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迎面吹来乡野的风/原创阅读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任文散文集《迎面吹来乡野的风》弥漫着乡野的山风,带着泥土的气息,呈现着秦岭深处的风景。村里的那些事儿,记录着村庄的家庭传承、文化习俗及发展变迁,读来朗朗上口,沁人心弦。乡间寻常事物,在作者笔下,仿佛画家的静物写生,于静中潜藏着情感的细流,是精神上的愉悦与享受。

内容推荐

这本《迎面吹来乡野的风》,主要收集的是作者近三年散见于报刊的作品。这里弥漫着乡野的山风,呈现着秦岭深处的风景。一抹春色的小镇,记录着那些逝去的岁月;一个老师的山村小学,响起了那追梦的钟声;一个叫北山的村庄,女人与男人一样地日出而作,守护家园。农家小院,土墙上攀上了牵牛花,一串串的花朵像挂满了春天的小喇叭。院里的树,墙上的木犁,室外门上依稀可辨的春联,屋内书柜里藏着的秘密,石磨、农具、土炕,蕴藏着农家人的温馨。春初新韭,田园野菜,桃红柳绿,听秦岭鸟鸣,品连翘叶茶,舒展如莲的心境。村里的那些事儿,记录着村庄的家庭传承、文化习俗及发展变迁……《迎面吹来乡野的风》由任文所著。

目录

第一辑 乡村的物事

 乡村的物事/002

 货郎/009

 积麦垛/012

 院里的三棵树/015

 挂在泥墙上的木犁/022

 老屋·春联·书柜/026

 毛驴·碾磙·麻纸/030

 夏天村里的那些事儿/035

 记忆村庄的周围/041

第二辑 北山的村庄

 北山的村庄/050

 北山的女人/053

 北山的男人/057

 北山纪事/064

 北山秋韵/072

第三辑 花草的声音

 酒醉花/076

 太阳花/078

 丝瓜花开/080

 春初新韭/082

 野菜/086

 连翘花/088

第四辑 过去的时光

 书店/092

 邮电所/095

 电影院/098

 学校/101

 粮站/106

 店铺/109

 刻章部/113

 羊肉馆/116

 工厂/119

 年关/122

 元宵节/125

 小镇春色/128

第五辑 如莲的心境

 乡月/132

 秋恋红叶/135

 搬家/138

 莲湖巷/141

 阳光·泥土·迎春花/144

 诗意的雪/147

 如莲的心境/149

 难忘的一面/152

第六辑 美丽的彩虹

 种绿/156

 美丽的彩虹/159

 乡村学校/161

 一个老师的山村小学/164

 秦岭鸟鸣/167

 麻雀心事/169

附录

 明净心灵的散文/172

 迎面吹来乡野的风/175

 后记/178

试读章节

乡村的物事

石磨

我在一个潮湿的早晨醒来,天已大亮。村庄里响动的是庄稼人早起干活的脚步声。呼吸新鲜的山野空气,精神为之一振,去村庄里走走,一切都觉得清新无比。村头老槐树下寂寞的石磨又响动起来,让我对黎明有了美好的记忆。

在乡村,无论你走进哪里哪个村庄,有的是让人刻骨铭心的东西,比如说石磨。或沉寂多年不用的石磨,或依然有人在使用的石磨,都会引起人的深深回味。在我们村的这个晨曦,我是站在老槐树下的石磨前,看着大嫂自如地一边推动着石磨一边用银质的小勺往磨眼里倒绿豆,磨盘旋转着,一粒粒绿豆在磨盘下破碎,我似乎听到了它们破碎的声音。从磨盘的缺口处正流淌着绿豆的汁液,它流进了一个银质的铁桶里,不用再过多久,大嫂老屋的厨房里就能飘荡出诱人的香味,而红彤彤的太阳正从山那边升起,映照着大嫂家弥漫着豆香的玻璃窗……

在我们村,这石磨与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有着无可比拟的深情。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村人的温饱得到解决,粮食得到丰收,生活得到富足。人们用黄豆、绿豆做豆腐,改善生活,那古老的寂寞的石磨就派上了用场。平日里,石磨旁是一群孩子取乐的好去处,或围在石磨前提迷藏、逮狗娃,或围在石磨旁玩扑克、狼吃娃。槐树上的槐花开了的季节,就有孩子站在石磨上摘槐花,因而,石磨成了那个年代寂寞的乡下孩子的娱乐场所。若遇上过年过节的话,那石磨就成了大人们的天下,天蒙蒙亮,就有人在推石磨磨豆浆。这样的日子,往往是村里的人排队论先后次序磨豆浆。乡里人相处和睦,若是谁家有急事,可以相互推让,谁在先谁在后都可以。这样的日子,石磨从来没有闲着,一天到晚只见石磨在转动,泉水浇在磨盘上,水流顺着磨心流遍了磨沿,磨好的豆浆也出来了。石磨旁不远的地方是一股清清的泉水,村里的人世世代代享用着这眼泉水,推石磨磨豆浆更是方便。如今的村里,有年轻的后生从城里买来打浆机,做豆腐既方便又节省时间,似乎人们不再劳累,可是像大嫂一样的村民还固守着石磨,固守着一份思念一份好心情。

母亲说,她曾在村里的打浆机房打过豆浆,可不知怎么做出的豆腐似乎不再那么清香那么有味,也许就是庄稼人生得贱,专爱推石磨才心里舒畅。母亲的话我信,劳累一辈子的母亲一天也不闲着,她觉得天天干活心里踏实夜晚睡觉也安稳。打浆机做豆腐也没有什么不好,可母亲需要的是那种推石磨的感觉,那份悠然的心情,这是打浆机所无能为力的。我知道,母亲的想法与大嫂的做法跟村里年轻人的思维不太合拍,可我对她们能说些什么呢?

推石磨是母亲最拿手的事。我的母亲——她熟练地站在石磨旁,从不远处的泉水里提来一桶水,绿豆是昨天晚上用泉水泡好的,鼓鼓地浸着绿汁,石磨还沉寂在那里,一桶水清洗了它的周身,再用一块抹布擦洗干净,亮出了清润润的磨盘磨眼。于是,母亲将放置绿豆的小盆放在石磨上,顺手将小勺放进小盆里,盛豆浆的水桶放在磨盘缺口的那一方,磨杆已经拿在母亲的手里,一条屋檐下的绳索使磨杆有了亲近石磨的“自由”,可这种“自由”掌握在母亲的手里,她推动了磨盘的木轴,置于上方的一扇磨盘开始了旋转。而那些浸泡的绿豆在小勺的来回运转中一粒粒被磨碎,绿色的汁液在磨盘的圆周流淌倾泻于水桶里。母亲一会儿倒上清凌凌的泉水,一会儿倒上鼓囊囊的绿豆,磨眼不停地吸收运输,磨盘不停地旋转挺进。母亲的手里握着磨杆,磨盘朝着一个方向旋转,实际上是母亲的双手在让一个磨盘旋转。母亲的眼睛是在看着磨盘上的磨眼,而她的思绪会游离到一个距石磨很远的地方,或是一块玉米田,茂盛的红缨子已爬在绿色的玉米秆上;或是春天的山坡上,满山坡的连翘花开了,黄灿灿的滋润着人的眼……

太阳从山那边升起,霞光照耀在乡村的屋檐下。我对一股香气的记忆,便是从母亲磨豆浆开始,磨好的豆浆抬回家去,用一块白布过滤,把豆腐中的豆渣过滤出来,再将桶里盛接过滤下来的纯浆倒人锅里,用柴火将它煮沸,几经搅拌、点浆、压挤,做成口感鲜嫩的豆腐。当豆浆煮沸之时,老屋的厨房里便弥漫着绿豆的清香。一碗清香扑鼻的沸豆浆放在眼前,光看着不喝也够撩人心脾的,喝下去那滋味胜似神仙。老屋总是这样,它的每一个角落总是布满着庄稼的味道,它们在阳光的辐射中跳跃。

石磨,这盘似乎不再火热的石磨被搁置在村头老槐树下,它让我回想起乡村的一个又一个早晨和黄昏。当石磨旋转起来,我从老屋的厨房里闻到了绿豆被粉碎的香味,闻到了粮食的香味,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种难得的享受,获得了一种美好的心情……就是这样的石磨,它使我对童年的回忆增加了一些亮丽的色彩。

农具

农家屋里,最显眼的是农具。农具对于农民来说,好比农人的左右手,堪称农人的好帮手。

走进农家,一眼望见的是那些不会说话的农具,或靠在农家的屋檐下,或挂在农家的墙壁上,或顺手放在进门的墙角处,大大小小的农具挤满了农家人的房前屋后,静静地做着美妙的梦……

春播秋收,冬耕夏收,那些寂寞的农具就派上了用场。

P2-4

序言

任文的乡村散文

方晓蕾

任文这个人我不熟悉,但任文的散文我是熟悉的。他的散文如庭院中的三棵树,如秦岭山间的鸟呜,虽没有给人参天大树的伟岸,不曾有黄钟大吕的回响,但却让人有初识春初新韭的惊喜,有正在看丝瓜花开的一腔幽怨。他的每一篇散文,如同乡村菜园的这一垄新绿,那一洼秋红,间或还有霜白,处处读到亲切,时时让人感受到故乡家门前那菜园的温馨。这种朴实的文风,质朴的散文写法,也许不甚高明,却是散文创作的一个较好的切入手法。记得有次我与著名作家方英文一起漫步,偶尔涉及散文创作的问题,他说:“要写作出好散文,只有三个诀窍:其一,写别人没有过的;其二,从别人没写过的角度下笔;其三,把自己熟悉的风景写出别人没有的感情。唯有此三,别无他法。”他的这些话比任何教科书都有用,真是可以入《散文诗话》之类的书流传后世。任文的散文正好切合了第三个特点:写自己熟悉的乡村,把自己熟悉的乡村写出了别样的情感。

当代散文的创作,余秋雨高举文化的旗帜,李存葆深入到事件的核心。方英文继承创新才子小品,刘亮程从乡村感受入手,皆自成风景。跟风者日重,但莫不渐虚。任文却自创门户。写山,是自己日日相看两不厌的秦岭;写水,是夜夜面对的洛川;梨树是自家院子里的;新韭是自己园子里的;就连木犁也是挂在自家泥墙上的。风物如此熟悉,情感如此浓烈。乡村自然是任文自家的。这样的散文能不好吗?

且看他这样写故乡的野菜:“说起故乡的野菜,不由使人想起故乡的榆钱树上的榆钱、榆钱叶子,还有那槐树枝上一嘟噜一嘟噜的槐花,和着包谷面做的‘麦饭’也是我儿时最好的饭食。最忆的是槐花成熟的季节,山崖沟畔、房前屋后的槐花似洁白的一片雪海,空气中飘溢着一股醉人的浓郁花香,嗡嗡嘤嘤的蜜蜂飞舞于槐花丛中,忙忙碌碌采撷着花串串里的蜜汁。那个时节,家乡正值春,荒,母亲持一竹夹竿,从槐花树上夹下一嘟噜一嘟噜洁白鲜嫩的槐花瓣儿,择去了叶、枝,拿回家做充饥的饭食。我最喜爱吃的是母亲做的槐花‘麦饭’,这是母亲最拿手的槐花的吃法。用水淘净那花瓣儿,放在铺了层蒸布的篦子上,上边撒一层黄亮亮的玉米面粉,用筷子搅拌均匀,放到锅里,大火烧、蒸、焖上个把钟头便熟了。揭开锅盖,那浓浓的香气顿时溢满院落,一股馥郁的气息传入心野,浇上辣水蒜水,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不用吃,我已经流口水了。

任文是教师出身,我不知道他是教什么的,但我能想象得到,他一定给学生们写过很多下水作文。这些写乡村的文章里是不是就有当时被同学们争相传诵的呢?一定有的。他真是难得,一面为人师表,一面要为人文表。他的文章一定培育了许许多多文学的爱好者,这些文学弟子,也同他一样啊,染绿了故乡的原野。这,也许是任文为文之初不曾想到的意外惊喜吧。

是为序。

2011年3月8日夜于汉水之滨

后记

初春的阳光普照在窗外的田野上,明媚多彩!

这时只是初春,阳台上的迎春花已开出了点点鹅黄,透露出羞涩而锐气的光亮。在这样温暖的初春,我给这本书画上了句号。2009年喜逢祖国六十年大庆,我的散文集《我的乡村》由西安出版社正式出版,借以表达我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与祝福!本打算过几年再将其余的散文结集出书,但是,当我时时浏览文友博客欣赏美文的时候,一种强烈的意念不断在我的心底萌发:要剪辑整理那些发表在报纸杂志上的散文,再完成一本书的出版!

去年冬,打开电脑的那天,偶然看见文友“张海君:用心做大家的书”博客,被那些装帧精美的图书所陶醉,其中有新实力作家的精品散文。看到了作家张海君主编的一套套丛书,我心潮澎湃。于是,匆匆编辑文稿发至作家张海君邮箱,很快得到回复与肯定!那个天空飘起了雪花的夜晚,让我好感动啊!窗外,漆黑寒冷,雄浑的秦岭隐没在大片大片的雪花中;室内,温暖如春,浓浓的炉火噼噼啪啪燃烧着,不时发出清脆的声响……

深冬的夜晚,敲击键盘的声音发出有节奏的韵律,我喜欢这种声音,很惬意!困倦了,休息片刻,继续敲击着键盘,继续着写作。

从深冬到腊月,这样写作着不觉已进入年关,喜庆的鞭炮声伴随我步入新的一年……

已是初春,万物复苏,生机盎然;走出书斋,去洛河畔走走,河滩上一团团墨绿的青草,绿得幽亮。远处的山脉笼罩在朦胧的晨雾中,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气息,飞翔的小鸟这儿鸣一声,那儿鸣一声,甩出的尽是童稚嫩语。

草的绿,带着露水珠儿的嫩绿,报告春天实实在在地来临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短短几个字向我们证实了一个永不改变的真理。又是一年春耕时,我北山家乡的人们又开始怀揣希望忙碌起来了,运粪送肥,耙耱土地,整修农具,清理渠道,趁天气回暖之机,抢时间赶季节,准备掀起春耕生产的热潮。

这个时节,我在迎春花开放的窗前整理出版这本小书,播种春天的希望!

真的说不清这种意念是如何产生的,伏在书桌前,面对着明亮的灯光,不知疲倦地在词语的密林里跋涉前行……

我的出生地在洛河北岸的北山,乡间的生活与我有着斩不断的情缘。我写散文力求写活山野的神奇、乡邻的质朴和劳动的乐趣,力求写活北山农村依然存在的生机、亮色与诗意,我尽力这样写作着,并快乐地生活着,充实与完善自我,促发心灵与自然、时代的对话——

忽然一夜清香发,春到人间万物鲜。杨柳吐青,天气转暖,春风拂面,醉人宜人,伴着杨柳的清香。那光秃秃的枝丫上,那干枯的藤蔓上,那寂寞的土地上,突然生出一层绿来,嫩嫩的,像新生的小鸡身上的柔软的绒毛,细腻,透着馨香。

春到人间莫等闲。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种下太阳,收获万丈光芒;种下开心,收获惬意人生。这里,借一首小诗《迎向春天》的诗句,送上深深的祝福——

让生命在春天里歌唱,让希望在和风中飞翔。

手捧一缕春天的阳光,与我的问候与祝福一起珍藏!

2012年初春草于周村樱花南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迎面吹来乡野的风/原创阅读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任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心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1001175
开本 16开
页数 1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2-03-01
首版时间 2012-03-01
印刷时间 2012-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24
166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8: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