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授衔(1955共和国将帅授衔档案上下)
内容
编辑推荐

1955年9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首次大授衔的序幕在中南海怀仁堂揭开。光荣与梦想,灿烂与辉煌。在这一瞬间绽放。

军衔制度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历来都是军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中国人民解放军经历20多年的浴血奋战,最终于1955年实行了军衔制度。欧阳青同志撰写的《大授衔——1955共和国将帅授衔档案》,比较具体地阐述和记载了我军首次建立军衔制度中开国将帅的授衔情况,以及与将帅授衔有关的珍贵资料,图文并茂,可读性较强,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值得一荐。

内容推荐

欧阳青大校,奉身兵旅数十载,曾登庙堂之高,又习帷幄之机,经博览戎机,熟知军中人事。多年间欧阳君暇时笔耕不辍,佳作迭出。近作《大授衔——1955共和国将帅授衔档案》,回首录吾军中首次行军衔制之盛况,又抒第一代将领风貌豪情。

《大授衔——1955共和国将帅授衔档案》一书着重所述,实叙20世纪50年代前期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过程。其资料丰富,内容生动,愿了解人民解放军历史之人值得一读。通览全篇,从中可看到一个个名将鲜活形象,亦可从其成长过程得出不少有益启示。中华江山,千年干戈,名将无数,尤以解放军将帅英武之名盖世无双。看欧阳君笔下,展无数骁勇竞折腰,犹如凌烟图册,录几十载功彪勋业。南昌举义,井冈星火,长征铁流,抗日雄图,三役决胜,大陆一统。吾党建军起自草莽,红旗漫卷农奴挥戟,千名将领来自山野,经千锤百炼终得智勇兼备。回首1955年授衔大典,衔级多以功论,集群英荟萃,观将星闪烁,实乃军史之盛事,今人追念雄风犹在。

目录

上册

01 授衔——中南海里激动人心的时刻

 1/中南海里首次授衔和授勋,光荣与梦想实现的辉煌时刻

 2/媒体好评如潮。阅兵威武雄壮。建军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度

02 勾勒酝酿已久的军衔梦

 1/中国的武官阶品制与西方的军衔制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最早的六等十八级军衔等级制出台

 2/战争年代我军少数高级将领被授予国民党军衔。我军三次酝酿实行军衔制等级制

 3/我军正规化制度建设中的许多”第一次”相继频频亮相。授军衔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4/军衔授予的基础,各级干部等级的评定。全军准备实施四大制度

 5/《军官服役条例》颁布。军衔等级最终确定为六等十九级

03 中国特色的军衔制横空出世

 1/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制横空出世

 2/阵容豪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亮相于世

 3/我军为全体官兵授贴,以表彰他们为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4/首次授衔时,我军各重要军事部门将帅云集、群星璀灿

04 最高统帅毛泽东主动不授大元帅

 1/我军正式设置大元帅军衔。毛泽东坚辞不授最高军衔

 2/毛泽东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最主要创始人和缔造者

 3/毛泽东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成为抗日的中流砥柱

 4/毛泽东用三年时间打败蒋介石。三大战略决战,消灭国民党军“五大主力”

 5/毛泽东发出了最震撼人心的一句话: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6/党和国家一些领导人也在毛泽东的影响下谦辞元帅或大将军衔

05 十大元帅统领杰出彪炳史册

 1/辉煌的资历与战功,造就了辉煌的共和国十大开国元帅

 2/开国元帅的名字个个响亮且意义深远。家庭出身都比较贫寒

 3/十大元帅在党内和军内的职务高。毛泽东对元帅的点评独到

 4/“红军之父”朱德元帅

 5/“红军猛狮”彭德怀元帅

 6/“红军灵鹰”林彪元帅

 7/“军神”刘伯承元帅

 8/“贺胡子”贺龙元帅

 9/“诗人”陈毅元帅

 10/“政治元帅”罗荣桓元帅

 11/“北方帅星”徐向前元帅

 12/“儒帅”聂荣臻元帅

 13/“叶参座”叶剑英元帅

06 十大大将功勋卓著威名远播

 1/十大大将的成长和进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辉煌历史的缩影

 2/十大大将在战争年代的任职、级别很高,战功卓著

 3/十大大将个个威名远播。毛泽东的赞誉幽默

 4/最会打仗的粟裕大将

 5/“中国的夏伯阳”徐海东大将

 6/全政全能的黄克诚大将

 7/“黄埔三杰”之一的陈赓大将

 8/“一生坦正”的谭政大将

 9/终身海军司令萧劲光大将

 10/红7军创始人张云逸大将

 11/执掌公安军的罗瑞卿大将

 12/总军械部长王树声大将

 13/装甲兵司令许光达大将

07 陆海空三军上将叱咤风云群星璀灿

 1/57位开国上将全是兵团司令级。他们的权重责任更大

 2/开国上将的政治素质很高。他们来自五湖四海

 3/开国上将的革命历史渊源深厚。他们遍及全军。如星光灿烂

 4/三杨开泰杨得志、杨成武、杨勇三上将

 5/资深职高萧克、张宗逊、傅钟、李达四上将

 6/铁血刚猛许世友、王震、陈再道、贺炳炎、彭绍辉五上将

 7/青年俊逸陈锡联、韩先楚、李天佑、刘震、韦国清、洪学智六上将

 8/政工将领宋任穷、萧华、甘泗淇、唐亮、李志民、王平、钟期光七上将

 9/兵团司令刘亚楼、邓华、陈士榘、叶飞、王建安、宋时轮、周士第、张爱萍八上将

下册

08 五大野战军中将威震四方战绩辉煌

 1/177位中将是开国将军中的中坚。他们占据要津,甘当配角

 2/开国中将在战争年代遍布全军各个岗位

 3/开国中将几乎都是我军最初的骨干之一

 4/从大江南北到长城内外,开国中将威镇四面八方

 5/一野主力中的战将

 01/主要对手胡宗南、马步芳和马鸿逵

 02/十次著名战役造就一野主力战将

 03/整编扩编,兵强马壮13个军

 04/王尚荣中将与西北劲旅第1军

 05/罗元发中将与西野猛虎第6军

 06/郭鹏中将与能征惯战第2军

 07/黄新廷中将与纵横西北第3军

 08/张达志中将与后起之秀第4军

 6/二野王牌中的猛将

 01/主要对手阎锡山、白崇禧、刘峙、杜聿明和黄维

 02/驰骋中原,发展壮大11个军

 03/曾绍山中将与纵横中原第11军

 04/周希汉中将与百战雄师第13军

 05/王近山中将与刘邓猛虎第12军

 06/王辉球中将与驰骋南北第16军

 07/李成芳中将与三晋骨干第14军

 08/秦基伟中将与后起之秀第15军

 7/三野精英中的勇将

 01/主要对手薛岳、顾祝同、刘峙、杜聿明和汤恩伯

 02/鏖兵华东,大战炼出16个军

 03/聂凤智中将与胶东雄师第27军

 04/刘飞中将与华中铁军第20军

 05/陶勇中将与三猛铁军第23军

 06/王必成中将与出奇雄师第24军

 07/廖容标中将与华野盾牌第28军

 08/张仁初中将与能攻善守第26军

 09/滕海清中将与苏北虎师第21军

 10/周志坚中将与后起之秀第31军

 11/丁秋生中将与攻坚老虎第22军

 8/四野战车上的虎将

 01/主要对手熊式辉、陈诚、卫立煌、杜聿明、白崇禧和薛岳

 021白山黑水,造就猛虎13个军

 031横扫中南,改编合编18个军

 04/曹里怀中将与四野坚盾第38军

 05/吴信泉中将与东野雄师第39军

 06/彭明治中将与攻坚猛虎第43军

 07/罗舜初中将与奇强旋风第40军

 08/吴克华中将与东野盾牌第41军

 09/吴富善中将与刚猛铁军第44军

 10/梁兴初中将与后起之秀第47军

 11/张天云中将与铁拳新秀第45军

 12/丁盛少将与混编虎军第54军

 9/华北方阵中的骁将

 01/主要对手阎锡山、傅作义、胡宗南、马步芳和马鸿逵

 02/转战华北,磨砺涌现11个军

 03/郑维山中将与冀中劲旅第63军

 04/曾思玉中将与冀晋雄师第64军

 05/韩伟中将与攻防兼备第67军

 06/张祖谅中将与攻城克坚第60军

 07/陈正湘中将与顽强勇猛第65军

 10/志愿军部队的骠将

 01/志愿军58名中将扬威抗美援朝战场

 02/美军9个步兵师染指朝鲜半岛

 03/志愿军10次重要战役行动及其98次经典战斗

 04/血战锤炼出来的502名志愿军英模功臣与20大著名战将

 05/长啸三所里,血战冰汉江的“万岁军”第38军与梁兴初中将

 06/云山首歼美军,老秃山惊骇范弗里特的常胜军第39军与吴信泉中将

 07/折弯“美利坚之剑”,全歼“北极熊团”的猛虎第27军与彭德清少将

 08/打响抗美援朝第一枪,连战美军5个师的骁勇第40军与温玉成中将

 09/涌现英模功臣最多的铁军第15军与秦基伟中将

 10/血战攻坚长津湖,华川阻击显英豪的铁血第20军与张翼翔中将

 11/穿插直下“兰入绒”,固守添彩上甘岭的猛师第12军与曾绍山中将

 12/涌现一守一攻2个“英雄连”的“黑马”第42军与吴瑞林中将

 13/吃掉英军“王牌营”,坚守铁原如泰山的第63军与傅崇碧少将

 14/建功祝灵山,扬威鸡雄山的阻击盾牌第26军与张仁初中将

 15/夏秋防御挑大梁,勇斗美军骑1师的防御铁军第47军与曹里怀中将

 16/击破“坦克劈入战”,扬威金城反击战的第67军与邱蔚少将

 17/在反击“坦克劈人战”中一战成名的第68军与陈坊仁少将

 18/创造步炮坦工诸兵种协同作战范例的第64军与曾思玉中将

 19/痛击美军第3师的威猛第24军与皮定均中将和张震中将

 20/丁字山之战震惊世界的虎师第23军与钟国楚少将

 21/荣膺“英雄的开城保卫者”的模范第65军与王道邦

 22/在夏季反击战役中创经典战斗最多的坚强第60军与张祖谅中将

 23/汉江以南铁血苦战,渡海攻岛再创佳绩的第50军与曾泽生中将

 24/参加第一至第四次战役,一仗打得比一仗好的第66军与肖新槐中将

 25/以小的代价换取较大胜利的智勇第46军与肖全夫少将

 26/被誉为“初上阵地,打得较好”,永争第一的第1军与黄新廷中将

 27/混编铁军,分散作战,金城反击,威名初扬的第54军与丁盛少将

 28/“旗开得胜,英勇顽强”,对攻对垒赢美军的第16军与尹先炳大校

 29/即使是小规模,也要出奇制胜的第21军与吴泳湘少将

 30/一出手就创造团级规模经典战斗的独立第33师与童国贵光将

 31/“不修好机场,决不下战场!”的英雄第36军和第37军

09 千余名少将精悍英勇锐不可当

 1/少将是将级军官中的基础力量。1955年授予的开国少将正年轻

 01/军级少将是主体,兵团级少将为凤毛麟角,师级少将占少数

 02/806位开国少将在1955年授衔时的单位及职务

 03/806位开国少将的籍贯分布很广,遍及东西南北中诸省份

 04/从红军发展到解放军,开国少将在我军强大的军队阵容中锐不可当

 05/开国少将在军内的职务和级别都不低

 06/开国少将的资历深厚,战功卓著

 2/1961年晋升的218位少将,老红军仍然是主流

 01门961年晋升的少将,单位分布在全军各大系统

 02/晋升的218位少将,在1955年授衔时的单位及职务

 03/他们在1961年跨入将军行列时的单位及职务

 04/晋升的218位少将,资历不浅,战功突出

 3门962年至1964年授予和晋升的少将。以八路军和新四军为主导

 01/336位少将授或晋衔时,人已至中年。1/3参加了抗美援朝

 02/授予和晋升的336位少将,革命资历虽浅,但战功也辉煌

 03/授予和晋升的336位少将,在1955年授衔时的单位及职务

 04/他们在1964年前后跨人将军行列时的单位及职务

 4/全军优秀少将军长和军政治委员

 01/“中国的巴顿”钟伟少将

 02/资深职高的贺晋年少将

 03/俊逸军长谢振华少将

 04/“胡老大”胡炳云少将

 05/“狼牙山五壮士”的团长邱蔚少将

 06/“小老虎营长”朱绍清少将

 07/满门忠烈李中权少将

 08/从红25军走出的刘华清少将

 09/刘邓麾下的好参谋张廷发少将

 10/转战四大解放战场的郭林祥少将

 11/经营地方部队的一员虎将肖文玖少将

 12/从陆军师长成为空军王牌第3师首任政治委员的高厚良少将

 13/从陆军副军长到海军青岛基地首任司令员的易耀彩少将

 14/军政全能的铁血虎将傅崇碧少将

 15/在重创美军2个王牌师的恶战中一举成名的彭德清少将

 16/从运动战打到阵地战的肖应棠少将

 17/从第66军副军长到第68军军长的陈坊仁少将

 18/在两场硬仗中展现指挥才华的钟国楚少将

 19/出席朝鲜停战签字仪式的志愿军部队代表肖全夫少将

 20/最年轻的军政治委员李耀文少将

 5/一野主力师及著名少将

 01/善打冲锋的第1军第1师师长罗坤山少将

 02/发明“膏药战术”的第6军第17师师长程悦长少将

 03/长期战斗在第1军第2师前身部队的傅传作少将

 04/保护敦煌莫高窟的第2军第4师师长吴子杰少将

 05/攻击崞县扬威名的第3军第7师师长唐金龙少将

 06/由陆军转空军的第6军第16师师长吴宗先少将

 07/从中原到西北的第2军第5师师长徐国贤少将

 08/总攻兰州一战成名的第4军第11师师长郭炳坤少将

 09/善于团结人的第3军第9 9币政治委员王赤军少将

 10/任职战功和姓名都比较传奇的第1军第3师第二任师长兴中少将

 6/二野主力师及著名少将

 01/最能打硬仗的第11军第31师师长赵兰田少将

 02/担任红军师第13军第37师师长的周学义少将

 03/“刀劈三关”的第12军第35师师长李德生少将

 04/一直担任第16军第46师前身军事主官的杨俊生少将

 05/年轻勇猛的第18军第52师师长吴忠少将

 06/“围三阙一”羊山集的第10军第29师师长周发田少将

 07/在上甘岭把部队打成铁军的第15军第45师师长崔建功少将

 08/老红军出身的第13军第38师师长徐其孝少将

 09/虎将王近山手下三员小虎将之一的第12军第34师师长尤太忠少将

 10/从出类拔萃的参谋到第11军第32师师长的何正文少将

 11/一手带出第12军第36师前身部队的勇者肖永银少将

 12/在两广战役中猛追猛打的第14军第41师师长查玉升少将

 13/擅长攻坚的第15军第44师师长向守志少将

 14/善于单打独斗的第19军第55师师长符先辉少将

 15/福将陈锡联手下三员虎将之一的第11军第33师师长童国贵少将

 16/从抗敌决死队起步的第14军第40师副师长王砚泉少将

 7/三野主力师及著名少将

 01/攻击犀利的第27军第79师师长刘静海少将

 02/百战强师第20军第58师师长廖政国少将

 031陶勇手下的虎将第23军第69师师长谭知耕少将

 04/专碰敌人“硬核桃”的第24军第70师前身首任师长张云龙少将

 05/指挥部队打出“洛阳营”荣誉称号的第22军第65师师长陈士法少将

 06/资历虽浅但战功卓著的第27军第81师师长孙端夫少将

 07/第26军第76师前身部队两任师长李迎希少将和周长胜少将

 08/打出华野最坚硬盾牌的第28军第82师前身部队军事主官王德贵少将

 09/从新四军成长的第21军第61师年轻师长胡炜少将

 10/攻无不克的第25军第74师师长张怀忠少将

 11/打出一个“济南第二团”的第31军第91师师长高锐少将

 12/指挥有方的第24军第72师师长康林少将

 13/在淮海大战中建功的第23军第67师师长杜屏少将

 14/敢于突击的第20军第60师师长陈挺少将

 15/红二方面军出身的第27军第80师机敏师长张锤秀少将

 16/红四方面军出身的第31军第92师威猛师长徐体山少将

 17/从“铁锤团”团长到第21军第63师师长的吴华夺少将

 18,保住钱塘江大桥的第21军第62师师长周纯麟和师政治委员周世忠少将

 19/敢打善拼的第30军第89师师长余光茂少将

 20/从电影《南征北战》原型到第28军第82师副师长的毛会义少将

 8/四野主力师及著名少将

 01/攻坚能力最强的第38军第112师师长江拥辉少将

 02/突击力最强的红军师第39军第116师师长汪洋少将

 03/歼灭敌美械“钢铁团”的第43军第127师师长王东保少将

 04/“旋风部队”的头等主力师第40军第118师师长邓岳少将

 05/最强防御盾牌第41军第121师政治委员李丙令少将

 06/长途奔袭能力最强的第38军第113师师长贺东生少将

 07/“攻坚老虎”第43军第128师师长龙书金少将

 08/掐断美军两个“鼻子”的第39军第115师师长王良太少将

 09/机动灵活擅野战的第44军第130师师长徐绍华少将

 10/在塔山阻击战中稳而又猛的第41军第123师师长江燮元少将

 11/最善于打阻击的第40军第119师师长徐国夫少将

 12/黑山阻击最强盾牌第47军第139师师长贺庆积少将

 13/生猛“小老虎”第45军第135师师长丁盛少将

 14/黄草岭阻击一战成名的第42军第124师师长苏克之少将

 15/打出“白老虎连”的第46军第136师师长曾雍雅少将

 16/能攻更会守的第47军第141师师长叶建民少将

 17/打响横城穿插战的第39军第117师师长张竭诚少将

 18/攻防兼备的第38军第114师师长刘贤权少将

 19/被誉为骁将与福将的第40军第120师政治委员张海棠少将与师长刘振华少将

 20/顽强勇猛有朝气的第48军第142师师长欧致富少将

 21/张恩德的老团长第45军第133师师长吴烈少将

 22/军政全能的第49军第145师政治委员兼师长谭友林少将

 23/建功黄草岭的第42军第124师副师长兼参谋长肖剑飞少将

 24/第41军第123师的“塔山英雄团”团长焦玉山少将和团政治委员江民风少将

 25/抗美援朝的游击专家第42军第125师参谋长茹夫一少将

 9/华北主力师及著名少将

 01/带出攻击力强悍“野8旅”的第63军第188师师长宋玉琳少将

 02/指挥联合兵种协同作战的第64军第191师师长谢正荣少将

 03/主攻兰州马家山的第65军第193师师长郑三生少将和师政治委员史进前少将

 04/阵前潜伏创奇迹的第60军第179师第二任师长吴仕宏少将

 05/“开国阅兵第一师”第67军第199师师长李水清少将

 06/带出“道峰山营”的第64军第190师师长陈信忠少将

 07/走出“神行太保”的第63军第189师师长杜瑜华少将

 08/皮定均手下的虎将第61军第181师师长王诚汉少将

 09/从著名“野8旅”的著名团长到第63军第187师师长的张英辉少将

 10/单独阻击傅作义王牌军的第64军第192师师长马卫华少将

 11/红军总部八大年轻参谋之一的第66军第196师师长曾美少将

 12/带出双大功团的第67军第200师师长盛治华少将

 13/既能攻坚又能突击的第62军第184师师长林彬少将

 14/从打助攻到与美军抗衡的第65军第194师师长赵文进少将

 15/勇歼英军王牌格洛斯特营的第63军第187师第三任师长徐信少将

10 余韵——首次军衔制取消

 1/实际军衔与编制军衔脱节。“五五式军衔”制实施不尽如人意

 2/“五五式军衔”制实施10年,因种种原因,不得不取消

 3/军衔制取消以后,军官改称干部。干部的级别及住、行标准等等

 4/“五五式军衔”制,在军制史上值得总结的经验和教训

 5/回顾全军首次授衔。有关数据统计显示出我军的特色

 6/“十大将军省”与“十大将军县”。将军虽残疾。彰显更辉煌

 7/兵团级军政主官,上将占主导

 8/军级军政主官,中将为主流

 9/师级军政主官,少将是基础

 10/55年,弹指一挥间。“五五式军衔”制,我军正规化建设的一座丰碑

试读章节

时间:定格在公元1955年。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六个年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政通人和,百业兴盛。共和国历史上的许多“第一”已经应运而生。第一部“国家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国民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式出台,中国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友好外交关系进展顺利。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事业可谓蓬勃发展,欣欣向荣。与此同时,新中国的军队建设也是蒸蒸日上,几个标志性的“第一”频频亮相,《中国人民解放军兵役法》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相继颁布,军衔制、义务兵役制、薪金制和勋章奖章制度等“四大制度”相继实施。尤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的军衔制,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

金秋时节的北京,一派喜庆丰收的景象。

9月27日。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办公地点中南海,中国人民解放军数百万官兵盼望已久的授衔授勋典礼,正式拉开了序幕。

14时30分,在中南海西北岸紫光阁西边的国务院礼堂首先隆重举行了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官军衔的典礼。紫光阁建于明代,是皇帝阅兵和选拔武状元的地方。到了清朝,同治皇帝在紫光阁曾接见过日、俄、美、法、荷、英六国使臣并接受了他们递交的国书,成为清朝政府第一次正式接见外国使臣的地方。’

现在,人民军队的将领在这里接受军衔,革命的意义更显突出。参加典礼的人们,手持国务院办公厅发的请柬;进入会场。请柬上写着:订于1955年9月27日下午2时30分在中南海国务院礼堂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官军衔的典礼。

典礼会场布置得庄严朴素。毛泽东主席的巨幅画像悬挂在主席台的正面,画像的两边挂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主席台上就座的有: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副总理陈云、彭德怀、邓小平、邓子恢、贺龙、陈毅、李富春、李先念,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聂荣臻、程潜、张治中、傅作义、龙云。参加典礼的有: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各办公室主任,各部部长和各委员会主任。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典礼局局长余心清宣布授衔典礼开始,军乐队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尔后,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将官军衔的命令。接着,周恩来总理把授予10人大将军衔的命令状,依次授予一行横排在主席台前穿着“五○式”军服的粟裕、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等9位在京将官,并与他们一一握手表示祝贺。徐海东因病在大连疗养,而未参加大将授衔仪式。从时间顺序上看,粟裕成为第一个戴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的人。授完大将军衔,周恩来又分别把授予上将军衔的命令状,授予张宗逊等在京将官;把授予中将军衔的命令状,授予徐立清等在京将官;把授予少将军衔的命令状,授予解方等在京将官。

由于参加授衔的将官人数较多,时间过去一个多小时了,才只授了一小半人员。周总理考虑如果典礼要延长,一是担心坐在台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太疲劳,二是影响典礼后的其他活动。于是,他决定每15人一组,读名单的人马上作了变动,这样,授衔的速度加快了。后来,周总理再次决定每20人一组上台接受军衔命令,进行的速度就更快了。

不过,就在授衔即将结束时,一件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了:在台下等候授衔的队列里孤零零的只剩下一个人,周总理一看是黄火星,就问:你是怎么回事?黄火星说,没听到叫我的名字,刚才听到有念“黄火青”的,但不是“黄火星”。周总理马上意识到这里面肯定出了差错,不是念错了,就是听错了。于是就让人重新宣读黄火星的名字,黄火星也很庄重的独自一人走上主席台,稳步向前恭恭敬敬地接过周总理颁发的授衔命令状,随后向周恩来行军礼,并在热烈的掌声中走下授衔台。最后,典礼在乐队高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军乐声中结束。

17时整,在位于中南海丰泽园东北的怀仁堂,开始隆重举行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及授予元帅和将官的勋章典礼。怀仁堂,又称仪銮殿,曾是清朝慈禧太后的寝宫,也是中南海里室内面积最大的一处建筑。绿色的琉璃瓦,两端有兽吻的大屋顶;朱门排列着馒头形门钉,门廊内竖着红漆木柱,垂挂着大红灯笼;门廊两侧四方小阁的亭子顶,具有典型的中式风格。新中国成立前后期间的大型会议,多在此举行。如全国妇女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等,都是在这里召开的。这时,著名的人民大会堂还没有建成,怀仁堂也就相当于“人民大会堂”。所以,在怀仁堂举行元帅军衔及勋章典礼,也是国家最高规格。

只见怀仁堂前车水马龙。参加典礼的共有1,300多人。人们手持全国人大办公厅发给的请柬,进入怀仁堂。请柬上写着:订于1955年9月27日下午5时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暨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有功人员勋章典礼。

身着崭新的“五五式”军礼服的将官们,集体由国务院礼堂来到怀仁堂。他们个个容光焕发、精神振奋,大家兴高采烈地相互打着招呼。肩扛上将军衔的陈明仁下车后,同董其武、陶峙岳走到了一起,他们3人各自肩扛着3颗金光闪闪的将星,不禁激动地热烈握手,相互拍着对方的肩膀。董其武先开口:“共同之路又使我们会聚在一起啦!”陶峙岳说:“没有党和毛主席的宽厚政策和特别关爱,就没有我们的今天!”陈明仁说:“我们都是有罪于人民之人,能获得此殊荣,终生难以回报啊!”这时,朱德微笑着向他们走来,3位上将马上立正敬礼。此时等待受衔的朱德等元帅们,仍旧穿的是“五O式”军服,他们要等到毛泽东主席把军衔命令授予之后才能换上崭新的元帅礼服。与陈明仁等握手后,朱德说:“你们3位是起义将领中授衔最高的,这说明共产党,解放军是没有派系之分的。董军长曾写信给毛主席,要求降为中将军衔。主席说:按照董其武的资历和贡献,应该授上将不能降!陈军长和陶司令员也是功得其所,祝贺你们呀!”陈明仁马上说:“主席的话,元帅的话,我们权当做一种安慰吧,其实我们真是愧对这副军衔呦!”朱德宽厚地说:“莫要再这样想,莫要再这样想。”

接着,刘少奇、周恩来以及党和国家的其他领导人都来了,众将帅纷纷向领导人致敬。典礼前5分钟,毛泽东乘坐着黑色吉姆轿车来到了怀仁堂前。他身穿灰色的中山装,在随从人员簇拥下,走到后台休息室,比之在军礼服衬托下威风凛凛的将军们,这位始终不愿把大元帅服加身的伟大战略家,更有一种最高统帅君临天下的神采。等候在后台的元帅们迎上前来分别与毛泽东亲切握手致意。

怀仁堂的典礼会场同样布置得庄严朴素。主席台正面悬挂着毛泽东主席的巨幅画像,画像两侧挂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典礼即将开始时,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与会人员雷鸣般的掌声中走上主席台。

在主席台上就座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刘少奇,国务院总理周恩来。P4-7

序言

欧阳青大校,奉身兵旅数十载,曾登庙堂之高,又习帷幄之机,经博览戎机,熟知军中人事。多年间欧阳君暇时笔耕不辍,佳作迭出。近作《大授衔——1955共和国将帅授衔档案》,回首录吾军中首次行军衔制之盛况,又抒第一代将领风貌豪情。华章阅后,感慨系之,为继承前贤,启发后昆,乃不避拙陋,欣然命笔为序。

纵览如今社会各类人等,军人为佩级别于衣饰上之特殊群体。近代各国所行军衔,最早源于西欧冲破封建桎梏之时,衔级由战功而非门第而定,便于摆正军中关系和实施指挥管理。此后制度因显其优越逐步推行于世间,清末传至中国,亦有益于推近代化进程。然民国行伍陈腐之气积重,衔级赖以特权,终不能一振军威。一改华夏贫弱,惟赖共产党人创建新军。

军衔本属等级制度体现,早期充满理想主义之共产党人大力倡导平等观念,曾愤然将其视为等级压迫抨击。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便宣布废除军衔,新建红军取消“军官”称谓而代之以“指挥员同志”。后来苏俄建军之实践,又证明军中亦不可缺少等级区别而尽行平均主义,因之于1935年后又重设军衔。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以俄为师”,1927年中国工农红军诞生时亦不设军衔,强调官兵平等。翌年军委规定服饰仿照苏俄红军,头戴八角帽和代表“五大洲”的红星,领佩象征革命红旗的红章。官兵上下衣饰一致,曾为革命年代讲求平等之美谈,然作战及日常管理无军衔却也显现种种不便。

抗战之初及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为求军队正规化建设,曾两度筹划授予军衔,却因环境艰苦部队所存游击特点无法实施。彼时现代化战争水平较低,指挥员和下级战士朝夕相处,兼之处于“小米加步枪”时代而少有兵种协同问题,靠面孔熟悉尚可从容调度。中国共产党军队无“牌牌”,打败等级森严之反动军队,成为人类战争史上壮举,不过这亦属特定条件下之产物。至解放战争后期,大兵团作战和正规化管理又证明军中应设衔级,干部待遇区别也需以此解决。待全国解放凯歌高奏,抗美援朝战争又尽显现代化作战之复杂性,解放军建军更突出正规化、现代化。此刻军中更达成共识,除指挥协同需标明衔级,官兵还须按军功劳绩给予不同级别待遇,不能长期采用平均主义,实行军衔和完善级别待遇便势在必行。

《大授衔——1955共和国将帅授衔档案》一书着重所述,正是20世纪50年代前期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过程。其资料丰富,内容生动,愿了解人民解放军历史之人值得一读。通览全篇,从中可看到一个个名将鲜活形象,亦可从其成长过程得出不少有益启示。中华江山,千年干戈,名将无数,尤以解放军将帅英武之名盖世无双。看欧阳君笔下,展无数骁勇竞折腰,犹如凌烟图册,录几十载功彪勋业。南昌举义,井冈星火,长征铁流,抗日雄图,三役决胜,大陆一统。吾党建军起自草莽,红旗漫卷农奴挥戟,千名将领来自山野,经千锤百炼终得智勇兼备。回首1955年授衔大典,衔级多以功论,集群英荟萃,观将星闪烁,实乃军史之盛事,今人追念雄风犹在。

评级定衔论功,又为历来难事。自1950年7月军委确定全军授衔,又经抗美援朝战争及全军精简整编,评衔至1955年方得完成。是时全军将校尉多经长年征战,又出自红军各方面军、八路军及新四军各师旅、解放军各野战军之不同“山头”,如何照顾功绩及全面平衡待遇,确使上下领导颇费心思。届时有主动“让衔”美谈,亦有抱怨情绪,正如毛泽东所感慨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评级时”。此为人之常情,其实不必讳言。公平皆为相对,胸襟难能宽广。应赞彼时几十万军官识大体、顾大局,首次授衔进行顺利,全军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由此迈的一大步。

令后人遗憾之事,乃解放军首次授衔不过10年,极“左”思潮泛滥及乌托邦空想滋长,此制度又被取消。军事建设再经多年曲折,仍证明军衔制为正规化建设所必需。1988年解放军和武警重行军衔制度,促使部队建设宏图再展。迄至今日,完善部队军衔制和地方公务员级别制,仍为中国共产党人加强执政能力之重要领域,有效激励军人上进,仍将有赖此途径。

往事如梭,岁月如歌。当年革命战争之烽火硝烟,早已刻入历史年轮,如今世界和平发展浪潮,大战息而局部战争不断。信息化需智力角逐,高科技赖人才竞争。今后国之兴盛安康需科技强军,衔级待遇关乎提升俊才。吾中华天地灵秀之所钟,不独在山水而在于人,聪颖才智,环球誉盛。今神舟上九天,核潜下五洋,显新一代英才高智军魂。为求雄风之永驻,更留浩气于长存,再读欧阳青书中所述当年解放军授衔往事,实有温故知新,鉴昔警今之效。愿军民人等喜读此书,以前辈功名激励后人,辉映将星灿烂,再书来日伟业。

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少将

公历二零一零年八月于北京

后记

军衔制度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历来都是军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17世纪,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军事上进行了许多改革,其中对欧洲和世界影响最大的三项改革之一,就是完善了军衔制度,18世纪,俄国彼得大帝,在大规模的军事革新中,颁布了俄国第一个《官级表》,健全了四等十九级的军衔制度;19世纪,日本人在明治维新时期,从欧洲移植进军衔制度,促进了军队的正规化建设,军事力量得到迅速发展;20世纪初,中国清朝政府吸取甲午战争失败的教训,决定建立新军,改革营制,以三等九级的军衔制度取代了沿袭两千多年的封建武秩制度,使西欧式军衔制度在中国大地上安家落户。

中国人民解放军经历20多年的浴血奋战,最终于1955年实行了军衔制度。欧阳青同志撰写的《大授衔——1955共和国将帅授衔档案》(以下简称《大授衔》),比较具体地阐述和记载了我军首次建立军衔制度中开国将帅的授衔情况,以及与将帅授衔有关的珍贵资料,图文并茂,可读性较强,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值得一荐。本人读后印象较深的有两点,一是授衔本身的主要数据比较准确,二是与授衔问题有关的信息含量比较大。

(一)关于授衔的数据问题。解放军首次授衔已经过去55个年头了,这中间社会上发表、出版有不少反映此次授衔情况的文章、著述,但是由于官方始终没有公布权威的授衔统计,所以开国将帅授衔中的某些数据,在不同的作品中存在着说法不一的现象。最早全文刊载首批将帅名单的是《解放军生活》杂志1985年第6期,该刊以《1955年授衔的元帅和将军》为题,刊载了10名元帅、10名大将、57名上将、176名中将、798名少将的名单。名单中多计算了两名上将、一名中将。之后,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军事百科通讯》增页第2期刊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官名单》相继问世,在这两部权威性的书刊中,也有个别人授(晋)衔时间记载不够准确。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将1956年1月公布授衔命令的某中将,记载为1955年授衔;将1956年6月、1957年3月、1957年9月公布授衔命令的三名少将,均记载为1955年授衔。《军事百科通讯》刊载的将官名单中,将1955年9月国务院审批的798名少将名单中并不存在的四个人,记载为1955年9月授衔;将1965年1月我军最后一名晋升的开国少将,记载为1964年4月晋升。《大授衔》对此均没有盲目照抄,其更正后的说法与本人近年来的考证相一致,应当说是准确的,这就是:

元帅10名,1955年9月授予;

大将10名,1955年9月授予;

上将57名,1955年9月授予55名,1956年、1958年各授予1名;

中将177名,1955年9月授予175名,1956年、1958年各授予1名;

少将1,360名,其中1955年9月至1964年4月,先后分十四批次(一整批、十三次零星)授予813人;1961年8月至1965年1月,先后分六批次(二整批、四次零星)由大校晋升547人。

开国将帅总人数为1,614名,占全军准尉以上首次授衔总数644,686人的0.25%。授衔总人数中包括,校官3.2万余名,其中大校占4%,上校占13.62%,中校占20.89%,少校占61.49%;尉官近50万名,其中大尉占12.9%,上尉占16.5%,中尉占22.3%,少尉占48.3%;准尉112,969名。

此外,《大授衔——1955共和国将帅授衔档案》,对2008年1月出版的《1955共和国将帅大授衔》作了一些扩充和订正。如第8章中将部分、第9章少将部分的容量,均有大幅度扩充,各章节中与史料不符的内容也进行了负责任的订正。如1955年授衔后国庆大阅兵的第一支阅兵方队领队应是军事学院基本系代主任刘子云少将,还有副军级少将与准军级少将的准确人数;十大将军省与十大将军县的具体人数等等,都得到了订正。

(二)关于信息含量问题。“1955共和国将帅授衔”,是《大授衔》这部“档案”中装着的内容。这个句子中包括了三个含义:一是表明时间的状语一“1955";二是表明官等的主语一“将帅”;三是表明做什么的谓语一“授衔”。然而,书中向读者提供的信息,远远超过了这三个方面的范畴,例如:

《大授衔》以主要篇幅书写1955年解放军实施的军衔制度的同时,还追溯到几百年前军衔制在世界上的起源,介绍了1904年开始清朝政府移植的军衔制度;1912年初南京I临时政府制定的军衔实施方案,1912年8月开始北洋政府实行的军衔制度;1935年国民政府改革后的军衔制度;1939年和1946年我军拟议的军衔制度,等等。

《大授衔》还概述了将帅以外的若干授衔情况。包括整个解放军首次军衔制度的建立及至取消的情况,各级军官包括校官、尉官、准尉以及士兵在内的授衔情况;各类人员如地方干部、妇女干部、解放起义军官的授衔情况,等等。

《大授衔》绝大部分的篇幅,记述的是将帅们的个人经历和业绩,这是对狭义“授衔”概念的最大“扩展”。作者为什么在这方面不惜笔墨大书特书呢?我想起清王朝在引进军衔制度时,对于军衔的功能做过这样的概括:“官(注:指衔)之与职,一经而一纬,名虽异致而殊趋,实则同条而共贯”。清朝官员这一形象地描述告诉人们,确定军人的方位,光有职务的“纬线”还不够,还必须有军衔做“经线”;有了这样两条“经纬线”作坐标,才能全面准确地规范和评价军人的职责和行为。

1955年军衔的授予,是对经历了20多年战争洗礼的全军将士个人功绩的综合评价和历史性褒奖。因此,每位将帅的历史功绩,特别是战功,便成为军衔定位的重要依据。作者之所以将“授衔”问题大幅度地向这方面延伸,我想道理就在这里。这也是《大授衔》与其他就衔论衔著作的最大区别,两种构思各有千秋,不存在“排行榜”的问题,读者可以按照自已的“口味”选读、收藏。

军事科学院原军制部研究员刘岩少将

2010年6月23日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授衔(1955共和国将帅授衔档案上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欧阳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8300588
开本 16开
页数 9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00
出版时间 2011-11-01
首版时间 2011-11-01
印刷时间 2011-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1.7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5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5
185
6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