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安迪·格鲁夫传
内容
编辑推荐

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乔布斯、Google公司首席执行官施密特、Dell公司董事长戴尔联合推荐!格鲁夫亲自授权的权威传记,2006年度美国《商业周刊》十大好书!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创造了历史的人。说他“创造了”历史,也许不完全准确,因为他还在创造历史。安迪·格鲁夫在商界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对别人严格,对自己近乎苛刻。目前,格鲁夫正致力于卫生保健领域的改革。凡是了解他的人,几乎没有人会怀疑,他今天所做的和他今后要做的,将会改变现行的美国卫生保健制度。刻画了格鲁夫非凡、热情的一面——移民、创新、领导艺术。

内容推荐

安迪·格鲁夫,英特尔公司前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他是《时代》周刊的“风云人物”,美国平民成功的偶像,也是21世纪商界人士的榜样。

格鲁夫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他1936年出生于匈牙利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躲过了大屠杀的浩劫,却没能避开苏联的入侵。20岁那年,他逃到了美国,1968年英特尔创建时加入了该公司,1987年升为首席执行官,并引领该公司在未来的11年里以年均利润34%的增长速度使英特尔成为全球雄居榜首的公司。

作为一名公认的商业史专家,作者泰德罗得到了格鲁夫的通力合作,经过广泛且细心的资料收集整理,将一个最为完整、魅力无限、色彩斑斓、才华横溢的商界天才格鲁夫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传记中读者会了解到:青年时代的创伤是如何造就了格鲁夫的性格,他的标志性格言是:“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他是如何钻研人体动力学并把自己培养成一位杰出的管理人员,他的管理才能表现在他对管理模式的凝练:“战略转折点”、“知识权力大于职位权力”、“建设性的对抗性管理”。他是如何与英特尔的共同创始人戈登·摩尔和鲍勃·诺伊斯理清并理顺错综复杂的关系。他为什么在1994年奔腾芯片出现危机时踌躇不前,他又是如何使公司转危为安,创出更加响亮的品牌。

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传记,包含了格鲁夫的人生经历、英特尔的发展历史,以及硅谷的崛起兴盛。

目录

前言

序言

1、安迪·格鲁夫重返匈牙利

2、格鲁夫一家、匈牙利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早期岁月

3、在斯大林时代的匈牙利成长

4、安迪·格鲁夫来到美国

5、而立之年四处奔忙:安迪·格鲁夫来到心怡谷

6、初入英特尔

7、1103动态随机存储器

8、“企业精神”和“行政管理”

9、安迪·格鲁夫在1986:工作与家庭

10、“死亡之谷”

11、“个人电脑,前景辉煌”

12、“令人敬畏的英特尔”

13、Intel Inside

14、“我们差点使公司垮掉”

15、顽强的石碳酸灌木丛

16、销售冠军季节

17、电子业两巨头:比尔·盖茨与安迪·格鲁夫

18、“文特尔”:视窗联手英特尔

19、奔腾上市:英特尔面对互联网

20、天有不测风云 人有旦夕祸福

21、升级换代,永无止境

22、“您现在又在妄想什么?”

23、决策之年:辞去首席执行官

24、“统治硅谷”

25、安迪·格鲁夫——前首席执行官

26、“那个实验我想是做完了”

27、安迪和董事会

28、泡沫破灭

29、在英特尔之外

30、游向彼岸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3、在斯大林时代的匈牙利成长

“我们还得活下去。”这是凯尔泰斯的《无命运的人生》小说中主人公的叔叔说的一句悲哀、无奈的话。但是怎么活下去昵?小说中的匈牙利青少年乔治·科夫斯曾被诱骗和驱逐到奥斯威辛集中营和布痕瓦尔德(Buchenwald),他被大屠杀彻底改变了。变成了什么样子呢?他现在没有了父亲。在经历了这样的磨难之后该怎样“活下去”呢?

对于格鲁夫一家的情况也是如此。他们必须活下去。与《无命运的人生》里乔治·科夫斯的父亲相比,安迪·格鲁夫父亲的命运要好得多,他至少从战争中幸存了下来。然而,如果我们回想一下格鲁夫一家在战争中的遭遇时,我们还是会感到震惊:被赶出家门、妻离子散、被朋友出卖、被折磨、被强奸,还有其他家庭成员死在了奥斯威辛集中营,包括乔治自己的母亲。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因为格鲁夫一家是“犹太人血统”。虽然他们并非奉行犹太人的习俗,但是这也无济于事。是“犹太人血统”就等于谁也救不了你,就等于给你判了死刑。这样的灾难还会再次降临吗?这样的问题不可能不问,如果不是大声问,内心深处也会无声地问。

1945年2月,德军被赶出了布达佩斯,5月欧洲的战争宣告结束。德军投降了,纳粹主义灭亡了,但是战争结果并不意味着遭到战争破坏的欧洲各国就迎来了和平与安宁,甚至并不意味着反犹主义的结束。相反,反犹主义在战争结束后更加高涨,尤其是东欧。

匈牙利处于骚乱之中。反犹太人的骚乱发生了。但是,引起国家骚乱的不仅是犹太人问题,还有另外一个问题,而且这个问题还引发了整个欧洲的骚乱:宿怨问题。大约10%的匈牙利成年男子因为他们在战争中的行为受到了某种程度的惩罚。这可不是无足轻重的小事情。

霍尔蒂下台了,被流放到了葡萄牙的埃什托里尔(Estoril)胜地,最富讽刺意味的是,他在那里被富有的犹太人朋友供养。正是在那儿他写下了他的回忆录,。1957年2月9日寿终正寝,享年88岁。并非所有的在他手下供职的人都能这样平静地度过自己的余生。战后,“四位前任总理、一位副总理、两位内政部长、一位财政部长——连续八届在政府中任职——和六位前任内阁成员被判死刑。七位前任政府成员被判无期徒刑,其中五位死于狱中。

1945年后期,苏联在约有1000万人口的国家匈牙利驻有100万士兵。约瑟夫·斯大林与希特勒一样漠视人的生命,绝对控制着这些军队和苏联的其他武装部队。他几乎输掉战争,但是最终取得了胜利,现在他本人成了欧亚大陆(Eurasia)最强有力的人物。1945年斯大林的一句话就能使匈牙利变成苏联的一个卫星国。事实上,他的一句话就可能把匈牙利变成苏联的一个省。但是,由于某种我们不太肯定的原因,那句话没有说出来。

当人们一想到斯大林的时候,“悔恨”这个词就出现在脑海中。在匈牙利,他掌握着权力的操纵杆,包括秘密警察。“没有(斯大林的)知晓和同意任何大的项目都不能进行,司法秩序也很快明显地打上了斯大林式的印记。不过,“在东欧国家中只有匈牙利被允许实行完全自由选举。”结果出现了四个政党联合执政的局面,其中最大的政党是独立小农党(the Independent Smallholders),它包括工匠、店主和直接支持“从最近解体的政党中出现的最小的左翼政党”的其他人。

战后的匈牙利政府面临的经济形势非常糟糕。全国40%的股本被毁或被抢,这相当于1938年全国收入的四到五倍。多瑙河和匈牙利第二大河蒂萨河(Tisza)上的桥梁被毁,交通基础设施被毁或遭到严重损坏。工业设施也大面积遭到破坏,住宅也遭到严重破坏,在布达佩斯尤为严重。”…如果说什么都有损失的话,就“人力资本”来说损失更为严重。虽然犹太人在匈牙利的战后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战争结束前大多数犹太人都在奥斯威辛集中营变成了骨灰。是奥斯威辛集中营,而不是莫哈克斯(Mohaics)或沃罗涅什,被称做世界上最大的匈牙利墓地。另外还有40万匈牙利人失去了生命,受到其他伤害的,比如强奸,人数则不计其数。

匈牙利除了纸币什么都匮乏。通货膨胀变得非常严重,按照一位历史学家也许有些夸大的观点来看,“这甚至是人类历史上纸币贬值的最高纪录。人们纳闷斯大林在是否立刻将匈牙利经济苏维埃化这个问题上拿不定主意,因为人人都知道经济将会崩溃。而让其他人分担这种指责更好些。

在9岁的安迪·格鲁夫看来,形势不像局外人看到的那么复杂。“虽然各个政党都在匈牙利运作,”他后来回忆说,“毫无疑问,共产党有苏联支持。”苏军士兵仍在街道上巡逻。大家都知道是苏联人在发号施令。9月份安迪又开始上学了。由于布达佩斯在战争中惨遭洗劫,他错过了二年级。但是,在稍加辅导之后,他能够直接上三年级。他上了那所紧挨着法索里犹太人男孩孤儿院(Fasori Jewish boys’orphanage)的学校。虽然与孤儿院有联系,但学校是男女合校的,安迪没多久就与同学们“混熟”了——有个女孩子叫朱特卡(Lutka),“长着黄棕色头发,编成了辫子。”不幸的是,这个可爱的小姑娘并没有注意到这几个年轻的“色棍”。

在安迪的眼里,生活似乎已经回归正常。比如,“学校非常有意思。他开始有了家的感觉,对父亲这个突然从苏联回来,出现在家门口的憔悴的陌生人也友好起来。他父亲想让他学英语,他却觉得“没有意思……我不喜欢那个老师,也不喜欢她那破烂不堪的公寓……但是我的父母坚持让我参加这个愚蠢的活动,所以我别无选择,只得跟着学了”。

尽管抱怨,安迪的生活还是正在变得舒适而有节奏起来。“布达佩斯,”他写道,“也正在走向正轨。一些被毁坏的桥梁在被修复……多瑙河上的第一座大桥被修复了。”一次大游行标志着布达和佩斯又重新回到了一起。

年幼的小安迪很难理解周围所发生的一切。“报应政治”(the politics of retribu-tion)正达到高潮。背井离乡的人到处都是,布达佩斯到处都是乡下游民,政治局势明显不稳定。

这时又发生了一件异乎寻常的事。1945年8月或9月,玛丽亚·格鲁夫堕了胎。他的父母后来告诉安迪,他们之所以出此下策,是因为他们不想把一个孩子带到他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上来。(据推算,堕胎不是因为玛丽亚被强奸而可能怀孕的结果。)请注意,这件事发生在安迪描写他和他的城市生活重归平静几个月——仅仅几个月而已——之前。“不知道为什么,”安迪认为那个婴儿可能是个女孩,她是“我没有出世的妹妹”。

除此以外,对安迪来说,周围的环境正很快变得有秩序。不过,这时他的叙述好像前后不太一致,也许战后骚乱的故事已经被人夸大了,守法的公民认为他们还是有一定的安全感,但他的父母好像不是这样认为的,也就是说,如果认为安迪所讲的堕胎一事是准确的话。玛丽亚和乔治·格鲁夫在1945年分别是38岁和40岁。也许他们的确在这个年龄不想再生一个孩子。

对安迪是否真的想要一个小妹妹也很难不表示怀疑。事实上,他一直喜欢与女人为伴。不过,他似乎并不反对成为家里惟一的孩子,因此而成为父母,尤其是母亲生活的中心。他把自己的回忆录献给她,而且只献给她一个人,虽然他似乎与他的父亲的关系有所改善,但是按照他自己的描述,父亲在失踪期间他并没有真正想念过他。在那些日子里,他的母亲是他的依靠,也是他惟一的依靠。

也许由于他的父母的保护使他没有感受到周围现实的严酷,也许由于他似乎总是展望未来,也许由于某种故意的不敏感,也许由于天生的乐观主义,安迪记得从1945年9月到1946年9月那一年是他感到快乐的一年。三年级没有遇到任何问题,有父亲保护和陪伴,自己“感觉真好”。他最大的问题是父母努力使他开阔眼界。他们不仅强迫他学英语,还强迫他学钢琴。他觉得“客厅里的黑色的大钢琴”很迷人,但是他“讨厌”那种单调乏味的指法练习。他对钢琴课有种说不出的讨厌。“我对学英语可以忍受,没有太大的抵触,但对钢琴课丝毫不喜欢。

1946年的夏天,安迪是在基斯科罗斯(Kiskoros)度过的,这个小镇在布达佩斯以南60英里,巴乔尔马什以北40英里处。基斯科罗斯是乔治·格鲁夫的家乡,他的姑妈曼西仍住在那里。当安迪到达火车站的时候,他没有找到她,所以大喊:“曼西,你这头蠢驴,你在哪儿?这个时刻在某种程度上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这是安迪说脏话的最早的例子。被他大喊大叫的这个人也许大他30岁。曼西只是一笑而过。还有许多人会遭遇安迪的不恭。对于他的这种快乐的自我表达,并非每个人都能像曼西那样诙谐地一笑了事。

安迪把基斯科罗斯描绘成一个破败的小村庄。自从上次见到这个地方以来,这个村庄已经大为改观了,它现在是一个相当有吸引力的小镇了。基斯科罗斯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它是匈牙利民族诗人桑德尔·裴多菲(Sandor Petofi)的诞生地,他的作品不仅现在的成年人熟悉,而且学校里的孩子也都耳熟能详,自从他创作这个作品以来一直盛行不衰。裴多菲,1823年新年那天出生,在1849年7月31日塞吉斯瓦战役(the battle of Segesvar)中牺牲,当时匈牙利在为从奥地利帝国独立而斗争,但是这场斗争失败了。他当时26岁,留下了年轻的妻子和一个婴儿。他的尸体躺在那里,后来被埋葬在公墓里。没有什么标记,一个半世纪以来他一直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人物。

P26-29

序言

在该书中,您将要看到……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创造了历史的人。说他“创造了”历史,也许不完全准确,因为他还在创造历史。安迪·格鲁夫在商界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对别人严格,对自己近乎苛刻。目前,格鲁夫正致力于卫生保健领域的改革。凡是了解他的人,几乎没有人会怀疑,他今天所做的和他今后要做的,将会改变现行的美国卫生保健制度。

安迪可谓是个“移动靶”。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他70年的生命历程中,已经历若干种不同的生活。本书在讲述他的早年经历时,采取了一种历史研究的态度,因为我们已经有自己的观点。然而,在描述格鲁夫近年生活时,我们采用的是新闻报道的手法。人们常说,新闻报道是记述历史的初稿。而本书的新闻报道将带领我们一直走过2006年。

从安迪·格鲁夫的一生,我们可以获取些什么?答案有许多,如果一一道来,反而会削减这个问题的深刻含义。这些答案就隐藏在本书中。他的一生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商业案例。

在格鲁夫的性格中,有一点的确与众不同,那就是对生活的激情。他对生命的挑战有着不可磨灭的热情。常言道,选择你所热爱的生活,并热爱你所选择的生活。这句话用来描述格鲁夫再合适不过。

这是一本关于安迪·格鲁夫的书。然而,在总结他的一生时,不可避免地,会牵扯到英特尔和硅谷。

英特尔究竟是什么?它是硅谷的支柱之一,是它为硬件产业制定了规矩和标准。它虽是一个跨国公司,却清晰地刻着美国的烙印。

英特尔曾经“第二次诞生”。它最初的主业是存储器业务,后来才成为微处理器的生产王国。从这个意义而言,它曾诞生过两次。在今天,英特尔所面临的问题是:还会有第三次诞生吗?

那么,硅谷又是什么?它虽然是一个地理方位,但也是一种概念。那里充斥着最强烈的赚钱欲望,而且,谁也不可否认,这种强烈的欲望将会“给世界留下深深的印记”。

如何平衡这两种推动力——追求短期的利益至上还是立足长远成为行业旗舰——每个公司都有不同的做法,每个人的处理方式也各不相同。但只有在硅谷,才会发现这样一种景象,一个由创业基金投资者资助、以维护邮件安全为主业的公司,在其总部大厦前飘扬的旗帜上公开宣言:“维护邮件:不仅仅只是我们的职业,更是我们的理想。”

在历史上,也曾经存在过其他“硅谷”,例如1900年,英国兰开夏郡纺织业的发展,1920年美国阿克伦城(Akron)轮胎工业的繁荣。然而,这些“硅谷”早已不复存在。那么,位于旧金山和圣何塞之间的这座高科技硅谷是否也会像它们一样,终有一天烟消云散?

关于这些问题,我们留给未来。这本书着眼于历史。

后记

谨向所有为这本书的出版伸出援助之手的人表示衷心的感谢。我要感谢的第一个人就是安迪·格鲁夫。

本书的撰写始于2003年,对本书的编写过程和本书的出版给安迪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他表示深深的体谅。读者们应该知道,这本书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才得以完成。

在本书出版之前,安迪并没有看过任何手稿,除了一些对他的直接引用之外。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经常互通邮件。我们还经常见面,相谈甚欢。

是我向安迪建议,希望他在本书出版之前看一看我在书中所引用的他说过的一些话。之所以这样做,是希望安迪在和我交往的过程中可以轻松自在。我们在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

除此之外,安迪没有阅读过本书的任何其他内容。他与本书也没有任何经济上的牵连。

我是一个历史研究者,毕生都在致力于研究事实的“真相”。我竭尽所能地向大家描绘这位企业界人物的非凡一生,力图做到客观、真实。哪怕只是部分地做到了这一点,我也就心满意足了。我所讲述的都是我亲眼所见。然而,为达到全面真实的目的,读者们需谨记这一点:安迪·格鲁夫是一个有着巨大吸引力的人。我因为此书的缘故,几乎全身心渗透进他的生活,从而也不由得生出对他的敬佩之意和喜爱之情。因此,如果要想完全不掺杂任何一丝感情地还原格鲁夫的真实生活,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件事,至少对于我是如此。

此外,我从伊娃-格鲁夫那里也获益良多。我们之间有过正式的采访,但更多的是非常随意的交谈。在很多方面她都对我有过莫大的帮助,也许她并不自知,因为她的热情和慷慨是与生俱来的。

格鲁夫的密友丹妮丝·阿曼蒂对本书的编写也提供了巨大帮助。她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人,也是与安迪和伊娃关系亲密的好友。她以自己独特的视觉角度,向我描述了她眼中的格鲁夫。丹尼丝的友情奉献和对本书的巨大帮助是我所不曾意料到的。

从2004年12月18日至2006年2月10日,我在英特尔拥有了自己的一间办公室。在此期间,格鲁夫的行政助理墨菲给了我莫大的帮助。英特尔是一个复杂的机构,是墨菲帮助我一一解答难题。她和她的侄子艾里克斯·诺姆拉(Alex Nomura)为本书的完成分担了许多工作,查找相关文件,并和格鲁夫一家人一起,准备了大量图片。

英特尔的现任和前任员工也都非常合作,这是我之前根本不敢奢望的。我并不是一个工程师,因此有时候,我的某些问题显得相当业余。但公司那些充满智慧的工程师们,如克雷格·基尼,在回答我这种愚蠢问题的时候,却总是彬彬有礼,没有一丝的傲慢租不耐烦。

在此,我还要特别感谢格鲁夫的两位前技术助理和他现在的技术助理:丹尼斯·卡特,肖恩·马洛尼,以及朱利·考珀诺。他们不仅对本书提供了巨大帮助,而且有他们在身边,我的工作也变得快乐无比。在此,也向英特尔公司的两位前首席执行官——摩尔先生和巴雷特先生——表示诚挚的感谢,同时也将这份感谢送给英特尔的现任首席执行官——保罗·S.奥特里尼。

如果在此对英特尔的每一位现任或前任员工表示谢意,读者们一定会很不耐烦。但每当我想到自己给他们带来的种种麻烦,就会感到深深的不安。这些人曾给予我莫大的支持,他们的名字将会在后面的参考文献中出现。

我采访过的人的名字大多也出现在后面的书目中,但有些人不希望自己的名字被透露。每位被采访者都加深了我对格鲁夫及其生活、工作的了解。我想,不仅仅只是读者应该知道这一点,每位被采访者也有权知晓。即便有些采访并未直接在注解中提到,但这些被采访者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我对格鲁夫的认识和理解。在此,我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还有很多人(及其配偶)也非常慷慨地向我提供了他们对硅谷世界的看法和理解。在此,我谨向这些人表示感谢:约翰·巴拉(John Bara)、迈克尔·迪尔灵(Michael Dearing)、苏·戴克尔(Sue Decker)、金·马龙(Kim Malone)、克利夫·雷德(Cliff Reid)和妻子达里妮·曼尼(Darlene Mann)、以及谢里尔·桑德伯格(SherylSandbel苫)和她的丈夫大卫·戈登博格(David Goldberg)。

在学术领域,我要感谢以下这五位人士:斯坦福名誉教授安德里斯·阿克利沃斯、斯坦福教授莱斯利·伯林、斯坦福教授罗伯特·伯格曼、哥伦比亚名誉教授伊斯特万·戴克(Istvan Deak),以及纽约市立大学名誉教授莫瑞斯·克罗德内。

我在布达佩斯的导游也对我提供了许多帮助,他的名字叫塔马斯·卡曼(TamaisKaIaTlan)。是他带我参观了安迪小时候就读的学校,并想方设法令我得以参观安迪在基拉里街上的住所。

在哈佛商学院,我要感谢的人也有很多。第一个要感谢的就是金·B.克拉克教授(Kim B.Clark),他是商学院的院长,后于2005年6月30日退休。2005年3月,我向克拉克教授提出,我想暂停东部的教学任务,因为我打算长时问留在硅谷,以准备本书的编写工作。

对于院长来说,这绝不是一个好消息,因此,我提出,在我离开学院的这段时间里,我不需要学院支付给我任何薪水。然而,克拉克教授知道安迪·格鲁夫这本传记的重要性。他慷慨地同意了我离开的要求,而且自掏腰包给我支付薪水。

下列商学院的同事也在我要感谢的人之列:卡里斯·鲍德温(Carliss Baldwin)、杰奥夫·琼斯(Geoff Jones)、托姆-迈克劳(Tome McCraw)、汤姆·尼古拉斯(Tom Nicholas)、胡里奥·罗特伯格(Julio Rotemberg)、比尔·萨尔曼(Bill Sahl—man),以及大卫-尤菲。令我感到十分幸运的是,大卫·尤菲也是一位对安迪·格鲁夫素有研究的专家,而且自1989年起就在英特尔担任董事。此外,商学院的一位访问学者米歇尔·克莱格·迈克唐纳(Michelle Craig McDonald)也为本书提供了帮助。

在职员方面,我要感谢全美商学院中最好的几位图书馆管理员,他们是:莎拉·艾里克森(Sara ETicksen)、克利斯·艾伦(Charis Allen)、杰夫·克罗林(Jeff Cronin)、艾瑞卡·迈卡福瑞(ErikaMcCaffrey),以及凯瑟琳·瑞恩(KathleenRyan)。我的研究助理大卫·鲁本(David Ruben)也十分辛苦,是他将我那复杂的原稿一一整理,为本书的出版作好一切准备。

本书原稿并非由我亲自打字。杰奎琳·阿彻尔(JacquelJine Archer)不辞辛苦地为我打印了数版原稿。她是最辛苦的人,连周末都在工作。此外,埃米-海默尔(Aim6eHamel)也帮助我打印了一部分原稿。这么多年来,她一直在帮助我完成文章的打印工作。

很多友人也伸出了他们的援助之手。我妻子的同事、在马萨诸塞州综合医院精神科工作的医生、医学博士莫里奇奥·法瓦(Mautizio Fava)和他的妻子丝黛芬尼亚·拉莫一法瓦(Stefania L,amon—Fava)博士、乔纳森·阿珀特(Jonathan Alpert)博士、艾米·法拉巴(Amy。Farabaugh)博士、以及安迪·纳伊伦勃格(Andy Nierenberg)博士和他的妻子凯伦·布鲁曼菲尔德(Karen Blumenfeld)都给予过我们莫大的帮助,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ABRY合伙人事务所的行政总裁罗伊斯·约得考夫(Royce Yudkoff)和他的妻子朱蒂带着我到地中海享受了13天的美好假期。

里德·E·亨特是本书的一个特殊人物,他不仅为我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为我提供了莫大的精神支持。里德是我大学的同班同学,也是英特尔董事会的一名成员。

我的经理人海伦·里斯(Helen Rees)自始至终给予了我坚定的支持,难怪她会被人称为“伟大波士顿的伟大市民”。能与埃德里恩·扎克汉姆(AdIian Zackheim)和他的企鹅出版社团队再次合作,我也深感荣幸。埃德里恩一直非常希望能够出版一本关于安迪·格鲁夫的著作。

对我的妻子,乔伊斯,我要致以最深的歉意。我们的婚姻完美之极。不幸的是,2003年10月2日凌晨3点58分,她因为卵巢癌病发而永远离开了我。

在乔伊斯弥留之际,我们曾经谈到,如果没有她,我不知该如何维系自己的余生。她知道,我需要做点事情才能弥补失去她的空虚。但该做点什么呢?

1990年代中期,在大卫·尤菲举办的一次晚宴上,乔伊斯遇见了格鲁夫夫妇。她被安迪深深地吸引,当然,所有人都会这样。2003年早期,她看到了格鲁夫新著《游向彼岸》。她评价说,这本书的作者绝不是一个普通的首席执行官,这个人经历了很多的事情。并且,她还力荐我写一本关于安迪的书。于是,2003年5月18日,我和乔伊斯飞往加利福尼亚,开始与安迪和伊娃探讨出版一部传记的可能性。乔伊斯是一个精神病医生,在那个周末,她读到了很多东西。在回家的旅途中,她对我说,这就是我应该做的事情。

在我还没有动笔之前,乔伊斯就已经过世了。但她的心血和精神始终贯穿着本书。她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你会好好活下去的,是吗?”

我说,是的。然而,这是一句谎言,是我多年婚姻生活中对她所说的惟一谎言。

书评(媒体评论)

“安迪精明强干,坚忍不拔。他总在没事儿找事儿,真是太棒了。那是驱使他好奇心的动力。他总想从更深一个层次上去理解周围的事物。”

——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 史蒂夫·乔布斯

“理查德·泰德罗笔下的安迪·格鲁夫十分逼真,安迪在新的时代为领导艺术下了新的定义,泰德罗的诠释更为精辟。”

——Google公司首席执行官 埃里克·施密特

“安迪用敏锐的眼光洞察未来并在今天实现了未来。他的远见卓识以及他的管理才能使全球数以百万计的消费者受益,而我是其中之一。”

——Dell公司董事长 迈克尔·戴尔

“《安迪·格鲁夫传》是泰德罗的杰作,不读会抱憾终身。该书刻画了格鲁夫非凡、热情的一面——移民、创新、领导艺术。”

——美国著名风险投资人 约翰·多尔

“安迪·格鲁夫的故事会激励所有向往美好生活的人们。经过艰苦奋斗,怀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无论是对一个新国家还是对一种新技术。他建立了这样一个公司:使计算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西田集团董事长 富兰克·洛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安迪·格鲁夫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理查德·泰德罗
译者 杨俊峰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71377
开本 16开
页数 49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11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8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7.125.38
丛书名
印张 32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5
174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8:3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