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隐秘的乡村
内容
编辑推荐

一名土司后裔怀恋田园的挽歌!

阿贝尔的记忆成就了一幅岷山乡村的“清明上河图”,他所描绘的不是诗意的田园生活,而是田园风光下乡村的痛疼和沉沦。在他的记忆里,乡村的一切,如同一幅幅图画……令人伤感的是,阿贝尔笔下的村庄在刚刚发生的5.12大地震中遭到严重地损毁,因此,他的文字已经成为“废墟”上的“档案”……

内容推荐

我一直都住在岷山和涪江峡谷,住在出生地,像一棵青稞,别无选择。很多年过去了,我的乡村还在,但曾经为我创造出“对岸”的碧绿河流却被疯狂的采金毁灭了。在隐秘的乡村里,我忍受着记忆的疼痛,我必须写下这些文字,写下一个上游人对上游的叙述与想象……

目录

一个村子的注释

我的公开又隐秘的乡村

后山

对岸

三处水磨坊

生产队

一个村庄的疼痛

一个疼痛过后的村庄

怀念与审判

我的老母我的疼

1976·青苔,或者水葵

记忆与想象的招贴

初始的世界

唯美的裸睡

70年代早些的一个下午

九寨沟

李白的青莲

公园的后院

珍惜动物

上游

向着黄金沉沦

试读章节

山根里

即是后院。废弃的圈道,或直接就是一片柴林。荒。一点不像旧时城里的后院。没有天井。残坟的断碑做了路石,但坟的意味还在,夜晚的恐惧还在,鬼的传说还在。

果木肯定是乔木。苹果和梨不是主流。柿子和杏也不多见。还有板栗和枣。主流是樱桃树。正当青壮年。花开得雅,结果却足够张扬。色,嫩黄,或殷红。

小块筋竹林是后院的帽子。断墙里旁出的春笋是故人的夙愿。早春的后院洒满山地的太阳,孩童和老妪滚在柴草里,裹在阳光里的全是温院坝里即是前院。一半泥地,一半竹林。猪圈和马厩在侧边。石磨和红苕窖在竹林里。卵石垒砌的围墙开着路口,笆做的门扉随手开关。依墙而立的樱桃树李子树繁茂风骚,与竹林相映成荫。魔芋在墙根蚯蚓耕耘过的腐殖土里动画一般生长。像蛇。墨绿。水性。恐怖。

杀猪是最精彩的一出戏。交错的手脚。喊叫。超宽大的板凳。血盆子。呻吟。铁青的刀。洒在地上的血。池塘一样的木桶。沸腾的水。强烈的膻味。

铡马草的图画则颇有边地风情。傍晚。喂草,铡草,装草。时或掌着马灯。宁静,祥和。

夏秋天,水捞柴占据了整个院坝。堆山塞海的。竹林里,石磨边,果木下。要是遇到涨大水多的年份,一山山的水捞柴就会码齐屋檐,码齐树梢。孩子们爬上柴山,便可以轻易上到房背,上到树枝。水捞柴不都是自家的,大多是临村亲戚熟人寄放的。

山环当头

房子的当头。侧面。一堵偌大的外墙,矩形上面外加一个三角形。粉刷过的石灰已经褪色。或许新刷时就不是雪白,用的石灰是石灰厂丢弃的废料。

狭窄的屋檐下,从秋季开始就码满了水捞柴,先是高到房顶,再慢慢减下来。刚上学没几天的孩子爬上柴墙,用木炭歪歪斜斜地写着“毛主席万岁”,酷似岩壁上的古代象形文字。

也有泥地,石墙,果木。墙外是邻居家的菜地。鸡跑过去啄菜,回来必定病死。那些搅拌在米饭里的毒药,狗都分辨不出。

当头就当头,不知为什么叫山环当头。也不知道是“山环”还是“山黄”。小孩问大人要钱,大人必说,前(钱)是胸膛后是背,要钱就是砣子(拳头)会。如果说哪家子有钱,那家子必说,有钱得很,钱(墙)都从山环当头冒出来了。村里人说话“an”“ang”不分。

路口

村口的口。

在下院子。左边石墙,右边石墙。石墙高几丈,都留着石门,一边是胡家院子,一边还是胡家院子。几棵老核桃树立在墙边,遮天蔽日。老核桃树满身疮痂,那是年轻时候吃腊八饭烙下的伤口。瓜藤爬满石墙,瓜儿吊满树枝。南瓜,丝瓜,福寿瓜。

有好事者拿红油漆在墙石上写了“路口”二字,念书的娃娃路过,总要高声念叨。遇到口吃的,便会如此念道:“这,这,这路,路口呢。”有端着

土碗喝玉米面拌汤的大人看见,也学着口吃念道:“这,这,这路,路口呢。”久而久之,大人们见到口吃的娃,都抖着嘴唇惹道:“这,这,这路,路口呢!”口吃的娃脸哗啦红到了耳根。

晒坝里

生产队的晒场。中心是三合泥地,外围是泥地。四周是保管室、猪牛圈道和竹林。道路从前面穿过。  晒坝里是村子的中心。分粮分钱在晒坝里,分花生分核桃在晒坝里,开会斗地主在晒坝里,看戏看电影在晒坝里。小孩藏猫猫也在晒坝里。生产队的铁钟也挂在晒坝边的一棵老死的樱桃树上,队长拿斧头敲,就出工啦,开会啦,分东西啦,看电影啦,听广播讲活啦……

晒坝里有三个时候最闹热:打麦子、分花生核桃和开批斗大会。

打麦子在六月。猪圈旁的青苹果刚指拇大,大人孩子都偷着吃。打麦机轰隆隆响,白牙齿一样的链条哗啦啦转动,鼓风机吹得麦壳子飘到了青皮树底下,麦秸杆堆成了山,高到了竹林的鸟窝。孩子们在麦杆山里打滚儿,抱麦杆的小青年小媳妇也在麦杆山里打滚儿。

分花生核桃多在月夜。月光如丝如绸,铺在石板路上,挂在樱桃树椿芽树上。整夜都没少脚步声。孩子们没有睡意,大些的在晒坝里藏猫猫,小些的围着大人转,要吃到花生核桃才肯回家。

批斗大会不纯粹,多一边撕玉米或抹(ma,脱粒)玉米一边开,但气氛上来后,依旧不失阶级斗争的火药味。全村的人一个都不能少,包括吃奶的娃。尽早接受狂风暴雨似的洗礼是非常必要的。“把地主老婆子王赵氏揪出来!”客串的公社干部或大队革委会主任一声喊,民兵排长带着几个贫农子弟一哄而上,像老鹰叼小鸡一样将一个六十多岁的小脚老太婆揪上了台子。低头,哈腰,坦白,认罪。王赵氏有什么罪?她的男人1945年就被疯狗咬死了,据说是个地主。公社干部在传达中央文件。社员们手头一直没有停下活路。没有人揭发王赵氏。“把教唆犯李光权揪出来!”又是一声令下,又是民兵排长挺身而出,又是低头、哈腰、坦白、认罪。李光权有什么罪?李光权的娃放学路过农科站,肚子饿了,偷了两包嫩玉米吃。据说是李光权教唆的,据说破坏了科学实验。大队革委会主任在读毛主席语录。没有人去管把头低到胯裆的教唆犯。

晒坝里是舞台,村里人却只有做看客和配角的份。

青皮树底下

从路口出村,就是青皮树。

青皮树是村子的标志,也是卫士。带刺。叶青,果青,树皮青。果像药柑,又不是药柑,也可以入药,但不稀奇。

每到秋天,树下总躺着一堆堆的青皮果,被人踢来踢去。踢到路口,踢到金洞坡,踢到晒坝里。最终变黄朽掉,像烂橘子。

青皮树是胡玉培家的,但却不见胡玉培家拿它的果做什么用,倒是孩子们发现了它的用途:做子弹,做炮弹,做皮球。青皮果指头大的时候,孩子们就打下来做子弹。正上着课,突然就飞出一个青青的果子,打在某个女生的后脑勺。也有打在年轻漂亮的女老师后脑勺的,女老师当然没有见过这等神奇的青果。更多的时候,孩子们在上学的路上追打、嬉戏的场面可以想见。青皮果有弹性,怎么打也不会打疼人的。再长大一些,青皮果便拿来做皮球了。还真能拍。在水泥地上,效果最好。那段时候,孩子们把青皮果带到学校,逗得别的孩子羡慕不已。黄了朽了的青皮果只能是炮弹,扔出去,自然是要开花的;不仅开花,还会发出刺鼻的臭味。多么有威力的生化武器呀。孩子们揣了炮弹,在机耕道追打,在田问追打,一伙追打另一伙,火药味比用子弹时要浓得多。

无论怎么说,“青皮树底下”都不是一棵树而是一个地名。“去青皮树底下看看,你老子背柴来了没有?”“青皮树底下有人在打架!”“我看见民兵排长拿着麻绳走青皮树底下过去了。”“你妈跟安华珍在青皮树底下摆条。”……在无数这样的话语中,青皮树底下都是以一个准确的地名呈现的。

P1-8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隐秘的乡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阿贝尔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555069
开本 24开
页数 2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0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6.1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09
16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3: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