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晋西北沙化土壤质量提升研究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在综合靠前外学者关于土壤水热动态、水分、养分、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多样性等研究的基础上,以晋西北五寨县沙化土地区为例,于2013年4月至10月对试验区内6种植物群落(撂荒地、旱柳、柠条、青杨、小叶杨、油松)的0~600cm土层深度的土壤水分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水分时空变化规律以及变异程度,评价各植物群落不同土层的土壤干燥化程度;2014—2016年进行耕作管理方式的田间试验(传统耕作不覆盖、免耕秸秆覆盖、传统耕作塑料地膜覆盖、传统耕作喷洒液膜),对4种处理的0~100cm土层深度的土壤水分、养分(氨态氮和硝态氮)、表层土壤(0~15cm)容重和粒度特征等理化性质的研究,并对不同处理下作物生长特性及产量进行评估;2015年通过对不同植被类型(草地、柠条、蒿地、杨树)和土地利用方式下(传统耕作、免耕、苜蓿地、荒地)0~50cm土层深度的水分、容重、粒度、养分(土壤有机碳、氨态氮和硝态氮)、酶活性(过氧活性酶、蔗糖酶、磷酸酶和脲酶)以及微生物群落组成等土壤物理、化学及微生物特性的研究;2013—2017年,结合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因素,有针对性地选择并引种一些耐旱且抗性高的植物,通过在试验区域环境下的生长发育状况以及耐旱耐寒等抗性研究,筛选适宜于该区域生长的高抗性植物种类,同时在此基础上开发相应的快速繁殖技术。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背景 1.3 研究区概况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典型植物群落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及土壤干燥化研究 2.1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2.2 典型植物群落土壤水分时间动态变化 2.3 典型植物群落土壤水分垂直动态变化 2.4 典型植物群落土壤水分变异分析 2.5 典型植物群落土壤干燥化程度研究 2.6 结论与建议 3 不同耕作方式对沙化土壤质量和作物的影响 3.1 试验设计 3.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3.3 测定项目及方法 3.4 统计分析 3.5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变化分析 3.6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养分时空动态变化分析 3.7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容重动态分析 3.8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田问持水量动态分析 3.9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饱和含水量动态分析 3.10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生长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3.11 讨论与结论 4 沙化土壤粒度和水分空间分布规律 4.1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4.2 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分析 4.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粒度及水分特征分析 5 沙化土壤水热动态特征分析 5.1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热动态特征分析 5.2 不同管理方式对垂直土壤水分流动模式的影响 6 沙化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6.1 试验方法与数据处理 6.2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6.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7 沙化土壤抗旱植物材料筛选与快速扩繁技术研究 7.1 试验设计 7.2 抗旱植物种植及筛选 7.3 选育植物快速繁殖技术开发 参考文献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晋西北沙化土壤质量提升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刘爽 等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113962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8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40000 |
出版时间 | 2019-04-01 |
首版时间 | 2019-04-01 |
印刷时间 | 2019-04-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S156.5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