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中医九种体质实用手册 |
内容 | 作者简介 李国坤,1993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中医学专业,医学学士学位。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从事本草文献研究和中医药科普工作二十余年。主编、参编著作8部。现任《家庭中医药》杂志社社长、编辑部主任、副研究员。 目录 上篇 中医体质学总论 章 概论 / 002 节 中医体质研究的意义 / 002 一、创新和发展中医基础理论 / 002 二、发展中医临床医学体系 / 003 三、丰富中医预防医学理论 / 004 四、促进中医学与多学科的交融 / 005 五、实现中医学与其他医学的对话 / 005 第二节 中医体质学理论体系的架构 / 006 一、基本概念 / 006 二、基本规律 / 007 三、基本原理 / 007 第二章 理论渊源 / 008 一、先秦至西汉时期——中医体质理论形成的源头 / 008 二、东汉时期——中医体质思想临床应用的开端 / 008 三、三国至两宋时期——中医体质思想的进一步积累 / 009 四、金元时期——中医体质思想的不断丰富 / 010 五、明清时期——中医体质思想的临床应用 / 011 第三章 中医体质学的基本概念 / 014 节 中医体质概述 / 014 一、中医体质的概念及其定义原则 / 014 二、兼夹体质的概念 / 015 第二节 体质辨识 / 016 一、体质辨识的概念 / 016 二、体质辨识的原则 / 016 三、体质辨识的内容 / 018 第三节 “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 / 019 一、“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的概念 / 019 二、以“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带动中医诊疗体系的创新 / 020 三、辨体论治的意义 / 021 第四节 体质三级预防体系 / 027 一、一级预防 / 027 二、二级预防 / 031 三、三级预防 / 031 第五节 概念延伸 / 032 一、中医体质与模块思想 / 032 二、中医体质与转化医学 / 034 三、中医体质与4P医学 / 035 四、中医体质与健康医学 / 037 第四章 中医体质学的基本原理 / 039 节 四个基本原理 / 039 一、生命过程论 / 039 二、形神构成论 / 041 三、环境制约论 / 042 四、禀赋遗传论 / 043 第二节 三个关键科学问题 / 044 一、体质可分论 / 044 二、体病(证)相关论 / 045 三、体质可调论 / 047 第五章 中医体质学的基本规律 / 048 节 体质形成 / 048 一、先天因素 / 048 二、后天因素 / 054 第二节 体质生理 / 069 一、体质与形态结构 / 070 二、体质与年龄 / 070 三、体质与性别 / 077 四、体质与心理 / 078 五、体质与适应能力 / 081 六、体质的生理特点 / 084 第三节 体质与证候的关系 / 087 一、体质与证候的区别 / 087 二、体质与证候的关系 / 091 第四节 体质与疾病的关系 / 093 一、体质与发病 / 093 二、体质与病证的演变 / 100 第五节 体质与治疗 / 104 一、体质与治则 / 105 二、因人施治依据 / 107 三、辨体用方 / 110 四、调体宜忌 / 116 五、体质与治疗反应 / 118 下篇 中医九种体质各论——判定标准与临床应用 第六章 九种基本体质类型 / 122 节 九种基本体质类型的命名依据 / 122 第二节 九种基本体质类型特征表述的方法 / 122 第三节 九种基本体质类型的内涵 / 123 一、平和质(A型)内涵 / 123 二、气虚质(B型)内涵 / 123 三、阳虚质(C型)内涵 / 124 四、阴虚质(D型)内涵 / 125 五、痰湿质(E型)内涵 / 126 六、湿热质(F型)内涵 / 127 七、血瘀质(G型)内涵 / 128 八、气郁质(H型)内涵 / 129 九、特禀质(I型)内涵 / 130 第七章 九种体质标准化的研究与建立 / 131 节 中医体质量表的编制 / 131 一、中医体质量表编制的原则 / 131 二、中医体质量表的编制过程 / 132 三、中医体质量表的性能评价 / 133 四、中医体质量表日文版和英文版的开发 / 134 第二节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的建立 / 134 一、判定标准的建立 / 134 二、判定标准的使用方法 / 135 第三节 体质辨识技术研究 / 135 一、兼夹体质判定的雷达图 / 136 二、三维中医体质模型 / 137 三、中医体质判定计算机自修正系统 / 137 第八章 临床应用 / 138 节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的临床应用 / 138 第二节 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及临床应用研究 / 139 第三节 不同病种与体质的相关性及临床研究结果 / 141 一、呼吸系统疾病 / 142 二、心脑血管疾病 / 142 三、神经系统疾病 / 142 四、消化系统疾病 / 143 五、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 143 六、内分泌和代谢疾病 / 143 七、免疫系统疾病 / 144 八、皮肤病 / 144 九、其他疾病 / 144 第四节 九种体质辨体用方 / 145 一、平和体质辨体用方 / 145 二、气虚体质辨体用方 / 146 三、阳虚体质辨体用方 / 147 四、阴虚体质辨体用方 / 148 五、痰湿体质辨体用方 / 148 六、湿热体质辨体用方 / 150 七、血瘀体质辨体用方 / 150 八、气郁体质辨体用方 / 151 九、特禀体质辨体用方 / 152 第五节 体质与亚健康 / 153 一、体质与亚健康概述 / 153 二、中医体质与亚健康的相关性 / 154 三、根据体质调整亚健康状态 / 155 附录 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 / 158 一、总体要求 / 158 二、重点任务 / 159 三、完善政策 / 165 四、保障措施 / 166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 / 169 一、基本形势 / 169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 170 三、重点任务 / 172 四、保障措施 / 178 五、组织实施 / 179 中医九种体质发展历程 / 180 中医体质学科研课题一览表 / 182 中医体质学科技奖励一览表 / 183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 / 184 内容推荐 本书依据中医体质学创始人王琦教授编著的《中医体质学研究与应用》一书编写而成。书中简述理论,注重实践,既有理论渊源的概述,也有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的阐释,更强调判定标准与临床应用,旨在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方法介绍给更多的读者,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这种健 |
标签 | |
缩略图 | |
书名 | 中医九种体质实用手册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国坤主编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22276568 |
开本 | 24cm |
页数 | 190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219 |
出版时间 | 2016-11-01 |
首版时间 | 2016-11-01 |
印刷时间 | 2016-11-01 |
正文语种 | CHI |
读者对象 | 本书适宜读者为临床医生,特别是基层医生,也可兼及对中医药养生保健感兴趣的普通读者,可作为学习和实践中医体质理论和判定方法的常备工具书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家庭保健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①R212-62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24cm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38.00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