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存在的执拗(插图珍藏版)/张炜文存
内容
编辑推荐

张炜编著的《存在的执拗(插图珍藏版)》依托作者自藏资料和档案文献,收录有大量珍贵的手稿、图片、照片、评析文章等,体例独具特色,内容图文并茂,具有独特的版本价值和文化传播、传承优势。张炜是当代著名作家,其作品影响深远,是具有较高代表性的当代文学创作成果和精神财富。本书以独具特色的视角对其重要作品整理和研究,必定能成为代表时代高度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编选范例。这样的选集出版,在产生有益的社会效应的同时也能产生强烈的审美效应,可长销并获得经济效益。

内容推荐

《存在的执拗》,这篇写于二十年前的同名散文,一早便亮出了张炜的态度,“为了让杰出的艺术和思想存在着,并且被凸显和认识,就需要有人做出非同一般的顽强抵抗。”张炜对着故乡与野地总是怀着无限的温柔与缠绵,可对文学的思考却没客气地给过什么温情与闲适。张炜编著的《存在的执拗(插图珍藏版)》还收录了两部散文集子,《葡萄园畅谈录》和《冬夜笔记》,从名字便可知,这里的张炜沉静温和了许多。

目录

前言

本卷导读

开拓和寻找

情绪

它像磁石

讨论“浪漫”

午夜思

像写信一样

冷静思

开端

案头工作

童年三忆

羞涩和温柔

一辈子的寻找

一种特别的健康

苦恼

读者有三种

面对汹涌的

危机潜入盲角

艺术是战斗

艺术在本质上拒绝轰动

自己的秩序

寂寞营建

选择的痛苦

酒窝

校园的琴声——大学生与文学

诗人,你为什么不愤怒

仍然生长的树

时代:阅读与仿制

存在的执拗

感动的能力

窗前

自画像

马颂

一条有树的路

存在与品质

冷寂之余

悲观与喜庆之间

有一个梦想

自尊与确定

从“辞语的冰”到“二元的皮”——长篇文体小记

责任,理性和浪漫——第一届世界公民大会有感

纸与笔的温情

人的用具

济南的泉水、钟楼和山

民族的不幸与狂欢

狮子山下鸣尺八

古镇随想

难忘观澜

安静的故事

冬夜笔记

葡萄园畅谈录

试读章节

开拓和寻找

如果我没有看错,那么这是一篇好小说。但总的看,从它的成就上论,或许比不上你的上一篇。我高兴的是事情的另一面。

你过去的作品写得严峻粗犷、锋锐有力。但我又一直觉得缺少一点什么。

也许你的作品缺少的是那种柔细委婉的笔触,是那种纤弱的、一丝一缕的情思,是极其微妙的、变幻不定的流动的色彩,是溟濛的、润湿的雾幕?……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你现在没有,而且以后也很难有这一切了。很遗憾的事情。

而现在,在这些作品中,我认为那些缺少的东西,那些命定不属于你的东西,差不多在开始滋生了。你在开拓自己的道路,并在这不断的开拓中寻找什么——这就是我为你特别高兴的地方。

“找到自己”是困难的。多少人写了半生,还是没有自己的东西,艺术风格上没有一点相对的稳定性。但也有人在不太长的一段创作实践中,就会找到一种比较适合于自己的形式,从表现的主题、人物类型以及题材的选择上,都明显带有他自己的印记。这时他的创作会表现出一股生气,敏感的读者也能从他的一系列作品中,感受到一种流畅、昂扬和激越的调子,一种艺术上的“自信心”。当然,如果再持续一个时期,厌厌的情绪总要有的。你会觉得他的作品变化不大,像一条波澜不惊、很少弯曲的河。于是你多少也要失了兴致。你想埋怨作者几句,但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话:不是苛责了,就是尖刻了,再不就有点偏颇。埋怨他什么呢?埋怨他过早地“找到了自己”吗?——只能埋怨这个,因为好像一切毛病都是从这里产生的。

可是我觉得,如果有谁这样去埋怨作者,就多少表现了他自己的一点迷惘和片面。“风格”无非是作家自身在作品中的一种表露。每个作家的艺术风格,大概都与他的一颗心灵紧紧相系。很难想象,一个生性缠绵、多愁善感的人总能写出“金刚怒目式”的作品;而一个火火爆爆、刚毅激烈的人却总在写一些淡淡的柔和的东西。考察任何一种性格的形成,大约都要从先天和后天这两个方面人手。仔细分析,既会发现性格中的主要方面,又会发现好多侧面;发现它在不断地、永无休止地演变。它原来极其丰富——世界上最宽广的东西是人的“内心世界”;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就是人的“性格”。作家的个性充分地表现在作品中,作品读来怎么会有单调之感?

看来有时不是“找到了自己”,而只是找到了自己性格中的某个侧面。发现自己是困难的。找到了某个侧面,认为是找到了一个完整的“自我”,于是顽固地坚守,唯恐偏离。创作像打仗,有时确实需要“以攻为守”,只守不攻,经营的地盘就会越来越小。作品中的主人公们长期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也一定十分厌烦了,于是相继出走,最后笔下就只剩了几个“老熟人”。还是开拓好。原来的地界里只有坚硬的山石,有一处人夏用来洗澡的水湾,还有一块砂土壤;但是没有草地;似乎也该让主人公们占有一片小树林之类,他们或许会喜欢上树林中的野花、清新宜人的空气……地盘就这样不断地扩大,主人公们生活得幸福了,活跃了,于是作品再也不显得单调了。

看来不能为一时的顺利而陶醉,失去了探索和开拓的勇气。如果把写作比做战斗的话,好的作者就应该像个勇敢的战士,在绝路中杀出一条通道。

你寻到的每一点都是极其宝贵的,像淘金者珍视每一点金屑。只固守已经占有的那一点就会止步不前;但如果抛弃了已经占有的那一点,就会彻底失败。你愿意丢开锋锐有力的笔势、丢开你津津乐道的乡间老农吗?你一定不愿意。

这仅仅是从气质、个性与艺术风格的关系上讲。当然,决定的因素还有很多……

一九八三年五月八日P1-3

序言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尝试写作到今天,张炜创作发表了大约一千五百万字的作品,这还不包括他亲手毁掉的约四百万字的少作。就体量而言,现当代的严肃作家几乎无人可出其右者。这些文字至广大而尽精微,有宏阔的视野和抱负,也有对人性与存在最幽微处的洞察和发掘。张炜不但代表齐鲁文学的高度,也一直屹立在中国文学的高原。鉴于此,我们请张炜先生编选了这套颇能代表其个人创作实绩的文丛,也希望它能成为引领读者深入张炜丰茂的文学世界的一个精要读本。

阅读张炜,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四十余年来,张炜切实参与了新时期文学的进程,且在每个时段均留下具有范本意义的作品,如《古船》《九月寓言》《你在高原》《融入野地》等代表作无一不被允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有意味的是,除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期以忧愤的态度参与过人文主义精神的讨论,在更多的时间里,他与所谓的文学热点和流行话题自觉保持着距离,他的创作也很难被妥帖地归类到某一文学思潮和概念之下。比如,在一些文学史中, 《古船》是反思文学的集大成之作,在另一些文学史中,它是改革文学的扛鼎之作,还有一些文学史则将其放入寻根文学的专章中讨论。事实上,张炜对庞大之物近乎偏执的关怀,他那些让人战栗的道德诘问,他交织着时代的迫力、灵魂创伤与人类苦难的文字所彰显出来的写作的德性和思想性都决定了他不会是一个文坛的“弄潮儿”,恰恰相反,他常常是潮流化写作的反动者。可是,当我们以文学史的眼光回头打量他所置身的文学时代,又会讶异地发现,原来有那么多重要的文学话题,张炜在它们成为热点之前便已做出实践或洞见。比如,批评界一度称许新历史主义写作,尤其推重以个人史、家族史取代阶级史和革命史的写作范式,在批评家们罗列出一通九十年代的重要文本之后,蓦地发现发表于一九八六年的《古船》已经几乎包孕了这个写作范式所有可能的向度,并且以家族史和阶级史并举的方式避免了新历史主义容易滋生的意义偏失。又如,近年来批评界强调发掘中国本土的叙事资源,激活汉语传统美学的意义,而多年来张炜持续与古老而灵性不散的齐文化和更古老的神话传统对话,他在演讲中说过:“怪力乱神基本上是文学的巨资。”他在《<楚辞>笔记》《也说李白与杜甫》等诠解古代经典的散文中所表现出与前贤思接千载的会心以及借此获得的启悟,在《外省书》中对史传记人方式的创造性化用,也显见他对本土文学传统的倚重。再如,新世纪的底层文学蔚为壮观,欲迷人眼,当批评界顺着“底层”的概念前溯时,即会注意到张炜很早之前即有这样的提醒:“一个作家心灵的指针要永远指向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甚至有时,张炜会因创作上的前瞻意识让他的作品陈义过高而逾越出时代的理解和逻辑框架,导致外界严重的错位式的误读,如对其“道德理想主义”的标签化概括,以及连带的反现代性的保守立场的质疑等,在我看来,即属此例。

关注张炜的人都知道,《九月寓言》发表后,他一直承受着来自标榜启蒙现代性立场人士的非议,认为他的作品存在着一个善恶、正邪、大地伦理与现代文明的二元结构,并以对后者的弃绝将自己变成一个与潮流逆势的具有强烈乌托邦气质的不合时宜者。张炜对此决不妥协,他把道德力量视作一个写作者才华和人格构建的关键部分,依旧以近于独战的姿态横对失范的科技理性和物质欲望。阅读张炜的这些文字,常常让人想到二十世纪思想史和文学史上被划归到文化保守主义阵营的那些名字,学衡派、新儒家、杜亚泉、梁漱溟、梁实秋……他们在历史潮汐的进退中也一度被时人视为逆流而生的卫道士,是螳臂当车的文化反动势力,但当后来的人们跳出时代的烟云却发现,他们的探求和思索与西方近现代以来尤其是启蒙迷思被世界大战轰毁之后兴起的新人文主义思潮遥相呼应,他们代表的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和工具理性万能论进行自我反省与批判的另一现代性路径,是参与现代性对话的建设性思维,也是与主导性的历史行为和历史观念相对峙的必不可少的制衡力量。当代西方最重要的伦理学家麦金太尔在他的《德性之后》中曾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谁来为失去形而上学品质的现代人的精神立法,或者说,在德性被放逐的时代还有没有对个人而言的至善的目标?他如此质问道:“道德行为者从传统道德的外在权威中解放出来的代价是,新的自律行为者可以不受外在神的律法、自然目的论或等级制度的权威的约束来表达自己的主张,但问题在于,其他人为什么应该听从他的意见呢?”他认为当代人深陷一种“情感主义”的道德迷思中,走出这种迷思的根本在于为当代人重建德性,而“德性必定被理解为这样的品质:将不仅维持使我们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而且也将使我们能够克服我们所遭遇的伤害、危险、诱惑和涣散,从而在对相关类型的善的追求上支撑我们,并且还将把不断增长的自我认识和对善的认识充实我们。”我们以为,张炜的“道德理想主义”也应在此意义上理解。他捍卫君子固穷的价值观、严守义利有别的守成文化立场其实是对上述现代人文主义思路的自觉传承,其间固然有接续“斯文”、承袭道统的传统天命意识,亦有在终极关怀的层面重建现代人的意义世界的激进实践意图。他坚守民间的姿态也绝非像某些批判者说的那样是蹈入了老旧道德的泥淖,这些批判者被时代困陷的局限让他们忽略或者说失察了张炜站在全人类立场的超越意识和存在意识。而且,张炜这一信念几乎在他写作之初就建立起来,它当然经过一个不断磨砺和成熟的过程,但并不像一些批评者描述的那样存在着一个从八十年代张炜到九十年代张炜的急遽转型。我们分明可以在老得、隋抱朴和宁伽之间看到一条贯通的精神的丝缕。我们也不应忘记,《你在高原》的写作所经历了漫长的二十二年,没有持之以恒的心力和不为世移的信念,这样一部描写五十年代生人意志、情感和命运的百科全书式的大书不会完成。

明乎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张炜的写作不能被简约地归类了,他的写作对应的并非时代,而是时间。他不存在趋时的问题,自然也就无法被时代利诱或者绑架;他能预知文学的热点,只是因为他内心有对文学恒常价值笃定的判断。也因此,我们以为,出于表达的权宜,人们可以用一些约定俗成的语汇来评价张炜其人其文,但必须警惕这些语汇对其文学世界丰富性的缩减。比如我们一再提到的“民间”。因为参照物的不同,“民间”至少有两重意涵,它既可以指与庙堂相对的知识分子的价值寄居地,亦可指与精英文化相对的大众化的文化生成空间。张炜的民间立场中和了这两种意义的理解,同时又对二者抱有清醒的审视。四十余年中,他像一个真正的地质工作者一样不断漫游在以其故地为中心辐射开的莽野林间,并反复倾诉这种“在民间”的行旅之于写作的滋养,因为这种跋涉不但是对民间的亲历和发掘,还构成与庙堂那种案牍之劳的有效区隔,是逃逸体制化和职业化写作伤害的最有效的方式,漫游让他的写作与那些想象民间的写作之间划开了一道鸿沟。与此同时,他赞美民间的苍茫与混沌,颂扬民间热辣活泼的不驯顺的生命热力,但并不以为这是可以豁免民间藏污纳垢的理由,事实上他也从未搁置对民间之恶的揭示和批判——把张炜的民间简略成浪漫的乡愁或野地的生趣显然是失当的。

同样,我们也应当小心在时下生态写作的浪潮里,对张炜写作呈现出的生态伦理观念的简单追认。的确,他二十年前在《寻找野地》等作品中对大地之灵踪的追觅放之今日依旧是不可掩其光彩的,而他笔下还有那么多多姿多彩、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有那么多对自然魅性的倾心书写,但仅以生态立场来解读他的这些作品是远远不够的。他写有情的生灵万物,写悲悯的山河大地,会让人想起《猎人笔记》《鱼王》《白鲸》《草原》《白轮船》,也会让人想起楚辞和诗经里那些精魂不散的草木花树,他以对自然的敬畏尝试建立连接“宇宙的神性”的可能。而且他并没有像很多生态写作者习惯的那样,因为要质疑人类中心主义的僭妄,便把人排除在自然万有之外,在他笔下,我们总能找到一个辽远的人,一个因为自然而获得性灵延展的人,用里尔克的话说,这是一个“沉潜在万物的伟大的静息中”的人,他“不再是在他的同类中保持平衡的伙伴,也不再是那样的人,为了他而有晨昏和远近。他有如一个物置身于万物之中,无限地单独,一切物与人的结合都退至共同的深处,那里浸润着一切生长者的根”。某种意义上说,张炜文学世界的开阔和深邃来源于他对自然理解的开阔和深邃,来自于他作为野地之子深扎在大地中的根须。

阅读张炜的难度即在于习惯妥协和随顺的我们与一颗灼热的、忧虑的、高远的心灵对话的难度。“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风雨吹荡它,云翳包围它,但人们在那里呼吸时,比别处更自由更有力。……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这是罗曼。罗兰在《米开朗琪罗传》的结尾部分谈到的,阅读张炜,我们会有庶几近似的感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存在的执拗(插图珍藏版)/张炜文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892549
开本 16开
页数 6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81
出版时间 2016-03-01
首版时间 2016-03-01
印刷时间 201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1.094
CIP核字 2015315564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41.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62
172
3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17:2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