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捕蝶者/满天星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广州作家筱敏,其主要作品有诗集《米色花》、《瓶中船》,散文集《喑哑群山》、《女神之名》、《理想的荒凉》、《成年礼》、《阳光碎片》、《风中行走》等。本书为其散文随笔集。书本只是选取了其中一篇最具有典型的文章做题目。

内容推荐

这是本散文随笔集。共收录文章34篇,包括木偶戏、人牲、血绒花、记忆的形式、羊的社会及宿命、普罗米修斯的传说、永远的卢森堡、农舍中的奥威尔、苦难所赋予的……

目录

捕蝶者

木偶戏

人牲

血绒花

记忆的形式

羊的社会及宿命

普罗米修斯的传说

诚实与否,这是一个问题

永远的卢森堡

农舍中的奥威尔

苦难所赋予的

幸存者的负疚

《记忆》:拒绝遗忘

自由与传统

观察群体的别样方式

多少才够

蚁国之镜

天穹的漏孔

乘舟而去

怀想父亲

出生地

幸福的童年是想似的

三哥

角落三章

旧衣装

故地麻雀

年末

洞穴

清晨

逃离或逼近

试读章节

              木偶戏

乡间的木偶戏比较简陋,便是城里百姓,所需的也差不很多。几个艺人,三两挑子,有时甚或一个人也就够了。重要的是挑子里挑的并非寻常的菽谷粪肥,也并非日用百货,却是用帘子遮实了的一些什么,有一个奇异的世界走来了,有一些新鲜的故事要开演。

先是孩子们串糖葫芦似的跟着挑子走,怯怯的,不近不远,跟着。继而糖葫芦串就蔓延成了满地场浮游的葫芦,攒动,蠢动,糖浆般胶着和翻沸,一时尘土中都流淌着热烘烘的糖味。

锣鼓声响起。锣鼓声刮破寡淡的日子,真像是年画里画的,在僵滞的空气里凭空迸出火星子来。敲锣人手脚并用,许多匪夷所思的机关,浑如奇巧的机器,脚尖踏着响,脚跟踏着响,膝盖屈直之间也响,手中一对槌子,翻动如飞花流星,发出乱箭一般震慑四方的轰响,口中还衔一枚锐利的竹叫子。只一个人,便制造了千军万马的动静。

尘土飞扬起来。许多的足,在锣鼓声中起落,男女老少的足,一时都像系了线的,被一个人的锣鼓提溜着起落。人们似乎等一声锣鼓已多时了,干枯的年景里等一声雷,等一滴雨,等一个喜兴而聚的由头,人们也就在自己踏起的尘土中,看见了千军万马的动静。

几支竹竿子一挑,搭上艳红的帘布,饰以几挂流苏,戏台子就搭好了。讲究一些的还有幛子装扮,上面画的全是堂而皇之、富贵荣华的字。几支细瘦的竹竿子骨架,经这些红红绿绿的物什一装,就成了瑰奇的殿堂,气势煊赫,千秋万代的样子。映得那些尘土、那些禾菽都顿失颜色。

人们低矮下去。于是纷纷仰起脖子。

开戏了。木偶们相继登场。这些蜷曲在灰扑扑的布口袋里的木偶,一旦让操纵者从口袋里掏出来,身板就硬朗了,手足就舞动了,头脸上尽镀着太阳的金辉。英雄一般呼啸而至,披挂以小弓小箭,小幡小旌,头顶上还有象征神武和权力的雉鸡翎。石破天惊一声铜锣,告诉人们英雄在号令千军。来回绕场的两支羽翎,告诉人们英雄在所向无敌地驰骋。挑子里那个灰扑扑的布口袋,有如魔法口袋,可以掏出皇上,可以掏出臣子,阎王、土地、雷公、电母、观世音……想得出的有,想不出的也有。每掏出一个,撑起,阳光灿烂立在台上,就是一个盖世神人,或定乾坤,或决生死,都是不容置疑的,无可抗拒的。朗朗天日之下,生生地见着这些神人起来,下去,出来,进去,天和地翻过来覆过去地变。

人们看得呆了。也有惊骇,也有敬畏。更要紧的是喜欢和舒适得呆了。喜欢和舒适原是家常的小感觉,须得有敬畏和惊骇烙进去,那里方才熨帖,妥实,浑浑然成大喜欢和大舒适。那些黄土里抟出来的脸孔,有黄土的粗糙和混沌,一览的黄土坦缓着,含含糊糊起伏一些田垄、畦沟、坡地和扁圆的丘陵,没有奇峰峭拔,没有危谷渊深,没有跌宕。干燥的黄土无始无终地干燥着,布满皱纹和皲裂纹。

木偶的眉目倒是极尽夸饰,生活的色彩像是都涂到它们那里去了,很润泽的,很光艳的样子。但它们的五官是固定的、无内容的,于是就要看着深奥,并且能有较常人丰富得多、夸张得多的表情,每要表演喜怒哀乐,它们就以固定的程序动作全身。笑的时候,或仰面向天,或弯腰捧腹,配合以全身有节奏的抖颤,让人看不见它的脸。哭的时候,或以袖遮面,或呼天抢地,配合以全身间或的抽动,也让人看不见它的脸。面目不明的角色必得制造异常的热闹,让人目不暇接来不及定睛细看。但总是没有脸的戏台到底还是使操纵者遗憾,他们便免不了在脸的问题上多动心思。就有一些个木偶的颌处装上了活动机关,那木呆的脸孔便拥有了一个能开能合的嘴巴。它登场就开开合合地表演说话,兴高采烈、自由自主地说着操纵者的话。因为是一个值得夸耀的嘴巴,所以在脸上所占的比例尤其的大,开合的幅度更尤其的大。仿佛真是从那嘴巴里滔滔不绝喷射出来的话,一时让台下骚动和惊喜。但毕竟那机关不能比真人的嘴巴,它的开合太僵硬,看着更像是吃糖豆,或者竟是雄蛙聒鸣。

人们仰着脖子,笑,发痴,迷瞪,拍掌。人们的眉眼灰扑扑地木僵着,只有那下巴,也像装了机关似的,齐齐地挂下来,便也僵在半空,像一个等待糖豆的姿势。

这是操纵者最为心满意足的时分,只是他将得意严严地盖在帘布下面,他是一个在他制造的戏剧里并不存在的人。他的每一个指关节都不可思议的机巧,俨如机器中那些最奥妙的部件,弹指之间,便是一个人的悲欢离合,生死荣辱;反掌之下,便是冬去春来,秋去冬来,天地翻覆,换了人间。帘布之上的每一段剧情,都牵在他的指关节上面,地场之上的每一阵波动,都系在三尺帘布的戏台上面。他无处不在,又从不现身。正因为他不现身,鬼才成其为鬼,神才成其为神,英雄方能平定天下,霸主方能统摄四极,木偶方能摆布看客,看客方能服膺木偶。天上地下仿佛真有一只翻不出去的手,这叫命运。

灰扑扑的村落在尘土后面静着。有几头老牛蒙了竹编的眼罩,拉着粗重的磨盘,一圈一圈走路。即使花岗石上雕着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也并不减轻磨盘的重量。没有谁留意它们已经拉了几个时辰,没有谁留意它们的步履迟滞,委顿。它们并不抱怨,它们活着,就一圈一圈走路。磨盘上碾的是棉籽还是苞米茬子,这不是它们的事情,它们漠不关心。然而眼罩外面,漏进来的是些许红光,还是白光,还是彻底黑暗,它们同样置之漠然,尽管这预示着将要在它们身上发生的事情,甚或已经发生在它们身上的事情。

锣声一阵一阵碎裂了,远了,那是散戏的锣声。

 2003.4.14

P7-10

序言

不记得奥威尔在哪本书里说过这样的话:在专制时代结束之后二百年,散文不会产生。读后十分震撼。

自然,奥威尔的话说得太极端了,而且还颇有点宿命论的意味。但是难得的是,他揭示了散文生存与自由空间的联系,正所谓“生死攸关”;对于散文的自由品格,期待是深切的。

我国春秋时期曾被誉为“第一次思想解放”时期。其时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那气象似乎确为后来所未曾见;但因此,也就出现了为文学史家所惯称的先秦散文的繁荣局面。然而,毕竟是王权时代,那些散文不可避免地散发着权力的蒸人气息;一些貌似虚无超脱的,如老庄,也都是逃避权力,实则逃避自由的标本。秦汉以后,一统天下,散文论为“雒诵文学”。太史公的《史记》是惟一例外,恐怕这是与他身受“宫刑”的痛苦不无关系的罢?魏晋文学尚“通脱”,其实是一种病态的自由,这时文学的自觉是以政治的麻痹为代价的。唐宋八大家多是维护“王道”和儒家正统的,惟中晚唐小品,多少露出为犬儒的刺所没有的锋芒。宋代“新儒家”的说教,明代的特务统治,清代的文字狱,造就了一种僵硬呆板,或是闲适澹荡的文风,直到辛亥一代起来,才为激烈的政论时评所扫荡。

从根本上说,自由是个体的自由,我们说的政治自由,其实也都在于赋予并维护个人的自由。在西欧,自由是一个近代的概念,在中国则是五四时代的概念。只有到了五四,中国文学才有了新的观念,新的主题,新的形式和风格。其中,散文的成就尤为突出。《新青年》首开“随感录”专栏,所载散文已大异于《论语》、朱子之类的语录体,而带有尼采的风味了。为向古文家示威,一代作家各自实验“娓语体”,于是有了蒙田式、培根式、兰姆式。至于那些人道的、同情或鼓动的、礼赞劳工神圣的文字,那些讽刺的、愤怒的、对抗权力的文字,显然为故家的文苑所蔑有。他们在打倒偶像、个性解放的历史罅缝间尽量地表现自己、施展自己,在五四以后的头十年里,就产生了一批个性各异的经典性文本,创造力的爆发是惊人的。

创造是自由的创造。任何有创造力的事物,都是通过对现存轨范的反叛和破坏以显示其蓬勃的生命的。文学也如此。如果作品失去了个性,作者是不存在的;如果整个时代的文学是均等的,雷同的,没有冲突也没有变化可言的话,那么,即使队伍十分宏大,一样可以视同无物。没有自由的文学,禁锢的文学,其命运注定是萎顿的,凝滞的,惟见墓室般的死气沉沉。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学”,以及四十年代的“解放区文学”,从内容到形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格局。但是,无庸讳言,这其中包括对政治目的性以及工农题材的至上主义的强调,相应的对语言风格的规定等等,由于制度性措施的介入,也在不同的程度上损害了作家的艺术个性。及至文革时期,事情有了恶性的发展,致使数亿人民只有一个作家八个戏,几乎消灭了散文。三十年过后,危机依然存在,最大的威胁是语言的不纯。散文语言是自由的,个性化的,由于来自生命的丛莽深处,带有几分神秘与朦胧是可能的;又因为流经心灵,所以会形成一定的调式,有一种气息,一种调子,一种意味涵蕴其中。即从这所谓“文学的第一要素”而言,五四散文也是具有范式的意义的。然而,当代散文写作使用的语言,则普遍是宣传的、流行的、大众的、简易的、乏味的语言,是多次政治运动冲荡过后留下的,而又失去应有的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的修复的语言,是缺乏丰富个性和人性润泽的语言,刚性的语言,布满沙砾的语言。要建设一代散文,必先恢复精神的自由,具体一点说,必先从拯救文学化、人性化、个性化的语言开始。净化语言,这是最根本的工作,也是最艰难的工作。

我们有意从当代散文作家中,挑选富有自由感和思考力的,具有一定的个性特点的,有文采的分子的作品,汇成丛书陆续出版。因在此前面世的《紫地丁文丛》是以纪实见长的,为了在内容上有所区别,这套文丛,则以一般记叙的、象征的、说理或抒情的文字为主,并以“满天星”名之。按《中药大辞典》,满天星为泥炭藓科植物,茎枝舌形,枝叶披针型,上部急尖,边缘内卷,雌雄异枝;花香,白色,短柄,顶生,果球型,颇有点特异之处。但与紫地丁一样,因为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所以在乡下人那里倒也是常见常用的。

是为序。

2006年11月3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捕蝶者/满天星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筱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48966
开本 32开
页数 2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6.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0
14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7: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