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舌尖上的文化(传承中国五千年饮食文化)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上下五千多年,经历了多少沧桑巨变,然而任凭时代变迁,中华民族对美食的执着追求却从未改变。小小的舌尖之上,承载的不仅仅是人们对食物的感知、神经对刺激的反应,还在积淀与传承之中发酵成一种文化。毫不夸张地说,中华民族的礼仪大厦、玄妙的中医技艺等都是以小小的舌尖为地基,甚至哲学思想、政治理念、健康养生等都少不了美食与烹饪的身影。《舌尖上的文化》由清渠编著。

内容推荐

清渠编著的《舌尖上的文化》中国饮食的魅力不仅在于食物本身,还表现为其具有无穷的文化和精神辐射力。带你去探寻那些最本真最原味的美食,那些刻骨铭心的舌尖文化……传承中国五千年饮食文化。

目录

第一章 以食为天——吃饭“吃”出来的饮食文化

 1.中国饮食文化的源头:四教

 2.天人相应的质朴饮食观

 3.民以食为天的儒家正统思想

 4.日常饮食积淀出的审美理念

 5.最早的饮食文献:《礼记·内则》

第二章 食亦有礼——小小餐桌上的礼仪

 1.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2.食能表意,谨守待客之礼

 3.食可传情,美食催生宴席社交

 4.座次之礼:以右为尊

 5.食礼典籍:《礼记·曲礼》

第三章 四溢酒香——源自五谷的“解忧”味道

 1.酒:五谷中的生命之泉

 2.无酒不成席,无酒宴不欢

 3.从蒸馏到发酵,酿造工艺的变迁

 4.酒曲,由菌生发出的醇香

 5.品酒、评酒,醉之魂

 6.越陈越香,漫谈十大名酒

第四章 茶禅一体——沸水与茶香的哲学碰撞

 1.茶:水与叶的高温邂逅

 2.茶道中的虚静之美

 3.煮茶说禅的茶禅文化

 4.文人茶道:修身养德风雅事

 5.品茶品意境,话中国十大名茶

 6.不可不说的陆羽与《茶经》

第五章 汤粥齐聚——积淀千年的熬煮记忆

 1.粥的起源:黄帝始烹谷即成粥

 2.扁鹊曾以“火齐粥”入药

 3.热粥情结,熬出来的温暖味道

 4.汤文化的核心理念:和

 5.“煮”在汤里的中国哲学观

 6.伊尹品汤的“政治”味

第六章 五味归一——“至味”里的调和大学问

 1.甘酸苦辛成,谓之五味

 2.传统饮食的最高原则:五味调和

 3.五味与五行阴阳学说

 4.注重“本味”的调和之法

 5.丰富多彩的调料文化

 6.食用香料的探寻与发掘

第七章 烹调之技——治大国不过烹小鲜而已

 1.烹调技法的由来与变迁

 2.上千年的技艺积淀与传承

 3.食材与厨技的美味淬炼

 4.烹调原则:厨规为本,灵变为王

 5.烹调技艺中的精深治国理念

第八章 食之美器——视觉与味觉的完美统一

 1.美食还需美器来盛

 2.饮食器具与制陶工艺

 3.钟鸣鼎食,食具的青铜时代

 4.精美瓷器里的食器文化

 5.皇室贵族的专享:金银为碗玉为杯

 6.现代饮食器具的多元化

第九章 南甜北咸——面与米的地域饮食差异

 1.地域环境下的饮食偏好

 2.南米北面的基本食系格局

 3.青藏高原的馈赠:青稞

 4.靠啥吃啥,饮食的地域文化

第十章 帮菜体系——漫谈食之流派与八大菜系

 1.饮食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2.口味中国:北成南甜川多辣

 3.特色鲜明的地方菜

第十一章 药食同源——“碗”里开出的养生之花

 1.食物与医药原本就是一体

 2.以食当药与以药当食

 3.食疗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

 4.养生饮食理念的来源

 5.药补不如食补,民间进补情结

 6.药王的食疗精粹:《千金食治》

第十二章 清欢味道——宗教与素食主义风潮

 1.茹素起源于神圣的祭祀活动

 2.清身净心,品神圣之味

 3.佛教的过午不食

 4.道教的饮食龟息养生理念

第十三章 食韵古风——从市井到贵族的舌尖之旅

 1.市井小吃的亲民魅力

 2.不得不说的皇家宫廷菜

 3.以典雅见长的官府菜

 4.名楼名店里的美味珍馐

 5.点心里的点点心意

 6.驿站滋生的茶食文化

第十四章 宴道人道——饮食社交里的人情典故

 1.鸿门险宴:智慧与实力的博弈

 2.煮酒论英雄,虚实之宴

 3.小小洒宴也能“释”兵权

 4.千叟宴里的“敬老经”

 5.民间的“红”“白”宴请

 6.从《红楼梦》等名著的肴馔谈起

第十五章 因食成俗——节庆食俗里的传统味

 1.美食与节庆的喜悦碰撞

 2.庞大繁杂的食俗体系

 3.饮食风俗中的美好追求

 4.历史动荡中的食俗演变

 5.少数民族的奇特食俗

 6.“吃”出来的节日与况味

第十六章 舌尖文艺——乐、舞、诗里的美食魅影

 1.舌尖上绽开的文艺之花

 2.有乐有舞的宴饮文化

 3.食与诗,文人的美食情结

 4.绘画与饮食:景深意远绘食事

 5.探寻名著里的美食魅影

试读章节

在熹微的晨光中,婴儿呱呱坠地,一个新生命诞生了。弱不禁风的小身板,微闭的双眼,单调的“吱呀”表达声,还没成熟的咀嚼系统……尽管新生儿很脆弱,但这阻挡不了他们觅食的本能。在人类的诸多本能之中,“吃”是人最基础的本性。新生儿可以于半睡半醒中轻松找到母乳,成人常常对美食念念不忘,这都诠释了吃对于人的重要性。

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一点,觅食并不是人类的独有技能,诸如豺狼虎豹等对吃同样有着先天本能。饮食文化建立在人类觅食基础之上,但又比觅食行为更复杂、深刻得多。在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人类所求的不过是饱腹而已,因此绝大多数时问都花费在躲避与猎杀野兽活动中,这时候的饮食只是单独的饮食而已。

世人皆知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但很少有人知晓:如此灿烂的饮食文明究竟起源于何时?又来自于哪里?从本能的觅食到对饮食精神层面的追求,中国先人又经过了怎样的探索与挣扎?

有人说,21世纪是一个全新的时代:网络日渐发达、虚拟化的商业与空间正在逐渐占领大众的日常生活;但21世纪同样奏响了怀旧的主旋律:国学的再度兴起,从追求精致食粮到粗粮+绿色蔬菜的社会风向……吃正在成为一个全民性的话题。“吃货”等新兴词汇的出现无疑就是最好的证明。

随着“吃货”一词的流行,人们对于饮食的热爱萌生出一种来源于骨血的亲近之情。沿着悠长而又晦涩的历史小巷,我们可以看到满汉全席的丰盛,可以体验到草原上马奶酒、烤全羊的风情,可以透过博物馆里各种各样的青铜鼎遥想大宴诸侯时的庄重……在富有特色的饮食文化中,人们常常因精美的食物而一叶障目,因而遗忘了中华饮食文明的源头。

时至今日,我们很难把宗教与饮食文化联系起来,但这并不能否定中国饮食文化起源于“四教”的事实。这里所说的“四教”是指儒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相信每个中国人对于这四大教都不陌生,但至于“四教”与饮食文化的起源,恐怕鲜有人知晓。

作为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学说的影响力可谓是纵观古今,从秦汉至今,以“和为贵”的儒家思想一直左右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走向。“食、色,性也”儒家这种源自于人性的论断正是中国饮食文化形成的重要基石。诚然,食与性是人生存的本能,但儒家以遵循自然法则的态度来诠释和看待两者,这本身就已经超出了人类的自然需求,并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张起钧在《高调原理》一书中曾经写道:西方文化(特别是近代美国式文化)可说是男女文化,而中国则是一种饮食文化。实际上这种论断本身也恰好反映了食与性在中国民族文化构成中的重要地位。

作为儒家的创始人,不管是日常生活还是接待宾朋,孔子最讲究的莫过于一个“礼”字,而这个“礼”字则着重体现在各类的社交活动中。在中国饮食文化中,有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特殊现象:相聚别离、婚丧嫁娶、应酬交际、建立友谊……几乎每一项日常社交活动都离不开饮食。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人的世界里,几乎一切社会活动都与“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饮食活动的伦理化大大提升了饮食的潜在精神价值。久而久之,单纯的美食便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寓意,如面条代表长寿之意,月饼代表团圆之意等,于是带有浓厚社交属性的饮食文化便就此诞生。

道家学说是与儒家思想分庭抗礼的重要思想之一,从老子的“道生万物”到庄子极力倡导的“逍遥游”,再到后来道家对“不老之术”的执着追求……毫不夸张地说,道家学说对中国饮食文化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养生”二字。“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下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道教的思想体系中,追求神仙状态,想办法延年益寿可以算作修炼的终极目标。因此修道之人往往少荤少酒,以蔬菜、水果等为主要食粮,不仅十分讲究日常作息,还十分雷视养气。P1-3

序言

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大地上,一幕幕幻灯片正在随着时间缓缓展开。

远古时代,人们穿着兽皮围坐在火堆旁,听着肉与火碰撞出的“刺刺”声,一边交流着狩猎的经验和心得,一边耐心等待着成熟时的美味肉香。

夏商周时代,天子坐朝堂,诸侯们分坐两旁,中间用于烹制食物的大鼎中冒出一阵阵香气,再加上空灵的青铜编钟声,实在是妙不可言。

唐宋时代,精致的瓷盘中开始飘出一股股外来调料的异香,用玛瑙、玉石制成的杯中闪耀着美酒的琥珀之光,这种味觉与视觉的碰撞,让“吃”开始变得更唯美、更艺术起来;

明清时代,口味不同的各大菜系争奇斗艳,从杯盘碗盏到大小宴席,处处都可见美味的身影……

中国上下五千多年,经历了多少沧桑巨变,然而任凭时代变迁,中华民族对美食的执着追求却从未改变。小小的舌尖之上,承载的不仅仅是人们对食物的感知、神经对刺激的反应,还在积淀与传承之中发酵成一种文化。毫不夸张地说,中华民族的礼仪大厦、玄妙的中医技艺等都是以小小的舌尖为地基,甚至哲学思想、政治理念、健康养生等都少不了美食与烹饪的身影。

与西方的男女文化不同,中国的文化体系是建立在饮食基础之上的。可千万不要小看一个简单的“吃”字,中华民族就是有这样的本事,就算是简单的日常饮食也能吃出一个世界级别的大乾坤。

如今,茶早已经成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它以其优美的形态、独特的香气、生津止渴的养生功效获得了全球人民的认可和喜爱,但茶的发源却与中华民族有着不解之缘。从神农以叶煮水,到道家饮茶的虚静之美,再到佛家的品茶参禅悟人生,茶圣陆羽更是舍弃了一生功名,只为一本《茶经》,这无不诠释了茶的精神魅力。

今天,在西医的急速扩张之下,疗效相对缓慢的中医似有衰败之象,但药食同源这种独特的理念绝对算得上全球医学领域内的一朵奇葩。古有名医扁鹊以“火齐粥”治病,今有用“姜糖水”驱寒,尽管我们很少吃中药,但在秋季进补的营养汤中,在平时的膳食搭配中,在烹饪调味的过程里,几乎处处都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在中医理论看来,每一种食物都有其药用价值:红豆补血、绿豆解毒,梨能润肺、枇杷可止咳……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以及时代的选择和变迁,药食同源的理念以健康养生的新面目呈现在了世人眼前。

众所周知,世界开始认识中国是从茶叶、丝绸和瓷器开始的,美轮美奂的瓷器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无数西方人,因此他们便记住了以盛产瓷器著称的“昌南镇”(即今天的景德镇),这也正是“china”一词的发音由来。中国的制瓷工艺如此发达,其发展动力究竟源自于哪里呢?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饮食审美理念,不仅讲究色香味俱全,还十分讲究美食与美器的和谐。毫不夸张地说,瓷器以及唐宋、明清时代精美绝伦的金银器物等,其发展动力均来自于中华民族对美器的执着追求。

中国的饮食文化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它繁荣了一个世界人口大国的休养生息,它集合了上到帝王将相、下到市井百姓的全民族创造力,从文人雅士谨慎恪守的“礼”,到婚丧嫁娶的各种“宴”,再到各代厨师们煎炒烹炸的高超烹饪技艺,这种人与食的互动牵扯出了中华民族与饮食的丝丝缕缕。

地域不同,口味不同,于是形成了南米北面、南甜北咸的基本格局,以地域为基础的帮菜也开始繁荣起来。

伴随着祭祀斋戒、道家养生、佛家茹素等带有宗教意味的清欢,素食主义悄无声息地在大众中流传开来。

大年初一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立春之节吃春饼、中秋月圆吃月饼……美食与节日似乎总是形影不离,美食让节日更加令人期待,节日让美食沾染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追求。这种美食与节日完美融合而形成的食俗,也是中华饮食文化中的一朵傲人之花。

从中国古人的烹饪之法,到今天的各类厨神争霸,不管时代怎样变迁,也不论食俗怎样变化,中国人对饮食的热爱和追求从未改变。饭店酒楼、食神名师、街头小吃、家庭主妇……随着“吃货”一词的流行和诸如“舌尖上的中国”等饮食节目的热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入到这种极富魅力的饮食创造活动之中,或许我们可以将这股新的饮食热潮视为对传统饮食文化的一种回归与传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舌尖上的文化(传承中国五千年饮食文化)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清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941322
开本 16开
页数 2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7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图书小类
重量 0.516
CIP核字 2014260438
中图分类号 TS971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4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