多年以前,这家人的一位先祖,在探险寻找费之后,获得了这块大得出奇并极具价值的石头。这块石头后来被搬到了木筏上,准备运回家来。木筏行到半途中的时候,海上起了风暴,为了拯救自己的生命,这群人砍断了木筏的缆绳,任其漂流,石头也因此沉入海底,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这些人回家后,所有的人都证明说,费的体积极其巨大,质地尤其优良,石币的丢失也不能怪罪于拥有者。于是从那时开始,所有的人都从心底里承认,石头落入海中只是一个意外事故,这事故太小,小得值不当一提,离岸几千码的海水影响不了石币的买卖价值,因为石头已经凿制成适当的形式了。因此,这块石头的购买力依然存在,就像在人们的视线中毫发无损地躺在拥有者的家里一样……

雅浦岛上没有带轮子的交通工具,因此,岛上没有可以行车的道路,但岛上一直有几条清晰可辨的道路连接着各个居住点。1898年,德国政府从西班牙人手中买下了加罗林群岛后,获得了这个群岛的所有权,当时,岛上的这些道路或公路的状况非常差,有几个地区的首领得到通知,让他们必须把道路修好,而且要维护好。但是,用大块的珊瑚胡乱铺就的道路对赤脚走路的当地人来说,非常适宜。所以,这个命令反复重申了多次,仍然没有人在意。最后,德国统治者决定向抗拒命令的地方首领征收罚金。但是,用什么形式来体现这笔罚金呢?——后来,德国人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们派出了一个人,走遍了那些抗拒命令地区的每一家石屋(Failu)和公共聚会场所(Pabai),去收取罚金。到那儿之后,这个人只需在一批最有价值的费上用黑色画一个十字,表明这块石头已经被政府征收了。这个办法真的很神,那些愁苦的贫苦民众马上就修好了连接岛屿两端的道路,而且修得很齐整。现在,这些道路看起来就像公园里的车道一样。然后,当局派出了几位办事人员,擦掉了画在石头上的十字。一眨眼的功夫,罚金抵消了,幸福的“石屋们”又重新获得了他们的资本所有权,并尽情享受着自己的财富。 P7-9

序言

在我几十年研究货币现象的过程中,我一而再再而三地注意到,货币制度中有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变化,常常会引出一些任何时候都会出现但却无法预期的结果。

我在早先出版的《最适货币数量》(The Optimum Quantity of Money)一书的前言中说过:“货币理论就像一座日本式花园。花园的整体美来源于花园的多样性;表面的简单之中隐藏着复杂的实体;厚重的景观则叠化在表象之下。如果我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如果我们从容但深入地进行研究,我们就能充分领会这两个方面的妙处。复杂与简单两个方面都有一些可以独立于整体之外让人欣赏的东西,但对这些东西有了充分的认知,也只不过是对整体的部分了解罢了。”

适用于货币理论的东西也同样适用于货币史。如果我们从一个角度看,货币的构成显得有些怪异,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货币又只不过是我们不常见但又视为理所当然的不同的形式,就好像它们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那样。本书的第一章就使用了一个鲜明的例证:石币与金币是如此之相同,你甚至可以在同一个采石场找到它们。

我希望,我能在短短的第一章中,用例证来说明,我是如何通过一些迷惑人的表面现象来讨论货币现象的,我希望这样能引发读者阅读本书的兴趣。第二章则用简单的术语概述了货币理论的精髓。这一章为我们领会随后阐述的一些历史事件提供了理论背景。

接下来我用三个章节讲述了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这些区区小事却在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及完全意想不到的效应。第三章讲铸币法中删掉的一句看似简单的话,是怎样对美国几十年的经济与政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第四章则为这些结论提供了经验支持。第五章说的是两个默默无闻的苏格兰化学家的工作,如何毁掉了19世纪最引人注目但最少受人称赞的政治家威廉·詹宁斯·布莱恩的总统前程的。

分析完这些历史片段之后,第六章研究的是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即在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中起了主要作用的复本位制的问题。最近有位学者说过,复本位制引发了“1860年代中期到189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中最激烈的理论讨论,以及文明世界中对经济政策的最尖锐的辩论”(Roccas,1987,第1页)。

我在第六章中指出,对作为货币体制的复本位制之优缺点的传统认识,有很严重的错误。我的重点集中在复本位制与单本位制的比较。我在这里并不是主张,在当前的条件下,美国或任何其他国家应该设法建立复本位制。实际上,这样的尝试完全与我的信仰相冲突,(正如沃尔特?白芝浩在一个多世纪之前所指出的)与猛长一样,货币体制也在发展,它们无法也不可能重新(de novo)构建一次。但是,正如“1873年之罪行”这一例证所说明的那样,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用审慎的行动来改变或影响它,这就是为什么对货币现象的理解具有极大的潜在价值的原因。   接下来的四个章节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许多相同的事件进行的讨论。

第七章返回来讨论一个特殊的历史事件,美国1930年代白银收购法案的后果。这里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为了安抚西部几个州的参议员所做出的决定,竟然以一种可以测定的方式,对遥远中国的共产主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但这一系列事件本身是清楚的,而且不会遭人误解。对于那些对基本的货币理论有所了解的当代观察者来说,早期采用的措施也很明白。

美国白银政策的最终结果就是恶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这是在过去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毁掉了无数国家的一种极端形式的弊病。第八章研究的是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对策,我在这一章中使用了从一系列国家收集来的历史数据,用这些数据阐明一个核心观点:通货膨胀永远是、而且在任何地方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第九章是对货币变动效应的偶然作用(role of chance)的一个证明。在美国发生的事情——完全在智利和以色列政策制定者的影响范围之外——使某些国家中的政策制定者成了反面人物,但在另一些国家又使另一些政策制定者成了英雄。

第十章对世界范围内的现行货币体制,即一种史无前例的货币体制的可能后果进行了分析。自理查德·尼克松总统在1971年中止了美元与黄金的最后一丝脆弱的联系之后,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没有任何一种主要货币与商品有任何联系的现象。现在,每一种货币都成了不兑现货币,货币所依赖的,只是政府的权威或认可。

最后一章是后记。我在后记中根据前面数章对货币史上种种事件的研究,总结出了几条教训。

本书只是稍微窥视了货币这个广袤无垠而又神奇迷人的花园。自从人类发现,人类非常有必要将买和卖的行为分别开来之后,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这座花园花开花落绵延不断,而且,自从有人认为,为了某种东西而出售产品和服务更为可靠之后,这件东西,即他并不打算消费或在生产中使用,只打算用做一种手段,作为买卖想要消费或想要在生产中使用的产品或服务的手段的这件东西,就成了我们称之为货币的“东西”。这件东西有数不清的物质形式,有石头、羽毛、烟叶、贝壳,还有铜、白银以及黄金和纸张及会计账簿。谁又知道未来的货币是什么呢?会是计算机键盘吗?

本书的某些章节原来曾经发表过:第三章和第四章曾经刊登在《政治经济学杂志》(1990年12月号)上,第六章刊登在《经济展望杂志》(1990年秋季号)上,第七章刊载在《政治经济学杂志》(1992年2月号)上,第十章则发表在《日本银行货币与经济研究》(1985年9月号)上。我非常感谢这些杂志慨允我再次发表这些文章。第八章则是米尔顿?弗里德曼与罗丝·弗里德曼合著的《自由选择》(1980)第九章的修订本。为了避免章节与章节的重复,为了使章节之间具有连贯性,同时也考虑到社会对已出版文字的反应,我对早先的文字也稍微做了一些改动。

我从许多朋友的知识与建议中受益颇丰。我已在相关章节的注释中,就他们对这些章节的贡献,一一致谢。我尤其要感谢安娜·雅各布森·施瓦茨,她是我在货币问题研究上的长期合作伙伴,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我有需要,她总是对我伸出援手。我还要感谢一直担任我秘书和助手的格洛丽娅·瓦伦丁,她对我所使用的原始资料做过无法估价的背景研究,她耐心地为我打字,再打字,一遍遍地修订稿本,以保证所有的参考文献都准确无误,而且无论我什么时候需要她的帮助,哪怕是下班之后,她总是随叫随到。

之前,威廉·乔瓦诺维奇曾经对我另外两本书贡献良多,一本是我和我夫人合作的《自由选择》,一本是《现状的暴政》(The Tyranny of the Status Quo),对后一本书他尤其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另外,我和读者们都要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马丽安娜·李,还有那位老练的文字编辑,他纠正了文稿中的许多用词不当之处。

胡佛研究所在前后两任所长W.格伦·坎贝尔以及约翰?雷西安的领导下,为我提供了称心如意的工作时间安排,给了我最大限度的自由让我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并尽可能为我的研究提供了一切条件。

我把自己最为真挚的感谢放到了最后。除了我的梦想之外,我有幸找到了我的伴侣罗丝·迪瑞克特·弗里德曼,自从五十九年前我们初次相识以来,她一直使我生活得充实而多彩。我无法说清她为本书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因为她是我身体的和智性的原动力。

后记

1996年秋天,我在北师大图书馆边上发现了一个卖英文原版书的书摊,邂逅了这本《货币的祸害》。因为是货币主义大师弗里德曼的著作,又是出版不久的新书(1992),欣然携归。回家细细一读,就认定这本书值得向中国读者介绍。当然我这里说值得介绍并不是在对弗里德曼的理论进行评判,弗里德曼理论之高低自有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定。我的意思是,像这种将高深的理论与具体的历史事实结合起来并用浅显的语言进行阐述的著作,实在是不可多见。这是一本适合大众阅读的理论著作。

于是,我冒昧致函弗里德曼先生,向他询问该书的版权问题。弗里德曼先生回信说,版权问题归出版商管,他已经把我的信拷贝了一封转给了出版商,同时将出版商的地址和联系电话给了我。与美国的出版商打交道,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几经周折,这本书的版权直到2003年总算拿了下来。

在翻译《货币的祸害》之前,我曾读过莫瑞·罗斯巴德(Murray N.Rothbard)论及货币的类似著作《政府在货币问题上的所作所为))(What has Government Done to Our Money)。罗斯巴德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以主张经济自由而闻名。弗里德曼也是以主张经济自由著称于世(有《自由选择》为证)。两相对比而读,其结论耐人寻味。弗里德曼根据历史上的货币之种种进行理论推论,结论是:货币太重要了,所以只能由政府按照规则负责并由中央银行打理;罗斯巴德也是根据货币之种种进行理论推论,得出的结论却是:货币太重要了,所以必须交给市场。联想到哈耶克也主张货币的自由经营,奥地利经济学派式微之原因由此可见一斑。不过,两位大家讨论货币的著作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让读者读完书后,不会再将权威人士的谈话奉为圣旨,也不会再轻易相信探讨货币的文章了。

《货币的祸害》是一本具体而微的货币史,读起来让人想起弗里德曼的另一部巨著、世所公认的弗里德曼最为深刻、亦属其一大成就的《美国货币史》。此书鸿篇巨制,内容精深,非专业人士,一般很难阅读。所幸弗里德曼先生写了这本《货币的祸害》,浓缩并浅释了该书的内容。

在这里我要向弗里德曼先生致谢。在本书开译之前,我又给他去了一封信,告诉他中文版即将出版的消息。弗里德曼先生非常友好地寄来一帧签名照片,就是大家在本书中看到的这帧照片。2006年春节前,我将翻译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一一罗列,并将我的理解一一对应记下,寄给弗里德曼先生,向他请教。我本来有些忐忑,毕竟弗里德曼先生年逾九旬,但考虑到这些问题之重要,不敢却步。然而让我惊讶并感动的是,春节过后就接到了弗里德曼先生的回信,信中不厌其烦对这些问题做了详细的解释。看得出,弗里德曼先生依然思维敏捷,遣词用句还是那样具有活力。我衷心祝愿先生健康长寿。

这里还要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商务印书馆的程秋珍女士,她仔细而耐心地核审了全文,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得到安明女士的大力帮助。我还要感谢我的学生张新、潘余涛和马钰弦,他们帮我打印了全文。我还要特别感谢商务印书馆的侯玲女士,没有她的帮助,或许本书的版权至今还拿不到,那样也就没有今天我和读者一起欣赏人类思想精华的这一刻了。

书评(媒体评论)

货币是不能拿来开玩笑的,所以要交给中央银行。

——引自《货币的祸害》  

《芝加哥论坛报》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是“经济学家中的奥利弗·斯通”,这一称誉清楚地表明,从地方小业主到华尔街上的银行家,到美国总统,没有人能躲过货币经济学的影响。在本书中,弗里德曼讨论了从石头到羽毛到黄金的价值创造,勾勒了货币的支配性作用,揭示了货币如何引发或加深通货膨胀。他通过多彩多姿的历史片段,证明对货币经济学的误解所带来的货币之祸害,比如,他讨论了两位名不见经传的苏格兰化学家的工作如何毁掉了威廉·詹宁斯·布莱恩的总统前程,以及富兰克林·D.罗斯福总统为抚慰美国西部的几名参议员所作的决定如何改变了中国现代史。弗里德曼用平实的语言解释了美国当前的货币体系对个人的工资、储蓄账户以及全球经济的意义。

对货币理论生动而富有启迪的介绍……,对货币主义最明晰的表述。

——《柯尔克书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货币的祸害--货币史片段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
译者 安佳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049382
开本 32开
页数 2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6-07-01
首版时间 2006-07-01
印刷时间 200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图书小类
重量 0.3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821.9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4
出版地 北京
202
14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Milton Friedman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0:1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