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啊科学家会这样--科学家的憾事/科学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科学家也是人,人所具有的七情六欲科学家都有,因此科学家除了他们的积极正面形象以外,在生活情感、科学研究上,都和普通人一样。他们中间有一些人十分豁达、幽默、可亲,他们的幽默常常使我感觉那是最高级的一种幽默,不仅仅会使人开心地大笑,还会由此得到人生的一些哲理。

肖明等编著的《啊科学家会这样——科学家的憾事》收录了一些20世纪科学界发生的有趣的或让人吃惊的,又很少为人所知的事情,因为它们属于“野史”、“外史”,一般在史书上少有记载。如果没有人对它们有兴趣并且收集起来,那就真的会散佚而不为世人所知,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内容推荐

科学家是人还是神?科学发展是波澜不惊还是跌宕起伏?“科学文化丛书”向您打开了了解科学家和科学发展的另一扇窗户,描述了科学发展背后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或囵,或糗,或有趣,或令人吃惊,离散地还原了科学发展的生动形象。肖明等编著的《啊科学家会这样——科学家的憾事》可供中学生、大学生、科学史研究者和爱好者阅读参考。《啊科学家会这样——科学家的憾事》讲述了一些著名科学家在科学发现和生活中的种种憾事,令人深思。

目录

1 迈克尔逊为什么感到遗憾

2 彭加勒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3 贝克勒尔的幸运和约里奥一居里夫妇的不幸

4 骄傲为密立根带来的苦果

5 制造毒气的化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6 无心插柳柳成荫——弗兰克一赫兹实验

7 爱丁顿让钱德拉塞卡欲哭无泪

8 狄拉克的预言恐怕是错了

9 过分的武断和自信

10 哈恩为什么为自己的发现而后悔

11 N0beI嘛,就是No-BelI

12 罗莎琳是一个“怪女人”吗?

13 病态的嫉妒带来的灾难

14 不该打的一场官司

后记

试读章节

海军学院的学生

1852年12月19日,迈克尔逊出生在波兰的一个名为斯特列罗的小镇。他的父亲是一个经营纺织品商店的老板,母亲也是商人的女儿。

19世纪中期,由于欧洲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动乱,许多欧洲人都向美国迁居。迈克尔逊的几个姑妈都在美国,因此,他们全家也决定于1856年迁往美国,那年迈克尔逊只有4岁。他们先乘远洋轮船到巴拿马,然后乘火车、独木舟,骑骡子……最后到达旧金山。

读中学时,迈克尔逊因家中经济不宽裕,学习之余常为学校清理物理仪器,每月可得到3美元的报酬。中学校长伯拉雷先生对光学很有兴趣,常常给迈克尔逊讲解奇妙的光学现象,这使迈克尔逊对科学,尤其是对光学有了极大的兴趣。迈克尔逊一生不忘伯拉雷校长对他的启发引导。他曾经在回忆文章中写道:

伯拉雷校长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我非常感谢他对我严格彻底的训练。他喜欢我,对我的训练非常严格,特别是在数学方面。当时我并不喜欢这样,因为太艰苦了!但后来我十分感激这种训练。

迈克尔逊16岁时中学毕业,是班上年龄最小的一个。考什么大学呢?迈克尔逊征求伯拉雷校长的意见。校长说:

你可以报考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我们学校有一个名额。

迈克尔诩、问:

您为什么以为那儿好呢?

那儿可以受到很好的实验训练,尤其是光学实验。另外,在海军学院读书可以得到生活费、旅费补助。毕业后工作没问题,待遇也不错。

迈克尔逊听了校长的建议,报考了海军学院。他考得很好,名列前茅。但是,本应属于他的这个名额,却被一位议员开后门给了别人。迈克尔逊不服气,决心要进海军学院。于是他在亲人和朋友的帮助下,凑齐了路费,亲自到华盛顿去见当时的美国总统格兰特,申明自己的情况和决心。

格兰特总统在白宫接见了迈克尔逊,对这位年轻人的决心和勇气十分欣赏,竟然破例允许他进入海军学院。

以后,迈克尔逊常常骄傲地说:

我一生的事业,就是从这次“不合法”的行动开始的。

著名的迈克尔逊实验

1873年,迈克尔逊从海军学院毕业后,被任命为海军学院的物理教师。这时,他对在实验室测量光的传播速度有强烈的兴趣。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达30万千米。这么快的速度简直难以想象。难怪迈克尔逊说:

光速的数值大大超越了人们的想象力。但是,我想还是可以想办法用极精确的方法将它测量出来。因此,测量光速对我是一件非常吸引人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1877’年11月,他设计了一个很巧妙的方法,可以更精确地测出光速。可惜他没有钱购买仪器设备。幸亏他的岳父很富有,也很支持他的研究,送给他2。00美元购置设备。有了这笔当时是不小的赠款,迈克尔逊才顺利地在1878年完成了实验。这次实验,由于他把光速测得很准确,因此引起了全世界科学家的重视。

他家乡的人对迈克尔逊的成就感到非常自豪。在当地报纸上,还专门刊登了一则消息:、

本地布商萨缪尔的儿子迈克尔逊海军少尉,由于在测定光速方面有惊人发现,引起了人们广泛的重视。

正在这时,全世界物理学家都在关心“以太”的问题。物理学家们都认为光是靠一种媒质“以太”传播的,但“以太”又十分神秘,很不容易找到它。很多实验室都想寻找“以太”,但都没有结果。迈克尔逊这时测量光速出了名,很多人劝他:  你的仪器是世界第一流的,如果你用实验寻找“以太”,那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迈克尔逊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下决心从事寻找“以太”的实验。

到1887年,迈克尔逊用当时最先进的光学仪器,寻找“以太”已经好几年了,但一直找不到这个神出鬼没、来去影无踪的东西。他在一年不同的时期,如春夏秋冬,重复他的实验,但是不管他如何努力,就是找不到“以太”的一丝踪迹。

有人说:

也许迈克尔逊的实验设计有缺点。

但是,经过最仔细、最挑剔的分析,迈克尔逊的实验几乎没有任何设计上的失误。这就是说,迈克尔逊实验证实:根本没有“以太”,“以太”完全可能是科学家自己想象出来的一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东西。

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1868—1953,192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认为:

迈克尔逊的实验结果是一个不合道理的、看上去无法解释的实验事实。

荷兰物理学家洛伦兹(1853—1928,190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说:

我真不知道应该如何看待迈克尔逊的结果,是不是他的实验还有漏洞?P2-4

序言

本书收录了一些20世纪科学界发生的有趣的或让人吃惊的,又很少为人所知的事情,因为它们属于“野史”、“外史”,一般在史书上少有记载。如果没有人对它们有兴趣并且收集起来,那就真的会散佚而不为世人所知,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但是在这些“野史”、“外史”里面,有一些非常深刻和有意义的内容,展示了科学发展的另一面,而这一面对于我们全面了解科学、科学家和科学发展过程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它们可以改变我们对科学神话化的认识,知道科学发展过程中,原来有这么多起伏跌宕、惊心动魄,甚至非理性的故事。我们以前过于强调科学理性的那一面,一厢情愿地认为科学发展犹如行走在北京长安大街那样舒坦,且风景如画;而非理性的一面我们基本上不知道。

例如,弗兰克完成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实验,并且对这一实验结果做了一个解释。可是玻尔告诉他,他对实验的解释错了!如果换一种解释,他的实验就非常了不起,完全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但是弗兰克居然“不识好歹”,听不进玻尔的意见,坚持自己错误的解释。后来他认识到自己错了,还真的像玻尔预言的那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自己说:“我自己简直不能理解……我们未能纠正我们的错误和澄清实验中依然存在韵不确切之处。……后来我们认识到了玻尔理论的指导意义,一切困难才迎刃而解。”还有,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和诺贝尔奖获得者密立根,为了捍卫自己提出的宇宙学的一个假说,居然可以不择手段地打压新秀康普顿等人,甚至捏造实验数据;在明知自己错了以后还死不认账,最后在世人面前丢尽了脸面。这些非理性的事件背后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原因呢?恐怕读者也会关心。在这本书里,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分析,但分析中恐怕还有很多欠缺的地方。

这些故事都很有趣,很惊人,很让人意外和不可思议,其后一定有着深刻的、值得探讨的原因,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我想读者看完这本书以后,一定会有很奇特的感受,如果思考这些奇特的感受,可能会有意料不到的收获。

由于作者们学识有限,书中难免存在错误或不当之处,希望读者不吝指出,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杨建邺

2010年6月28日

后记

科学家也是人,人所具有的七情六欲科学家都有,因此科学家除了他们的积极正面形象以外,在生活情感、科学研究上,都和普通人一样。他们中间有一些人十分豁达、幽默、可亲,他们的幽默常常使我感觉那是最高级的一种幽默,不仅仅会使人开心地大笑,还会由此得到人生的一些哲理。

但是也有一些科学家不善言笑、性格内向,一时想不通还会想到寻短见;有一些科学家还会有忧郁症,常常会怀疑乃至埋怨别人剽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恨不得把所有伟大的发现都拉到自己的名下……

总之,科学家不是超人、圣人和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他们有欢乐,有成功,但也有忧愁、痛苦和失败;有过五关斩六将的胜利欢悦,也有败走麦城的噬心苦痛。有许多科学家有很高贵的品格,唯科学研究和人类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但是也有一些科学家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的场合中表现出非常令人意外的恶劣的一面,例如病态的嫉妒、弄虚作假、玩弄权术、打压新生力量、唯我为上……一般人有的缺陷恶疾,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时常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不可理喻。

我们多年前就想写本书,把这些科学家多面的特色写下来。但是一直没有这样好的机会。

没有想到在2010年我们的这一想法得到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总编姜新祺先生和策划周迎女士的认同。他们积极支持我们尽快写出来。

这套“科学文化丛书”能够与读者见面,我们十分欣慰。趁出版之际,我们谨向姜新祺先生、周迎女士和姚幸先生的帮助及辛勤工作表示诚挚的感谢!

由于收集的资料有限,不足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务请读者不吝指正,我们将感激不尽!

杨建邺

于华中科技大学宁泊书斋

2011年11月10日

书评(媒体评论)

我要把人生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

——居里夫人

“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

——华罗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啊科学家会这样--科学家的憾事/科学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肖明//杨建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0975535
开本 16开
页数 2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3
出版时间 2012-03-01
首版时间 2012-03-01
印刷时间 2012-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16.1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8
168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9:5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