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建筑遗产保护思想的演变/城乡建成遗产研究与保护丛书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以全面的视角讨论建筑遗产现代保护思想形成的过程,解释不同时代哲学、历史学、美学和科学的发展给保护思想带来的影响,指出人们对于遗产处置态度源自对现实的批判。从价值层面和工具层面对保护思想的演变进行分析,解释观念与实践的互动关系。探讨西方的保护思想在中国的引入和传播,以及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并对“中国式修复”这一本土语境中的特殊产物的特征、理论反馈以及发展前景进行分析。 作者简介 陈曦,同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同济大学一德国包豪斯大学双学位硕士,东南大学建筑学学士,香港大学交换生;现为苏州大学建筑学院讲师,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负责人,《建筑遗产》杂志特约组稿人、苏州市文物保护与鉴定委员会专家。主要从事建筑遗产保护理论研究,关注中外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地域化实践、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与语境转换、风土聚落及历史建筑的适应性保护等领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靠前建筑遗产保护思想的演进及其本土化研究”等各类科技计划多项。于《建筑学报》《建筑师》《时代建筑》等各类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常青,工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会士(Hon,FAIA)。现任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建筑学一级教授,城乡历史环境再生研究中心主任,《建筑遗产》和Built Heritage学刊主编。长期致力于建筑学新领域探索,拓展“历史环境再生”学科方向,领衔创办靠前第壹个“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出版专著、编著和译著10余部,发表论文70余篇,主持完成5项国家课题研究,先后获国家图书奖高奖,教育部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培养博士毕业生逾30名,其中10名获上海市很好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奖。主持完成上海外滩源概念规划,外滩九号、日喀则桑珠孜宗宫、海门老街、海口骑楼老街等保护与再生工程设计项目,先后获教育部和全国很好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瑞士首届Holcim靠前可持续建筑大奖赛亚太地区金奖、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金奖等靠前外奖项10余项。 目录 总序 前言为什么研究保护思想史 第1章“建筑遗产”是什么? 1.1“建筑遗产”的定义 1.2研究时空的界定 1.3已有研究综述 1.3.1建筑遗产保护历史框架(欧洲部分)的形成 1.3.2建筑遗产保护哲学的研究 1.3.3建筑遗产保护实践的研究 1.3.4保护思想的传播媒介研究 1.3.5历史和艺术史领域关于保护的研究 1.4研究方法 第2章建筑遗产保护思想的价值论 2.1价值沧的哲理基础 2.1.1保护思想的理性/现代性构成 2.1.2理性的价值论 2.2历史观念:从“历史编纂”到“过往即他乡” 2.2.1文艺复兴:距离、摹仿与重生 2.2.2理性时代:既往与当下的冲突 2.2.3工业时代:同情、羡慕、进步 2.2.420世纪:历史的隐没 2.2.5当代:“过往即他乡” 2.3审美意愿:对古迹美学的认知 2.3.1文艺复兴时期的怀古情怀 2.3.2“古色”概念的产生 2.3.3考卉发掘与废墟美学 2.3.4审美主观性与历史主义的矛盾:里格尔的价值理论 2.4社会选择:从精英呼吁到社团运作 2.4.1英国教堂修复运动:教会主导的修复 2.4.2法国大革命:古物厄运与启蒙初衷 2.4.3早期社会团体的运作及影响 2.4.4早期主要的出版物和宣传媒介 2.5价值理性的共识 第3章建筑遗产保护思想的工具论 3.1理性的工具论 3.2“修复”——建筑遗产批判的实践 3.2.1“修复”语义在18、19世纪的演变与传播 3.2.2埃利教堂的修复 3.2.3威斯敏斯特教堂的修复 3.2.4巴黎圣母院的修复 3.3实践理性:建筑师与历史学家的思想分歧 3.3.1“恶棍怀亚特” 3.3.2“必要的邪恶” 3.3.3“我们都是自己的反对者” 3.4技术理性:石材保护的故事 3.4.1德拉姆教堂的教训 3.4.2威斯敏斯特教堂石材的“固化”实验 3.4.3从秘方到现代科学 3.5程序理性:走向制度化的保护思想 3.5.1保护与修复机制的影响 3.5.2SPAB协会的成立与英国保护体系的形成 3.5.3法国遗产保护的民族国家化 3.6不同层面理性的趋同 第4章理性的反思与发展 4.1保护思想的困境:理性的矛盾 4.1.1对《威尼斯宪章》的反思 4.1.2对科学性保护的反思 4.1.3对“真实性”“完整性”的反思 4.1.4遗产保护范式的转换:从保护“真实”走向保护“意义” 4.2当代历史保护语义的多元 4.2.1“建筑遗产”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4.2.2“建筑遗产”价值的扩张 4.3当代保护语境的转换 4.3.1当代建筑遗产保护哲学基础 4.3.2保护思想与社会发展 4.3.3保护思想与文化发展 4.4关于当代保护的几个案例 4.4.1非历史的吊诡:战后重建 4.4.2技术与人文的关怀:吴哥窟巴戎寺 4.4.3文化的他者:台湾鹿港龙山寺 4.5当代建筑遗产保护理论趋势 4.5.1保护思想在价值层面的发展 4.5.2保护思想在工具层面的发展 第5章对中国保护思想演进的反思 5.1东西方语境的差异 5.1.1与西方保护思想价值层面上的差异 5.1.2与西方保护思想工具层面上的差异 5.2西方保护理论在中国的引入与传播 5.2.1现代保护思想在中国的萌芽 5.2.2西方保护理念的系统介绍 5.3对当代中国修复实践的理解 5.3.1中国式修复的特点 5.3.2中国式修复的理论反馈 5.4西方保护思想的演变对于中国的启迪 5.4.1对于价值认识的变化:从标本式保护走向“活化” 5.4.2工具层面的启迪:传统建造技艺与现代保护技术的融合 第6章结语 6.1保护思想的演变逻辑与动因 6.2保护思想的当代走向 6.3对中国遗产保护的意义 附录 附录ASPAB宣言 附录B保护术语的图示 附录C编年史 图片来源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建筑遗产保护思想的演变/城乡建成遗产研究与保护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陈曦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同济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086580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6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40 |
出版时间 | 2016-12 |
首版时间 | 2016-12 |
印刷时间 | 2016-12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454 |
CIP核字 | 2016256324 |
中图分类号 | TU-87 |
丛书名 | |
印张 | 17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30 |
宽 | 170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