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未来的组织(企业持续成长的智慧)(精)
内容
试读章节

新商业规则

如果说Slack是美国互联网公司的代表,小米则是中国的典型,5年创造500亿估值的神话至今无人打破。科技新创公司的玩法,引发了管理界保守与激进的暗战。比如,中欧商学院的许小年教授就炮轰小米的“互联网思维”,通过对互联网热词“单品海量”“做到极致”“羊毛出在猪身上”与“平台战略”等进行批判,他呼吁企业家应“回归理性”,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找到自己的转型创新之道。携程网创始人梁建章则比较谨慎,既赞同许小年的“理性”提法,也认可互联网思维。

我们认为,互联网对商业环境的改变是根本性的、趋势性的,如果不重视这些变化,企业将会失去最好的发展机遇。主要的变化有以下五个方面。

(1)从稀缺经济到丰饶经济

互联网让稀缺经济成为历史,迎来了一个丰饶经济。无论是信息还是媒介,无论是产品还是竞争者,都以指数级的方式增长。35年前,托夫勒创造了一个名词叫产消者(pro—sumer),描绘了人人既是信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的景象,在互联时代已经变成现实。海量的信息和媒介分散了消费者的注意力、兴趣和时间,企业和产品要想赢得消费者的关注和青睐,变得越来越难。

大量的市场要素如人、财、物向互联网汇聚,进入市场和行业的门槛越来越低,涌现出更多的竞争者、产品和创意,直接增加了竞争强度,不仅产品的周期,企业的周期也越来越短,速度则越来越快。

丰饶经济让基于稀缺经济的很多做法失去了意义。原来只要占据稀缺资源就能成功的神话不复存在,在丰饶经济中,高度的替代性和同质化是新常态。如何创造价值,如何创造新的稀缺性,变成了所有企业的难题。

(2)从区域经济到全球经济

互联网创造了全球化的市场。互联网连到哪里,空间就会延伸到哪里,哪里就是市场。如被资本忽视的广阔农村,被政策阻隔的国际市场,在互联网连接下,成为新的商业蓝海。

互联网产生了新的组织形式:网络组织。来自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的人们,通过互联网进行资源和能力的协作,实现共同的目标。如维基百科,曾经位列全球网站第六,只有142名员工,其成功得益于强大的在线协作和分享能力,它的条目编写者遍及世界各地。风生水起的众筹商业,也是基于网络协作的典型。在互联网的世界里,空间已经不是什么障碍,只要人们之间有共同目标和资源,就能创造出新的商业机会。

互联网也改变了对时间的理解。传统企业的时间是照片式的、静态的,根据月、周或日的数据,连在一起可以看到长时间的“动态”变化。互联网企业的时间是流水式的、连续的,有关商业活动的信息流、商品流、资金流和任务流持续不断,实时呈现。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商业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的应对,不再从结果出发,而是在过程中进行控制,提前做出行动。

(3)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互联网让范围经济流行起来,即通过大量品种赚大钱的方式,而规模经济则主张用少量品种赚大量的钱。《连线》杂志主编安德森发现的长尾效应解释了两者的区别,如图1—4所示。

安德森发现,过去的企业都关注黑色部分——将资源集中于少数几个单品上,希望每个单品都获得最大量的销售量,因此曲线的头部竞争极其惨烈,红海一片。互联网开发了被忽略的长尾部分——尽管单品的销量不大,利润总量却相当可观。

P16-18

作者简介
章永宏,男,复旦大学副教授、博士。上海财经大学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上海大学兼职研究员。长期从事企业战略、组织传播和品牌传播的教学和研究,同时拥有十年以上为企业提供战略咨询和管理顾问服务的经验。
罗旭,“纷享销客”创始人兼CEO,中国企业移动互联网领军人物,北京大学博雅总裁商学院特邀讲师,贵州财经大学战略发展委员会委员,企业自主创新人才孵化总部基地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原《新京报》常务副总裁。
目录

引言

第1章 互联网与新商业环境

 泛在互联

 连接的进化

 泛在互联的逻辑

 新商业环境

 新商业规则

 关系决定竞争力

第2章 战略制胜

 竞争变局与战略变革

 互联时代的竞争变局

 战略路径难题

 互联时代的战略选择

 共享经济的迷思

 企业进化新规则

 战略变革三部曲

 定位:创造独*价值

 价值共创时代

 定位:为客户创造独特价值

第3章 创变组织

 企业竞争力之源

 定位封侯还是组织为王

 可持续企业

 互联组织的崛起

 互联组织的进化

 组织进化简史

 连接型组织

 敏捷型组织

 智慧型组织

第4章 激活系统

 激活关系

 组织关系的隐藏阶梯

 分享驱动关系

 重构刚性四维

 结构:扁平柔性

 流程:协同敏捷

 岗位:动态成长

 制度:激励共创

 再造柔性四网

 传播网络

 协同网络

 决策网络

 文化网络

第5章 赋能社群

 从组织到社群

 组织的消逝

 人的崛起

 发现员工

 赋能社群

 企业的目的

 从管控到赋能

 成长驱动成果

 教练始于你

 立己:自我成长

 成人:管理者成为教练

 共创:行动共同体

结语

参考文献

序言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孙中山先生的警世名言,用来形容互联网浪潮,再贴切不过。

这是一场席卷全世界、各行业、所有人的革命。作为技术和资本的完美结合,互联网公司在近30年的实践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谷歌、微软、亚马逊、阿里巴巴、腾讯……这些富可敌国的世界巨头,有的不过用了一二十年。顺势者昌,莫过于此。

一边是火热的互联网公司,一边是困窘的传统企业。在经济遇冷、竞争加剧、市场饱和的境况中,传统企业举步维艰。时不时传来的企业倒闭潮,总在敲打着人们的神经。

互联网浪潮的汹涌与宏观经济的衰退,不会影响睿智者的判断,相反却会成为改革家的机遇。凭借深刻的洞见、果断的行动和坚强的意志,一批优秀企业开启了变革、颠覆的自我突破之旅。其中的佼佼者,如破釜沉舟的海尔,深入无人区的华为,变身云商的苏宁,不仅让自身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传统企业穿越互联浪潮提供了卓尔不凡的范例。

然而,并非所有企业都有胆略、有实力度过危机。对大多数企业来说,挑战大于机遇。尤其是处于产业生态链底端的数千万家中小企业,在资源和能力方面的先天不足,让它们进退两难,挣扎于生死之间。

互联网浪潮给所有企业制造了三大难题。首要的难题是价值难题。创造价值,在互联时代变得愈发困难。这不仅因为互联网冲击了原有的商业规则、生产方式和交易模式,更要命的是,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将价值创造抛入动荡之中:同质化极为严重,价值迅速衰减。创造价值尚且不易,创造独*价值该有多难?企业的价值难题与竞争难题息息相关。互联网带来了全球的竞争者、跨界的竞争者和海量的个体竞争者。互联时代的竞争版图已经面目全非。地域的界限、行业的壁垒、公司的边界,被以连接和融合为己任的互联网逐渐抹平。互联时代,竞争者之众,定位对手之难,正在超越传统企业的认知边界。

激烈的竞争必然导致速度难题。“唯快不破”被互联网公司视为黄金法则,绝非偶然。面对四面八方的竞争者,面对价值创造的困境,面对广域空间的用户,先到者先得,势在必然。互联网公司的实践表明,与稳定有序的传统商业不同,在混乱失序的状态中,快速出击、野蛮生长的公司似乎有更多的存活机会。

如何创造价值?竞争还是合作?先发还是后发?它们如同三座大山,压在传统企业身上。

互联网浪潮的影响力也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互联网+”行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双创”行动、制造业振兴、工业4.0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提出,为等待、观望的企业明确了方向: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企业的互联网化并不是一个选择,而是时代命运,是所有企业都必须走的道路。对于互联网创业者来说,这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六年前,我们开始切入企业SaaS服务市场,用互联网技术为数十万企业提供移动销售管理服务。一路走来,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企业的苦与乐、彷徨和苦恼、挣扎和奋进,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教训和心得。

然而,喧嚣的互联网界充斥着碎片化、快餐式和情绪化的观点,新概念层出不穷、充满歧义,对于致力于变革的企业来说贻害无穷。不能正确思考,怎能走对道路?这也是我们撰写本书的初衷。我们认为,企业需要系统的、理性的、新鲜的思想和经验来廓清迷雾、照亮未来。

读懂互联网大势,是企业的第一个任务,也是本书第1章的主题。泛在互联(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互联网)不是想象,而是现实。它重构了世界的连接方式和组合方式,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尤其将互联网放在整个人类传播史的长河中进行观察,就能清楚地把握其本质特征。对于企业来说,互联网创造了新的商业环境,发展出了新的商业规则,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条是:关系决定竞争力。

作为大趋势,互联网所带来的变化要求企业必须从战略高度洞察未来,而不能停留于战术层面。第2章从竞争入手,描述了两种战略模式:空间偏向的公司和时间偏向的公司。开放而多元的互联网容易让企业在大与强、快与久的问题上更倾向于前者。就战略选择而言,并没有最优的战略,只有最适合的战略。从实践来看,伟大的公司通常都是基业长青的公司,奥秘就蕴藏于它们可以为客户持续地创造独特的价值,在我们看来,这是唯一正确的战略。

能够带来绩效的战略才是好战略。已有无数研究和实践证明,战略执行的乏力是导致战略失败的主因。第3章到第5章围绕战略执行主体(组织体系)的变革层层展开。第3章描述了未来可能的组织形态,我们称之为互联组织。与传统组织不同,互联组织是开放的、敏捷的和动态的社会化网络。它自身具备一种进化能力,沿着连接型组织、敏捷型组织和智慧型组织的阶梯不断演进。

互联组织的进化能力源于其自我驱动和自我激活的系统,源于系统要素之间的连接、交互和分享。这意味着封闭的传统组织需要实行两方面的重构:一方面将刚性组织柔性化,以获得灵活度、敏捷性和适应力;另一方面要重建新的联结网络,让信息、任务、决策和观念得以无障碍传播。相关主题、原则和方法在第4章中可以找到。

第5章描绘了企业管理的未来。一个基本假设(组织演化为社群)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百年的企业管理史也显示出一条清晰的线索:人已经走到组织的中心位置。组织的动力、活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最终取决于人的激发和成长。以赋能授权为核心的教练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为互联时代的企业成长提供整套的思想体系,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正如当初创业,我们有一个不敢言说的梦想,支撑我们走到现在,感谢梦想。

写作是思想上的革新,一场观念的冒险,其难度与创业有颇多共通之处。要继承前人的理论,要生发新的思想,要结合企业实践,还要接受质疑和挑战。为此,两位作者(一位来自业界,一位来自学界)的通力合作和持续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知与行、理论和实践的裂缝,并提供了一些新经验和新思想,让本书稍显不同。

感谢所有为本书提供过思想、建议和经验的人,也感谢即将给本书提出意见和建议的人。

是为序。

内容推荐

面对汹涌而来的互联浪潮,企业如何实现持续发展?对这一时代难题,由章永宏、罗旭著的《未来的组织(企业持续成长的智慧)(精)》给出了回答——组织进化。

开放、动态、连接、迭代,泛在互联的这些特征,指明了组织的未来:在网络中成长,在融合中共创,是一种必然。依循这一逻辑,《未来的组织:企业持续成长的智慧》构建了新环境一新战略一新组织一新管理层层递进的思想体系。

认识互联浪潮的大势和新商业环境的隐藏规则,是组织变革的前提,也是第1章的主题。第2章回归战略视角,考察企业的发展模式、竞争方式、价值定位,对这些大问题的思考将决定企业的成长路径。新战略呼唤新组织,第3章集中探讨互联组织的特点和演进阶段。第4章聚焦互联组织的重构,详细阐释了刚性四维与柔性四网的原则和方法。第5章围绕人本主义的理念,重建由人的成长到组织成长的管理方式。

编辑推荐

组织跟生物鬼鬼祟祟断进化,进化能力源于自我驱动和自我激活的系统,源于系统要素之间的连接、交互和分享。

学会互联网生存,对于所有企业来说都已成为必需,而现在,则是最好的时机。

《未来的组织(企业持续成长的智慧)(精)》作者章永宏、罗旭通力合作、持续交流,在本书中,对未来的企业管理方面,弥合了知与行、理论和实践的裂缝,并提供了一些新经验和新思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未来的组织(企业持续成长的智慧)(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章永宏//罗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1559993
开本 32开
页数 22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7-03
首版时间 2017-03
印刷时间 2017-03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392
CIP核字 2017023772
中图分类号 F272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7
154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3: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