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食林广记
内容
试读章节

庖人、间谍和旷世名臣

厨子

59岁的张俊昌,是土生土长的开封杞县葛岗镇西空桑村人,打记事起,他就从爷爷、父辈讲述的传说中知道自己有个了不起的同乡:旷世名臣——伊尹。

在这些不知已经传了多少代、不知原创为谁的传说中,最令张俊昌佩服的是伊尹多重身份的离奇组合:奴隶、庖人(厨子)、汤药始祖、“高级间谍”、旷世名臣,而多重身份的组合又让伊尹成为草根成功逆袭的标志性人物。

当地老辈人说,伊尹生于杞县葛岗镇西空桑村,为养家糊口,就跟着养父学厨,所以说,伊尹的本职工作其实是厨子。

据说出师后的伊尹做饭的手艺特别好,只要他家一开火,十里八村的村民们都能闻到香味,民间现在还有伊尹是厨神的说法。

擅长做饭的伊尹,后来以“五味调和”的烹饪之道延伸出治国经略,而被商汤王委以相当于宰相的职务,成为商王朝的开国元勋,完成了从奴隶到“将军”的蜕变,很有励志意义。

汤药始祖

知道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吧?可神农尝完百草后,当时并没有出现汤药,那咱们的先民是怎么吃药的?根据村里老辈人的描述,那时候,先民有了病,都是把采来的草药放在嘴里嚼嚼了事。

这样做对疾病的治疗会更有帮助吗?非也。那么多的药看似吃下去了,但形成的药力毕竟还是有限的,疗效自然就会降低;而且,当时先民们还没有明确的配伍概念(也就是今天咱们常见的将好几味中草药搭配在一起),因而草药中毒的事情屡有发生。

勤奋、爱琢磨事儿的伊尹看到这个情况,又开始琢磨了:天生万物,必然是相生相克的,譬如毒蛇出没的地方,就一定有解毒的植物出现。那么,上天既然赐予人类这么多可以治病的草药,就必然有更好的办法来解毒,让药尽其用。但要寻求解决的办法总得有人愿意当试验品啊,何况这又是有生命风险的一件事儿。左思右想,伊尹干脆拿自个儿当试验品,一遍一遍地琢磨、改进。

也不知过了多久,反正后来伊尹通过试验证明:把草药熬成汤汁喝下去,不仅易于人体吸收,也便于调节药量,使得疗效显著。并且,如果把几味草药相互搭配使用,治疗效果会更明显。

尝试成功的伊尹先是在小范围内试用,后被得到汤药疗法的民众、医家普遍推广,进而改变了先民们的用药习惯,并逐步形成后来完整的中医药体系,得以延传至今。

“间谍”

这个故事乍听起来有点儿邪乎,就跟现今流行的谍战片似的。但在当地的传说中,伊尹就是这样一个角色。  话说夏朝末年,伊尹说汤至味,讲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后,被汤重用。之后为了灭掉夏王桀,汤把伊尹派到了夏朝的都城斟郡(有说就是今河南巩义,也有说是今山东潍坊西南)做“卧底”。

在斟鄩,伊尹不仅刺探、收集了大量核心军事情报,间或收买奸臣,搞些离间活动啥的,居然还做通了夏王桀一位失宠的嫔妃——妹喜的思想工作,并令妹喜心甘情愿地成为伊尹情报小组的核心成员。这些情报的提供,为汤制定讨伐夏桀的军事战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传说之外,其来有自

在这些传说中,离奇的厨子完成了那么多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离奇任务,有着近乎完美的品行和操守,还有着超高的情商和智商。

这些离奇的身份组合与离奇的故事,除了带来了更多的神秘感,给伊尹的后人、同乡带来了更多的谈资外,也给听的人,尤其是他的后人、同乡带来了更多的质疑:说得这么神,真的假的啊?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个人啊?

最初,张俊昌就是带着这样的困惑、带着这样的疑问从事伊尹研究工作的。如今,已经成了当地伊尹研究会秘书长的张俊昌,不仅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回答了当初的疑问,并且有了更多“炫耀”的资本:“历史上不仅有伊尹这个人,史料的记载更验证了我曾经听到的传说其实都来源于真实的故事,只是坊间传说肯定会有一些夸大的成分而已。”

诚如张俊昌所言,目前国内从事伊尹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分别在《尚书》、《国语》、《左传》、《吕氏春秋》、《竹书纪年》、《史记》、《帝王世纪》、《后汉书》以及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书》等史料、典籍中为伊尹的存在以及伊尹各方面的才具找出了记录。

在甲骨卜辞中,伊尹是唯一能被生王隆重祭祀的前朝旧臣,享有与汤同祭的尊荣。

毛泽东曾在《讲堂录》(1913年读书笔记)中这样评价伊尹:“道德、学问、经济、事功俱全,可法。伊尹生专制之代,其心实大公也。尹识力大,与热雄,故能抉破五六百年君臣之义,首倡革命。”

P2-5

作者简介
马红丽,《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1971年12月23日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受教于河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上世纪90年代末,受新闻理想之“蛊惑”,投身媒体。先后游走于社会新闻、文体新闻、热线新闻、特稿新闻之间。2006年春,转做美食专版。从此,对吃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2009年开始策划《味道河南》,准备工作历时近三年,于2013年7月5日始发靠前期稿件,至今已在《河南商报》连续刊发七十余期,约16万字的初稿,在海内外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作者同时还是纪录片《中国豫菜》的主要撰稿人。
书评(媒体评论)

一乡一风味,一味一世界。任何一个地域的饮食,离了养育它的一方水土,便缺了温度,少了感情,丢了魂儿,吃在嘴里就不是那个味儿。《食林广记》讲故事好玩有趣,做考证又殊为严谨,文化价值与观赏性兼具;观点新颖,语言风趣,历史、人文、掌故、民俗囊括其中,是一部掌上河南乃至中国饮食文化简史。

——著名作家 二月河

作者历时五年呕心之作,掘陈发新,食、史俱存,讲医食同源探美食奥秘,说烹饪逸事传餐饮文化,展各地风味勾离骚乡愁。阅此书与品美食都是舌尖享受。不一样的美食记录,确值一读。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 陈晓卿

厨者最惧者何事?食客不察厨者良苦用心,不详菜肴渊源传承,不辨五味调和之妙,不谙火候刀工之巧。《食林广记》为厨者、餐者之间架起沟通桥梁,将专业性的美食理念和普罗大众的口舌之欲融为一体,知识性与趣味性俱佳。我引为知音,您呢?

——大董烤鸭店董事长 大董

后记

用五年的时间记录了一件好玩的事儿,痛并快乐的情绪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

从渔、猎、采、集、牧到农耕文明,从巫到医,从观察星象进而总结出跟农耕相关的节气,以指导农事活动获得更多的食物,其问中国古人至少经历了数千年甚至上万年与大自然的对话和感悟。在享受大自然馈赠的同时,古人不仅意识到食物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也从大自然的伟大与诡谲中意识到食物的来之不易,由感恩而心生敬畏,敬畏土地、敬畏生命、敬畏自然。

食物的重要性体现在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称江山为“社稷”,“社”是指土地神,祭土地神的地方、日子、祭礼也叫“社”,“稷”是指谷神,古代以稷为百谷之长;“钟鸣鼎食”、“脍炙人口”、“莼鲈之思”这些成语的源起哪一个都离不了吃;我们今天常用到的“饕餮”二字,本是个人名,是黄帝时期缙云氏的儿子的名字,他由于贪于饮食、穷奢极侈,被古人视为反面人物,常以面目狰狞、有首无身的恶兽形象出现在钟鼎彝器上,目的是为了告诫进食者不可浪费,不可暴殄天物。

今日之盖浇饭,早在周代就已经有了雏形,且为“周八珍”之一;今人只知日式生鱼片,却不知在中国古代,中国人的生鱼片蘸料就有了春天要食葱姜酱,夏天要食白梅蒜酱,秋天要食芥子汁(芥末汁),冬天要食橘蒜酱之分。

今人所食包子、果子,均演变了近千年才逐渐形成、完善,并在北宋时期有了统一的名称;今天中国人所吃的面条,源于战国时期用麦子面粉制作的“饼”,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中国年龄最长的食物之一。

而中华饮食之所以进步到“为文明各国所不及”,还有“四五”配膳之道、“中”与“和”之哲学理念,更有人情世故、情感纠葛和生活智慧。

“但这些食物背后的故事已经鲜有人知。中华民族曾引以为傲的饮食传统文化、历史,很多都被国人忘却了。见证、讲述食物背后的故事、真相,并把这些碎片化的记忆梳理成册,呈现给今天的中国人,带给大家不一样的食物味道,为我们这个多灾多难却宽容伟大、坚忍不拔的民族多记录、留存一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家媒体应有的社会担当。”这就是河南商报社社长孟磊、总经理牛振林、总编辑关国锋共同策划大型系列报道《味道河南》的初衷,也是《食林广记》之所以能够结集成册的缘由。

这本书的最终完成,还要感谢很多专家、前辈、朋友。

天水师范学院杨小敏教授、郑州大学赵海洲教授以学者的严谨态度,从专业角度,提出了诸多修改意见,订正了本书许多疏漏之处。

《焦作日报》原编辑部主任、总编辑助理张国柱先生是我的授业恩师,当初我做新闻一版编辑的时候,四、六、八、十二字对仗工整的标题,都是他手把手教我的。先生人品、学问,都是我辈之楷模。我整理书稿时,正是他坐骨神经痛发作阶段,不能坐,但他不仅用一个月的时间看完了20多万字的书稿,而且很认真地标出部分章节中的别字、病句并指导我正确解读古文。

翁彦柯是我最幽默的一位前同事,没有之一。博闻强识、善掉书袋,别人高谈阔论时,他通常已经陷入了“走在人生边上”的思考中。对于文字,他有着近乎偏执的挑剔。整理书稿时,他自然是最佳评论员。感谢他对本书每一篇文字的认真推敲。

孙润田,民俗学家、《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分集顾问、开封饮食文化博物馆馆长。他不仅是本书每一篇文章的第一读者,也是第一书评人,本书的很多历史资料图片来自他老人家的无偿提供。

由于本书涉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考证较多,所以,需要查阅大量古文献。如果没有河南省图书馆申少春副馆长为我提供的电子图书馆阅览便利,我是不可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那么大的考证、查阅工作的。

河南商报社影像新闻部记者侯建勋、张郁、邓万里、刘鸿翔担当本书图片的主要摄影,还有部分图片来自各方亲友无私的支持、提供,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马红丽

2016年春

目录

序(二月河)

庖人、间谍和旷世名臣

王的盛宴:烤肉、果酒而已

宫廷夜宴:酒池肉林

从成语里走出来的生鱼片

古代烧烤与平民烧烤

真正的夜市始于北宋东京

皇城根儿的骄傲

太学馒头和肉包子

菜包子和蔡京

一桶汤,一只桶子鸡

北宋开封的茶与茶坊

春节从祭灶开始

七夕,与情人无关

月饼、花糕和鲜花饼

土菜中的乡愁

洛阳的早晨从喝汤开始

炒鸡绒和三八席

一碗牛肉面的前世今生

满城尽是胡辣汤

面条,从“饼”而来

传统还能“统”多久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中原饮食文化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之大成。《食林广记》书中所呈现的植根于中原的美食掌故、历史、人文、民俗,在茶饭之余捧读,知茶饭之所以然,亦为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马红丽女士,是《河南商报》首席记者。认识她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当时她还是跑文化线口的年轻记者。快20年过去了,看到她专程送给我的一沓厚厚的书稿校样,既为她的勤奋、专注、坚持而感动,也为她厚积薄发、收获之丰而欣慰。天道酬勤,斯言不虚也!

这是一部历时五载、艰难创作的美食文化集,书内大部分章节,陆续在《河南商报》“味道河南”专栏刊出,从2009年策划、筹备、考证开始,以部分独家报道引起境内外读者、网民铺天盖地的大讨论而暂时告一段落。这部20多万字的书稿,每一篇都用了至少3个月的时间才打磨完成。

这是一部不太符合传统叙事章法、观点也非常新颖的饮食历史图书。作者尽可能地用现代语言去解读、钩沉曾经的历史,既突出了独家性、唯一性、文化性,又让整个系列报道好玩、有趣,“讲人话”,接地气。比如,为了了解包子的前世今生,作者花了一年时间考证“大奸臣”蔡京,其后的解读,足以颠覆大部分中国人之前对蔡京的印象;又比如,作者采访过程中偶然发现并深入挖掘的兰州牛肉面跟河南小吃的传奇渊源,实在令人叹服饮食文化的流变与人类迁徙的伟大关联。种种尝试、探索、坚持,作者自言在五年中痛并快乐着,我深以为许。

古人曾用祭祀跟天地、鬼神沟通,以药食同源感悟修身齐家,用宴乐来演示王朝的礼仪规制。中国有史可查第一次正式的宴会一一夏朝的“钧台之享”,地点就在如今的河南禹州市内。吃,兹事体大,从来都不可怠慢;吃,事关国计民生、敬祖孝亲。时至今日,中国人祭拜天地、祖宗,定要供奉吃食;中国人的所有时令节日,几乎都要拿吃来说事。重大事件如海峡两岸领导人时隔66年的首次会晤,也少不了以共进晚餐推向高潮;英国王室招待习近平总书记的晚宴菜谱,也为各国媒体所竞相聚焦。

曾经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绵延不绝,未曾中断,还将继续发扬光大。孙中山曾感叹中国“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往深里想,恐怕这也与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中”、“和”哲学不无关联。“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个最朴素的饮食理念其实已经支撑了我们好几千年的文明史。

中国饮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容忘却的历史记忆之一,是我们的根脉,必须要有人记录、整理,并留给我们的后世子孙。一乡一风味,一味一世界。任何一个地域的饮食,离了养育它的一方水土,便缺了温度,少了感情,丢了魂儿,吃在嘴里就不是那个味儿。《食林广记》解读菜品历史,讲故事好玩有趣,做考证又殊为严谨,文化价值与观赏性兼具;观点新颖,语言风趣,历史、人文、掌故、民俗囊括其中,是一部掌上河南乃至中国饮食文化简史。商务印书馆慧眼识金,出版它恰逢其时。

“食色,性也”,其实这是不小的一件事儿。

内容推荐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食林广记》植根于美食掌故、历史、文化、民俗等,讲医食同源探美食奥秘,说烹饪逸事传餐饮文化,展各地风味勾离骚乡愁。作者马红丽历时五载,下笔几十万字,最初在《河南商报》连载时,就以部分独家报道引起境内外读者、网民的强烈反响和热烈讨论。此次从中撷取精华,补充百余张高清精美图片,集成此书。著名作家二月河评价这本书:尽可能地用现代语言去解读、钩沉曾经的历史,既突出了独家性、唯一性、文化性,又让整书好玩、有趣,“讲人话”,接地气,是一部掌上河南乃至中国饮食文化简史。

编辑推荐

脍炙人口的成语是怎么来的?周代八珍都是什么?伊尹是辅佐商汤代夏的功臣,他的哪些话成了中国烹饪的理论基础?

中国第一次正式的宴会——夏朝的“钧台之享”,地点就在如今的河南禹州市境内。这场王的盛宴是一个什么样的排场,座位是怎么划分的,食物是怎么摆放的,吃的都有哪些美食?

《味道河南》是目前国内平面媒体唯一梳理、揭秘饮食历史、文化乃至地方饮食特色、掌故、人、事件、现象等具有人文关怀的大型系列文化报道。马红丽著的《食林广记》即由该专栏整理而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食林广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红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123181
开本 32开
页数 3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7-03
首版时间 2017-03
印刷时间 2017-03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烹饪美食-家常菜谱
图书小类
重量 466
CIP核字 2016144632
中图分类号 TS971-53
丛书名
印张 10.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52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7: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