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先生写序力赞吴军“跨界写作的勇气”!
计算机科学家吴军博士暨《浪潮之巅》、《数学之美》之后,将视角拉回到人类文明史,以他独具的观点和纵横捭阖的文字从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却在过去被忽略的历史故事里,选择了有意思的几十个片段特写,有机地复原出人类文明发展的全貌。
吴军博士所选的创作素材多来自于十几年来游历世界各地的所见所闻,对其内容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识。《文明之光》系列第一册讲述从人类文明开始到近代大航海这一历史阶段,共八个专题。
图书 | 文明之光(1)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先生写序力赞吴军“跨界写作的勇气”! 计算机科学家吴军博士暨《浪潮之巅》、《数学之美》之后,将视角拉回到人类文明史,以他独具的观点和纵横捭阖的文字从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却在过去被忽略的历史故事里,选择了有意思的几十个片段特写,有机地复原出人类文明发展的全貌。 吴军博士所选的创作素材多来自于十几年来游历世界各地的所见所闻,对其内容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识。《文明之光》系列第一册讲述从人类文明开始到近代大航海这一历史阶段,共八个专题。 内容推荐 人类的历史,是从野蛮蒙昧一步步走向文明进步的过程。在文明的进程中,人类创造出多元的文化,它们有着各自的特长。要实现人类和平发展的终极理想,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承认文化的多元性,并且取长补短,相互融合。 吴军博士写作《文明之光》系列,希望能开阔人们的视野,让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类文明。虽然今天不同的地区发达程度不同,文明历史的长短不一,国家亦有大小之分,但是文明之光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发出,对人类的进步产生着影响,并且成为了奠定我们今天发达世界的基石。 吴军博士从来不坐在书斋里编书。为了创作《文明之光》,他走遍世界各地寻访当年文明的遗迹,并到各大博物馆参观了大量的文物。加上他在不同文化、不同机构下科研工作的积累,这一切赋予了他难得的史料厚度和相关知识底蕴;而从科学家向投资家身份的成功转型,使得他常常能道出超越同侪的见识。 书中文字轻松优美,图文并茂,引人入胜。毫不夸张地讲,这是一本在今天快速消费时代,适合人们拿在手上慢慢欣赏品读的好书。 目录 序一 跨界协作的勇气 序二 大数据时代感受人文和科技的跨界之美 前言 引子 一年与半小时—年轻的人类 第一节 我们的星球 第二节 生命的诞生和进化 第三节 最后的半小时 第一章 金字塔和死者之书—古埃及文明 第一节 偶然的伟大发现 第二节 最古老的文明 第三节 金字塔 第四节 灿烂的古埃及艺术 第五节 埃及文明和青花瓷 第二章 轮子、拼音文字和铁器—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 第一节 轮子和楔形文字 第二节 汉 谟拉比法典 第三节 冶铁的发明和人类最早的条约 第四节 亚述——血型与文明 第五节 最后的辉煌——空中花园 第三章 垄耕种植法和科举——中国的农业文明 第一节 水利、垄耕种植法和农具 第二节 先进的选官制度 第三节 宋代——幸福的农业社会的顶峰 第四章 科学之路——从毕达哥拉斯到托勒密 第一节 几何学 第二节 物理学 第三节 天文学 第五章 罗马人三次征服世界——罗马法 第一节 罗马的崛起与司法制度的形成 第二节 罗马法的体系和法学的发展 第三节 罗马法的复兴和影响 第六章 人造的奇迹——瓷器 第一节 陶和瓷 第二节 上天的眷顾 第三节 宋代青瓷 第四节 青花瓷器 第五节 风靡世界 第六节 日本的崛起 第七节 从炼金术士到月光社成员的尝试 第八节 瓷器在今天 第七章 一个家族的奇迹——文艺复兴 第一节 佛罗伦萨的往昔 第二节 最珍贵的财富 第三节 昼夜晨昏 第四节 复兴走向全欧洲 第五节 科学的曙光 第六节 宝贵的遗产 第八章 香料的诱惑——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 第一节 东方的诱惑 第二节 先驱者 第三节 新大陆 第四节 地球是圆的 第五节 全球贸易时代的到来 索引 试读章节 如果我们把地球的年龄缩短成一年,那么人类则出现在这一年最后一天的最后半个小时。在距今约25万年前,我们的祖先现代人在东非诞生了。从DNA分析,现代人的祖先应该是早期智人,再往前是直立人。在现代人诞生时,和现代人竞争的其他人类还有很多,其中最有竞争力的就是前面提到过的尼安德塔人。而现代人之间也在竞争,他们在捕猎的同时,互相杀戮,最后只有很少的部落生存了下来。 在《山海经》中记述有女娲造人的故事,在《圣经》中记述了类似的亚当和夏娃的故事,都是讲述人类来自于一个男性和一个女性。这些神话今天居然找到了一些科学根据。我们不妨用亚当和夏娃作为人类男性和女性始祖的代名词。科学家对世界各地不同地区和民族进行大量女性线粒体的研究发现,人类共同的母系祖先一“线粒体夏娃”出现在20万年前的东非(此前认为是15万年前的一位女性)。对于不同种族和地区男性Y染色体的研究表明,人类可能也拥有共同的男性始祖“亚当”,他生活的年代应该比“夏娃”晚一些,大约在12—16万年之前。在那个年代,女性的现代人显然不止“夏娃”一个,只是其他女性的后代“断子绝孙”了。其他男性的后代也是如此。在人类产生和进化的初期,并没有仁慈,只有为了生存而展开的竞争乃至杀戮。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蒂姆·怀特(Tim white)教授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人类学家之一,他的团队在中东非埃塞俄比亚发现了15-16万年前很多现代人生活的痕迹,包括他们的遗骸和饮食。一个颇令科学家们感兴趣的现象就是,人头骨被锐利的石器砍开,而颅骨则被钝器砸开,这种痕迹不知道是人吃人留下的,还是死后举行特殊仪式留下的。虽然人们不愿意直说,但是心知肚明的是,这些头骨最有可能是被人吃了肉后的战俘的!这篇论文发表在2003年的《自然》杂志上。 夏娃和亚当的后代在非洲大陆上繁衍,大约在10万多年前,开始从东非向四周迁徙。至于迁移的原因,至今众说纷纭,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气候变迁和为了狩猎寻找食物,这和后来游牧民族追逐水草的迁徙颇为相像。而迁徙的路线包括走向南部非洲和向北走出非洲。走出非洲,也不是一年两年或者一两个世纪就能完成的壮举,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有科学家认为人类走出非洲的过程实际上是两次,先后相差万年,不管怎么样,这个过程非常漫长。走出非洲的现代人,人数少得可怜,可能只有150—1000人。他们大约在5.5万—9万年前跨过红海(当时的红海比现在要窄很多),走到了阿拉伯半岛。人类的祖先大约在5万年前到达南亚,4万年前到达澳大利亚、中国和欧洲,3万年前(一说1.4万年前)到达美洲。 不过,现代人的迁徙和活动对其他物种,包括其他人类来讲是个灾难。研究表明,多种大型动物的灭绝,与现代人走出非洲后的迁徙路线和时间相吻合。不仅如此,现代人每到一处,那里其他人类的近亲也就渐渐灭绝了。而在人类所有的近亲中,被灭绝的最近的一支就是前面提到的尼安德塔人。尼安德塔人也是源于非洲,但是他们更早地到达了欧洲。尼安德塔人的遗骸和生活遗迹最早发现于德国尼安德塔地区,这个人种因此而得名。相比现代人,尼安德塔人脑容量更大。他们的身高和现代人差不多,但是相对上身较长,下肢尤其是小腿较短。科学家们认为这是为了适应欧亚大陆相对寒冷气候(血液循环到四肢的距离较短),并且有利于在山地行走。尼安德塔人在早期进化过程中,进化的速度和现代人应该不相上下,但是在欧洲的日子里,他们进化的速度明显减慢,从他们使用的工具来看,在几万年里并无明显的改进。尼安德塔人以肉食为主,他们发明了长矛捕猎和围猎的方式,但始终没有发明弓箭。也许是因为下肢短小,他们也没有发明避寒的衣物,而是生活在洞穴中靠火来取暖。在现代人到来之前,他们是欧亚大陆的主人,过着相对悠闲的生活,并且开始懂得了用贝壳装饰自己。 尼安德塔人和现代人在欧洲大陆共存了大约一万年,这中间有混血和融合。我们今天非洲以外人类的基因中大约有1-4%来自于尼安德塔人,而在南部非洲人的基因中则找不到尼安德塔人的痕迹。在西班牙发现了尼安德塔人和现代人共同生活的痕迹。但是在一万年左右的生存竞争中,尼安德塔人最终被现代人淘汰了。分析了各种人类的脑结构后,古人类学家认为,只有现代人脑子富有想象力,尼安德塔人可能有想象力,而其他人种则缺乏这种能力。如果没有现代人的影响,让这些人类自行进化,他们或许也能发展出想象力,但是现代人的到来使得他们没有时间进化了。 世界各国都流行着类似黄帝战蚩尤的传奇故事,或许这就是以现代人和尼安德塔人或者其他人类战争为背景的。尼安德塔人是和现代人最接近的一支,他们消失在2.5-3万年前,而在这以前,现代人已经掌握了弓箭。P11-13 序言 人总是要有些理想和信仰。 当人们问起我的理想时,我就给他们讲贝多芬晚年的一个故事。有一天,贝多芬的老朋友维格勒来看他,贝多芬回忆起他们年轻时的理想,那时他们一起读着席勒的《自由颂》,追求自由的理想。贝多芬说他要写一部交响曲,告诉全世界他那“人类团结成兄弟”的理想,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出了不朽的《第九(合唱)交响曲》。一百多年后,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再次提到贝多芬和席勒那样的理想,他写下了《巨人三传》和《约翰·克利斯朵夫》。在后一本书中,罗曼·罗兰寄托了他希望德国和法国两个世仇民族能够团结成兄弟的理想。今天,罗曼·罗兰的这个理想已经实现了。我自己也一直有着贝多芬和罗曼·罗兰那样的信念,相信最终人类能够团结成兄弟。我相信,即使今天不完美,将来终究会变得美好,而实现这一切则是要依靠文明的力量。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看到或者听到这样那样的丑恶现象。我们有时会抱怨社会,对未来产生怀疑。我们时常听到这样的抱怨:“都二十一世纪了……”,仿佛在今天的文明程度下,一切事情都必须是合情合理的。其实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和地球的历史相比,实在是太短暂了,大约相当于几分钟和一年的关系。虽然我们今天的社会比农业文明时期已经高度发达了,但与它所能达到的文明程度相比,还是非常初级的。因此,我遇到各种缺憾也就没有什么好抱怨的了,因为我们人类还“太年轻”了,人类已经走过的路,相比今后要走的漫漫长路,只能算是刚刚起步。幸运的是,如果跳出一个个具体事件,站在历史的高度去看,我们会发现人类是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的。对于人类遇到的问题,最终我们发现答案比问题更多。 在历史上,人和人之间,民族和民族之间,以及人类和自然之间遇到过很多的矛盾和问题,人类甚至不知道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因此,杀戮和战争成为了常态。人类学会尊重每一个人,学会通过协商解决问题,还只是近代的事情。在历史上,人类对强者的崇拜、对权力的兴趣比对文明的兴趣更大。翻开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的历史教科书,基本上都是在讲述王侯将相攻城掠地的丰功伟业,帝国的扩展和兴衰,很少讲述世界各地区对文明的贡献。时过境迁,人们会发现,经过历史的涤荡,这些王侯将相其实剩不下什么影响,虽然他们的故事很好听,很好看。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看看欧洲历史上的一段纠纷。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是中国中学生所知道的为数不多的法国省份的名称,这一切要归功于初中语文课本入选的一篇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学过这篇课文的中学生都知道,这个地方自古就属于法国,在普法战争中被德国人占领了,这篇很短的小说曾经激发了很多法国人的爱国热情。但是这个地区的归属问题在历史上并非那么简单,而围绕它的历史又会引出无数关于王侯将相的生动故事,包括路易十三的首相红衣主教黎塞留、路易十四、拿破仑三世、德国皇帝威廉一世、军事家毛奇、铁血首相俾斯麦等,它还涉及到欧洲三十年宗教战争、普法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诸多历史事件。但是,今天如果让法、德这两个国家的人谈谈这些历史,他们的兴趣都不大,远不如他们对当下欧债危机和各国就业情况的关注。这些地区虽然在过去的五百年里争来争去,可人们的生活基本上还是老样子,并没有因为归属法国,或者独立,或者属于德国而有什么改善。倒是在过去的五百年里,法国启蒙作家的著作、拿破仑和法学家们留下的《拿破仑法典》,以及德国工程师贡献的多项工业发明对当下世界的影响更大。真正影响到我们的是那些文明的成果,包括经济上的、技术上的和人文的,而这些文明的成就恰恰容易被历史所忽略。我们今天无法得知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是谁发明了轮子,无从知晓是中国哪个地方的农民最早采用了垄耕种植法,可是,这两项发明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可能比从亚历山大到拿破仑那样的10个军事家更大。 那么为什么很多人还在对那些王侯将相的故事津津乐道呢?这本身就说明人类还很年轻,依然崇尚权力。但是另一方面,那些故事常常富有戏剧性,很好听,很好看。而如果讲述普通人的故事,讲述文明的发展就未必能如此吸引人了。因此,我从很久以前就萌生了一个想法,这些过去被忽略的、听起来可能枯燥的故事,是否也能讲得生动有趣呢?我不知道自己能否做到这一点,但是我希望挑战一下自己,尝试一番。 在为《文明之光》选择题材时,有关王侯将相的赫赫武功基本上没有选,虽然有时可能会提上一两句,因为我们是讲文明的故事,而不是讲战争史。对大家熟知的很多内容,比如关于古希腊的艺术、罗马的城市文明、中国的四大发明以及法国的启蒙运动和大革命等等,我也没有选。这并不代表它们不重要,而是因为这方面的书籍已经很多了,各种观点相互争鸣已经足以为读者提供思考这些问题的全面视角了。 我选择题材的原则有这样几条。首先是挑选一些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却常常被忽略的人和事,这样算是对大家熟知的内容提供一些补充(比如中国的垄耕种植法)。第二,所选的题材必须是我所熟悉的,因此优先选择那些我见到过实物的题材(比如关于瓷器)和在我所去过的地方发生的事情(比如文艺复兴)。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这本书中的题材是我有深刻体会和认识的,因为写书最重要的目的是和读者交流,既然是交流,作者就必须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我选择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几十个片段来讲述我对文明的理解,虽然这些片段远不足以概括人类文明的进程,但是将它们有机地拼接起来,我认为是能够看到文明发展的脉络的。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还有很多重要而有意思的事件在书中暂时没有提及,不过今后如果还有机会,我希望能将它们补上,这样可以将人类文明的过程描绘得更完整一些。 这两册书创作的素材,很多来自于我十几年来在世界各地的所见所闻,并参考了我收集和阅读的大量论文、书籍和实物。当然,写文明故事本身回避不了历史,并且涉及到对历史事件的评述,在这方面我一般采用通行的看法。比如关于人类的起源,我选择了同源说(即现代人源于东非),虽然大部分印第安人不同意,中国的一些学者也不同意。对于宇宙的构成,我选择了标准模型(即按照目前的理解分到夸克为止,虽然一些辩证哲学家一定要说夸克也可分)。这些观点,很多是值得讨论和争鸣的,但是我并非写学术专著,未必一定要让读者接受其中的一种,我会尽可能采用最新、最流行的观点。如果读者不同意其中的一些观点,也没关系,因为透过这些具体的事例了解文明的重要性才是本书的目的。写书的目的是抛砖引玉,引起读者的思考,而不只是为了灌输内容。 为了方便大家阅读,共享我的见闻,我在书中加入了大量的图片,这些图片我尽可能地使用自己在世界各地拍摄的,以及我的两个女儿绘制的。对于我没有也暂时无法去拍摄的,我一律采用了维基媒体图片。 本书的内容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组织的。第一册讲述从人类文明开始到近代大航海共八个专题;第二册讲述了从近代科学兴起到原子能的应用的另外八个专题。关于当代的很多技术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今后如有机会,我还会将它们一一完成。由于各章内容差异较大,可能不是所有的读者都对全部的内容感兴趣。好在每一章都是独立的,读者可以挑着读。为了方便读者选择,我对各章大致作了以下分类。历史:第1、2、7、8、11、13、14、15和16章。科技:第3、4、6、9,以及12—16章。艺术:第1、2、6和7章。政治:第5、10、11、15和16章。 在本书构思和创作的过程中,我就一些专题专门与不少专家作了交流和探讨,以保证书中内容的正确性。比如,对涉及到物理学和自然科学的内容,斯坦福大学的张首晟教授为我提供了很多建议和意见。有关经济学和金融领域的一些看法,主要参考了普林斯顿大学麦基尔教授在Google授课时阐述的观点。在此,我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本书的写作和出版过程中,特别要感谢JustPub的周筠女士、李琳骁先生和胡文佳女士,作为本书的主要编辑、排版校对和审阅者,他们花了大量的心血和时间修改完善这本书。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王石先生在百忙中为本书写了序言,在此向他表示衷心的感谢。另外,我还要感谢人民邮电出版社信息技术分社的刘涛社长和俞彬副社长,感谢他们为本书出版所做的大量繁琐细致的工作。同时感谢为本书题写书名的著名书法家、瀚海置业的王汉光董事长,以及设计本书封面的Sigma Marketing公司邹政方先生带领的团队。 最后,感谢张彦女士为本书做了最初的校对,并感谢吴梦华和吴梦馨为本书绘制了很多插图。 人类文明还在不断地发展,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提高,加上本人学识有限,书中不免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还请读者指正,也请读者原谅。 吴军 2014年5月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著史需史才、史学和史识。吴军博士的史才,我们在《浪潮之巅》中已经领略;他在不同文化、不同机构下科研工作的积累,加上他长期游历欧美实地考察,也赋予了他难得的史料厚度和相关知识底蕴;从科学家向投资家身份的成功转型,使得他常常能道出超越同侪的见识。这些独特条件,确保了他能以一人之力,从浩瀚的原材料中,合理选择片段,拼成一幅文明之光的拼图。 ——王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 古代罗马的强大,今日美国的繁荣,是因为那些建国元勋,真正接受了来自于欧几里得的灵感,理解并提炼了科学的精神,活学活用,悟出了治国之道。由此可见,人类文明跨领域的交流可以创造新的奇迹。 在今天的世界,用铁路与航海来建立地理的联络已不是那么重要,而建立知识的桥梁,连接不同知识领域的孤岛,才是推进文明的动力。知识跨领域的连接能有效提高信息的密度,必然导致我们网络时代的文明大爆炸。 ——张首晟/物理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 吴军的书有一种魔力,吸引你要赶快把它读完,这种魔力源于他与众不同的看问题的视角和平实的叙述。从《浪潮之巅》、《数学之美》,再到今天的《文明之光》,无一例外。吴军创作的另一个特点,是从来不坐在书斋里编书。为了创作《文明之光》,吴军走遍世界各地,寻访当年文明的遗迹,并到各大博物馆参观了大量的文物,然后写下了自己对文明的感悟。 书中文字轻松而优美,图文并茂,引人入胜。毫不夸张地讲,在快速消费时代,这是一本适合人们拿在手上慢慢欣赏品读的好书。 ——陶宁/创新工场首席运营官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文明之光(1)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吴军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1535854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9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71 |
出版时间 | 2014-07-01 |
首版时间 | 2014-07-01 |
印刷时间 | 2016-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38 |
CIP核字 | 2014107746 |
中图分类号 | K103 |
丛书名 | |
印张 | 20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70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20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