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华人在海外--东方使者
内容
编辑推荐

近百年来,先进的中国人纷纷踏出国门,跨海越洋,或出使异域,或求学海外。异国他乡的“东方使者”,如何面对光怪陆离的西方世界?如何完成祖国赋予的神圣使命?字里行间中,你可捕捉到中国从衰落走向崛起的影子;黑白方寸间,你可看到中国从封闭走向世界的艰难脚步。

用你的眼睛和他们一起去感受非凡的世界,用他们的热血和你一起澎湃华夏的心声。数百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再现了百余年来中国与世界的交接。

目录

博士外交官:        伍廷芳  /1

近代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  郭嵩焘  /8

虎口夺食的外交家:     曾纪泽  /18

乱世枭雄起朝鲜:      袁世凯  /28

外交奇才:         顾维钧  /39

流亡海外、矢志革命的国父: 孙中山  /60

周游列国、探寻救国“神方”:康有为  /74

流亡的国母:        宋庆龄  /85

从留学生到驻美大使:    胡 适  /105

莫斯科的“红色教授”:   张闻天  /128

“红色中国”的代表:    伍修权  /141

为列宁守灵的中国人:    张太雷  /154

教育之光:         陶行知  /163

试读章节

伍廷芳,本名叙,字文爵,号秩庸,广东新会县黄家楼尾人,1842年7月20日出生于新加坡。伍廷芳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其父伍社常早年只身闯南洋谋求生路。伍社常精明能干,家境逐渐好转,有了一些积蓄。1845年,伍社常举家迁回广东,定居在广州市郊芳村。伍廷芳进入私塾,攻读四书五经,家人希望他通过科举考试光宗耀祖。伍廷芳少年聪颖,但对科举考试却兴致索然。无奈的父亲,只好为伍廷芳选择另一条道路,去香港求学。

求学香港

1856年,伍廷芳在亲戚陈言的陪伴下到香港,进入英国圣公会创办的圣保罗书院学习。该校为吸引华人子弟入学。特规定:凡人该校就读的华人子弟,校方免费提供寄宿、衣服及部分补贴。这也是伍廷芳进入该校学习的重要原因。从1856年至1861年,伍廷芳在圣保罗书院接受了系统的西式教育,“治英文、算学、格致诸科”。伍廷芳学习成绩优异,得到学校教师的一致好评。到毕业时,伍廷芳已经成为一个具有西学知识的新式知识分子。毕业后,伍廷芳被选拔为香港高等审判庭译员,“成为港英政府机构中的一员”。这之后,伍廷芳一方面努力学习法律知识,为港英政府服务;另一方面,则与黄宽等人一起创办了近代由中国人主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中外新报》。他们创办报纸的目的,是为了制造舆论、唤起民众:“慨国势积弱,由于民智闭塞,乃与友人创办《中外新报》于港,大声疾呼,振聋发聩。”1864年,伍廷芳还协助陈言创办了香港第二份中文报纸——《华字日报》,“期以世界知识灌输于国人,以国内政俗告于侨胞;使民智日开,而益奋其爱国之念”。

1864年,伍廷芳与何妙龄小姐结为夫妻。何家为香港华人社会中非常有影响的家族,其父何福堂,毕业于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的英华书院,后皈依基督教,1845年受封为牧师,是继梁发之后的香港第二位华人牧师;其兄何卫臣,为香港第一位华人律师;其弟何启,是中国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也是香港著名的华人领袖。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何妙龄小姐,受过良好的教育,她成为伍廷芳一生事业的有力支持者。与她有接触的人,无不交口称赞:“著名的伍廷芳公使夫人。在每一个人的眼中都是美丽、娴静、亲切而高贵的,她有高尚的思想和慈善的心肠。”

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社会的危机进一步加深,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没有使伍廷芳忘记国家的命运。为寻求西方国家富强之源,伍廷芳决定去英国求学,求知识于世界:“以为欲救国危,非赴欧美精研法学,举吾国典章制度之不适者,改弦更张之不可。”

留学英国

1874年,伍廷芳告别了温馨的家庭,带着对西方文明的向往,“奋发走英伦,入林肯法律学院,习法律,开游学之先河”。伍廷芳成为中国近代自费留学的第一人。林肯法律学院(练干大律院)位居英国四大法学院之首,被视为是培养贵族的摇篮。该校校规严格,学生必须住在学院里攻读12个学期,且必须在法学院餐厅内进食规定次数的晚餐方能毕业。出席晚餐的全都是伦敦法律界德高望重的权威人士,他们不仅在进餐时传给新入校者以种种学识,而且介绍其在实践中积累的各种经验。出席晚餐者“皆伦敦最高地位、最有学术德望之人,每日在‘吧’中会议进餐,不仅授予新入‘吧’者以种种学识,且每餐必会谈其有用之经验”。因此,对新进入该校的学生来说,在这种场合,既可以增长学识,又可以结识伦敦上流社会的人物,对于以后的发展大有好处。

学习是艰苦的,伍廷芳以顽强的毅力坚持下来。每天,他除了完成规定的课程外,还经常到议院去旁听,实地考察英国的宪政。经过3年的潜心苦读,1877年1月,伍廷芳从林肯法律学院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取得大律师资格,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此资格。在英国留学期间,伍廷芳学习了合同法、刑法、宪法、行政法、民事诉讼法和国际法等课程,尤以刑律、国际法最为擅长。这为他日后成为蜚声中外的外交家奠定了基础。留学英国,学习法律,也是伍廷芳人生的重要转折。

在英国,伍廷芳还拜会了近代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郭嵩焘。伍廷芳向郭嵩焘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并建议朝廷多派学生到海外求学。由于不懂国际法的缘故。第一任驻外公使在处理外交事务时,难免有许多窒碍之处,因此迫切需要一个懂国际公法的人的帮助。郭嵩焘迫切希望得到伍廷芳的帮助,拟聘请伍廷芳作为公使的随员。但由于伍廷芳另有他就,只好作罢。

初任驻美公使

1877年3月,由于父亲病逝,伍廷芳回到了香港。因林肯法律学院的名气,伍廷芳返回香港后不久就被批准为执业大律师。5月18日,港英政府司法机关经过认真审核,决定准许伍廷芳在香港法庭执行律师业务,伍廷芳因此成为第一位获准在英国殖民地担任律师的中国人。伍廷芳由此步入香港社会的上层,成为香港华人的领袖。继出任大律师之后,伍廷芳还在1877年至1878年出任香港政府考试委员,参与选拔官员。1878年至1882年,伍廷芳又担任香港保良局副主席,负责社会治安、保护妇幼、组织救灾等工作。工作之余,伍廷芳还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香港的社会福利、教育、商业等事业中。杰出的才干、成功的事业,使伍廷芳赢得了香港社会的广泛赞誉,华人皆尊称其为“伍叔”。1878年12月,港督委任伍廷芳为“太平绅士”(香港治安委员会委员),成为港府委任的40名太平绅士中的唯一华人。1880年2月,伍廷芳就任港府立法局议员,开启了华人进入香港殖民政府参政、议政的先河。

在香港,伍廷芳是成功的,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香港华人地位的提高。但是,成功的背后,伍廷芳也领略了殖民者的傲慢,品尝了殖民地人民的痛苦和无奈。带着强国富民的梦想,1882年,伍廷芳离开了香港,北上天津,出任李鸿章的幕僚,襄办洋务。从1882年至1896年,伍廷芳在李鸿章的幕府生活了14年。14年中,伍廷芳一直被李鸿章“倚为左右手,凡有新建设,必咨而后行。北洋新政,如津沽铁路、北洋大学、北洋武备学堂、电报局等,皆合肥一手经始”,而伍廷芳“赞襄之力为多”。伍廷芳为中国近代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这期间,伍廷芳还随同李鸿章参与了多次中外之间的交涉,表现出了一定的外交才能。

1896年11月,清政府派遣伍廷芳充任出使美、西、秘国大臣。至此,伍廷芳结束了长达14年的幕府生涯,步入了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1897年4月24日,伍廷芳到达美国首都华盛顿。并于5月1日向美国威廉·麦金莱递交了国书,正式就任清朝驻美公使。P1-4

序言

“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这似乎是一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格言。

古老的中华民族有着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开拓精神。从《山海经》中的古老传说到汉代的张骞通西域,从唐代的唐僧取经、鉴真东渡到明代的郑和下西洋,我们的祖先不仅给后人留下了一段段浪漫的异域传奇,更给我们留下了上下求索、开拓进取和自强不息的光辉典范。

中国曾是一个贫穷的国度,数不胜数的水旱天灾和兵燹人祸迫使沿海的许多华人漂洋过海,异域谋生,近到南洋,远到非洲、拉丁美洲;中国曾是一个孱弱的民族,饱受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与盘剥,大量的华人被当作苦力,在灭绝人性的“猪仔贸易”中,被装上远洋轮船,沦落天涯,开发着广阔的美国西部。然而,华人终究是一群不屈的人。无论漂泊何处,浪迹哪里,总能在异地生根、发展,凭借自己的聪明智慧与勤劳的双手,开拓出一片自己的天地,并逐渐赢得当地人民的尊敬。

本书所讲述的“华人在海外”的故事,不是那些远古的祖先,也不是那些为生存而忙碌的海外华裔,而是近百年来有志于报国、救国的中国人,是那些到海外寻求真理、辉煌古老中华文化的仁人志士。他们是近代民族的精英,体现出伟大的民族精神。

19世纪中叶,早已强大起来的西方资本殖民势力用坚船利炮叩开中国久闭的国门,强行闯入到华裔祖地。曾经辉煌海外的中国一度久闭国门,充耳不闻世界发生的巨变。直到直面敌国的火炮和兵舰,直到一次次签订耻辱的“城下之盟”,我们才真切而痛苦地认识到“三千年之一大变局”不可避免地来到了。世界的中心已在西方,而中国已被边缘化,古老的中华民族甚至有可能被“文明”逐出这个地球、这个世界。

于是,一群群不甘于华胄断绝的中华儿女们,开始了自强不息的奋力拼争,开始了神农尝百草般的苦苦寻觅。对于来华的域外友人,他们交结、请教;对于蛮横的外国侵略者,他们抵抗、血拼。他们开始学做现代的“玄奘”,远渡重洋,到遥远的异国去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他们开始学做当代的“郑和”,去传播、弘扬悠久的中华文明,去展示中华民族的不屈意志和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他们要中国了解世界,也要世界了解中国。

胸中何止四大洲,

神光往来鞭赤虬。

直走龙堂割龙石,

红轮不尽海西头。

魏源的这首诗表达出当时所有“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的共同心声。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记述了30余位名人的海外经历和事迹,配以数百张反映他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图片。作者力图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现他们当年的风采、足迹和成就。在这些人当中,既有以身许国的革命领袖,也有立志报国的热血青年;既有外出求学的知识分子,也有落叶归根的海外华人。他们当中既有国民党人,也有共产党人,还有无党派的民主人士。他们当中有的一生戎马,效命沙场,也有的一生伏案,著书立说;有的功勋卓著,光彩照人,也有的生性平和,不着波涛;有的前生挫折而后生辉煌,也有的前生选取而后生沉沦。总之,世态炎凉,任人评说。

本书力图再现百余年来中国人了解世界、走向世界的曲折进程,再现中国与世界交接的历史轨迹。它的字里行间充斥着血与火的较量,灵与肉的对撞,充斥着历史与现实的灵光。读者如果仔细品味,可以捕捉到中国从拒绝世界到走向世界的艰难跋涉的脚步,可以聆听世界从拒绝中国到接受中国的荡气回肠的壮丽乐章。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华人在海外--东方使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董增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3052128
开本 16开
页数 1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山西
231
16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6:4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