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地标的文明踪迹(西欧行)
内容
试读章节

蜿蜒曲折的历史大河奔涌向前,每当面临大动荡大转型之际,“家国不幸诗人幸”,总会迎来一个文化史上的大突破大进展的机遇。对现实生存境遇的思考和表达,成就了一批传世之作。但丁正是时代的产物。

周施廷在翻译薄伽丘《但丁传》的导言中,对但丁做了这样的评价:

在记忆的海洋里,那个人倾泻出来的光芒变得越来越强烈.他的那种颤动着奇特的纯情,在不经意间已经变成了一种对人心灵控制的力量,让人身不由己地想要接近他、了解他,想去看看那个一次感情进发就能够炸开所有生命激情的人,那个因为内心深处铮铮作响的自由而变得连神也要对他赋予特别礼遇的人。

他有着独立不羁的勇敢,全力捍卫自己的信念,在天地人神广阔的舞台上对人类进行裁判,为人类赢得一种道德的生存:他揭示人类感情的卓越功绩,把人类精神生活推进到极限:他用一种纯洁而清醒的智慧,向世人呼唤一种理性的秩序。他的奇思怪想层出不穷,使世界一下子震荡不宁,爆发了连续三百年的思想革命。他的《神曲》《新生》《飨宴》是历史性的宣言,作为纪念碑,凸起在人类知识永恒的地平线上。他的思想已被融入到现代文化中,成为一块不言而喻的基石:七个世纪的人们从他那里感受到了智性的呼唤,七个世纪的人们从他的身上汲取了营养。他已经不朽:他的身体被泥土吸收,思想被文化吸收,精神被宇宙吸收。

薄伽丘在《但丁传》中,还记述了但丁《神曲》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的一个细节:

那时他的作品非常有名,声名鹊起,特别是《神曲》中的《地狱篇》,更会令他被男男女女青睐。当他走过一条坐满了妇女的街廊时,一个妇女悄声地和她的同伴说:“你有没有看见那边那个人?他可以走进地狱,然后又可以随心所欲地返回人间,将地下的消息带回人间。”她的那个同伴天真地回答:“你毫无疑问说的是真的,你没有看见由于地狱的火焰和烟雾,他的胡子都是波浪形的,整个人的皮肤发黑吗?……”

久久地凝望着那面斑驳墙上但丁的浮雕像,一个头发卷曲,鼻子尖尖,面色黝黑的但丁活生生向我们走来……

梦把生活的碎片拼凑成生存图景

还在奔赴佛罗伦萨的大巴车上,从北京一直随团的导游孙先生(以下称孙导)就向大家如数家珍地谈起但丁和他的《神曲》:“世界上的名城多着呢,为什么偏偏佛罗伦萨那么著名?论经济,它没那么多钱,论军事,它也没那么大实力。靠什么?靠文艺,靠复兴古希腊罗马的盛世。但丁的《神曲》在欧洲文学史、世界文学史上,那是被奉为经典的。欧洲有专门研究《神曲》的,就像我们国家的‘红学’专门研究《红楼梦》。14世纪的意大利是一个以天主教为围教的国家。天主教有许多不好的东西,但是人们都不敢说。《神曲》在欧洲的特殊地位,就是它在大家都不敢说天主教坏话的时候,它对天主教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神曲》就是用一种折光反射的形式来揭露天主教,看起来一些荒诞不经的梦幻情景,其实都是对现实的讽喻。”

孙导还介绍说:“《神曲》由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部分组成。(P6-7)

作者简介
陈为人,山西省老文学艺术家协会、太原市老作家协会。出版有人物传记类:《唐达成文坛风雨五十年》、《插错“搭子”的一张牌——重新解读赵树理》、《马烽无剌——回眸中国文坛的一个视角》、《让思想冲破牢笼——胡正晚年的超越与局限》、《很是文人不自由——周宗奇叛逆性格写真》、《山西文坛的十张脸谱》;散文随笔类:《走马黄河之河图晋书》、《摆脱不掉的争议——七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台前幕后》、《太行山记忆之石库天书》、《中国历代改革家的命运与反思》、《弦断有谁听》、《红星照耀文坛》等书。
书评(媒体评论)

在阅读中寻找文艺复兴的脉络,到现场去感受人文精神的真谛。

——智效民

古代读书人,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年,我越发觉得此境界的确高远。在欧洲六国行走,我与陈为人先生为伍。他读过的大量西方文史经典,会在此时此刻得到景物的印证与思考的碰撞。带着心中的联想,反思,他一路走来,问题越走越多,于是陈先生用笔也用脚写成了这本书。

——邢小群

好些中国人缺乏“世界的目光”,因而患上了“要么妄自尊大,要么妄自菲薄”的精神侏儒症。到世界走走,有利于获得“世界的目光”,洗去自身的傲慢与偏见、自卑与怯懦,狭隘与浅陋。匆匆的行旅中,我感觉为人兄的目光变得阔大、清澈、深邃了许多。一定意义上说,伟大是一种视野与胸襟、发现与穿透力。

——王东成

这本游记超越了过去余秋雨、林达文化游记的范畴与模式。是一部作者对西方人物、历史、文化、思想、观念的研究,是耗费作者心血的一部研究论著,只是借了文化游记的形式,只是从所游景点引发,这部书的意蕴远远大于所列题目,这部书的价值要大于读者的预想,不去读它,显然是我们的损失。

——张红萍

目录

但丁故居:梦幻文学是生存境遇的倒影

 走近佛罗伦萨但丁故居

 梦把生活的碎片拼凑成生存图景

 母亲的梦境是对但丁人生的预言

 柏拉图式恋爱的“梦中情人”

 政治情结化为人生噩梦

 梦幻使人获得“另一双眼睛”

米开朗琪罗广场:凝固的雕像诉说流逝的生命

 雕像对城市的象征意义

 既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的两座星球

 征服者被血腥所征服

 专断的救世主还是启蒙的思想家

 超越恐怖的“纪念碑”

 雕塑像其实是刻画自己

圣马可广场:经济与宗教在时空中交汇

 走进威尼斯的“清明上河图”

 两个“马可”搭建的历史舞台

 叹息桥边演绎的商人故事

 遮蔽于经济利益之下的宗教信仰冲突

凡尔赛宫:一个王朝的崛起与陨落

 走进凡尔赛宫

 建筑在沙丘上的金碧辉煌

 “朕即国家”的路易十四时代

 “维持会长”的路易十五时代

 日暮途穷的路易十六时代

 凡尔赛宫的日薄西山

协和广场:演绎革命的历史大舞台

 广场摆上嗜血的狂欢盛宴

 撒播民主,收获专制

 呼唤“红色恐怖”的马拉死于恐怖刺杀

 对敌人的宽容就是背叛革命

 辉煌的巅峰即是陨落的起点

 革命的同志成为黄泉路上的同道

 凝视协和广场中心那座方尖碑

巴黎凯旋门:一将成名万骨枯的“丰碑”

 凯旋门成为“墓志铭”

 《马赛曲》是拿破仑的凯旋歌

 众里寻他千百度

 不识庐山真面目

 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的变奏调

 一将成名万骨枯

 英雄末路“滑铁卢”

皇家啤酒馆:专制独裁领袖的酿造场

 走进历史的现场

 末流画家的惊世之作

 潘多拉魔盒如何打开

 鼓唇摇舌转乾坤

 失败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狼群中羊的命运

圣彼得大教堂:十字架与金钥匙的纠结

 恺撒的归属恺撒,上帝的还给上帝

 “十字架”与“金钥匙”

 宣扬“博爱”的宗教被血腥所淹没

序言

近些年,陈为人先生涉猎的领域十分广阔,从当代作家传记,到诺贝尔文学奖背后的文坛风云,从克里姆林宫的血雨腥风,到先秦诸子和古代改革家的回顾,从到黄河岸边的文化遗迹,到太行山麓的历史沧桑,他都有著述。说到他的游记写作,周宗奇曾经感慨:前两年山西作家采风团相继两次集体采风,先是走黄河,后是走太行,历时近两个月。三四十号一标人马,一水儿都是多情善感的熟男熟女,哗啦啦开进大自然的怀抱,那秋山秋水秋风雨,那鸟儿花儿虫儿草儿,那言语儿交流之间,那魂灵儿磕碰之处,得生出多少美诗妙文呢?可结果真有点意外,出了单篇诗文倒也不少,但绝对算不得丰硕,一年多来也未能编得一本像样的大书。不料这于无声处,却起了一声响亮。但见陈为人先是推出大著《走马黄河之河图晋书》,接着推出其姐妹篇《太行山记忆》。大家都在黄河与太行之间行走,钟其灵而毓其秀,感受地声天籁,沐浴日月精华,可唯独陈为人却捕捉到了最靓丽的闪电。因而,周宗奇称他为“捕捉闪电一石秀”。

周宗奇的感受,我领教了一次。2012年10月下旬,我和陈为人一起参加旅行团,到欧洲六国旅游。连来带回,共11天。

我对此行的逐日记载,合计只有3000多字。旅程结束后,写过一两篇短文,涉及此行的收获。为人兄与我走的是一样的行程,却收获一部20万字的书稿。对他笔耕的勤奋和思维的活跃。我不能不表示惊叹。

在路上,我就目睹他拿着录音笔,随走,随听,随记。他每天三四点钟起床,在国外也是如此。记得有一天,我们住在距威尼斯不远的一处旅馆,3点多钟就醒来,在月光下散步,畅谈感受。更重要的是,他结束旅程后,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此次旅行细加反刍,才形成这样一本书。

在陈为人笔下,参观的景点只是一个切入口,背后曾经发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掌故,以及由此生发的感想和心得,才是他文章的重点所在。他这样的文章,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游记。而是游记与读书笔记的结合。他的角色介乎于作家和学者之间,比起专写学术论文或教科书的学者教授,他自觉地把非专业的读者纳入交流的对象,可读性较强。比起专写小说的作家,他又相对自律,不做主观随意的虚构想象,笔下的人和事都有文献所本。河北《社会科学论坛》是一个锐意求新的刊物,希望摆脱学术期刊的刻板面孔,所以对陈为人的文章格外青睐,为他的行走系列辟出专栏连载。

20多年来,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的规模越来越大。旅游的动机各不相同,有人关注风光,有人关注美食,有人关注古迹,有人重在购物,有人为了探险。我和陈为人都属于思考型的人,走异邦。思故乡,是为了在中外对比中思考中国的过去和未来。从康有为、梁启超以来,就有这样的传统。当今如林达的游记,更是风行一时。  陈为人此书有两个重点,一是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二是法国大革命。为人兄生于1950年,长我一岁,我们是同代人。在接触欧洲历史文化方面,经历了大致相似的精神史。“文革”前,我们从小学读到中学,通过书籍和电影,对欧洲历史上的文学艺术,有初步接触,雨果、巴尔扎克,“文革”前是公开出版发行,青年学生可以阅读的。“文革”开始后,中国古代文明和西方近现代文明,都被当作“封资修”加以否定。当时唯一宗奉的只有毛泽东思想。九届二中全会以后,开始提倡读马列,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不免要提到欧洲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于是相应地也要开放少量的相关出版物。这也成为我们这一代人重新接触欧洲历史文化的契机。

陈为人当时在太原钢铁公司当工人,结识了在反右运动中不幸落马而被“发配”到这里接受“监督劳动”的文学评论家唐达成,成为忘年交。1973年马迪厄的《法国革命史》由商务印书馆推出新版上市,成为当时可以买到的极少数西方史学著作之一。唐达成早就读过此书。经历“文革”风暴,对“文化大革命”与法国大革命某些方面惊人的相似自有会心,从吉伦特派、雅各宾派以及此后崛起的拿破仑身上,可以看到中国现实政治的许多倒影。唐达成向陈为人推荐此书,虽然只是说,书要自己去读,背后却有深意存焉。马迪厄是法国著名史学家,毕生从事法国革命史的研究,被称为“法国历史研究的革新者”。《法国革命史》叙述了1789年—1793年法国革命的整个过程:从革命爆发,经王朝倾覆后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当政,直至热月党人的反革命政变。当年译者说明中虽然强调此书的局限:“马迪厄是个资产阶级激进派。他曾为十月革命欢呼,一度加入法国共产党。由于他的资产阶级立场未变,不久就退出了法共,晚年甚至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唯心史观使马迪厄不能全面地理解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他对罗伯斯庇尔极端崇拜。罗伯斯庇尔固然是一个激进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是法国革命后半期的中心人物;而马迪厄却把他推崇到很不合理的高度。他认为:罗伯斯庇尔的人格无可非议,他的议论和政策是正确的;他有社会改革的蓝图,想把革命引导到社会革命;如果罗伯斯庇尔不被推倒,他就会实行土地改革、肃清贪污腐化,等等。”“法国革命既然是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农民就是革命的动力,农民运动就是一个主要的方面。马迪厄对于革命前夕的农民运动根本没有提,就是对革命进程中的农民运动也写得很少”。对于经历了“文革”洗礼的陈为人来说。已经学会了“正文反读”。此书引发了他对革命的血腥,个人在革命中所起的作用等一系列问题的追问。马拉、丹东、罗伯斯庇尔从倡导民主的领袖,最后落入独裁专制的历程,更引起刻骨铭心的反思。马迪厄的史观,毕竟与当时的主流宣传有较大差别。此书长久地搅动了陈为人的思绪。在此后几十年的阅读中,反思法国大革命,成为他绕不开的心结。如今终于来到凡尔赛宫、协和广场、凯旋门这些与法国大革命相关的历史现场,不能不勾起无限的联想。

唐达成在70年代末向陈为人推荐的另一本书是雅各布·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文艺复兴在“文革”中被江青当作批判的靶子,林彪却以古希腊罗马文化、欧洲文艺复兴、马克思主义诞生等历史,来衬托毛泽东发动“文革”的意义。何为文艺复兴,成为我们这一代人极想了解的问题。197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布克哈特此书,正值中国迎来了“文学艺术的春天”。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再次进入中国读书人关心的视野。布克哈特此书,对于“十四世纪的暴君专制”“十五世纪的暴君专制”“小暴君”“大王朝”“暴君专制的反对者”的论述,更能引起陈为人对故国的联想。尤其书的后半部分,对“暴君和他的臣民”的剖析,揭示出“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更为重要的成就是对‘人性的发现’”,“粉碎了中世纪的精神枷锁之后,意大利人不但发现了世界,还发现了自己”,从中世纪神权的阴影中走向人文主义倡导的新世界观。这对于刚刚从造神运动的阴影下挣脱出来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来说,又是何等的心灵冲击。来到象征意大利文艺复兴发轫的但丁故居,代表意大利文艺复兴巅峰的米开朗琪罗广场,以及与佛罗伦萨形成鲜明对比的威尼斯,唤起了萦怀半生的记忆。当历史的记忆与现实的感受一旦形成叠影,便激发出表达的冲动。

我们这一代人,是年过半百之后,才逐步奠定了从全球史的角度考察问题、反观自身的自觉。醒悟到不但要站在中国看世界,更需要站在世界看中国。而欧洲文明,就是我们反观自身的重要参照。我与为人兄共同的短板是外语不行,我们也不是专门从事欧洲历史文化研究的人文学者,不能直接阅读外国原始文献,也不能与外国的专家和公众直接对话交流。可以搜集到的相关信息,不论是文艺作品、史学著作还是人物传记,都在中文译著的范围之内。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旅游,不可能深入了解异国的历史文化。有些复杂的问题,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二,不知其三。在专业上补课,我们此生已经没有机会。而不论文艺复兴,还是法国大革命,在欧洲早已是显学,前人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栋。已经译介为中文的不过是冰山一角。有人戏言。无知者无畏。不是专业圈里的人,反而没有精神负担,形成些许想法就敢于下笔,说出自己的心得和理解。长居欧洲者面对这些古还,可能因司空见惯而麻木;初到此地的外乡人,蓦然闯入陌生之地,新鲜感与好奇心却能激发出诉说的欲望。此书得耶失耶,就留待读者品评吧!

内容推荐

陈为人著的《地标的文明踪迹(西欧行)》共分8章,作者抓住欧洲文明地标性所在地的但丁故居、米开朗琪罗广场、圣马可广场、凡尔赛宫、协和广场、巴黎凯旋门、皇家啤酒馆、圣彼得大教堂等地点,夹叙夹译,面对眼前之景抒发心中的联想和反思,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法国大革命、希特勒、基督教文化等“我以我口写我心”,说出自己的看法,实属一部对西方人物、历史、文化、思想、观念的心血之著。读者可以在阅读中厘清文艺复兴的脉络,到现场感受西欧人文精神之真谛。

编辑推荐

陈为人著的《地标的文明踪迹(西欧行)》写作指向集中,围绕欧洲文明的关键地标开展写作。对文艺复兴和法国大革命浓墨重彩写作,新见迭出。图文并茂,语言启人深思。本书是一部作者对西方人物、历史、文化、思想、观念的研究,是耗费作者心血的一部研究论著,只是借了文化游记的形式,只是从所游景点引发,这部书的意蕴远远大于所列题目,这部书的价值要大于读者的预想,不去读它,显然是我们的损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地标的文明踪迹(西欧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为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718784
开本 16开
页数 2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3
出版时间 2017-04
首版时间 2017-04
印刷时间 2017-04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318
CIP核字 2017018912
中图分类号 I267.4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0
144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23:5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