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给所有明日的聚会
内容
编辑推荐

马世芳、张铁志推荐的台湾新一辈音乐文化书写者!

陈德政编著的《给所有明日的聚会》是近年来华文世界最具现场感的摇滚书写,对纽约亚文化历史及当下的全面介绍,是一本摇滚乐迷的纽约寻梦记,一曲放逐青春的另翼文化之歌。

谨以这本书献给曾经有过,或正在拥有一个义无反顾二十余岁的我们。

献给纽约,献给摇滚乐,献给无畏滚动的青春,以及所有明日的聚会。

内容推荐

二十四岁的台湾资深摇滚乐迷陈德政独自来到摇滚乐的首都纽约,磨砺多年,留给我们一部近年来华文世界最具现场感的摇滚书写。

《给所有明日的聚会》中四十个篇章如同四十首歌,是四十段难忘旅程的原声带:由音乐伴随的成长碰撞、对旧日的眷恋、梦想成真的喜悦、与陌生人交会的微光,那些三十岁前放下的东西与迎来的东西。燃烧的夜晚沸腾了血液,熟悉的前奏撼动着耳膜,他将那些与心跳同步的神奇时刻记录下来,成为永恒。

目录

Recommend 推荐序 Dean Wareham

Preface 自序

part one_new york,new york

 1.Ride Into The Sun│在烈日下奔跑

 2.Hey Ho, Let’s Go│蓄势待发

 3.Lower East Side│下东城

 4.Knitting Factory│针织工厂

 5.Other Music │最酷的唱片行

 6.Central Park │中央公园

part two_ nyc ghosts & flowers

 7.Lonely Pla Boy│寂寞星球男孩

 8.Howl!│嚎叫!

 9.Mercury Lounge│水星酒吧

 10.Halloween Parade│万圣夜游行

 11.Blind Chance│机遇之歌

 12.Desolation Row│倾颓的堡垒

 13.Walk On The Wild Side│漫步在狂野大街

 14.Like A Rolling Stone │滚石不生苔

 15.People Have The Power│摇滚怒女

 16.Champagne Supernova│香槟超新星

 17.Washington Square│华盛顿广场

 18.To Bee Immortal, And Then Die│变得不朽,然后死去

part three_ brooklyn

 19.Pla Brooklyn│行星·布鲁克林

 20.Warsaw│华沙

 21.Coney Island Baby│康尼岛的宝贝

 22.Northsix│北六街

 23.Venus In Furs│皮草里的维纳斯

part four_ live forever

 24.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永远的草莓园

 25.Underworld│地底世界

 26.All Tomorrow’s Parties│给所有明日的聚会

 27.Punk Attitude│朋克精神

 28.Burning Down The House│燃烧的房间

 29.CBGB Forever│时代的终结

 30.Alphabet City│字母城

 31.Last Goodbye│诀别的诗

part five_ last days

 32.Killer Parties│杀手派对

 33.Don’t Let Our Youth Go ToWaste│不要枉费青春

 34.Daydream Nation│白日梦国度

 35.Just In Time│九局上半

 36.Chelsea Hotel│切尔西旅店

 37.15 Minutes Of Fame│成名十五分钟

 38.Factory Girls│工厂女孩

 39.Brooklyn Bridge Blues│走过布鲁克林大桥

 40.Strange Lights│奇异光线

Postscript 后记

Appendix 附录 地址清单

Appendix 附录 相关影片及书籍

试读章节

十二月的寒冬,纽约刚下完一场雪。

我在零下十度的豪斯顿街疾行,姿势像极了法国摄影师布列松镜头下的人物——双脚离地,神色匆匆。街边排水孔冒出晶亮的白色蒸汽,轰隆隆的地铁从脚下奔驰而过。正午的太阳抵御不了刺骨的寒风,我将衣领拉高,双手迅速插回口袋。

尽管鞋底沾满碎冰,我的步伐却愈跨愈大,最后几乎跑了起来。途中即使经过日光电影院(Sunshine Cinema)和流行服饰店American Apparel,对墙上的新片广告牌和撩人的模特海报只能视而不见,心中盘算的只有一件事:加拿大乐团Areade Fire的预售票已开卖半小时,我得用最快的速度冲向水星酒吧。

白天没表演时,水星酒吧也代售其他场馆的门票,Arcade Fire将于明年二月登台的Webster Hall正是其一。

慌张地来到门口,果然站了一长串人,我在队伍后方,忐忑的心情就像保健室外头等待注射预防针的小朋友,最后一张票随时可能被人夺走。暴露在冷空气的脸颊不断发出求救的讯号,更难受的是几名刚买到票、以胜利者姿态推门而出的人在扬长而去前不忘语带同情对我们说:“兄弟们,祝好运喽!”

一群假惺惺的混账,谁是你兄弟。

不过换成是我也会这么做,毕竟握在手中的是全城最抢手的门票。虽然票面价只售十五元,我敢打赌此刻已经有人在craigslist网站以一百元脱手。这种获利率连最顶尖的基金经理人都自叹不如,难怪黄牛这行在纽约真能称上一种职业。

队伍缓慢移动,步人室内前面还排了好几个人。眼看就要铩羽而归,不可置信的事发生了!终于轮到我时,售票小妹以纽约客罕见的温热眼神看着我说:“你很幸运,还剩两张票。”随后她以无可奈何的口吻向我身后的人感性喊话:“抱歉让各位久等,你们可以回家了。”

记忆中大学电脑选课和金马影展划位都不曾如此惊险,我将两张得来不易的门票小心翼翼收入皮夹,重回冰天雪地的世界。走在街头,无法控制脑袋不去回放过去半小时储存的资料,它像一台三十五厘米放映机,按时间顺序一格一格回溯刚才经历的每一幕,许多“如果”蜂拥而至:

如果出门前多接了一通电话?

如果搭的是下一班车?

如果等红绿灯时有游客向我问路?

如果跑来的过程在雪上滑倒?

如果前方的人多买了几张票?

生活中一些微不足道的细琐小事,时常不知不觉左右我们过日子的节奏与日子开展的方式。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机遇之歌》,男主角是否跳上那班开往华沙的列车,令他的后半生际遇呈天壤之别。《奇幻人生》里的威尔·法瑞尔若非将手表调快了三分钟,也不会被公车撞上。

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决定,近乎反射动作的无心之举,激起的往往是最深的涟漪。只要上述任何一个“如果”成真,我将与这场演出失之交臂,一个刻骨铭心的夜晚将从我的生命中消失。我不是宿命论者,只是当“神迹”真的降临在身上,仍得感谢摇滚上帝伸出他的命运之手,助我达成心愿。

我将门票放人抽屉,以零钱盒妥善压着,这样盼呀盼,随着圣诞节与新年相继离去,总算等到二月一日。当晚和Y在第四大道与东十一街的撞球店门口会合,一同走向Webster Hall。Y是研究所班上的台湾同学,我们大学其实也同校,却绕到地球对面才相识。他头脑机灵,大笑时眼睛总是眯成一直线,和我在纽约四处征战,是我最忠实的观团战友。

Webster Hall号称是全美第一间夜总会,与自由女神、可口可乐都在1886年问世。首任老板是雪茄商人,早期入席的都是名流雅士,《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菲茨杰拉德便是座上嘉宾。经营权几度易主,一度转型为舞场,却不减它尊崇的地位:猫王、杰弗逊飞船与盲眼歌手雷·查尔斯都曾在此献艺;大西洋对岸的U2与Depeche Mode初访美国也选择这里公演。如今这座华美的红砖建物已成了市府认证的历史地标。

不似多数大型场馆改采电子屏幕,Webster Hall仍以手动方式组合门外的“今日演出艺人”广告牌,一个字母一块拼字板,很有波士顿红袜队芬威球场外野计分板的古典况味。伍迪·艾伦《怎样都行》那名跷家少女就在这和朋友欣赏演唱会,广告牌显示的乐团是AnalSphincter(肛门括约肌),团名当然是艾伦虚构的,他典型的“下半身思考式”幽默。

地上三层与地下一层全是Webster Hail的领地,宛如罗伯特·奥特曼的电影《高斯福德庄园》那座大宅,新来乍到的乐迷常以为自己误闯了迷宫,或置身机关重重的主题乐园。

大大小小的房间,错综复杂的回廊。有些房间摆着钢琴和撞球台,黑白交错的格子地板像一面西洋棋盘;有些房间堆满古董家具,门上挂着引人遐思的裸女油画;回廊则贴有《惊魂记》、《北非谍影》与《乱世佳人》等经典海报。不同房间播送不同音乐,旁厅专放嘻哈舞曲,休息室播着驰放电音,点着线香的厕所响着奇诡的雷鬼乐。

挑高的主厅如同一座祭坛,阳台钉着弥勒佛、印度象神与日本天狗等各国雕塑,并以聚光灯塑造出暗影,某些幽暗区域更是禁止一般乐迷进入,在这玩躲迷藏一定非常过瘾。

P85-88

序言

二〇一〇年七月二十八日,凌晨三点十分,我为这本书敲出最后一个句点。坐在书桌前替自己拍了一张照,穿上薄夹克,到楼下发动骑了三年的橘色二手KTR。

我沿着复兴南路骑,在辛亥路左转,一路骑过辛亥隧道,接着爬过一座山头,二十分钟后停在政大校门口。在大学常去的指南路7-11买了两罐啤酒喝一包烟,往桥的方向走,走上一块小斜坡,再越过一座楼梯,来到河堤。这里是我的心灵故乡。

坐在棒球场旁的椅子上,用iPod听着(1979)与(High&Dry)这些从高中聆听至今的歌曲,闻着露水沾上青草的味道,看着堤岸旁早起运动的人们。夏日清晨的微光渐渐在河面扩散,人生风景,何其明朗。

当下觉得,终于做了一件对得起自己的事,对青春有个交代。终于能放下那些牵挂与眷恋,安心地告别二十余岁。甚至觉得,这辈子若只能写一本书,其实已没有遗憾。

这本书从发想到完成耗费我四年岁月。或许不只过去十六个悠悠晃过的春夏秋冬,或许这一生所过的生活,遇见的朋友,那些意识与无意识间所做的决定和准备,都是为了完成这本书。

然而完成它并不容易,我得拿出全部的心神和精力。实际创作的二十一个月,我仿佛活在与真实世界平行的宇宙里。写作时情绪随着内容起起伏伏,每写完一章就像剥了一层皮,内心又被掏空一次,得静静等待元气复原,不断替自己打气,才能往下一章迈进。

时常一星期说不到几句话,每天都在挑战自己的极限。黄昏时坐在公寓顶楼的长椅看着夕阳落日,深夜时又躺在上面望向星月银河。整个过程好像一个人背着重装备爬山,踩过低谷时四周一片黑暗,爬上高原时又望见最美的景致。独自面对是唯一的选项,面对那些心魔与干扰,那些让人动摇信念、怀疑自我的有毒物质。

幸好每天都是新的一天,而我就这样跌跌撞撞爬过了四十座山。如今那些酸甜甘苦,都成为这趟难忘旅程的注脚。

写作是一条孤独而漫长的路,没有亲朋好友的支持和鼓励,这本书不可能完成。

谢谢我最亲爱的家人,正如保罗·奥斯特所说:“我已经一跃而下,然后就在最后的关头,有个东西伸出援手在半空抓住我。我将那个东西定义成爱。那是唯一能阻止一个人坠落的东西,那是唯一能推翻地心引力定律的东西。”特别是一路看我成长的爷爷陈冶秋先生与阿嬷林李萍女士,我在他们身上看见生命的坚韧,也学到处世的智慧。

谢谢Dean Wareham巡回伦敦时抽空写的推荐序。谢谢台湾的大家出版社总编辑赖淑玲与特约编辑欧佩佩,对繁体版书稿下的工夫。谢谢北京的理想国愿意将这本书引进中国大陆,被更多读者看见,也谢谢执行编辑孙瑞岑的用心,及美术设计阮千瑞赋予它的装帧。

二。一四年夏天我在台湾出版了第二本书,这时回头翻读《给所有明日的聚会》,许多当时的回忆又被唤起。目前这两本作品中,我自己偏爱的是哪一本呢?其实我答不出来,但我确信,每个作者的第一本书,都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历时多年,简体版终将问世,我期待这部作品,能与对岸的读者们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

其他要说的话其实都已写在书里,这十三万字记录了我在纽约看见的风景、听见的乐声与遇见的人物。它是我的生命故事、对摇滚乐的颂歌,也是写给我们青春的情书。

我们是最富足的一代,也是最茫然的一代,时常不知将被身处的时代带向何方。也许这本书无法明确指出什么方向,我却希望借由它发出一则微小却坚定的讯息,那正是纽约教会我的事:无论你活在什么地方,过着怎样的生活,怀抱什么梦想,最重要的不是这个世界如何看你,而是你如何看这个世界。

当然,我必须感谢我的读者。我不认识你,但我知道你正在某处听着某些歌曲,看着某些电影,和我有相同的疑惑,想着同样的事情。我想和你分享两句陪我渡过写作难关的格言,或许,它也能帮助我们克服往后所有的问题。

我相信,所以我继续。

很困难,但是我相信。

谢谢你们听我分享这些故事。

陈德政 二〇一〇冬台北

二〇一四秋补记

后记

那些曾经伫立与后来离开的

二〇一三年秋天,在我跳上那班午夜列车的六年后,接到一封读者来信,来信者代号A,是一名香港女生,以下是信件的内容,经她同意引用在此:

两年前,刚踏入十七岁的时候,我带着给所有明日的派对,以及一切对这城市的想象来了纽约。我当时肯定着,纽约这前卫的城市会是最适合我的居所:我会在这里接受到最进步的教育,认识到各种有趣而特行独立的人。

可是想象和现实有着太大的差距,结果我住在字母城中臭名远著的Avenue D,上着一家贫民高校,并因家境无法承担私立大学的学费,放弃申请各间梦想中的大学。然后我发现,你的书,是写给二十余岁的人看的,而纽约,也是给二十余岁的人生活的地方。

因为年纪的关系,我错过了很多想看的现场,也因为年纪的关系,我总是和现场格格不入。两年间我一直恨着这散发着尿味的城市,想找个借口离开,并肯定我不会舍不得纽约。想着想着,这星期天我就会拿着单程机票从纽约回到香港,这样一来,我就不知道下次回来是什么时候了。

可是啊,这几天我竟然在失落,原来我还是会舍不得。现在重看你写的书,想着我去过多少个你写的地方,还有点想哭。我想我是明白了为什么别人说纽约是天堂也是地狱。我在这里发生过无数奇遇,也认识了很多我这一辈子再也不会遇到类似的人。

我会抱着爱意,想念这地狱般的生活。我想我还是会再回来的,再一次带着给所有明日的聚会,重新再开始,就像和旧情人重新交往一样。

请不用在意我这些话,不用回应也没关系,我只是有点想跟回忆对话的感觉,毕竟你的书占了我一开始在纽约生活的一大部分。

这本书的繁体版在二。一一年初问世,过去几年我持续收到读者来函,大多是透过电子邮件或Facebook,偶而邮差也会捎来几封真正写在纸上的信,或寄送地点是在某个遥远国度的明信片(那人多半带着这本书一起旅行)。

这些信有两个共通点:第一,读者常将书名写成《给所有明日的派对》,这还算比较讲究的写法,我曾收过一封,他前几行是这么写的:“hey pulp,我读了你那本明日派对之后觉得……”

譬如文章开头引用的那封信,头尾分别写下两个书名,仿佛提第二次时她才忽然想起这本书原来的名字。久而久之,“派对”和“聚会”听起来一样顺耳,成为我和读者的默契——无论怎么缩写,当你在谈论这本书时,我会晓得。

第二,信末都会礼貌地注明,不用回应也没关系。

其实这些来函,包括各种演讲场合结束后赶上前、在活动现场随意聊上几句以及和我分享读书心得的朋友,总能给我莫大的鼓舞。一旦我走下讲台,和他们的关系好像不再是作者与读者,反倒像是同好。

“嘿,你最近在听什么音乐?”“请问,你看过那部电影吗?”

当他们凑身过来,热切地聊起书的内容之前,这几乎是固定的两种开场白。

……

当天下午噩耗传开后,驶向下东城的公车、行经联合广场的地铁、哈林区的交通号志、皇后区的行人、中央公园野餐中的情侣,整座纽约市或许停止运转了一首歌的时间,所有声响都被抽离,市街变得安静,因为过去半世纪借由数百首歌观察它、描绘它、记录它,替它说出故事并吸引更多流浪者投向它怀抱的人,走了。

卢·里德直到晚年仍住在格林威治村,常在城里走动,会去看戏、看展、看团。随着年龄渐增,执拗的脾气也改善许多,那毕竟是用来防卫的姿态。他是典型的老纽约,想存活必须硬颈,但你听他的情歌,会确信他的心室也有一块很柔软的地带。

做一位忠于自我的异议者,不去讨好任何人,“摇滚乐足以改变一切事情。”他在生前一个月说下这句话,可视为一生精神的总结。卢·里德留下了很多歌,歌里传递的喜悦与痛苦、失去与获得就如生命本身,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不断体悟的结果。

没有他,我可能不会到纽约,也就不会有这一本书,我们以繁体版的新书封向他致敬。

二〇一一年繁体版付梓后,我未曾从头读过。为了撰写这篇后记,我重新读了一遍。也许作者永远不会满意以前的作品,我感觉文字的运用可以再练达些,情节的开展也可以浓缩一点。然而,我依然能感受到字句间的热情与执着,也愿意相信,驱策我花费这么多心力去完成它的那个梦想,仍未褪色。

卢·里德曾经说过:“如果你一首接一首播放我们的歌,应该能感同身受,不再感到孤单。我想,这是重要的,人不该感到孤单。”

好多好多年后,当书中提到的所有人,当然也包括我,都离开了,有某个十七岁的少年在哥哥的书架上拿起这本书,他一页一页翻着,忽然感到一道强光从某个辽阔的未知世界里传来,感到那道光的背面,蕴涵了全世界最懂他的东西,他从此不再感到孤单。

这本书,是写给他的。摇滚乐,始终都在我们的生命里。

陈德政 二〇一四春台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给所有明日的聚会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德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558698
开本 32开
页数 3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4-11-01
首版时间 2014-11-01
印刷时间 2014-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92
CIP核字 2014212009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10
146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8:5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