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张岪与木心
内容
作者简介
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1970年至1978年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1978年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深造,1980年毕业留校,1982年定居纽约,自由职业画家。2000年回国,现居北京。早年作《西藏组画》,近十年作并置系列及书籍静物系列。业余写作,出版文集有:《纽约琐记》《多余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续编》《荒废集》《外国音乐在外国》《笑谈大先生》《归国十年》《草草集》《谈话的泥沼》《无知的游历》。
目录
守护与送别(上)
守护与送别(下)
孤露与晚晴
杰克逊高地
绘画的异端
魏玛之行
乌镇的孩子
《文学回忆录》后记
《木心谈木心》后记
漫谈木心
文坛之外
导语
★“木心以自己的性命的完结,给我上最后一课。”
木心说:“你们要保持想到死亡。”本书所写,并非仅仅是木心的死亡,而是生命对死亡的凝视,是生命如何承受死亡,以及生命如何通过死亡而活下去。作者细致描摹木心死亡的过程,堪比托尔斯泰《伊凡·伊里奇之死》,但更多温柔与深情。死亡带来无尽的虚空,木心却在这些文字里栩栩如生。
★“你终于闪耀着了么?我旅途的终点。”
本书从终点出发,追忆木心一生文学与艺术的旅程。随着木心身后《文学回忆录》《木心谈木心》的出版,以及木心故居纪念馆、美术馆的先后落成,作者回顾木心在纽约开讲“世界文学史”的漫漫历程,追忆海外孤露的生活点滴、文学灵感绽放的时刻、出访英伦的旅程,更以画家的体贴与见识,缕析木心绘画的渊源与追求。再没有一个人,能这样亲切而体贴地为我们道说木心的世界。
★“珍贵的关系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
木心与陈丹青,亦师亦友近三十年。这份难以比拟的情谊,闪烁在本书的字里行间。或许我们再难看到这样温柔的送别,这样深情的追忆。
内容推荐
“我忽然明白:要和这难弄的家伙不分离,只剩一条路,就是,持续写他……我不想限制篇幅,不愿遗漏种种细节。这是木心以自己的性命的完结,给我上最后一课。”——陈丹青
张岪,是木心为陈丹青起的笔名。
1982年,陈丹青、木心,先后赴美,在纽约地铁相遇,此后亦师亦友,近三十年。2011年木心去世,陈丹青开始书写木心,八年过去,乃有此集。书中以极尽写实的笔墨,慎重恳切的文字,从终点出发,追忆木心的文学旅程。
罕有一个人的死亡,被如此细致地描摹;也罕有这样的文字,如此深情地凝视死亡。《张岪与木心》,记述了文学的死亡,自身亦成为死亡的文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张岪与木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丹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316867
开本 32开
页数 3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9-08-01
首版时间 2019-08-01
印刷时间 2019-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484
CIP核字 2019169420
中图分类号 I251
丛书名
印张 10.2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5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