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爱拯救个性(俄罗斯思想家智慧随笔)/双头鹰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俄罗斯著名思想家索洛维约夫关于俄罗斯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围绕其关于爱、万物一统、上帝与人诸思想观点作一些介绍,让中国读者领略这位俄罗斯思想大师的风采,受到启迪。

目录

性爱根源于个体生命/1

性爱的意义/9

爱拯救个性/15

爱是幻想?/25

爱在于爱的行为/28

性反常/37

爱是一个伟大奥秘/45

真正的爱/48

爱的意义/53

上帝是爱/65

爱是统一的一切/69

真正的生活/75

启示的真理/77

祭祀与赎罪/83

为什么基督诞生于犹太人之中/88

听从上帝/91

上帝是一种爱/101

人的罪恶/113

论三位一体/123

论教会/137

一切权力属于基督/147

圣训是仁爱/150

信仰与启示/159

纪念陀思妥耶夫斯基/183

人类的历史过程/201

世界灵魂/219

当代文明的特征/221

社会真理的构建原则/223

自我否定与自我肯定/225

个体具有神性的意义/228

绝对的存在者——上帝/235

论哲学/241

试读章节

根源于个体生命

一般人认为,性爱的意义在于繁殖后代,性爱是为繁殖服务的手段。我认为,这种观点不妥当,因为我们不仅必须从理想角度看问题,而且还应当从自然历史事实角度看问题。生物繁殖没有性爱仍照常进行,这一点已由无性繁殖的事实说清楚了。相当一部分有机体,包括植物和动物在内,其繁殖都属于无性繁殖,如分裂繁殖、芽殖、孢子繁殖以及嫁接等等。实际上,这两个有机界的高级形态才靠性的方式繁殖。但是,首先,靠这种方式繁殖的有机体,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也可以无性方式繁殖(例如植协的嫁接以及高级昆虫的单性生殖等);其次,除了这些以外,如果我们把高级有机体靠性的结合而繁殖看作是一个常规,我们就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种性的因素并不与一般繁殖(它可以不经过性的因素而进行)发生关系而是与高级有机体的繁殖发生关系,因而决不能在类生命及其繁殖的思想中,而只能在高级有机体的思想中,去寻找性分化(和性爱)的意义。

在下面的事实中我们可以为这一点找到令人惊奇的证明,在只靠性而繁殖的动物(脊椎动物门)限度内,有机体层次愈高,繁殖力就愈小,相反,其性欲力则愈大。在这个门的最低纲即鱼类中,繁殖的规模却大得很:每个雌性年产胚胎数以百万计,这些胚胎在母体外受精,其受精方式丝毫谈不上强烈的性欲力。在所有脊椎动物中,这个冷血动物纲无疑比其他任何一类繁殖得都快,而且比其他任何一类又少有情欲。在下一个层次,即在两栖动物或爬虫那里,繁殖的速度却远不如鱼类那么显著,尽管就其某些类而言,这个纲被《圣经》毫无道理地归之为多得不得了的生灵;但是,从其较小的繁殖规模,我们已经在这些动物身上发现更密切的性关系……鸟类的繁殖力,不仅比鱼类,甚至比青蛙都小得多,但是,雄性和雌性之间的性欲及相互依恋却达到前两类低级动物所未有过的发达地步。哺乳动物已算是胎生动物了,其繁殖要比鸟类差得多;而性欲,虽然就大多数而言不是那么稳定,但也相当强烈。最后,拿人类与整个动物界相比,人类繁衍规模最小,但是性爱却获得极其重要的意义和巨大力量,使两性达到最高程度的结合,形成最稳定的联系(如鸟类一样),培养出最强烈的感情(像哺乳动物一样)。因此,性爱与种的繁殖关系成反比:一个愈强,另一个则愈弱。一般地说,整个动物界,从我们所论及的方面来看,是按下述序列发展的:低等动物繁殖力强,但决无一点类似性爱的东西(除性别之外);其次,在较完善的动物中,出现了分化和与之相适应的一定性欲,伊始极其微弱,往后在有机体发展下一层次上逐渐有所加强,同时繁殖力却相应减弱(也就是说,性本能与有机体的完善成正比,与繁殖力成反比);在最高层,即人这里,出现了最强烈的、甚至完全排除繁殖的性爱。这样看来,动物的存在有两个极端,一方面是无性爱的繁殖,另一方面是无任何繁殖的性爱。所以十分清楚,这两种现象不能不加区别地混为一谈——显然,它们各有其独立意义,一方的意义并不在于作为另一方的工具。同样清楚的是,如果把性爱只看作是人类世界的事,因为人类世界的性爱要比动物界强烈得不可比拟,那么它便具有个性性质,由于这个个性,正是这个异性的人对于所爱的人,才具有像目的本身一样的惟一不可取代的绝对意义。P1-2

序言

俄罗斯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绚丽的明珠,尽管它历经磨难,仍不失其灿烂耀眼的光辉。

俄罗斯文化的历史渊源应追溯到生活在第聂伯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间的古斯拉夫人。公元6世纪一7世纪时,斯拉夫人信仰的还是多神教,从事农耕生产。原始公社解体后,开始了封建化的历程。9世纪一lO世纪,斯拉夫人接受基督教,成为斯拉夫文化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表明斯拉夫文化进入基督教文化圈。1054年,东西基督教会分裂,使基督教文明分为西方教会与东方教会两大形态。俄罗斯人则与塞尔维亚人、黑山人、马基顿人和保加利亚人属于东正教文化圈,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这从基辅罗斯时期的语言、宗教与文艺中可以得到充分反映。古代罗斯所建的索菲亚教堂鲜明体现了其与君士坦丁堡的文化联系。

拜占庭文化尽管其宗教信仰是基督教,但它仍保留着希腊式文化,使用的是古罗马法,并按罗马帝国模式来治理国家,这样,拜占庭文化特点不仅由其处于。亚欧交界的地理位置所左右,而且也由其联结西方的拉丁基督教与东方的伊斯兰教的桥梁所决定。这些文化特点也深深地烙印在俄罗斯文化之中。

13世纪,蒙古人入侵俄罗斯,俄罗斯人进行了顽强斗争,并于1480年摆脱了鞑靼蒙古的统治,建立起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俄罗斯国家。随后经反复无常的伊凡强行建立的沙皇独裁政府.,于罗曼诺夫王朝形成了统一的俄罗斯帝国。彼得大帝一方面巩固着专制国家体制,使农民沦为农奴,一方面也在学习西欧国家大力推行改革,开始了俄罗斯帝国的现代化转型。叶卡捷琳娜女皇也是如法炮制,~方面尊重欧洲兴起的启蒙运动"推行_些政策改革,但同时却扩大农奴制,并通过“贵族宪章”使贵族拥有对农奴的永久权利,以至于在欧洲曾作为资产阶级兴起的思想武器的启蒙运动,在俄国却被用来作为完成早已开始的君主集权制的工具。1861年,俄国总算颁布了解放农奴法令,但农奴的鳃放并未使俄国农民成为西方国家意义上的公民,却仍受到村社、家庭的束缚,没有个人自由。俄罗斯帝国就这样一直在缓步推行西方化与维护专制统治之间游弋,俄罗斯思想界也一直处在西化派与斯拉夫派既相;中突又相联系的张力场中。19世纪的俄国已从普鲁士边界延伸至太平洋,成为一个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国,辽阔广袤的疆土却并没有建立起严密的秩序,这使俄罗斯既不满于自己在欧洲的地位,又无力为自己谋求更强的霸权。俄罗斯素有肩负某种伟大神圣使命的宗教理念:莫斯科是第三罗马。这已深深渗透在俄罗斯人的文化精神中,成为俄罗斯民族之魂。有道是,英美人喜谈体育运动,法国人喜谈女人,俄国人则爱谈宗教和上帝的奥秘,因而俄国人有“上帝使者”、“上帝追求者”之感。俄国人特有的虔敬感、同情感、羞涩感带有强烈的宗教气息,他们注重敬拜甚于讲道,对上帝和神性真理怀有热切的思慕,对不幸与受苦者怀有深深的同情与宽恕,对不公正的待遇逆来顺受,以及对神圣象征和神秘主义怀着忠诚。东西方的矛盾冲突构成了俄罗斯灵魂深处的悖论,以至于用理性难以悟解。正如丘特切夫的诗所写到的:

俄罗斯并非理智可以悟解,

普通的尺度无法对之衡量:

它具有的是特殊的性格——

惟一适用于俄罗斯的是信仰。

民粹主义、斯拉夫主义、无政府主义、不抵抗主义、虚无主义、神性信仰等思想体系构成了俄罗斯民族的多棱镜,为我们窥见俄罗斯灵魂提供了窗口。

俄罗斯知识分子是俄罗斯灵魂的代表。他们在西方文化与俄罗斯文化的持续碰撞中,不断地以西方思想审视俄罗斯生活,又以俄罗斯的情感审视着西方生活,由此带来了一系列反省与批判,促使俄罗斯文化逐步融合着东西方文化。亦如别尔嘉耶夫所说:“俄罗斯应该意识到自己也是西方,是东西方的综合,是两个世界的联结点,而非分界线。”这鲜明地表现在俄罗斯知识分子的成长过程中。自18世纪以来,俄罗斯知识分子纷繁复杂的,心路历程,折射出俄罗斯的现代化转型之艰难。这在20世纪表现得更为鲜明、更为强烈,更使中国人悟解俄罗斯文化增加了相当的难度。我们将尽力勉励自己,鞭策自己为实现此目的而努力,读者亦须警醒自己:除了理解还需悟解。在此,任何走捷径与省力的打算,都会导致误解与片面。

翻译是一种跨语种、跨民族、跨文化的沟通,它为中国与外国文化之间架起友谊的桥梁,以便消除相互之间由于语言不通产生的隔膜、偏见与误解,使世界各国人民的精神文化得以交流与传播。它同时亦是一种对话,它将使各民族、各个国家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多元对话成为可能。

中俄之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尤其是本世纪以来,中国深受俄罗斯文化影响。不过由于当时的各种原因,中国对俄罗斯文化的了解仍有缺失。近年来,随着俄罗斯改革的深化与中国的开放,国内已陆续出版了俄罗斯文化丛书(如白银时期),对中国读者了解甚少的俄罗斯宗教哲学家与流放西方的思想家做了介绍,这无疑有助于国人全面了解俄罗斯文化。

“双头鹰文库”愿继前辈学者汉译俄罗斯文化学典之大业,并与同辈学者共铸文化交流之辉煌,推进国人对俄罗斯文化的全面T解。本文库定名为“双头鹰文库”,旨在让中国读者走近俄罗斯,走近俄罗斯之魂。双头鹰是俄国的国徽,也是俄罗斯文化之象征:它的一头偏向西方,另一头却朝向东方;一双眼睛盯着西方,另一双眼睛却凝视着东方。这恰好是俄罗斯及俄罗斯文化所处境遇的绝妙写照,也是俄罗斯文化历史发展的形象表现。

值此新世纪来临之际,中国正走向世界,世界亦在走入中国。本文库愿与学术界同仁共同完成这一伟业,欢迎学术界同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批评指正。文库愿益于中国21世纪新文化之建构,愿益于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的健全发展,愿益于中俄及中外文化之交流,愿益于中国与俄罗斯以及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与对话。但愿学术界同仁与广大读者关心、爱护本文库,使其与新世纪携手共进。  殷殷期盼焉,是为序。

后记

索洛维约夫(1853—1900),全名弗拉基米尔·谢尔盖耶维奇·索洛维约夫,是俄罗斯著名思想家。他的思想观点为俄罗斯哲学甚至整个俄罗斯思想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深刻地影响到俄罗斯的神学、宗教、哲学、文学,不仅俄罗斯的一大批著名思想家像别尔嘉耶夫、洛扎诺夫、梅列日科夫斯基、布尔加科夫、弗兰克、洛斯基等深受其思想的熏陶,而且其著作被译成英、法、德、意等文字出版,在世界思想界受到广泛关注,以至于有的学者认为索洛维约夫是“俄罗斯魂”的杰出代表。

索洛维约夫的思想观点极为丰富,尤其在神学、宗教、哲学、文艺方面都有极深的造诣。本文集仅围绕其关于爱、万物一统、上帝与人诸思想观点作一些介绍,希望以此为契机,让中国读者领略这位俄罗斯思想大师的风采,受到启迪。

本集的编选得到诸位译者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谢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爱拯救个性(俄罗斯思想家智慧随笔)/双头鹰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索洛维约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友谊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429235
开本 16开
页数 2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2.65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20
162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7: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