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白河月/民国通俗小说典藏文库
内容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七个旁观自己死亡的人

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三十目的下午,天津市各处冒着黑烟,响着枪炮。日本军队的破坏工作已经继续一昼夜了。

日本军队从上一夜在天津起始发动,到这时已占据了全市,但破坏和残杀工作还未停止。市民受着流血的洗礼,逃窜纷纭,好像到了世界末日。

这时,唯一可以逃避的地方就是租界。住在租界外的人,把租界看作世外桃源,把租界内的居民看作神仙,以为只要逃进了租界,就能得到生命。

七月的阳光照着动乱的大地。在天津市边区的风林村,因为接近东车站,夜间已听了很久的炮火,受了不少的流弹。到白天,又有飞机在头上盘旋,于是居民都从清早就向租界逃命。

在风林村后街有一座黄色油漆的小门,门外正围了一群人,有六七个,都是面色苍黄。有的携儿抱女,有的挟包提箧,但没一人作声,全向门的上方瞧望。忽然,有个男子的头从门楼上探出来,随即全身涌现,骑上墙头,又轻轻跳下,低声说:“门锁好了,快走吧。汪太太,您住房的门,我也给关上了。”

那位被称为汪太太的,是一位所近五旬的老妇人,身上穿着蓝裤白褂,都是旧绸子的,左腕挎着个香色大包裹,左手握着一只小小的皮匣,身旁有一个穿浅黄色花纱旗袍的少女扶着她,那少女手中也提着只旅行箱。汪太太听了那男子的话,只噢噢两声,扶着那少女就向南走。但走了没有两步,忽然又站住回头,呶呶地说:“哟!我还忘了把雨障放下,这夏景天说不定今天就有大雨,要不……张先生你受累,再跳墙进去……”

旁立的少女没待那男子答言,已扶着老妇人走下去,且走且说:“娘,你这是怎么了?咱们还不够麻烦张先生,还教人家进去,真……咱们今天逃得了活命,就是便宜,还顾这破家呢!张先生请不要介意,我娘……”

她说着回头一看,原来张先生根本没听见她母女的话,只顾由他太太手中接过两个包裹,又从地下抱起他哭泣的孩子。

原来这黄大门内住着两家,房东汪姓,是一母一女;房客姓张,是一位老祖母、一子一妇和三个孙子孙女。现在一同向租界逃难,才开始他们艰苦的途程。

走出了几丈路,应该向西转。汪家母女好在只有两人,互相扶持着,走得还快;张家一门老幼,却是祖母领着孙子,孙子拉着母亲,母亲牵着儿子,儿子又拉着父亲,全家联成一串,几乎变成奇怪的多足动物,而这动物上的驮载又很不轻,于是走得较慢,但前后相距也不过丈许。因此,张老太太不断叫着:“汪太太,秀姑娘,慢点走,等着我们。”

向西走了不远,到了十字路口,忽然“嗤”的一声枪响,好像就发于他们的头上。这群人同声哭叫着,同时跌倒在地上,直如经过训练的兵士,一闻枪声,立即卧倒。可惜姿势不能一律,有的伏卧,有的仰卧,有的侧卧。汪家母女幸而都是伏卧的姿势,汪太太到事后还纳闷:自己当时何以有那样胆量,居然向旁边看了一眼,看见一个着黄色裤的日本兵的下半身。她叫了声妈,也不顾方向,一直向前爬。爬了很大工夫,也忽被人从后面拉住。回头看,是女儿秀兰,她才转身坐在地下,抖颤着说:“日本人来了,打我一枪,你……”

秀兰蹲在她身旁,也吓得面色纸白,但还稍为镇定,喘息着说:“日本人也许不是打我们,也别怕,咱们……”

她的话还未说完,汪太太已挖挲两手叫起来:“哎呀,咱们的东西呢?全丢了,可要了命!”

秀兰回向来路瞧看,幸而所携的三件箱筐、包裹全遗在道旁,就叫了声娘说:“东西都在这里,没丢一件。”随说又走过去,一件件提过来,放在母亲身边。

汪太太惊魂稍定,才立起来,扶着墙走到一家阶石上坐下,瞪着眼睁望了一下,忽然叫着说:“张太太一家哪里去了?”

秀兰向左右张望,凡是目光所及的地方,都静悄悄的不见人影,就提高喉咙,叫了声张太太,但四外并不闻回答,只巷中的墙壁微微震起了回声。把汪太太吓得连说:“别叫啦,叫不着他们,把日本人叫来可怎么好!”

秀兰被母亲这几句话吓变了颜色。其实她的面色已白得无可再变,只在皮肤上多添了无限微栗,颓然坐在母亲旁边,带着哭声说:“咱们怎么办,还回家去么?”

“家里门已锁了,”汪太太说,“咱们……咱们……咱们还是寻张先生一家,搭伴儿走,他曾说过照应咱们。”

“可是上哪里去寻他,咱们还是自己闯着走。”

“如今遍地是日本兵,万一打死咱们呢?”

“打死就打死,您尽害怕,难道就老守在这里,日本兵来了也是一样危险。”

汪太太说了句怎么好,跟着就哭起来了。秀兰急得要掩她的口,不想对面忽然发生一声吱扭的响声,立时很有效地把汪太太的哭泣止住,母女都很惊讶地向对面看。原来她们所坐的门阶是坐南向北,对面坐北是一座破旧的大车门,紧紧闭着。但在门的里面,正有两只乌溜溜的眼睛由门缝向外瞧着。汪太太坐在阶石上的时候,她们的动作久已映在这一对活动摄影机里面。这时,忽然门开了,发出一声响。她母女一抬头,见那车门已开了一道缝,在左边的门扇上扶着一双手。但十分可怪,那只手好像不是人手,因为颜色非黄非白,而是蓝的,这更使她母女一惊。幸而随着手,又探出了黑眉鸟嘴的一张脸,虽然不洁,倒确是个人类的脸;同时又露出因脸黑而显得特别洁白的牙齿,即使不笑,已经很像笑了,何况他又真在对她们母女笑呢。P16-18

作者简介
刘云若(1903-1950),20世纪30年代天津有名的社会言情小说家。字渭贤,原名兆熊,又名刘存有。1903年生于天津一个军人家庭。1926年在津创办《北洋画报》并承担编辑工作;1930年底受邀任《天风报》副刊《黑旋风》主编,同年开始创作靠前部长篇社会言情小说《春风回梦记》,刊出后大受欢迎。1937年开始闭门写作。1950年去世于家中,年仅47岁。代表作有《旧巷斜阳》《红杏出墙记》《酒眼灯唇录》《歌舞江山》《情海归帆》等。
目录

代序告读者

楔子

第一章 七个旁观自己死亡的人

第二章 庆祝丧礼中的送别

第三章 二十二号路二十二号

第四章 巧妙的戏法一一残忍的魔术

第五章 诗人打成了壮士

第六章 一块石头击落两只鸟

第七章 大水冲跑了志士

第八章 临别之夜

第九章 枪弹造成的姻缘

第十章 烽烟遍地鸡犬升天

第十一章 梦一样的胜利

序言

直面人性的“小说大宗师”——刘云若

(代序)

张元卿

1950年刘云若去世后,作家招司发文悼念,竞招来一些非议,认为不必为刘云若这样一位旧文人树碑立传。半个多世纪后,刘云若已“走进”中国现代文学馆,成了经典作家。现在中国文史出版社即将规模推出《民国通俗小说典藏文库·刘云若卷》,这说明刘云若这个“旧文人”的小说还是有价值的,至少可以提供更多的原始文本,读者可以从量到质做出自己的评价。

关于刘云若的生平资料,百度上已有一些,关注刘云若的读者多已熟悉,此处不再赘述。本文着重写我为什么认为刘云若是直面人性的“小说大宗师”。

20世纪40年代,上官筝在《小说的内容形式问题》中写道:“我虽然是不大赞成写章回小说的人,可是对于刘云若先生的天才和修养也着实敬佩。”郑振铎认为刘云若的造诣之深远出张恨水之上。这里所说的“天才”和“造诣”,指的应是作为“小说大宗师”的“天才”与“造诣”。

刘云若的小说虽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风行沽上了,但那也只是“风行沽上”,影响还有限。1937年平津沦陷后,张恨水南下,刘云若困守天津,京津一带出现“水流云在”的局面,北京的一些报刊便盯住了刘云若,后来东北的报刊也向他“招手”,于是刘云若便成了北方沦陷区炙手可热的小说家,影响开始扩展到平津以外的地区,盗用其名的伪作也随之出现,而他竞在这种混乱的局面中从通俗小说家变成了“小说大宗师”。

1937年9月,《歌舞江山》开始在天津《民鸣》月刊(后改名《民治》月刊)连载,至1939年5月连载至第十七回,同月由天津书局出版了单行本,这是天津沦陷后刘云若创作的第一部小说。此后,因沦陷而停载的小说《旧巷斜阳》《情海归帆》开始在《新天津画报》连载,卖文为生的生活得以继续。沦陷期间,他在天津连载的小说还有《画梁归燕记》(连载于《妇女新都会画报》)、《酒眼灯唇录》《燕子人家》(连载于《庸报》)、《海誓山盟》(连载于《天津商报画刊》)、《粉黛江湖》(连载于《新天津画报》)等。在天津连载小说的同时,北京的报刊也在连载刘云若的小说,先后连载的小说有《金缕残歌》(连载于《戏剧周刊》)、《江湖红豆记》(连载于《戏剧报》)、《冰弦弹月记》(连载于《新民报半月刊》)、《湖海香盟》(连载于《新北京报》)、《云霞出海记》《紫陌红尘》(连载于《369画报》)、《翠袖黄衫》《鼙鼓霓裳》(连载于《新民报》)、《银汉红墙》(连载于《立言画刊》)、《姽姬英雄》(连载于《新光》)等。从数量上看,在北京连载的小说超过了天津。张恨水离开北京后的空白是被刘云若补上了,因此读者才有“水流云在”之感。在沦陷时期,刘云若在东北的影响逐渐扩大,沈阳、长春的出版社开始大量出版刘云若的小说,东北的报刊也开始集中刊载刘云若的小说,《麒麟》杂志就先后连载了刘云若的《回风舞柳记》和《落花门巷》。与此同时,随着1941年刘汇臣在上海成立励力出版社分社,刘云若的小说开始成系列地进入上海市场,在抗战结束前先后出版了《换巢鸾凤》《红杏出墙记》《碧海青天》《春风回梦记》《云霞出海记》《海誓山盟》等小说。由此可见,沦陷时期刘云若小说的影响范围远超从前,几乎覆盖了整个东部沦陷区。这说明当时的读者是非常认可他的小说的。

那么,当时的读者为何认可他的小说呢?刘云若的小说素以人物生动、情节诡奇著称,沦陷之后的小说也延续了这种特色,但刘云若令读者佩服之处实在于每部小说程式类似,情节人物却不雷同,因而能一直吊着读者的胃口。情节人物的歧异处理虽然可增加这种类型化小说的阅读趣味,但立意毕竟难有突破,因而多数小说也还是停留在供人消遣的层面。如《歌舞江山》主要写督军“吕启龙”和他的姨太太们的种种事迹,书中写道:帅府“简直是一座专演喜剧和武剧的双层舞台,前面是一群政客官僚、武夫嬖幸,在钩心斗角争夺权利,后面是一班娇妾宠姬,各自妒宠负恃,争妍乞怜。外面赳赳桓桓之士,时常仿效内庭妾妇之道,在宦海中固位保身;里面莺莺燕燕之俦,也时常学着外间的政治手腕,来在房帷间纵横捭阖”。此书之奇在于写出了“帅府”的黑幕空间,讽刺意味自然亦有,但除此之外,读者欣赏的还是情节人物之新颖。再如《娩姬英雄》,小说写汪剑平从南京回天津,从公司分部调回总部,并准备与未婚妻举行婚礼。回到天津后,未访到未婚妻棠君,却意外地在舞场看到她同一贵公子在一起。回到旅馆后,才看到未婚妻留言,说要解除婚约。后汪结识暗娼姚有华,适公司要开宴会,汪便请姚扮作他的太太参加宴会。汪这样做是因为公司老板不喜欢未婚男士,这样一来就可以使老板认为自己结婚,不会因未婚而丢了工作。此后,汪经朋友张慰苍介绍同苑女士结婚。姚有华自参加宴会后,力图上进,恰见汪陷入命案,便思营救。她住到接近歹人的地方,想……所积累的艺术感受并不曾因此而泯灭。抗战胜利后,刘云若写出了又一部能代表其“小说大宗师”水准的小说《粉墨筝琶》。孙玉芳认为刘云若塑造了一系列女性群像,“其中以女招待璞玉(《旧巷斜阳》)和伶人陆凤云这一形象(《粉墨筝琶》)最为复杂生动。抗争与妥协,自尊与虚荣,生命的悲哀与人性的弱点,全都彰显无遗”。陆凤云的形象塑造之所以复杂生动,除了伶人这一角色赋予的特定内涵外,也得益于璞玉这一角色提供的营养。作为伶人,陆风云自有多情妩媚的一面,但作为普通人,她又有软弱犹豫、随波逐流的一面。刘云若写陆凤云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时,就借鉴了璞玉身上软弱犹豫、随波逐流的特征。但作为在江湖上闯荡的伶人,陆风云在多情妩媚和软弱犹豫之外,还有刚烈正直的一面。《粉墨筝琶》中出城一节,就显示了陆凤云作为乱世佳人刚烈正直一面。孟子日:“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然而势终不能变其性,才见人性之光辉。陆风云处乱世而不失刚烈正直之性,正是刘云若在沦陷时期就用心刻画“熠熠生辉的人性”的延续与升华。璞玉是顺势而不失其良知,凤云是逆势而卓显其刚烈,均能势变而不失其性,可谓乱世两佳人。佳人不朽,云若亦不朽。

刘云若在《粉墨筝琶·作者赘语》中写道:“作小说的应该领导青年,指示人生的正鹄,我很想努力为之,但恐在这方面成就不能很大,我或者能给人们竖一只木牌,写着‘前有虎阱,行人止步’,但我也不愿作陈腐的劝惩,至多有些深刻的鉴戒。……至于我爱写下等社会,就因为下等社会的人,人性较多,未被虚伪湮没。天津《民国日报》主笔张柱石先生说我善于写不解情的人的情,这是我承认的,因为不解情的人的情,才是真情,不够人物的人,才是真人。”幸而刘云若没有积极的“领导青年”的意识,也‘‘不愿作陈腐的劝惩”,才使得他既不同于新文学作家,也不同于通俗小说家,对雅俗均能保持清醒的距离,内心却别有期许:“比肩曹(雪芹)施(耐庵),而与狄(查尔斯·狄更斯)华(华盛顿.欧文)共争短长。”

天津作家招司和石英都曾用“淋漓尽致”来称赞刘云若刻画人物的功夫,不知他们在称赞之时,是否意识到与他们“插肩而过”的是一位混迹于市井的“小说大宗师”?如今,读者面对刘云若的这些小说作品,是否会觉得“小说大宗师”迎面而来呢?

一切交给读者,交给历史,我想刘云若有这样的自信。

2016年10月19日晚于南秀村

内容推荐

袁元校注的《白河月》是刘云若在抗战胜利后一年多时间里,用饱含激情的笔触慨然写就的一部优秀的社会言情小说。在这部小说中,虽然同刘云若其他小说一样,有着感人、真挚的爱情故事,但作品的真正主题,显然是严肃的社会批判和对中华民族现实苦难和未来命运的深入的、饱含着血与泪的沉痛思索。按作者自己的话说,它是以发生在沦陷期中的种种经过为经,以沦陷区中几个热血的男女青年为纬的一部“纪痛的野史”。作者的用意,不再是“像当初那样,由侧面作消极的讽刺”,而是“立在前面,作积极的领导,纠正社会,推动青年”,“为国家增加力量,为新民族灌注新血液”。

编辑推荐

旷世雄文,雅俗共赏;绝代奇书,重现人间。民国通俗小说是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道绚烂的风景。本社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掘、整理民国文学经典为出发点,规模推出民国通俗小说作家的《民国通俗小说典藏文库》。刘云若是民国通俗小说的重要作家,其作品饱含着熠熠生辉的人性,体现了民国社会生活特色,深受读者喜爱。《民国通俗小说典藏文库·刘云若卷》包含了刘云若的19部作品。

《白河月》是其中之一部,由袁元校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白河月/民国通俗小说典藏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云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484421
开本 16开
页数 2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7-01
首版时间 2017-01
印刷时间 201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524
CIP核字 2016264897
中图分类号 I246.5
丛书名 民国通俗小说典藏文库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39.80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8: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