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侠”韩红:内部谁敢贪污?杀之!
中国传媒大学附近某节目的录制现场外,韩红的巨型海报贴在演播室外最醒目的位置。你如果仰头看,她会对你笑。
紧靠演播室,是韩红的化妆间。室里有两张黑皮沙发,一个梳妆台。下午4时,韩红一身西服,端坐在其中一张沙发上。她身体前倾,双手交叉,略显倦意。基金会工作人员此前称,她最近几天感冒,身体不适,情绪不怎么高。
她的回答颇具个性
此前,我曾费了一番周折,先是和韩红爱心基金会工作人员打了3个小时电话,列出的提纲被建议不要“尖锐”,减掉某几个问题后,又被告知“只有一个小时采访时间”。
到底聊些什么呢?我很忐忑。
“你的公益观是什么?”等韩红在沙发上坐定,我递上名片,抛出提纲中的第一个问题。
“我不知道什么是公益,我没有公益观。”韩红看了看我,轻声说道。
我喜欢这样颇具个性的回答,遂将密密匝匝的采访提纲弃在桌上,放弃了“按部就班”。
为了调动她的情绪,我故意试着将她向一个个“敏感”话题方向引。
“今天是母亲节,你助养的二百多个孤儿是否想起了你?”“是否想要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孩子,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庭?”
韩红有些诧异。她说:“谁不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庭,但一切靠机缘。如果有了家,做公益的时间肯定缩水,可能没有更多精力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回答完这个问题后,韩红的情绪来了。
聊天中,她主动向我爆料,她说自己朋友很少,几乎不参与娱乐圈PARTY,甚至不愿意定位自己是明星……她更愿意和为数不多的真诚的朋友在一起,做一些有共同理念的事情。比如,公益慈善。
韩红说,做公益十多年来,曾积极参与基金会募捐活动,她数万数万元地捐钱,后来发现钱没有流到受助者手中,察觉被骗了之后,一气之下,成立了自己的基金会。
基金会成立后,韩红奇怪地发现,一些有钱的企业家反而不爱捐钱,爱捐钱的人反而是普通人。为了找企业募款,她参加企业家儿子的满月酒,唱广告歌,陪吃陪喝……
此时的韩红有些激动,在我看来,她更像一个委屈的孩子,但她又会高抬声调,自我激励。她把做慈善比作“一个蜗牛背着沉重的壳子负重前行”,但她说,会一直坚持,期待千古流芳。“我不仅仅要千古流芳,我还期望我不在了,以我名字命名的基金会还在很好地运行。”韩红说。
“郭美美怎么不说跟韩红爱心有关系?” 聊起对基金会的愿景,韩红开始滔滔不绝。
她埋怨,国字头基金会应该主动做一些事情,她说:“真诚希望我们这样的小基金会在努力的同时,各国字头的大基金会也做出点榜样,是你们把人家心了,解铃还须系铃人。”
谈到李连杰、崔永元等被质疑,性格直爽的韩红不假思索:“我相信他们,没问题的!”
“如果你的基金会存在问题,你怎么办?”
“我杀了他!”
“杀了谁?”
“谁黑我我就杀了谁。”
“网民黑你,还是基金会工作人员黑你?”
“我指的是我的基金会内部不会出差错,明白我这个决心吧,我内部如果有人敢贪污善款,肯定就是‘杀之’。”
访谈中,韩红语调坚决,像一个女侠,随时可能抽出血刃刺向敌人。她还将我国的公益环境用“兵荒马乱”愤愤然地修饰。P54-57
后记:做一个有正义感的“坏蛋”
《社会与公益》杂志副总编辑雷建华对话申志民,以公益的视角谈作者的公益观和公益生活。
做爱做的事儿,再不做就死了
雷建华:作为《新京报》的记者,你接触了很多公益事件,采访了很多知名企业家、明星,能说说采访、报道过程中一些有趣的事吗?或者有哪些感悟呢?
申志民:趁领导茅厕蹲坑,让我瞎掰两句吧(调侃)。2014年4月起,我采访了崔永元、韩红、陈坤、濮存听、姚晨、任志强、冯仑等公众人物。这些公众人物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做公益,都很萌萌哒。如果将他们的观点揉在一起,就是—二出有趣的中国公益偶像剧。比如,说到“如何评价我国的公益环境”,崔永元说“一地鸡毛”,韩红说“兵荒马乱”,姚晨说:“不管是一地鸡毛还是兵荒马乱,这如中国的电影一样,要经历一个由烂片到好片的过程。”再比如说到“雷锋精神”,任志强说雷锋精神应该被“打倒”,公益不能被雷锋化;冯仑说雷锋精神就是公益精神……在对公众人物的采访中,我和陈光标聊的时间最长,足足有四个小时。在那四个小时中,三个半小时的时间都是在质疑。我甚至问出了,是否和政府官员有勾结?是否洗黑钱等尖锐话题。这个做事高调的企业家被各种人质疑着,一浪又一浪,就连陈光标自己都很纳闷,他说:“我究竟怎么了?我的钱来路不正的话,你可以举报,可以查我。我欢迎,我不怕。”面对各种质疑,陈光标虽然不会放在心里,但有时候不免郁闷,怎么排解郁闷呢?对了,就是去他偌大的荣誉室里看荣誉证书。陈光标说:“—看到这一本本荣誉证书,我就开心了。”你看看这些公众人物多么可爱。于是我真的有了一些感悟。我的感悟是,公众人物的确很牛掰,做的公益项目也很伟大,但真正的伟大还是咱老百姓自己。因为崔永元、韩红、姚晨就在全中国没有几个,他们推动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不是有句很牛掰的话吗,“改变并书写历史的永远是咱老百姓”有了这个思索,我不免要再瞎叨叨一句,做爱做的事儿,赶紧去做,再不做就死了(笑)。小行动改变大世界。这是真的啊。别怀疑了。
做一个有正义感的“坏蛋”
雷建华:你既做过调查记者,又采访过公益人物,说说二者的不同吧。
申志民:其实这是在同一个“茅厕”,只是“坑”不同。调查记者做的更多的是“破坏”,我此前做调查,卧底酒店,酒店关了;卧底富士康,富士康再次成为话题;还卧底中关村IT卖场,卧底眼镜城,卧底骨灰盒公司,卧底地铁乞丐……还调查铁矿、石头矿,该关的都关了,该停的都停了,该成为话题的也都成为了话题,该淹没在信息的漩涡里就淹没了……后来呢,没有后来了,可能是“坏事”做多了吧,想做点好事儿,于是开始采访公益人物。专访崔永元时,他的话让我至今难忘,他说公益领域不都是正能量,还有很多负能量,有时候负得还厉害。这么说来,做调查记者和采访公益人物没有什么不同,我可能还要继续“做坏事”。我也希望能做一些“坏事”,目前我的能力还有限,我还在学习中,学习做一个有正义感的“坏蛋”。
帮梨园奶奶,源于自己私心
雷建华:一个媒体人,除了写好稿子你还发起了一些公益项目,例如“帮梨园奶奶圆梦”公益项目,谈谈初衷、体会、收获吧。
申志民:经常“蹲坑”,自然会总结出“蹲坑”的规律。比如哪个“坑”一屁股坐下去会感到舒适而不是将“坑”压塌。接触的公益组织多了,自然也想跃跃欲试发起点公益项目。以此证明生活是多么的开心而又美好。帮梨园奶奶来京唱戏,项目促成了,大家很开心,事后我也做了总结。其实自私地说,我真的不是在帮梨园奶奶,我是为了满足自己“联合发起一个公益项目并且让我们自己和所有参与者开开心心”的一种欲望。后来,很开心的是,998个网友为梨园奶奶募捐了3万元钱。纽约时报,参考消息,央视等数十家媒体记者开开心心地参与了报道,梨园奶奶及其弟子开开心心在北京唱了两台戏……我傻逼一样连续两天问了超过一百个观众“你开心么”,所有人都说开心。大家都开开心心的,凭什么认为我以及我们是在帮梨园奶奶呢。反过来说,其实是老奶奶在帮我,让我和一千多人通过唱戏的形式一起开心。这让我思索,发起任何公益项目,都不要以救世主的观念去做,我们救不了这个世界,我们只是很自私地满足自己开心的欲望而已。
致谢
感谢我的好朋友、出版人刘志则先生斥资出版该书;感谢《新京报》的领导对我的公益系列报道提供的帮助和支持;感谢《新京报》主编胡杰、编辑郭红梅以及同事王卡拉做公益报道以来,大家在一起共事的开心和努力;感谢《新京报》摄影师王贵彬、浦峰、王嘉宁、秦斌、薛珺等摄影师的图片支持,感谢永源基金会秘书长李国武先生、姚晨团队、韩红爱心基金会、陈坤团队等公众人物及团队的资料支持和帮助。末了,感谢夫人邢艳。(申志民)
名人富人做公益,已不是新鲜的事情。无论是动机说,效果说,亦或是制度说,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是慈善公益成为他们抵达人生的一种方式。这既是社会跃迁的需要,也是应许时代的自我绽出。
书中的慈善家大家都已耳熟能详,在我看来,他们最大的功绩是倡导了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影响了一代人,为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书中的代表不仅仅是中国慈善公益的吉光片羽。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的诉求日益显现,更多的慈善公益家会出现。他们不仅仅是资金的提供者,他们还会更多地以社会创新、技术创新等方式,参与到社会问题的解决中。
越来越多年轻有为的人会相信,移动互联网的速度、连接、涌现、迭代等特征,让得道多助已不再是梦想。一方面,互联网技术让微公益、人人可公益的时代到来;另一方面,爱、关系与信任成为成功的必要要素,也是成就大业的必由之路。
做慈善公益的人,很容易被贴上崇高道德的标签。书中所采访的人物,有些我认识,有些为慈善公益做了什么我多少也知道一些。对他们而言,为社会做些什么是一回事儿,寻找真正的自我又是一件事情。他们在回馈社会的同时,满足自我认同可能是其做慈善公益的更为重要的动力源泉。
现在想问的是,此书的出版,我们究竟想传达怎样的思想,是对这些慈善公益家的讴歌,还是希望有更多的效仿者、认同者?我想这些效果可能都会有,但这些不是慈善公益家和作者的选择,希望它们是读者自己的选择和认定。
想起法国哲学家、外交家科耶夫所说的,人的历史就是“为承认而斗争”的历史。做慈善公益的人,往往有着直面自我内心世界的勇气,以及对自我灵魂的善恶有着高度的觉照。盲从的赞赏与批判,都是我们需要警惕的。这些心灵的挣扎,常常超越我们的经验,需要我们在行动中不断体验才能有所觉察。
故事讲好了,但喝彩远未结束。无论是书中的主角,还是每一位阅读者,现在承认的也只是历史与当下,未来还很长。书中的人物,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他们的故事,我更愿意的是给我们每一个人一种启明,一种在众生喧哗的世界中,能找到自我,找到自我发展的方向的启明,相信善的力量,相信在失控中张力的美好,相信希望永远在行动的路上。
申志民邀请我写序,必然有他的道理。我只想说,新媒介赋权下,传播即权力。在这个变迁的时代,自我赋权远比组织赋权重要得多。希望有更多的申志民,记录这个时代的行者,反过来,传播公益也是一种公益。
最后,让我们记得,承认是在时间中的。我们唯有怀着这样的信念并身体力行,社会才会更美好。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师曾志
2015年3月1日
崔永元为何委屈吐槽;韩红又是在何种情形下发出“我杀了他!”的怒吼;是什么让姚晨常从噩梦中惊醒;又是什么让陈坤走进西藏,爬上珠峰;是谁为杨澜提供了出国留学的经费;往女儿行李箱塞安全套的濮存昕究竟在想些什么;任志强、冯仑如何评价高调的陈光标;捐资60亿的大亨曹德旺曾经又经历了怎样一段一贫如洗的生活;在公益的路上,这些明星大亨收获了哪些喜悦,又得到了哪些质疑;被谩骂过后,他们是否依然坚守?
打开申志民的《小善大爱(公益名人访谈录)》,明星大亨告诉你,公益背后的苦乐悲喜。
首次真诚、完整展示崔永元、韩红……9位知名人士的公益心路、公益理念和公益愿景;崔永元的吐槽、韩红的侠气、姚晨的噩梦……知名人士亲诉公益背后的喜悦与艰辛。
小部分访谈内容经新京报刊登以后,已被数十家媒体转载,引得数万人阅读。
打开申志民的《小善大爱(公益名人访谈录)》,明星大亨告诉你,公益背后的苦乐悲喜。内有大量珍贵的一手明星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