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申报与中法战争研究 |
内容 | 作者简介 朱晓凯,安徽芜湖人,历史学博士,不错记者。先后任安徽大学历史系教师,新安晚报社记者、编辑、省内新闻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合肥晚报新闻中心主任、副总编辑;现任教于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已发表论文十余篇及各类新闻作品上百万字,多次荣获中国晚报新闻奖、安徽新闻奖、安徽经济新闻奖特等奖及一、二、三等奖。2006年获“安徽省很好青年新闻工作者”称号;2015年获“安徽省宣传文化领域(新闻类)拔尖人才”称号。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早期《申报》战争新闻报道分析 第一节 《申报》创办与早期新闻规范的建立 第二节 早期《申报》战争新闻报道分析 第二章 中法战争爆发前的《申报》舆论 第一节 《申报》国际视域下的法越国家形象 第二节 中法战争前夕《申报》的舆论铺垫 第三章 中法战争期间的《申报》舆论(上) 第一节 “当战”与“当和”的舆论交织 第二节 为公众揭露法军真实情势 第三节 借助公法倡导新型国际观念 第四章 中法战争期间的《申报》舆论(下) 第一节 总结谋划清军战略战术 第二节 诟病清军官兵军事素质 第三节 倡议变革清军后勤体制 第五章 《申报》对中法战争经验的总结 第一节 为加强国防建设建言献策 第二节 为推动洋务运动推波助澜 第三节 对“保藩固边”进行重新阐释 第六章 《申报》对重要人物媒体形象的塑造 第一节 刘永福与援越抗法 第二节 刘铭传与抗法保台 第三节 张佩纶与马江之役 第四节 李鸿章 与中法和谈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推荐 朱晓凯著的《申报与中法战争研究》以晚清时期《申报》对中法战争的报道为切入点,重点分析和研究了当时新闻舆论对社会、民众和清廷决策者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以及以《申报》为代表的近代中国大众传媒在扮演舆论领导者角色上的努力和尝试。本书共分三个部分。一、战前《申报》对舆论的积极引导;二、战时《申报》对重要军政人物(刘永福、刘铭传、张佩纶、李鸿章等)的媒体形象塑造。三、战后《申报》对中法和谈的报道及舆论引导。该书的出版对于研究中国早期新闻业的发展历史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申报与中法战争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朱晓凯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黄山书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616325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0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80 |
出版时间 | 2017-01 |
首版时间 | 2017-01 |
印刷时间 | 201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496 |
CIP核字 | 2017028134 |
中图分类号 | G219.29,K256.207 |
丛书名 | |
印张 | 19.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安徽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