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关系之镜(两性的真爱)
内容
编辑推荐

克里希那穆提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五大圣者之一”。他一生在印度和西方世界传播他的精神智慧。别人要加给他上师的尊位,他都一直拒绝。他的思想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但是他坚持宣布自己不是宗教权威。他的教诲,主旨在于:要从根本改变社会与人生,必须先改变个人自我的意识。

本书他向我们探讨了有关两性的真爱。本书是了解克里希那穆提和他的思想及教诲最重要的一本书。

内容推荐

为什么心念会去想“性”?为什么性会成为你生活中的主要问题?只要你还不了解思考这个问题的心念,性就会变成一个异常困难和复杂的问题。性行为本身不是问题,是对性的念想制造了问题。

我们不可能逃脱关系。关系就如一面镜子,我们在其中可以看到自己,发现自己的本质、自己的反应、偏见、恐惧、沮丧、焦虑、孤独、哀伤、痛苦、悲恸。我们还可以发现自己是否有爱,或是世界上到底存不存在叫做“爱”的东西。所以,我们将要探寻关系中的这些问题,因为这是爱的基础。

目录

引言

 像两个朋友般谈心

第1章 生命是存在于关系中的运动

 关系是爱的基础/关系是一面镜子,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真实的自己/人与人彼此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在关系中,我们需极富敏感,不断学习。

第2章 形象的制造机制

 两个形象间怎么会有情感或爱恋呢?/为什么我们会对自己怀有一种形象?/建立正确的关系意味着要消除形象/如果我没有全神贯注,那么念想便会悄然越上,创造出形象。

第3章 明悟快感和欲望

 我们的心灵一直在追随着快感的步伐/快感是念想对感知的延续和培养/了悟欲望就是无选择地意识到它的活动过程/欲望的根源是什么?/并不是说你不能有欲望,只是要你用心观察时不要加入心念对事物的描述/像奴隶般臣服于某物,背后都隐藏着欲望,而且努力从一种模式中摆脱的行为同样意味着欲望/不去理会欲望,任其商飞或枯萎/爱、欲望、热情其实是同一件事。你破坏了其中的一个,就等于破坏了另外两个。

第4章 为什么性会变成一种问题?

 性行为本身并不是问题,只是对性的念想制造了问题/只要有爱,性便不是问题/如果一个人有爱,即便有性需要。他也是贞洁的/在爱的前提下,性行为会有不同的意义。

第5章 关于纯贞

 以守贞的方法来达到自由,得到真理,其实是对真理的一种否定/一个被规制,被压抑的内心不会懂得什么是爱/那些想要压抑、控制、否定自己欲望的努力都会扭曲你的心灵/如果我的性生活毫无秩序,那么我生活的其他层面也会毫无秩序/如果我们看到整幅画面,那么爱、性和纯贞其实是同一种东西。

第6章 关于婚姻

 一个人必须明白怎样与他人住在一起/如果你爱你妻子,就不要控制她/婚姻作为一种习惯,一种对惯有快感的培养方式,其实是一个导致堕落的因素/个体以分隔状态存在是我们的一种错觉?/你能够爱上某人而又不会陷入占有的关系之中吗?

第7章 什么是爱?

 我能不能摆脱妒忌和依赖呢?/孤独迫使我逃避/思想能否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孤独感是由思想产生的/有依赖就没有爱/通过对“非爱”的排除便可得到爱。

第8章 关系中的爱

 关系中爱的存在是一种净化过程/思考不会带来爱/爱是永恒的吗?/当我们了解了自身全部的运作过程,爱便会出现/只有在关系中你才会如花般盛开/我意识到自己爱的那一刻。自我活动就出现,爱便随之消逝/如果没有思想,心灵能找到爱吗?

第9章 关系意味着无“我”

 关系中思想的位置何在?/念想要求继续这种快感/关系存在于现时之中/关系只有在一个人完全抛弃自己的时候才能存在/你曾真正地抛开过“自我”吗?

试读章节

建立正确的关系意味着要消除形象。

两个形象之间并不存在爱。如果你对我怀有某种形象,对我有某些看法,我怎么会爱你而你又怎么可能爱我呢?如果我曾经伤害过你,强迫过你,如果我曾经雄心勃勃,又足够聪明,于是在某些方面超过了你,你怎么会爱我?如果你对我的地位、工作构成威胁,如果你和我的妻子私奔了,我怎么可能爱你?如果你我属于不同的国家,归属不同派别——比如说你皈依于印度教,或是佛教、天主教,或其他宗教,而我是一个穆斯林——我们之间怎会有爱?因此,除非我们彻底改变“关系”观,否则就不会得到真正的平静安宁。也许你可以皈依佛门,或信奉上师,或归隐田园,但是这些方式都不能帮助你解决问题,因为不论你身处何方,寺庙也好,洞穴或是山林也罢,你都是和他人有关系的。你不可能将自己从你创造的形象中隔离开来,不管是你创造的上帝、真理的形象,还是关于你自己和其他一切事物的形象。

所以,要想建立正确的关系,必须要消除形象的存在。你明白颠覆形象是什么意思吗?颠覆形象就意味着打破自己对自己所产生的形象——比如说你是印度人,而我是巴基斯坦人,或是一个穆斯林、天主教徒、犹太教徒、一个共产主义者等等。你必须打破创造这种形象的机制,否则,你可能刚刚消除了一个形象,这种机制又创造出另一个形象。所以,一个人不但要意识到形象的存在——也就是意识到你特有的形象——你还要明白创造这些形象的机制是什么。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种机制到底是什么。你明白我的问题吗?那就是,首先,一个人必须意识到、明白和认清形象存在这个既定事实,不是通过口头说说,也不是用智性推断,而是真正了解到这一点。这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因为这种认识需要你付出巨大的努力。你知道那是一个麦克风,你也可以看到它一一这是事实没错一一你当然还可以用各种不同的名字描述它,但是只有我们真正了解和认清我们所用这些名字背后存在的这个事物本身,我们才能看到它的真相。因此,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不应存在任何阐释,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麦克风就好了。但是要了解一个形象而不加任何阐释,在“无我”的状态中看到一个形象的真相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观察者“我”就是这种形象的制造者且这个形象正是观察者的思想体现。这是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你不能仅仅说一句:“我要消除这种形象”,然后开始考虑这件事,或是采取一些手段,劝服自己,使自己相信可以轻易消除脑海中的形象一一这都是不可能的。消除形象需要极强的理解力、注意力及探索能力,永远不能下任何论断,因为一个探索不息的人是永远不会得出任何结论的。而生命也正如一条壮阔的河流,静静流淌,永不停息。你只有在这条生命之流中自由、欢畅地随波而舞,满载情怀,兴致盎然,你才能体味到这条河流的特质、它的广阔、它的壮美。所以我们必须理解这个问题。

当我们用到“理解”这个词,我们只是指其字面意思,并没有反映在智性上面,难道不是吗?或许你已理解了“形象”的含义,理解它是怎样被知识、经验、传统及各种各样制约力和压力创造出来的,而这些制约和压力则来自家庭生活、日常工作、人际交流。而制造形象的机制又是什么?你理解吗?这种形象必须被建立,被维持,否则便会分崩瓦解。所以你必须自己去发现这种机制是怎样运作的。而当你理解了这种机制的实质与重要性,这种形象便自动消除了——不但是那些你意识到的形象,那些你有意识为自己创造出来的表面化的影像,还包括所有深层次的形象——所有的这些形象都瓦解了。我希望我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了。

我们必须深入探究,去发现形象究竟是怎样产生的,以及是否有可能使创造这些形象的机制停止运作。这些只有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真正的“关系”时才能实现,这种关系并不存在于两个形象这种无生命的实体之间。这其实很简单。你恭维我、尊重我,于是我对你产生了一种形象,因为我们之间曾有过侮辱或恭维的经历。我还有一系列其他经历——关于痛苦、死亡、怜悯、冲突、饥饿、孤独……这一切都在我脑海中产生一种形象。这样推来我就是那个形象了。然而事实上并不是说我就等同于那个形象,也不是说形象与我是不同的;我指的是那个形象是“我”,不是本真的我,而是那个思考的“我”。正是“我”这个思考者创造了这种形象。所有这些思考者、观察者、经历者通过自己身体上、精神上、思维上的回应,在记忆和思索的基础上创造了形象。因此,这种机制便是思索,由思想而生。而思想是必须的,否则你无法生存。P27-30

序言

克里希那穆提1895年生于印度,13岁时被“通神学会”带到英国训导培养。“通神学会”由西方人士发起,以印度教和佛教经典为基础,而衍生为一个宣扬神灵救世的世界性组织,它相信“世界导师”将再度降临,并且认为克里希那穆提就是这个“世界导师”。而他自己在30岁时觉悟内心智慧,否定了“通神学会”的种种谬误。1929年,为了排除“救世主”的形象,他毅然解散专门为他设立的组织——世界明星社,宣布任何一种约束心灵解放的形式化的宗教、哲学和主张都无法进入真理的国度。

克里希那穆提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五大圣者之一”。他一生在印度和西方世界传播他的精神智慧。别人要加给他上师的尊位,他都一直拒绝。他的思想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但是他坚持宣布自己不是宗教权威。他的教诲,主旨在于:要从根本改变社会与人生,必须先改变个人自我的意识。他一直教人进行自我觉察,教人了解“自我”局限、宗教与民族狭隘性制约等等的弊害。他一直指陈打破意识束缚,进人“开放”的极度重要,因为,“脑里广大的空间有着无可想象的能量”。这个广大的空间,正是人的生命创造力的源泉所在。

克里希那穆提一生演讲无数,著述甚多,所有语言归结为一点,“我只教一件事,那就是观察你自己,深入探索你自己,然后加以超越。你不是去了解克的教诲,你只是在了解自己罢了。”他的心要,为世人指明了东西方一切伟大智慧的精髓——认识你自己。

他一直对世人讲话,直到1986年过世,享年90岁。他的言论、日记、书简集结成60册以上的著作。这一套丛书就是从他浩瀚的言论中撷取出来,每一本都讨论了一个和日常生活特别有关而又重要的题目。

克里希那穆提基金会从克氏就“关系”这一主题的公开演讲、问答、对话和著作中选编而成此书。

编者在每段选文的末尾标明了出处。读者可根据出处阅读更多的原文,进一步了解克氏在这些问题上的思想。

克里希那穆提系列作品得到台湾著名作家胡因梦女士倾情推荐,在此谨表谢忱。

九州出版社

书评(媒体评论)

克里希那穆提教诲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并在美国洛杉矶、英国和印度建立了多所学校。他说“当我们还年轻时,必须具有变革思想,而不应仅是徒劳地反抗……心理变革意味着不接受任何典范或榜样式人物。”

美国《时代周刊》把克里希那穆提与特蕾莎修女并提,称他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五大圣者之一”。

“我认为克里希那穆提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意义是,他告诉我们要自己学会思考,而不应被外在的宗教和精神领袖所左右。”

——凡·莫里森,音乐家

“聆听克里希那穆提演讲或阅读他的作品,就如同置身晨曦笼罩的世界里一样,让我尽享清新和朝气。”

——安妮·莫柔·林德伯格,诗人,作家

“纵观我的人生,是克里希那穆提深深影响了我并帮我解开了自缚的枷锁。”

——狄巴克·乔布拉,医学博士

“听克里希那穆提谈话,仿佛聆听佛音一般——如此令人震撼,如此让人不由自主地信服。”

——阿道斯·赫胥黎,作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关系之镜(两性的真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印度)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 常霜林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804410
开本 32开
页数 21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2
出版时间 2010-07-01
首版时间 2010-07-01
印刷时间 2010-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管理-公共关系
图书小类
重量 0.2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12.1-49
丛书名
印张 7.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01-2009-4099号
版权提供者 Krishnamurti Foundation of America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8: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