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游牧与栖居--当代文学批评的文化身份/文艺学前沿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这套“文艺学前沿丛书”旨在出版当代学人的有研究深度的著作,以推进当代中国文艺学学科建设,展示中国文学理论的不同思维向度。本书是丛书之一,以横向的学术态势探讨文学批评问题,在一个全球化的现实时空中,共时态地追问当代文学批评的文化生态、身份表征、价值迁徙、美学向度和主体的阐释焦虑问题。

目录

序言一 王岳川

序言二 欧阳友权

导言 身份的文化辨识

第一章 批评的焦虑

 一 家园危机:精神的滑翔轨迹

 二 阐释焦虑:批评的权威缺席

 三 文学性:从纯文学到泛文学

第二章 多维视野中的身份意识

 一 全球视野中的文化角色

 二 市场视野中的人文定位

 三 民族视野中的精神绵延

第三章 游牧西方:批评的文化语境

 一 批评的缘起:以现代性为核心

 二 批评的嬗变:话语中心的漂移

 三 失语的领导权:三维框架的确立

第四章 批评何为:诗意的价值迁徙

 一 启蒙的节奏:东方的精神地图

 二 雅、俗之间:启蒙的大众语法

 三 经典之后:文学生态及其史观

第五章 生活的审美:批评的美学向度

 一 大众的位置:市场的神话?

 二 生活的诗学:喧嚣与骚动

 三 物质的文学和批评的生产

第六章 个体的界面:批评主体的文化框架

 一 从人出发:个体的迷思

 二 独立的想像:从人道到人文

 三 个体表达:感性之外

后记

试读章节

90年代就有“批评的缺席”的说法,2000年《文论报》更在头版刊文声称“文学批评的终结”,无论缺席说、滑坡说还是终结说,都在表明一个基本可以公认的事实,那就是文学批评阐释话语的失效,文学批评不再能满足人们判断文学的需要,批评的权威沦落了。尽管批评可以提出各种各样的“充足”理由对诸如此类的批评提出反批评,以证明批评仍然魅力四射①,但是批评因此产生的阐释焦虑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八九十年代不同的阶段境遇中,批评曾遭遇形式不同的焦虑表征。新时期初期主要是政治焦虑,批评为文学的文学性如何摆脱政治意识形态的过分纠缠而寻求各种批评理论;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出现,批评呈现出强烈的美学焦虑,批评为寻找到现实主义传统之外的美学标准而不断进入西方文化领地盗取各种阐释的工具火种;面对市场条件下文学的多元局面,批评的焦虑突出表现为立场焦虑,精英抑或大众的两难选择曾经导致“批评的缺席”的批判之声四起,更有“文学批评终结”的危言之说盛行一时。纵观批评的焦虑历程,我们可以说,正是这个持续的焦虑过程,八九十年代以来的文学批评能够不断提升批评能力,丰富阐释体系,发展批评的社会文化监察功能,因而焦虑的存在,不仅表明批评在文学理性的认知道路上不断深化,为文学发展的健康存在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而且表明,文学批评在批评精神的建构上不断探索着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看,焦虑也透露着批评文体的不成熟,批评主体的不自信,中国批评精神话语资源的持续短缺,批评与其说是一个已经成熟的文化思考体系,不如说仍是一个处于变动格局中的“不确定”话语结构,也正是这种永远的“在路上”所带来的不确定,赋予了批评永恒的阐释烦恼和主体痛苦,批评何为、批评的精神家园何在等等问题成为批评挥之不去的心灵阴影,并直接影响到批评的健康存在和持续发展。在文学批评的焦虑谜团中,也许文学批评的家园危机、阐释危机和文学性危机最为显著,从而也就值得我们对之一一进行深入的探悉。

P10-11

序言

王岳川

中国当代文论的前沿话语是同整个世界前沿话语相连的,其重要语境是全球化和多元化构成的一种特殊的张力场。

在全球化浪潮中,科技经济一体化和热核战争的威胁使整个人类休戚相关,荣辱与共。不同的价值立场使得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文化宗教层面的反全球化的多元文化主义潮流。多元文化伴随着人类历史而发展:中国文化传统、希腊文化传统、希伯莱文化传统、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统、非洲文化传统等多种文化不断消长、此起彼伏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今日世界种族间的冲突层出不穷,黑人民权运动、新左派运动、同性恋运动、女权运动、反文化运动等此起彼伏,整体性现代社会正在发生大分裂,世界正在走向新的多样化。

本土化和全球化从来都彼此依存,作为文明载体的民族自身发展不仅在冲突中融合而成,而且在融合中产生新的冲突并进而达到更高的融合。“文化对话论”既不是抹杀各民族自身的特性,也不走向所谓的“本土化”和冲突论,而是坚持通过对话求同存异,从而在本土化和全球化之间达到微妙的谐调,在冲突论与融合论之间获得一种良性的互动。

多元文化主义强调尊重差异性文化。多元文化主义与特定时代的社会、家庭、婚姻、宗教、教育和种族变革紧密相关。多元文化理论和实践的健康发展,取决于一种健康的文化心态,即既不以一种冷战式的二元对立思维去看走向多元的世界,也不以多元即无元的心态对所有价值加以解构而走向绝对的个体差异,而是在全球文化转型的语境中,重视民族文化中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的同时,又超越这一层面而透视到人类某方面所具有的普适性和共通性,重新阐释被歪曲了的民族寓言,重新确立被西方中心话语压抑的国家文化形象。中国的现代性应该向人类体现出“东方智慧”,使得东方智慧在整个世界文化发展中成为新世纪社会文化的有效资源,由此展开东西方文化的真正对话。

全球化格局下的文学理论将建构多元多样性诗学为己任,这种多元文化观将使汉语学界突破西方文论的单一知识框架,重新审视东方文学传统中的文化理念和文学观念,关注中国文学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的现代性诗学特征,并通过对差异性文化精神的体认,获得更为宽松多元的文化差异性结论。

人类的生成是同人类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对象化紧密相关,“人类文化”其实是文明发展中不断升华生成的“文化人类”。人类经历了手写文明时期、印刷文明时期和无纸工业文明时期。这三个文明时期呈现出人类精神文明演进的历史,也是人各种素质的伸张史。但在转基因时代,人的精神生命不断发生变异,文明载体与人的精神生命处于一种紧张关系中。如何在新世纪网络人、股票人、投机人、经纪人充斥世界之时,在图文时代虚拟的全球化时代,以新的理论视野强调人的身体和精神和谐的全面发展,似乎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在网络传播时代,文化从经典进入非经典和反经典,使得口语写作超过了书面语写作的价值,日常生活感成为这个时代的合法性标志。从“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到文字的速朽,文字的魅力不再是惊天地而泣鬼神,而是不断生产又不断被覆盖。从珍惜语言到滥用语言,语言成为随波逐流的无思平台;从人的神话到神死了,大写的人死了,知识精英死了,剩下的是小写的人和自足的人;从乌托邦到日常生活的合理化,世俗生活成为幸福的别名;从理性中心主义到感觉中心主义,整个世界和文学知识分子心态发生了整体倾斜,艺术肉身化挤压精神性成为时代的标识。

当代中国文化艺术中的世俗化倾向越来越占主导地位,而精英文化却在日常理性中日渐衰颓。如何在经济全球化中为中国文化艺术和人的精神发展定位,成为知识分子的迫切工作。人们已经从前现代的线性时间观中走出来,进入现代性的当下时间,更进一步进入后现代的时间的空间化一一无时间。于是文化远离了高层化和垄断化,远离了权威性和启蒙性,进入到肉身化、独白化、自恋化、欲望化、比矮化、自贬化、消费化。如何使文化和人的精神绿色生态化,使人在“红色写作”之后不坠入“白色写作”的怪圈,而是进入“绿色写作”的良性氛围,需要文学知识分子认真地思考。因为知识分子是问题的提出者,他需要对时代不断提出问题、反省问题,把怀疑和追问放到优先地位。

研究文艺学离不开中国传统文论和西方现代文论,这是塑造新世纪中国文化形象的重要工作。在一个相互交织并消解冷战思维模式的共存时代,如果没有西方“他者”的“镜像”,我们就无法清晰地审视中国文化的“自我”。通过文化镜像深度的自我审视,将有助于把东西方文化的对抗转化为不同文化体制的创造性互动。我们只有在东西方有效对话的前提下,进行现代性反思和价值重建,才有可能使本土性真正与全球性获得整合,从而冷静清醒坚实地进行自身的现代化建设。在这个意义上,传统中国文化与当代“中国问题”研究,对新世纪“中国形象”的呈现有着重要意义:把握当代中国文化转型对当代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清醒地认识新世纪中国文化和政治的基本走向,在社会转轨中建立有效的公共话语空间。这已经不是一般的文化阐释问题,而是跨国语境中的“中国形象”定位和呈现问题,同时也是中国自身形象不断完善、丰富、发展和创新的前提。

中国形象的重新书写当会整合华夏文化精神,展示文化哲人群体精神人格风貌。历史和文化的真正价值,集中体现在那些伟大而独特的、不可取代的思想家身上。他们以创造思想更新观念为己任,关注苦难的人类命运和未来前景,在精神人格和独立思想中从事历史文化精神的遗产的新阐释。然而,真正的思想者又是孤独的,社会文化或知识增长往往是靠少数真正独立不倚的思想者的坚韧推进,而大多数人却在享受思想成果的同时,又使思想的革命性消解成习惯的残余物,或以世俗化的形态表现出来。如何透过文化历史的幔帐,去寻绎民族精神的时代更迭演变的“思想型”问题,在传统与现代的复杂论域中,以生命体验穿过每个思想者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的硬壳,对其前提和问题的解决提出新的质疑,从中追踪中国文化学术增长中那真正获得延伸的“思想本身”。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这套由中南大学文学院策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文艺学前沿丛书》,旨在分批出版当代学人的有研究深度的著作,以推进当代中国文艺学学科建设,展示中国文学理论的不同思维向度,使中国文艺学在译介西方文论之后,能够有效地开始自身文论话语的重建,并不断地获得中国文论身份和文化创新意识。

2005年2月28日于北京大学

后记

起初,以为选择了一个比较容易人手的题目,不曾想却被自己提出的问题难倒而一时乱了方寸不知从何下笔。苦思冥想数月才有这样的结果,不禁油然浩叹一声:“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最初的想法就是对文学批评的中、西文化身份进行一番辨析,这当然是一个一眼可以望到底的问题——文学批评中的西方话语霸权和文学批评的东方化身份,重点只在写法上如何如何了,写作中却愈来愈发现文学批评的文化身份绝不是中、西大概念所能尽言的,于是只好一边写作一边丰富,最终文化身份就变成了这样一个难以一下厘清的庞杂系统的“残简断章”,挂一漏万也只能贻笑大方之家了。

90年代以来,批评的批评逐渐多起来,从而表明一种批评的自觉时代到来,概括起来大致有两种比较主流的书写方式,一种是批评家论式的,重点在于揭示文论家的才情、创建和所思所想;一种是思潮论式的,以一个时期的批评现象作对象,分析其发展源流和特征特点,上述两种方式有点像文学史中的作家论和思潮史,意在总结和归纳,以备将来。本书大概可以看成是一种宏观视野中的批评研究,首先把文学批评看成是一个文化现象,然后对这种文化现象进行一番历史性、思想性和文化性的检视,从中看取批评自身的文化动机和文化历程。因此,虽然本书重点是谈论当代的文学批评文化身份,却因不能把八九十年代独立空间化为某种进化的新时代,从而时刻会返回20世纪的整体视阈中探询原因和理由,因此,文化身份的宏观视野依然是20世纪的,从现代性、启蒙到雅俗话语,都带有浓厚的历史阴影。

本书写作曾参阅大量学者专著,可以说,没有这些充满聪明睿智见解的成果,本书是不可能很快书写出来的,其中尤其要提及的是王岳川的《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南帆的《理论的紧张》、贺桂梅的《批评的增长与危机》和黄力之的《中国话语——当代审美文化史论》,这些著作给了我许多启发和灵感,在此深表崇敬和谢意。

是为后记!

蓝爱国

2004年11月19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游牧与栖居--当代文学批评的文化身份/文艺学前沿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蓝爱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452744
开本 32开
页数 26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5
出版时间 2005-02-01
首版时间 2005-02-01
印刷时间 2005-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6.09
丛书名
印张 8.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2
14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5:5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