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盛衰之变(中国封建盛世时期安全战略研究)/中国古典战略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近年来,“盛世”已经成为使用频率颇高的主题词。什么是盛世?盛世是否就意味着安逸和太平?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所谓汉唐清三大盛世真实情况是怎样的?盛世是如何崛起、发展又是如何走向衰落的?对于这些问题,人们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都有待深入探讨。本书从安全战略的视角对中国历史上汉唐清三大封建盛世进行深入分析,对上面这些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内容推荐

这本书总结的是中国古代治军安邦经验,但却有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在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历史上,治乱相因,兴衰相替。在治乱兴衰的过程中,军事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就封建盛世而言,盛世的形成、发展和繁荣都离不开强大的军队和巩固的国防;而没有强大国防的盛世,从来就不存在。

目录

总序

导论安全战略:研究封建盛世的新视角

一、“封建盛世”的含义

二、封建盛世时期的安全战略

三、研究封建盛世的安全战略视角

第一章变与不变:影响封建盛世时期安全战略的因素

一、古代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

(一)地理环境是影响安全战略的自然因素

(二)古代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

 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

(一)农业是中国封建经济的支柱

(二)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特点

(三)小农经济对封建王朝安全战略的影响

 三、封建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制度

(二)封建政治制度对安全战略的影响

 四、复杂多样的安全威胁

(一)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

(二)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三)中原王朝与周边游牧民族的矛盾

(四)三种安全威胁的互动

五、独具特色的安全观念

(一)统一观念

(二)民本观念

(三)夷夏观念

(四)防御观念

(五)德力观念

小结

第二章霸王杂用:封建盛世时期安全战略指导思想

一、封建盛世时期安全战略指导思想的渊源

(一)周公与太公:王霸安全战略思想的滥觞

(二)儒道法三家的安全战略思想

二、封建盛世时期安全战略指导思想的确立

(一)秦代法家安全战略理论的实践

(二)汉初黄老学派安全战略思想的得失

(三)汉武帝时期封建盛世安全战略指导思想的确立

小结

第三章治安中国:封建盛世形成时期的安全战略

一、封建盛世形成时期的安全形势

(一)“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

(二)“多难兴邦”的历史逻辑

二、封建盛世形成时期的安全战略

(一)先内后外:战略顺序的选择

(二)逆取顺守:战略重心的转移

(三)以屈求伸:务实的战略策略

(四)军事胜利:盛世形成的标志

小结

第四章抚定四夷:封建盛世繁荣时期的安全战略

一、封建盛世繁荣时期的安全形势

二、封建盛世繁荣时期的安全战略

(一)巩固边疆战争的战略谋划

(二)封建盛世繁荣时期的拓边战争

(三)战争胜利后的安边之策

小结

第五章盛极而衰:封建盛世衰落时期的安全战略

一、封建盛世的相对性

二、封建盛世衰落时期的安全隐患

(一)错综复杂的安全隐患

(二)安全隐患的产生根源

三、康乾盛世的另一种衰落

小结

第六章盛衰之际:封建盛世时期安全战略的理性思考

一、封建盛世时期安全战略的思维特征

(一)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二)以史为鉴的历史观念

(三)着眼大局的整体思维

(四)执两用中的辩证思维

二、封建盛世时期安全战略的历史局限

(一)人治传统

(二)重道轻器

(三)偏重防御

(四)重陆轻海

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1)和亲联姻

和亲主要是指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通过联姻缔结友好关系的政策,是进行政治或军事结盟的一种手段。

汉唐清封建盛世时期的统治者都实行过和亲,但其目的和作用不尽相同。西汉前期的对匈奴的和亲,主要是一种权宜之计,是力量劣势情况下屈辱求和之举;唐代和亲是强大的中原王朝为了加强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改善民族关系而采取的政治举措;清代,满蒙联姻是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而采取的一种统治策略。

有的学者对和亲的功能进行了分析,认为和亲对中原王朝有以下几种功能:羁縻功能;以调停军事冲突、指挥边疆民族政权及结交同盟为主要形式的军事功能;监督和制约功能;分化瓦解边疆民族政权的政治功能;以划疆立界和保塞为主要形式的安边功能;以互市、赐与为主要形式的经济功能;包括礼仪、服饰、音乐、建筑文化在内的文化功能。对于边疆民族政权,和亲主要有结交大国抬高政治地位和获取经济利益两种功能。和亲政策在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实行。据不完全统计,西汉时期和亲16起,隋唐时期45起,清代仅太祖、太宗两朝就22起。除了不同民族间官方的通婚外,民间杂居的不同民族之间的互相通婚和友好交往,成为民族的自然同化的一种重要形式。从总体上看,官方和亲与民间通婚对于淡化民族偏见,促进文化交流,推动民族融合,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起了积极的作用。

(2)互市贸易

互市是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进行怀柔羁縻的重要手段。古人云:“互市之设,其怀柔羁縻之旨欤!爰自汉初,始建斯议,由是择走集之地,行关市之法,通彼货贿,敦其信义。历代遵守,斯亦和戎一术也。”贸易之所以成为“和戎”之术,与中原与周边在经济关系上的不对等有关。中原地区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除了一些非必需的奢侈品外,日常用品都可以自给自足,长期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外贸易的作用长期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北方游牧民族经济结构单一,对自然条件依赖性高,与中原进行贸易的愿望则相当强烈。中原王朝统治者看到周边民族对贸易的渴望,把贸易当作影响、安抚周边民族的一种手段。贸易的方式主要有两种:边境互市和朝贡贸易。

封建盛世时期的统治者对边境互市大都采取支持和鼓励的政策,有的贸易直接由官方出面组织。如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突厥和吐谷浑请求互市,唐高祖许之。由于互市对有关各方能起到互补互惠的作用,因而深受各族人民的欢迎,互市贸易加强了民族间的物资交流,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此外,通过互市,中原王朝可以购买到少数民族强壮的马匹,用来加强骑兵建设,如“安史之乱”后,唐政府与回纥进行绢马贸易,既能繁荣经济,又可为军队解决部分所需战马,有很强的军事意义。P.189-190

序言

这本书总结的是中国古代治军安邦经验,但却有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在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历史上,治乱相因,兴衰相替。在治乱兴衰的过程中,军事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就封建盛世而言,盛世的形成、发展和繁荣都离不开强大的军队和巩固的国防;而没有强大国防的盛世,从来就不存在。

在中国封建社会,内忧与外患是历代王朝面临的两大战略课题。正如孙子所说,战争是“死生之地,存亡之道”,面对内部和外部的威胁,能否做到危而能战,战则能胜,成为盛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在古代中国,“不战而屈人之兵”固然是传统战略文化的理想境界,但“以战止战”往往是古人用兵的现实选择。在很多时候,赢得战争的胜利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惟一出路,是社会安定与发展的基本前提。汉唐清三大盛世,都是在打赢决定性战争、克服内忧外患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巩固的。史书所谓“太平盛世”并不确切,实际上,盛世并不太平。盛世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它是经过艰苦地奋斗和战斗得到的。盛世往往与一系列的战争相伴随,如西汉盛世平定七国之乱的战争、反击匈奴的战争;唐太宗征伐突厥、吐谷浑的战争;清代康熙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抗击沙俄入侵的战争,乾隆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和大小金川的战争等。换言之,盛世是军事胜利后社会得以安定发展的结果。

与汉唐清三大盛世的情况相反,中国历史上有些朝代,经济和文化虽然一度颇为繁荣,但统治层在指导思想上重文抑武,忽视国防和军队建设,结果非但不能成就盛世,反而很快地走向衰亡。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宋代。宋太祖鉴于唐代藩镇之祸,开国之初就确立了重文抑武的国策。这一国策被后继的统治者所继承,造成了两宋之世的积弱局面,在与辽、夏、金、元的对抗中,一屡战屡败,只能屈辱求和,最终仍难逃覆亡的命运。

败事容易成事难。盛世的形成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奋斗,而盛世的衰落却往往突然而至。许多朝代在国家统一和安定之后,承平日久,腐化享乐之风滋长,国防战备观念淡漠,这往往是导致盛世衰落的重要因素之一。历史上的封建盛世都没能逃脱盛极而衰的命运,如何走出一治一乱的循环,依然值得我们思考。

近年来,“盛世”已经成为使用频率颇高的主题词。什么是盛世?盛世是否就意味着安逸和太平?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所谓汉唐清三大盛世真实情况是怎样的?盛世是如何崛起、发展又是如何走向衰落的?对于这些问题,人们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都有待深入探讨。高润浩同志《盛衰之变——中国封建盛世时期安全战略研究》一书,从安全战略的视角对中国历史上汉唐清三大封建盛世进行深入分析,对上面这些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回答。这是一个十分有益的尝试。有一首歌唱道:“赶上了盛世我们享太平”。同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悲剧比,称当今之世为“盛世”可以成立,但呼吁人们“享太平”则大谬矣。历史告诉我们,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离不开忧患意识和进击精神。诚然,一句麻痹性歌词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是,在这种意识的滋蔓浸润之下,盲目乐观、疏于戒备的观念决不可任其泛滥!是为序。

姚有志

2005年7月19日

后记

《盛衰之变——中国封建盛世时期安全战略研究》一书终于完稿,面对眼前三四年心血的小小结晶,心中有些完全任务的轻松,又有些忐忑。虽然“中国古典战略丛书”的任务算是如期完成了,但是,到底写得如何,还有待于广大读者的评判。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完成的,书稿的完成浸透着我的两位博士生导师的心血。2001年,我得以进入军事科学院攻读军事学博士学位,仰赖于黄朴民师的奖掖提携;2004年,我能够完成博士论文,则仰赖于汝波师的悉心指导。汝波师和朴民师都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及军事战略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他们知识渊博、为人师表,不仅立德立言、传道授业,而且十分关心我的工作生活与成长进步,使我在求学问道的同时,感悟治学做人的道理。攻读博士学位之初,是朴民师把我带入军事科学的殿堂,让我一窥军事科研的门径。2002年,朴民师转业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我则转到于汝波师门下。在此后的论文撰写过程中,汝波师对我的论文悉心指导,在论文的基本思路、框架构建、观点斟酌、语言表述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指导意见。这本书能够如期完成,如有什么可取之处,应归功于两位导师的点拨和教导。

2004年,我顺利完成博士学业和论文答辩,之后,留在军事科学院战略部工作。姚有志部长、洪兵主任、任力主任、于汝波师等诸位领导出于对年青人的关心和帮助,答应把我的博士论文纳入《中国古典战略丛书》,并予以资助出版。在当前市场经济繁荣兴旺,出版社注重经济效益,专业著作出版困难的情况下,诸位领导和老师提携后进的深情厚谊,心中不胜感激之至,在此谨致以衷心的谢忱!

人总是爱患得患失。当汝波师告知我的博士论文已被纳入《中国古典战略丛书》时,始则以喜,继则以忧。喜的是自己的成果能够出版了,忧的是“中国古典战略丛书”已出版六部(它们是:于汝波师的《大思维——解读中国古典战略》、黄朴民师的《大一统——中国历代统一战略研究》、洪兵主任的《中国战略原理解析》、孙建民师兄的《中国历代治边理念研究》、宫玉振师兄的《中国古典战略文化解析》以及战略部四室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古典联盟战略解析》),这几部著作都是术业有专攻、厚积而薄发的学术精品。“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本人虽生性愚钝,才疏学浅,但自知之明还是有的。我想,既然不能成为争奇斗艳的鲜花,那就做一片朴实平凡的绿叶,就算是为学术的百花园增添一抹新绿,也应有它的价值和意义吧。

写作过程中,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与战略研究部姚有志部长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李德义副部长、洪兵主任、任力主任、钟少异副主任对本书都十分关心;吴如嵩将军、刘庆研究员、于泽民教授、霍印章先生、毛元佑先生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领导和专家的关心和帮助,对我启发良多,使我受益匪浅!孙建民、赵海军、宫玉振、王前山、熊梅、李元鹏、殷力等师兄弟,也都给予我许多热情的支持和无私的帮助。军事科学出版社麻光武总编为保证本书顺利出版做了大量工作,前社长王显臣先生耐心审读了书稿,并提出许多很好的修改意见。在此向他们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最后,还要感谢我的爱人和家人,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总能让我在困难面前获得勇气,在挫折之后获得动力,在辛勤劳顿之后感到人生的美好和意义。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书稿疏漏与错讹之处在所难免,恳请专家、同行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高润浩

2005年9月于军事科学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盛衰之变(中国封建盛世时期安全战略研究)/中国古典战略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高润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军事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379221
开本 32开
页数 2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7
出版时间 2005-11-01
首版时间 2005-11-01
印刷时间 2005-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28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91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3
138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9: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