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系列(新版4册):把栏杆拍遍+心中的桃花源+人向天的倾诉+带伤的重阳木
内容
作者简介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曾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全国记协特邀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总顾问。著有新闻三部曲:《记者札记》《评委笔记》《总编手记》及《梁衡新闻作品导读》。散文集《觅渡》《洗尘》《把栏杆拍遍》《千秋人物》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写作研究集《为文之道》、政论集《文风四谈》《干部修养谈》等。出版有《梁衡文集》九卷。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提名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全国好新闻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代表作有《觅渡,觅渡,渡何处》《大无大有周恩来》等。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夏感》《青山不老》等60多篇次的文章入选大、中、小学课本。

内容简介

梁衡先生是著名散文家、《人民日报》副总编、教育部中小学教材总顾问,他也是目前文章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的作家,有七十多篇次入选各个版本的语文课本与教学辅导读物,并有多篇文章被选入语文中考和高考试卷。

本套书的内容是梁衡先生亲自挑选了近一百六十篇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散文,共分为四册,分别为《把栏杆拍遍》《心中的桃花源》《人向天的倾诉》《带伤的重阳木》。本书集中展示了作者的精神境界与文化品位。作者写作突出文学的艺术境界,善用理性分析与形象表现,因此,作者的作品大多视野宏阔,充满磅礴的气势。作品融“大事、大情、大理”于一体,具有强烈的现实感与时代气息,同时也赋予作品以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本书内的文章由天津市语文特级教师陈秀征点评,每篇文章后面附有阅读指导,从全篇分析文章背景、写作方法和阅读理解思路,对提高中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很有帮助。书中的文章由天津市特级语文教师陈秀征点评。

目录

把栏杆拍遍

第一单元 阅读伟人

把栏杆拍遍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一个永恒的范仲淹 

武侯祠前的沉思 

乱世中的美神 

读柳永 

读韩愈 

觅渡,觅渡,渡何处? 

大无大有周恩来 

这思考的窑洞 

二死其身的彭德怀 

第二单元 感悟生命

追寻那遥远的美丽 

青山不老 

热 炕 

母亲石 

你怎么就是得不到爱 

说兴趣 

教材的力量 

怎样区分低俗、通俗和高雅 

第三单元 享受自然

晋 祠 

吴县四柏 

冬日香山 

到处都伸出一双乞讨的手 

夏 感 

草原八月末 

长岛读海 

天星桥——桥那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雨中明月山 

乌梁素海——带伤的美丽 

榆林红石峡记 

长城·古寺·红柳 

第四单元 行走人生

忽又重听走西口 

书与人的随想 

佩莱斯王宫记 

匠人与大师 

石头里有一只会飞的鹰 

普京独行在空旷的大街上 

邓小平认错

精彩书摘

把栏杆拍遍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诗人卢纶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

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这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早已了无痕迹,唯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流不息。

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四十年,倒有近二十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二十多年间又有三十七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四十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怎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

他任湖南安抚使,这本是一个地方行政长官,他却在任上创办了一支两千五百人的“飞虎军”,铁甲烈马,威风凛凛,雄镇江南。建军之初,造营房,恰逢连日阴雨,无法烧制屋瓦。他就令长沙市民,每户送瓦二十片,立付现银,两日内便全部筹足。其施政的干练作风可见一斑。后来他到福建任地方官,又在那里招兵买马。闽南与漠北相隔何远,但还是隔不断他的忧民情、复国志。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过则为灾”,终于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别看他饱读诗书,在词中到处用典,甚至被后人讥为“掉书袋”,但他至死,也没有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

精彩书评

1. 作品入选语文课本的作家之一。梁衡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学者,其多篇文章入选中学、大学教材。

2. 天津市语文特级教师陈秀征点评。本书挑选的篇目是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散文,有数篇已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让中学生在读美文的同时,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与写作技巧。

3.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曾感动推荐。“他总能将这一种政治抱负,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无第二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系列(新版4册):把栏杆拍遍+心中的桃花源+人向天的倾诉+带伤的重阳木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梁衡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9610881T
开本
页数
版次
装订
字数
出版时间 2018-03-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教育考试-中小学教辅-初中语文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6: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