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理论建构与学术反思(上下册)
内容
作者简介

张海鹏,男,1939年生,湖北省孝感市汉川人,是著名的中国近代史学者。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录

上册·
在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理论建构与学术反思研讨会开幕式上致辞 陈春声/1
在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理论建构与学术反思研讨会开幕式上致辞 王建朗/4
在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理论建构与学术反思研讨会开幕式上致辞 戚万学/6
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理论建构与学术反思研讨会闭幕词 夏春涛/8
史学理论与方法
倾听历史:从史料史观之分到史论之合 桑兵/13
对当代中国新史学发展趋向问题的反思 王先明/31
“碎片化的历史学”:理解与反省 章清/44
方法的内外互补:“中国史”学界的中国与西方 李金铮/54
历史合力论再检视 李□□/70
中国近代史漫议(三题) 姜涛/84
中国近代学术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李帆/94
概念史方法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黄兴涛/99
流动的思想——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方法刍议 郭双林/106
从教学视角看中国近代史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赵立彬/116
“数据”与史学研究——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介绍 罗敏 姜涛/124
从口述史视角回看当代史学史 李卫民/136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新解 邱文元/149
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理论史的“法权分析”阶段
——以“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析为中心(1927—1930) 邱士杰/163
近代史研究回顾与反思
趋向与问题——近四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迟云飞/183
关于晚清史研究的学科史考察 崔志海/194
关于中华民国史研究对象与体系的思考——从民国档案史料的刊行谈起 吴景平/207
国史、国际关系史与全球史:晚清时期中外关系史研究的三个视角 吴义雄/221
近代中外条约研究的进程及趋向 李育民/229
条约体系与多民族国家的构建——国际化视域下的民国对外关系史 陈谦平/251
近代中琉历史关系研究探微 谢必震/257
回顾与前瞻:清代海防史研究综述 王宏斌/268
论加强近代边疆地理研究的重要性及边疆地理的复杂性 吴松弟/290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形成过程及研究范式 张伟然/298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 郑大华/322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 左玉河/334
中国近代社会史学科三十余年回望 李长莉/383
关于开展中国近代交通社会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江沛/394
新中国成立以来史料学的理论探讨 刘萍/403
戊戌变法史研究七十年(1949—2019)述评 马忠文/419
孙中山民生主义学术研究概述 韩诗琳/457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抗日战争前期中外关系研究综述 张志勇/477
不能高估日本殖民统治对台湾经济发展的作用——驳“殖民统治有益论” 程朝云/499
清代台湾历史、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基于2000—2017年台湾各公私立大学博士论文的分析 许毓良/509
下册·
专题研究论文
近代中国的政治逻辑 马勇/539
近代上海城市对于贫民的意义
——兼论传统关于近代中国工人叙事的缺陷 熊月之/553
清代选官之正途、异途述略 关晓红/574
日本拆解“宗藩体系”的整体设计与虚实进路
——对《中日修好条规》的再认识 韩东育/599
“东亚地中海”视野中钓鱼岛问题的产生 张生/624
琉球“救国请愿书”的缘起和主要内容 孙晓光/639
史学研究中“现代性”认知先入为主的检讨
——从晚清厘金属性认识谈起 刘增合/645
“求富”的契机:李鸿章与轮船招商局创办再研究 朱浒/668
辛亥滦州兵谏新论 朱文亮/684
“五四”前后期陈独秀对“封建”意涵的探索
——中共“反封建”话语的初步形成与发展 翁有为/700
《共进》、共进社与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传播 黄正林/725
孔庙“庙产兴学”与文化权力的转移
——1928—1932年河北省长垣县“圣庙”祭田纠葛一案透视 李先明/756
张海鹏先生史学思想与贡献
学习张海鹏同志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论史议政
——从《追求集》《东厂论史录》谈起 周溯源/781
张海鹏先生与中国近代史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
——读《张海鹏集》的感想与收获 张华腾/794
唯物史观指引下对近代中国发展规律的不懈探索
——试论张海鹏先生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与体系建构 廖大伟 金峥杰/807
追求之境:张海鹏先生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李细珠/822
筚路蓝缕书生本色
——张海鹏先生与新世纪中国大陆的台湾史研究 臧运祜/854
张海鹏先生对台湾历史与现实研究的贡献 冯琳/876
张海鹏先生与义和团运动史研究 崔华杰/892
张海鹏先生与抗日战争史研究 柴翔 徐畅/906
“元宝形”轨迹下的近代中外关系嬗变
——读《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黄仁国/918
论张海鹏先生对中国近代史宏大叙事的探索 李勇朋/929
其惟笃行:张海鹏先生与中国史学会 赵庆云/953
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理论建构与学术反思研讨会综述 郝幸艳/968
后记979

内容简介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在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助力之下,中国近代史学科发展迅速、成果丰硕,无论研究的广度还是深度,均有显著进展,学科体系日趋成熟。从学术史的角度,回顾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发展历程,重新审视相关研究理论与方法,检讨各具体分支学科的研究进展,以期在更高的学术基点上推进近代史学科话语体系的拓展与创新,成为学界思考的重要话题。
 长期以来,张海鹏先生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理论与方法有丰富的论述,并且持续思考近代史学科体系的理论建构,老而弥笃。是年5月,适逢海鹏先生八十华诞。如果从1964年武汉大学历史系毕业,进人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正式工作算起,正好是海鹏先生从事史学研究工作55周年。这是其生命历程与学术生涯中的重要节点。
 5月5-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台湾史研究室、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山东曲阜联合主办,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具体承办了“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理论建构与学术反思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等2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2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问题,各分支学科的研究进展、研究热点问题,以及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可能路径等多方面议题展开了集中而又深入的研讨,并为庆贺海鹏先生八十华诞暨史学研究55周年聊以致意。学术的回顾与反思、传承与创新,开启了新时代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新征程。
 会议收到论文70余篇。因篇幅所限及其他原因,不能全部收录与会论文,敬请相关学者谅解。这里选编了会议开幕式、闭幕式嘉宾致辞4篇,会议综述1篇,与会学者论文57篇。论文部分按内容及时序大致分为四组:首组14篇论文,关于史学理论与方法问题的思考;第二组20篇论文,关于中国近代史从整体到各分支学科研究的回顾与反思;第三组12篇论文,关于近代史若干问题的专题研究;第四组11篇论文,关于张海鹏先生史学思想与学术贡献的阐述。这样编排不一定合理,亦请作者及读者诸君见谅。这些论文从不同的侧面深化了相关问题的研究,对于推进中国近代史学科建设不无裨益。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理论建构与学术反思”研讨会的论文选集, 共分四个部分, “史学理论与方法”部分是关于史学研究理论与方法问题的思考; “近代史研究回顾与反思”部分是关于中国近代史从整体到各分支学科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专题研究论文”部分是系关于近代史若干问题的专题研究; “张海鹏先生史学思想与贡献”部分是关于张海鹏先生史学思想与学术贡献的阐述。这些论文从不同侧面, 深化了相关问题的研究, 对于推进中国近代史学科建设均不无裨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理论建构与学术反思(上下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0161800
开本 16开
页数 2册 (980页, [1] 页图版)
版次 1
装订
字数 1008000
出版时间 2020-08-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202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50.7-53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cm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23: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