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聚焦中国近现代的晚清时期、五四时期和抗战时期三个代表阶段,梳理文学翻译与中国文化转型和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探讨文学翻译与民族国家的建构、中国的文化复兴,以及抗战救国、民族救亡之间的关系。近代以降,民族国家的构建与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不仅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核心研究课题,也是翻译(包括文学翻译)活动的原动力。三个时段的文学翻译虽各有特点,但也有共同的原则与规律。文学翻译不仅是主导意识形态的反映与延伸,也主动地参与了主流政治话语的想象与建构。 本书的读者对象是翻译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翻译研究人员本书也可供跨文化交流学者,以及中国近现代翻译史、文学史爱好者参考。 作者简介 廖七一,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翻译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滓贴。曾任教育部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译协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理论与教学学会副会长、重庆翻译学会会长,以及多所大学兼职教授或特聘研究员。出版《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当代英国翻译理论》《胡适诗歌翻译研究》《中国近代翻译思想的嬗变》《抗战时期重庆翻译研究》等专著,编著和译著20余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中国翻译》《中国比较文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90余篇;翻译文学、社科著作和科技文献近300万字。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与省部级研究项目,并多次获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 目录 总序 第一章 晚清时期的文学翻译 第一节 晚清历史语境与翻译实践 第二节 “信”的失落与翻译规范 第三节 翻译语言的“变格” 第四节 梁启超与拜伦《哀希腊》的本土化 第五节 马君武的《哀希腊歌》与互文解读 第六节 从“晦”看苏? 庖胧募壑等∠? 第二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翻译 第一节 《新青年》与翻译批评话语 第二节 翻译与现代白话规范 第三节 庞德与胡适:译诗的文化思考 第四节 胡适译诗与传播媒介 第五节 “学衡派”的翻译与批评 第三章 抗战时期的文学翻译 第一节 抗战主流话语与文学翻译 第二节 抗战时期重庆的戏剧译介 第三节 文学经典的翻译 第四节 翻译批评 第五节 翻译的理论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导语 晚清翻译批评家强调的社会功能、达旨的翻译策略、译笔的雅驯和情节的离奇都不是翻译与创作的区别性特征。翻译批评家和翻译家一致将译作的评判标准等同于创作,他们不关心、不在乎,并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无法了解“原作的真正面貌”,基本上忽略了文学翻译与原作之间最重要的区别性特征。译作与原作之间的关系在译者与翻译批评家本来就不系统、不完整的译评、译序或译跋中失落了。忠实的标准被悬空,翻译与创作的界限也因此被淡化,甚至被消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