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战国楚系简帛用字习惯研究 |
内容 | 作者简介 禤健聪,1978年生于广东三水,1997--2006年就读于中山大学中文系,从陈伟武教授获博士学位,2006:年7月至今任教于广州大学。现为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学术兴趣主要为古文字与出土文献,有《<怀沙>题义新诠》等论文多篇刊布,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 目录 绪论 上编 战国楚系简帛用字习惯例释 下编 战国楚系简帛用字习惯与古文字古文献考证 第一章 用字习惯与古文字源流考索 第一节 三体石经古文“裼”与战国文字“翠”辨议 第二节 释“里”并论“印”“印”“色”诸字 第三节 “字”“娩”用字同形分化考 第四节 释“哭” 第五节 上博楚简“孔”字试说 第六节 说“戴” 第二章 用字习惯与古文字辨读释疑 第一节 说上博《吴命》“先人”之言并论楚简“害”字 第二节 楚简“丧”字补释 第三节 上博藏简《缁衣》篇“□”字考释 第四节 说楚文字的“龟”和“鲁” 第五节 战国文字释读辨疑(四篇) 第六节 清华藏简异文释读二题 第三章 用字习惯与传世文献释读 第一节 《怀沙》题义新诠 第二节 《史记》释读札记二则 第三节 《逸周书》校读札记 第四节 《国语·晋语》“在母不忧”正解 第四章 用字习惯与出土文献释读 第一节 “亡感危志”玺考释 第二节 洹子孟姜壶“人民聚邑馑窦”考 第三节 方□各鼎铭考释 第四节 战国楚简方言词语释证二则 第五节 上博竹书释读札记 引书简称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推荐 禤健聪编著的《战国楚系简帛用字习惯研究》以楚系简帛用字习惯为研究对象,分析有关用字的时空分布、使用规律和形成理据,并遵循这些规律释读出土文献、传世古书的疑难字词。上编疏释战国楚系简帛所见用字习惯凡580例,以词(音义)系字(形),较系统全面归纳总结了楚系简帛的用字特点。下编分古文字源流考索、古文字辨读释疑、传世文献释读、出土文献释读四个专题对古文字、古文献具体个案作考察,就诸如“印(抑)”“印”“色”诸字的形义演变、“字”“娩”用字的同形分化、“怀沙”为“怀徙”转抄变异等个案作了深入探析。本书增进了对汉字发展中文字传承因革关系及传世先秦古书用字状况的认识,能为战国文字分域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对上古汉语研究也具有参考意义。 本书适合从事先秦两汉学术研究,包括古文字学、古文献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化学等专业的研究者、硕博士研究生以及上述领域的专业爱好者阅读和参考。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战国楚系简帛用字习惯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禤健聪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3052085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61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620 |
出版时间 | 2017-03 |
首版时间 | 2017-03 |
印刷时间 | 2017-03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986 |
CIP核字 | 2017050278 |
中图分类号 | K877.54-53,K877.94-53 |
丛书名 | |
印张 | 39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8 |
宽 | 169 |
高 | 3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