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笔尖下的西藏
内容
编辑推荐

《笔尖下的西藏》收入阿来、裘山山、马丽华、于坚等名家书写大藏区的散文作品。涉及山南、布达拉宫、盐井、玉树、甘南、川藏线、青藏线、纳木错、阿里、香巴拉等著名景点和人文遗迹最多的地方,是一本有助于西藏自助深度旅游,并对民族文化、自然风貌有着实证性质的书写,呈现了藏民族和汉民族在人间高地上的种种身体与心灵印迹。

内容推荐

《笔尖下的西藏》是由旅行作家杨献平主编,集合了阿来、于坚、裘山山等知名作家书写西藏的经典作品。编者独具匠心地以西藏为主题,力求以文字之美重塑西藏之美、之厚重,立意新颖,别具一格之外又紧跟当下文化潮流。书稿收入阿来、裘山山、马丽华、于坚等作家书写西藏——大藏区的散文作品。其中作品涉及纳木错、山南、布达拉宫、果洛、盐井、玉树、甘南、川藏线、青藏线、阿里、香巴拉、墨脱等著名景点和人文遗迹最多的地方,是一本有助于西藏自助深度旅游,并对民族文化、自然风貌有着实证性质的书写,呈现了藏民族和汉民族在人间高地上的种种身体与心灵印迹。

中国文学界描写西藏的作家和作品有很多,其中以阿来最为突出,他曾以描写西藏风情史的《尘埃落定》拿下第五届茅盾文学奖。此次编者杨献平将包括阿来、裘山山、于坚在内的十几位知名作家书写西藏——大藏区的散文作品收录在本书当中,以各个作家的角度蔚为壮观地展现一个笔尖下的西藏,文人眼中的西藏。

《笔尖下的西藏》通过阿来、裘山山等作家描写西藏的作品,从文学的角度展现出一个人文历史层面的西藏,以文字呈现出西藏美丽的风光。

目录

阿来/果洛的山与河/玉树记

裘山山/西藏四章

于坚/红山上的圣殿

王宗仁/五道梁落雪五道梁天晴

叶舟,西藏往事

祝勇/在最远处我最虔诚

卢一萍/阿里三章

嘎玛丹增/杰玛央宗的眼泪

凌仕江/西藏西藏

张鸿/奔子栏里的此里卓玛

吴昕孺/我的珠穆朗玛

人邻/郎木寺

阳飏/山河高处

杨光祖/苍苍者天茫茫水

王琰/拉卜楞记

杨献平/白马虎牙

试读章节

1

高原上一切的景物:丘冈、草滩、荒漠、湖泊、沼泽、溪流和大河,好像不是汇聚而来,而是在往低下去的周围四散奔逃。

从青宁往果洛,路,那么的漫长,更加深了我这样的印象。

就像在青藏高原的所有路途上一样,那些景物扑面而来,又迅速滑落到身后。风景从地平线上升起来,敞开,逼近,再敞开,然后,是我这个旅行者,以及载着我的旅行工具,从其间一掠而过。风景从身边一掠而过:缓缓起伏的丘冈,曲折萦回的溪流,星星点点的湖沼,四散开去的草滩,还有牧人,和他们的帐幕,和他们的牛羊。再然后,那些风景在身后渐渐远去,闭合,滑落到天际线下。

现代交通工具提供的速度,使人感觉到一切都在向我汇聚的同时,又迅速掠过,然后,四逸流散。

一切都漂浮不定,让人失去把握,并不是一种美好的感觉。苦修的信徒,为了克服这种不确定感,会去观想崇奉的本尊神。为了克服这种荒诞的感觉,我也观想,观想一座大山超拔天际的晶莹雪山。

观想古老山神的祈祷文里叫做“总摄大地的雪山”的那种大山。

在青藏,这样的大山一定像个威严的武士,头戴着晶莹的冰雪冠冕,在天际线上闪闪发光。

此次的果洛之行,穿过漫无边际的荒野、牛羊、帐幕、稀疏的人群,以及阴晴不定的天气,我带着朝圣的心情,要去拜望那座叫做阿尼玛卿的雪山。原野深远,几种标本一般不断重复的地理样貌出现又消失。只有天气在变化。刚刚穿过一片把车顶敲打得乒乓作响的雪霰,就见一道阳光的瀑布垂落在面前,穿过去,又见风驱赶着蓝空中的云团,疾速翻卷,如海涛竖立。阳光强烈,沙丘闪烁着金属的光芒。而在低处,碧绿的草滩沉入了云影中,仿佛一渊深潭。就这样,一条公路穿过地理与天气,风景汇聚而来,又飞快流逝,陷落在身后的天际线下。

我像信徒一样开始观想。观想那座雪山。如果说,信徒对本尊的观想是基于虔敬,而在我,却是基于一种忧虑,基于这个激变时代,这片高原拼命固守却又难于固守时的流散之感,以至于地理上的变化也在增强这样的主观。

我让那座雪山的形象度来身前:稳稳矗立时,充满心房;轻盈上升,那金字塔般的水晶宫殿就悬浮在额前。  我就用这种方法,稳定住流散的风景与心绪。只要有那样一座山从心里升起,我就知道,在这漫长的旅途中,似乎正四散而去的风景以及附着其上的一切,就不是在流散,而是在汇聚,向着一个洁净的高点汇聚。那个地方,平凡的生命几乎难以抵达,神性因此得以上升,从高处,从天际发出响亮的召唤。

因为这召唤而汇聚的高旷大地,叫做果洛。

高原上,五百六十公里的行程,是漫长的一天,黄昏时分,我抵达了果洛的行政中心,大武。

夕阳西下,街道那一头,淡蓝的山岚迷离了视线,但我已经感到了那座雪山。冷冽而洁净的风从那个方向吹来,我就此感到了那座雪山。

用一句旅游杂志上常见的话来说:山就在那里。是的,山就在那里,在风的背后,可以感到,只是还未看见。

2

当地朋友好像知我心意,第二天早饭毕,就安排去遥祭阿尼玛卿雪山。

出大武镇,往祭拜点出发。大武镇海拔3700米,看着腕表上的海拔读数渐渐升高,我兴奋起来,知道只要达到某一个高点,就能看到雪山从地平线上缓缓升起。那个高处,定是当地百姓祖祖辈辈遥祭阿尼玛卿的地点之一。

经打听,知道真要去这样的一个地方,我的心情变得肃然庄严,整理好了手中的哈达。与此同时,一股香气弥漫开来,是车中暖烘烘的空气使备好煨桑用的柏树枝的香气提前溢出了。

在藏语中,桑,既是指献祭,也有以洁净香气沐浴的意思,我想这是指人在献祭过程中预先或同时经历的身心净化。眼下,这些四溢萦回的芳香之气,使我在前去祭拜的途中,就早早启动了这个过程。

尤其是在夏季,青藏高原上的雪山们不是每次都会在眼前清晰地呈现。既然雪山不是每时每刻都会遂人心愿,对祭拜者显露真容,这个预先启动的自我净化的过程,才成为祭山过程中最有意义的方面。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即便是表达自然情感的祭山仪式也被严厉禁止。某年前,在电视台接受访谈,要我谈谈青藏高原的传统文化,我谈到青年时代第一次参加刚恢复的祭山仪式,看见熟悉的雪山突然就泪流满面时,我在摄像机镜头前再次泪满眼眶。今天,对任何雪山的朝拜都不会让我如此情绪失控,但内心还是会被一种温暖的情愫充满。前些天,我在一座城市和我一本小说的翻译交谈,这位生长于异国大都会的学者有些歉疚,但还是直率地告诉我,他无法真正理解我对自然界神一般的崇奉之感。我告诉他其实我也不太懂得。最后,是他给了一个什么都不说明但又什么都可以说明的答案。他说:也许是血液里的东西吧。

我想,也许是这样的吧。在我的童年时代,那个小村庄的东北方向,就有一座雪山。那时不准提及神灵,当然更无从知道神灵的谱系,但我却知道,就是这座雪山,主宰着山下小村的天气变化。早上出门往那个方向望上一眼,就可以大致知道这一天的阴晴,知道在路上会遇到灿烂阳光还是飘飞的雨雪。或者,看一眼天空,就会知道,那座雪山是被云雾掩去,还是会矗立在眼前闪闪发光。当天气晴好,男人们会脱下帽子,低唤一声山的名字。后来,我知道,那其实同时也是山神的名字。

而眼下,在果洛,我心中拥塞着的,无非是关于它的历史文化的零碎的知识,眼前正在展开的土地却还十分陌生。我尤其不知道在渐渐升高的山谷尽头遮断视线的云雾会不会被正在升起的太阳驱散,或者被强劲的高原风吹开,让阿尼玛卿雪山出现在面前。

驱车二十多公里后,我们来到了可以遥望雪山的地方。

这是一个平缓隆起的山口,海拔升高到4200米,风无遮无拦地吹着。那个我们沿着从东边而来的峡谷,在升高的过程中不断收缩,终于在这里到了尽头,但是,地形又急转而下,另一道山谷向着西面敞开。在青藏高原上行走,随时都会经过这样的地理节点。尽头也是起点。脚下,正是两道从沼地中浅浅濡出的溪流的分界与起点。

云雾非但没有散开,反而挟裹着细雨向着山口祭台四合而来。成阵的经幡猎猎的振动声,使风显得更加凌厉。我把被风猛烈撕扯的哈达系到经幡阵中,手还没有完全松开,豁然一声,哈达就被劲道十足的风拉得笔直,像琴弦一样振动不已。而一同前来的人们,都面朝着同一个方向:山口的西南。我知道,那是雪山所在的方向。强劲的风正从那个方向横越而来,幅面宽广。我熟读过地图,知道我们所在的地方,在阿尼玛卿的东面稍稍偏南。我也把脸迎向风,朝向雪山的方向。P3-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笔尖下的西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阿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63112
开本 16开
页数 2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3-08-01
首版时间 2013-08-01
印刷时间 201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
CIP核字 2013143547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0
16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1: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