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明铁骑(元明战争风云录)
内容
编辑推荐

六百年前驰骋中原的大明铁骑元王朝终结者的血火征伐史!

中国历史中元明交接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居中指挥中原大军,尽毕生精力连续进行了九次北伐,其中八次逐蒙骑于草原,追元帝于大漠,基本摧毁了元代蒙古人赖以统治中原的战争机器,其过程之凶险曲折,令我们今人无论怎么想象都不过分。

内容推荐

虎贲三千指幽燕,铁骑十万逐漠北!

中国历史中元明交接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居中指挥中原大军,尽毕生精力连续进行了九次北伐,其中八次逐蒙骑于草原,追元帝于大漠,基本摧毁了元代蒙古人赖以统治中原的战争机器,其过程之凶险曲折,令我们今人无论怎么想象都不过分。

本书即依据现存史料详尽阐述了明军历次北伐的具体过程,从一开始的“徐州保卫战”到摧毁元朝统治中心的“元大都攻坚战”,再到凶险四伏的攻略山西、收伏甘陕、逐鹿大漠,一连串由古代冷兵器组成的战事将尽显于大家眼底。

期待朋友们能感悟到本书的“真谛”,民族之间的血斗乃是表象,人类之间的任何争斗无不源出令人类自己唏嘘叹息的本性!

人性,无论任何时代,都将决定人类的存亡。

目录

第一章 中国牧民与农民的故事(1-6)

第二章 北伐序幕:傅友德的徐州保卫战(7-13)

第三章 北伐初战:摧枯拉朽下山东(14-18)

第四章 再战河南:“克隆”山东战事(19-24)

第五章 直击元大都:“窝心拳"终于出手(25-30)

第六章 战败思良将:顺帝终于想起了王保保(31-35)

第七章 淇逢对手:徐达与王保保的太原对决战(36-41)

第八章 回京之梦:元顺帝念念不忘大元都(42-45)

第九章 甘陕之战:攻心胜于攻城146-51)

第十章 初战庆阳:张良臣的钓鱼行动(52-54)

第十一章 常遇春主军的北伐之路(55-62)

第十二章 北伐军指东打西征上都(63-67)

第十三章 艰难的庆阳攻坚战(68-71)

第十四章 一颗将星的陨落标志着另一将星的升起(72-76)

第十五章 庆阳与凤翔:一般攻守两种结局(77-83)

第十六章 北伐尾声:苦涩的凯旋班师(84-86)

第十七章 戏中有戏的兰州保卫战(87-90)

第十八章 朱元璋左右开弓再出兵(91-94)

第十九章 沈儿峪之战中的徐达与王保保(95-100)

第二十章 帅才李文忠:不动如山,动如脱兔(101-105)

第二十一章 首征沙漠最后一战:大漠深处的丧钟(106-108)

试读章节

众所周知,中国由今上溯三千年,居于中原地带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手段的炎黄子孙便与北方的游牧民族结下了难解的“梁子”,自西周时起,天子也好,诸侯也罢,都对当时称为“戎狄”的北方入侵者格外头疼。

也别怨恨这些放牧牛羊为生的人们,怎么对中原害起了“红眼病”?主要因为:相比黄河、长江流域来说,中国西北方塞外的气候恶劣多了,在当时的条件下可以说是根本不适合五谷生长,再加上种植技术落后的缘故,西北方的少数民族基本上连刀耕火种也做不到。

人们靠啥填饱肚皮?唯有追逐水草放牧牛羊为生,汉文字中有句成语,叫做“茹毛嗜血”,其实就是当时游牧民族的真实写照。在无边大草原上游荡生存的人们吃的主食是肉类,饮料么?除了牛、羊、马奶之外,牛血与马血也是解渴佳品。

而那时中原的人们,已经进化发展到了堪称全球文明冠军的地步,除了相对富足的物质生活以外,还创造了多彩的精神生活,孔丘所追捧的“礼乐”等规矩就是那时发展完善起来的。

“天堂”与“地狱”的差别能不让那些处于水深火热生活中的人们心动手痒么?于是,对“富人”的劫掠便成为了“穷人”的主要业务,张弓挥刀冲上去,劈杀一阵即满载而归,其收获自然要比等待牛羊慢慢长大、产驹、生羔、下犊迅捷多了。

至于要冒些受伤或者丢命的风险?那是自然的,不拼命别人凭啥把劳动成果送给你?

日久成习,游牧的人们也就没有了屠杀同类的罪恶感了,相反,一代代相传的劫掠却成了荣耀职业,杀人最利索者成了人们的偶像,劫掠收获最丰者戴上了人人羡慕的勇士桂冠。 最快速的致富之路——抢劫! 被害人必然要实行正当防卫,厮斗也就不可避免,时刻处于主动地位的强盗们自然也要熟悉并精通自己的业务,所以,北方牧民历练出的杀人功夫远远超过了南方的农民。

但是,人口基数在那儿明摆着,当真打起“群架”来,牧民却远远不是农民的对手,怎么办?机动灵活便自然成了牧民的唯一选择。

于是,牧民们挖空心思改良了自己的交通工具,成为了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

以战马代步去实施抢劫凶杀,一旦失风便可快马一鞭走人,风险概率大大降低,须知:战国时期之前的中原军队都是赶着马车打仗的,虽然吃喝器具等都能被马拉着随军,但笨重也是无疑,除非凑巧,坐马车的怎么也追不上骑马的。所以交战中常常落败。

到了战国时代,中原地区的赵国首开了移风易俗先河——“胡服骑射”。

也就是说:向对手学习,抛弃中原好看舒适的宽袍长袖服饰,改穿北部胡人利索实际的军装,,建立自己的骑兵部队,将驾车的辕马训练成坐骑。

这对中国的军事史的进程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是不是这样就万事大吉了呢?大家装备一个水平了,那就必然是人多欺负人少,骑兵对骑兵,数量多的应该居于绝对优势了吧?

未必。

这里面有个生活习惯问题,人家是拿着战马当腿当床又当餐桌,中原的机动部队即使严格训练成了专业骑兵,其控马娴熟以及运用技巧也是无法相较短长的。

所幸,这里科学技术产生了巨大的战斗力,有着文化知识与先进科技的优势,中原人在武器方面占了极大便宜。就冶炼技术来说,秦代之前,中原各国与北方胡人相较应该先进了整整一个时代,绝对不亚于当代英美联军相较萨达姆时代的伊拉克。

但是,大多时候的照面比武还是牧民们占了上风,中原人即使打了胜仗,也无非是把强盗赶得远远的,就战损与缴获来说,很少有占便宜的时候。

财主与叫花子角斗,能发财才怪!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双方的搏斗目的不一样,一个是求得安宁为军事方针,一个是以捞一把就走人为作战目的,这种“超限战”较量,中原人吃了大亏!

怎样才能一劳永逸获得安宁与和平?战国时期各国经过长期实践得到了真知:战马不能跳高墙,那就造个城墙吧!

到了秦始皇时代,他老人家把这种垒墙运动发挥到了极致,豁出去了无数人力物力,把之前各国的长城连接起来,一道人类的军事防御奇迹出现了:万里长城!

至于这道惊世骇俗的防御工事效果如何?公正的说,在冷兵器时期内起到了“院墙”作用,不管小偷还是强盗,进院子总是不那么容易了。P2-4

序言

侃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古代战争史需格外留意:最易遭到“破坏民族团结”云云,此类高度的指责。

因为这些战争多是“内斗”,也就是中国人自家门内的兄弟相残,折腾出来,现在五十六个民族哪个是外人,哪个是内人?

但是,笔者再怎么绞尽脑汁,觉得也难以避开描绘这种兄弟之间的残杀。历史就是历史。不会因为我们今人的“高尚”而改变外貌,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么,那句老话是怎么说来着?泼水难收!——也就是说,这些已经成为了不可改变的既成事实。

事实上,整个中国的文字记载历史,大都是用战争作为骨架的,而这些战争也多是华夏子孙的内斗为主,一些至今被认定为英雄的人们也是从这些内斗中跃出。虽然历史的骨架中被斧砍刀剔的都是中国自家人的血肉,但毕竟也是真实的历史。地球上所有的文载历史,书写耐所蘸的浓墨都是鲜血,字里行间都飘溢着腥味。

虽然,今人的高尚不能强加在古人身上,做子孙的不能指责祖宗们目光短浅。但是有一些基本的历史观点我们还是要秉持的,比如我们不能否定民族英雄岳飞的抗金伟业,比如我们这些现代人也无权替秦桧、洪承畴、吴三桂、汪精卫之流摘下汉奸帽子!不管那些精通政治权术的文史家们替他们搜罗出来多少冠冕堂皇的理由。

至于专家们所说的“兄弟相残”?那不过是今天部分学者的一厢情愿,实际上,中国古代的任何时期都有“外族”入侵中原,没听说哪族“兄弟”拿大汉子民当过兄弟!

以蒙古人入主中原之时:南宋灭亡时,半拉国土上还生存着人口一千四百一十万户(南宋统计人口大多以户为单位),大约六千余万吧,到了元灭南宋之年,南宋全境仅存一千一百七十四万余户,战争减少了大宋子民二百三十五万余户,也就是说:一千余万生命被蒙古马刀劈成了鬼魂。

据载:仅仅四川成都,蒙古人破城时便制造了尸体一百四十万具,城外尚不计在内(袁桷:《清容居士集》)。而且,大规模的战乱之后必然伴随着瘟疫和饥荒,元代文人虞集描述:“蜀人受祸惨甚,死伤殆尽,千百不存一二。”

此外,蒙古军队还大量掳掠四川人口到北方充当奴隶,当时蒙古统治下的关中多四川籍奴仆,“岐、雍民家皆蜀俘”(姚遂:《牧庵集》)。

而在元朝建立后的和平状态下,即使处于部分史家所描绘的“大元政治开明”阶段——元朝立国最初二十七年中——中原人口却呈现负增长状态,这是什么原因?更不用说蒙古统治者立法将国人分为四等,处于最底层第四等的无疑是“南人”——即南方的汉人,这能是“兄弟”相处么?

以明清更代时期为例,据不确切统计:明末(崇祯初年)华夏版图上还生活着汉人一亿六千余万,到了清初(康熙初年),仅仅剩下了九千二百多万了,扣除自然灾害、官兵与“流寇”内斗等因素,即使减半计算,也有至少三千五百万汉人丧命于清军铁蹄之下——当然,汉奸们也没少出力。

特别说明一下:明、清两代的人口统计都不太精准,当时实行的是按纳税人口数统计全国人口,大量不纳税的老人与儿童是不计算在内的,能查到的资料记载明末人口约六千余万,专家们一般认为当时人口数约为一亿至一亿五千万左右。

就连清代统治者自己编撰的《清史稿》,也不得不记载了“扬州十日”与“嘉兴三屠”等大规模屠杀汉人事件,不过,好像没有好意思直书干掉了多少汉人。据有关记载:清军占领扬州以后,清廷的豫通亲王多铎以不听招降为由,下令屠城:“十日不封刀!”于是,清军烧杀淫掠,无所不为。扬州居民除少数破城前逃出者及个别在清军入城后隐蔽较深幸免于难者以外,几乎全部惨遭屠杀,“城中积尸如乱麻”o

明人王秀楚依据亲身经历写的《扬州十日记》中记载,清军在四月破城之后,十日内对扬州全城大加杀戮,死亡人数达八十余万,昔日繁华都市顿成一片废墟,江南名城变为人间地狱,后人称之为“扬州十日”。

据有关记载,在嘉定,清代统治者为了镇压嘉定人不愿剃掉半拉光头的反抗,先后进行了三次屠城,嘉定城内民众无一降者,仅第三次屠杀居民就达两万余人。

实际上,写清军屠杀奴役国人也罢,喊“八月十五杀鞑子”也好,都与今天的蒙古兄弟或者满族同胞不相干,少数民族统治者的罪孽与本民族的普通民众没啥关系?更不用说现在不知相隔了多少代,能因为满族一个爱新觉罗·溥仪当了日本人的“儿皇帝”,就认定所有满族人都是满奸走狗么?

这种“敏感”其实大可不必。

不过,歌颂汉家男人脑后那根大辫子的戏过多了也绝对没有好处,依据当时统治者造出的脂粉替所谓“盛世”化妆,黄花岗的烈士英灵会在地下泣血痛哭的,说不定哪天夜里就会找到这些明星大腕们梦里,前去拔枪辩理!

扯以上这些闲话,不过是想声明一点:侃大明铁骑北伐无非是在讲述一段古代战争故事,与今天的蒙古同胞无关,如若冒犯,大家且当古曲闲唱罢了。

感觉不顺耳的同胞尽可以堵住耳朵,闭上眼睛也可,往下看不看由哥们儿自个做主。

书评(媒体评论)

太祖……扫灭群雄,除暴救民,拨乱反正。不十余年,而成帝业。其间,战攻讨伐指麾号令,动如神明,无往不克。……诚卓冠于古今者也。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序

昔宋政不纲,辽元乘运,扰乱中夏,神人共愤。惟我太祖,奋起草野,攘除奸凶,光复旧物,十有二年。遂定大业,禹域清明,污涤膻绝。盖中夏见制于边境小夷数矣,其驱除光复之勋,未有能及太祖之伟硕者也。

——孙中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明铁骑(元明战争风云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子金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500839
开本 16开
页数 3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9
出版时间 2010-10-01
首版时间 2010-10-01
印刷时间 2010-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8.09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8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5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