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管理”一书立足于普通读者,通过简单有趣的案例引入,对管理学相关的理论进行介绍,并就一些问题的解决等做更深层次的阐述。陈洪安、郑玥、季昌梧、吴露琼、吴奇鹏著的《微管理(你所不知道的管理世界)》以管理学原理为基础框架,着重于从细微角度出发的管理理论实际应用。全书初步分为微管理简介、针对未来的微管理(计划)、群体的微管理(组织)、领袖的职责(领导)、过程的微管理(控制)、微管理的创新这六大块内容。
图书 | 微管理(你所不知道的管理世界) |
内容 | 编辑推荐 “微管理”一书立足于普通读者,通过简单有趣的案例引入,对管理学相关的理论进行介绍,并就一些问题的解决等做更深层次的阐述。陈洪安、郑玥、季昌梧、吴露琼、吴奇鹏著的《微管理(你所不知道的管理世界)》以管理学原理为基础框架,着重于从细微角度出发的管理理论实际应用。全书初步分为微管理简介、针对未来的微管理(计划)、群体的微管理(组织)、领袖的职责(领导)、过程的微管理(控制)、微管理的创新这六大块内容。 内容推荐 随着中国的崛起、移动网络的普及,一个属于“微草根”的春天即将来临。在平民化、大众化的“微”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优秀的微管理者。陈洪安、郑玥、季昌梧、吴露琼、吴奇鹏著的《微管理(你所不知道的管理世界)》汇集了116个通俗易懂的管理微案例,通过启发思维的案例引入,从微管理的定义、微管理的未来(计划)、群体的微管理(组织)、领袖的微权威(领导)、过程的微管理(控制)、微管理的升级(创新)到再说微管理,详尽、深刻、系统而有趣地阐述了管理理论的实用应用,使人们能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愉悦的阅读中学习管理学。本书的意旨是“微草根”运用“微管理”,抓住“微机会”,实现“微进步”。 本书可供对管理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也可作为管理学案例教材。 目录 第一章 新的世界 第一节 “微时代”的来临 1 时代总会被冠名 2 由140字开启的新时代 3 这就是“微时代”! 4 “微”的力量 第二节 微管理离你有多远? 1 你所看到的管理世界 2 你不知道的管理世界 3 微管理就在你身边 第三节 每个人都可以是优秀的微管理者 1 微管理者不是一门苦差事 2 每个人都是优秀的微管理者 3 你准备好7吗? 第四节 微管理的那些曾经 1 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 2 秦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3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4 梅奥的霍桑试验 5 德鲁克的目标管理 第五节 微管理与管理 1 无时无刻,无“微”不至 2 “换汤”即可,为何非要“换药”? 第二章 计划 第一节 决策 1 “新可乐”的决策失败——决策 2 诺曼底登陆战的启示——西蒙满意决策理论 3 是否还能赚钱——确定型决策 4 会场地址选择——风险型决策 5 男子娶妻的烦恼——不确定型决策 6 拍脑袋——直觉决策的重要性 7 巨人的衰落——独裁决策机制最不行 8 《群众的智慧》——群体决策 9 零和游戏——在竞争与合作中达到双赢 第二节 目标 1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制订计划 2 变化中的奶酪,就要在变化中品尝!——计划的枚变意识 3 看得见 够得着一一目标设定理论 4 杜拉拉教你如何设定工作目标——目标设定的smart原则 5 小心目标“漂移”——目标置换效应 6 看周扒皮如何管理目标——目标管理法 7 到底你在忙什么?——帕累托原则 第三节 战略 1 再说《隆中对》——战略管理 2 端多大碗、吃多大碗的饭——SWOT战略匹配分析工具 3 没有金钢钻儿 别揽瓷器活儿——核心竞争力 4 你准备好7吗——战略转型 5 宝洁的战术——波士顿矩阵战略分析工具 6 可乐争霸战——竞争战略一 7 开辟新领域——蓝海战略一 8 放弃的哲学——学会用战略眼光观看世界 9 温水里的青蛙——危机管理 第三章 组织 第一节 组织结构 1 水泊梁山的结构设计——直线武组织结构 2 升级版——直线职能制 3 小王的烦恼——矩阵式组织结构 4 从《西游记》看团队合作——团队结构 5 山寨手机——虚拟企业 6 韦尔奇的扁平化风暴——组织结构扁平化 7 狼吃羊的故事——学习型组织 8 没有画完的句号——分权管理 第二节 冲突与变革 1 小偷与公鸡——组织冲突与处理 2 冻死的寒号乌——组织变革的动因 3 三个石匠的故事——组织变革的方向 4 四只猴子的寓言——组织变革的阻力问题 5 猪、羊和乳牛——组织发展 6 华为狼性文化——组织文化变革 第三节 沟通 1 教授的长裤子——沟通的重要性 2 快去接电话——选择合适的沟通渠道 3 可口可乐中毒事件——危机沟通 4 牛被传言“杀”死了——小道消息 5 让孩子把话说完——学会倾听 6 西北人太实在了——与领导沟通 7 尝汤,位差效应——与下属沟通 8 小贾的烦恼——与同事沟通 9 将批评夹在赞美中——沟通的艺术性 10 两个孩子分橙子——谈判 第四节 组织成员 1 你们一定需要这个牌子——“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2 普希金的错误——晕轮效应 3 刺猬的生存之道——保持适当距离 4 某环保公司的人才流失——避免一般人才驱逐优秀人才 5 从打杂到cEo——蘑菇管理的启示 6 又“创造”了一个顾客——组织公民行为 7 为人们的心灵系紧一根鞋带——不要总盯着下属的错误 第四章 领导 第一节 领导理论 1 宓子贱治县有方——领导的本质 2 陈胜、吴广立威名——领导权力的来源 3 刘备、宋江和唐僧的“无能”之能——领导特质理论 4 哈理逊公司的绝处逢生——领导行为理论(管理方格理论) 5 庙门的故事——领导权变理论(费德勒权变模型) 6 唐僧的管理经——领导权交理论(生命周期理论) 7 北风与太阳的较量——领导要讲艺术性 8 旅游名额如何分配?——领导沟通是门艺术 第二节 激励 1 推车的启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 陈丽的愤怒——公平理论 3 索尼的内部招聘制度——双因素理论 4 作家与孩子——强化理论 5 一次成功的推销——成就激励理论 6 本田公司的启示——鲇鱼效应 7 一顿红烧排骨——物质激励必不可少 8 可观的奖金——避免过度激励 9 不一样的垃圾桶——激励同样能够创新 10 皮格马利翁效应——满怀期望的激励 第三节 团队 1 坦克——成功的团队应当明确每位成员的角色定位 2 蚂蚁——注重每个个体,团队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3 复仇者联盟——权变的领导方式 4 华为与狼——高效团队的特征 5 熊与蜂蜜——团队的激励 6 大雁——团队的协同效应 7 列队毛毛虫——群体盲思要不得 8 篮球——个体素质重要,避免内耗更重要 9 拉绳实验——避免团队惰性 10 三个朋友的聚会——团队沟通 11 是非成败论英雄——成功不是优秀团队的唯一标签 12 团队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一合作 13 再看《西游记》——团队VS群体 第五章 控制 第一节 控制概述 1 决堤一定要修堤吗?——内部控制有必要 第二节 控制的类型 1 神医扁鹊——前馈控制、现场控制与事后控制 2 煮蛋的学问——财务控制不可少 3 卡尔顿酒店的全面质量管理——作业控制的一种类型 第三节 控制方式 塑料袋反弹——管理控制方式的选择 第四节 控制过程 1 被遗忘的土——控制过程的前一步是制定程序 2 撞钟的小和尚——标准需要优先被知晓 3 汽车——能被广泛接受的才能叫标准 4 足球——技术保障标准 5 咖啡机——盲目的主观是控制的噩梦 6 最后一关——细节管理的重要性 7 飞鸟尽,良弓藏——学会预见危机 8 拥堵的桥——发现偏差产生的本质 9 纸巾一标准不是唯一的 10 分享幸福一一失败之中蕴藏着机会 第六章 创新 第一节 创新概述 1 020——创新概念 2 牛顿和齐白石——创新的必要性 3 谷歌创新机制——创新的影响因素 4 Facebook被黑事件——争取认可 第二节 创新类别 1 打车APP——技术创新 2 分粥——组织创新 第三节 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1 和尚与梳子——创造性思维 2 迪斯尼乐园的路——寻找灵感 第四节 创新的三个定律 1 不要害怕失败——比伦定律 2 海尔彩电——达维多定律 3 马屁股决定火箭助推器?——路径依赖理论 第五节 关于这些创新 1 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柔性管理 2 福特应付账款部——业务流程再造 3 小矮人的力量——知识管理 第七章 再说微管理 第一节 定义篇 1 微管理的定义 2 他们眼里的微管理 第二节 微管理的哲学 1 信任才是管理的基础 2 方法与思想的问题 3 微管理的未来 第三节 对微管理的一些反思 1 实际重于理论? 2 别忘了最初的目的 3 做一个捡拾珍珠的小孩 第四节 微管理,探寻“微时代”带来的机遇 1 挑战传统经济模式——微经济 2 一个人可以开店?——微电商与微营销 3 一个人可以拍电影?——微电影 4 一个人就可以出书?——FastPencil 5 微商机在哪里?——新兴经济模式 6 没有结束的话 试读章节 3 这就是“微时代”! 传媒大师麦克卢汉说过,媒介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重要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微博”为代表的微传播迅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人们写着微博客、制造着微语录、尝试着微阅读、进行着微公益,这些细微的语言和行为反映着人们内心世界的细微变化,并进行着相互的细微影响。于是我们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一个新的时代一“微时代”已经悄然来到我们跟前。 大部分人对于微博十分熟悉,但是对于“微时代”这个词,还有那么一些陌生。其实很好理解,是微博客的出现直接推动了“微时代”的最终到来。 从网络的流变的过程来看,微博可以说是带动了整个网络交流去完成一个从加法到减法的过程。作为“划时代”的一大新型传播媒体,微博迅速取代之前广受欢迎的博客而赢得广大用户的青睐。比之于之前的博客,微博所要求的字数大幅度降低,在编辑和语言组织方面的门槛同样也降低了,又通过手机、电脑等多方客户端的支持,这三点因素使得微博在短时间内可以进行大量的信息交流(尽管单个的信息发出很小)。这就为个人微观处理信息提供了非常便利的平台,无论是在家中,在车上,还是在路边,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接受来自全国各地最及时的信息,也可以将自己的信息迅速发布在网上传播开来。 用户在自己的信息微管理层面获得极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这大大提高了微管理的效率。如今,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的人云集在此,微博在信息传递方面俨然成为交流、娱乐、讨论、传播甚至监督的平台。在近年来的各大事件中,微博在信息传播与道德监督方面发挥了不可以替代的作用。 于是自然而然的,微博就被称作了“微时代”的引导者。当然,不仅仅是博客的微化,很多方面都在微化,“微公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微公益”的理念就是“勿以善小而不为”,不仅仅只有企业家、富豪才能参加公益和慈善,普通百姓也能够参与进来,这也正是微时代的优势之一。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社会才能被称为“微时代”呢?微时代的定义其实不难找——以信息的数字化技术为基础,使用数字通信技术,运用音频、视频、文字、图像等多种方式,通过新型的、移动便捷的显示终端,进行以实时、互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传播活动的新传播时代。 如果把“微化”作为一个特定称呼,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原本只是存在于微博这一网络交流当中很小的领域所出现的微化,现如今早已蔓延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了。在每个小的生活里,我们的日子被多元的信息和多样的内容划分成更多的细小片段,每个片段都精彩纷呈,与其他人的生活一起,共18构建了整个大时代,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微时代。 现如今的我们,早已经走进信息极速的微时代。简单来说,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如果细致考究微时代的特征,迷你性、瞬时性以及扁平性,这三个名词便很容易被我们所想到。 很多人都认为微时代的迷你性体现在内在信息的传播的琐碎与及时,其实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重要方面的体现,那就是传播设备上的方便便携。3G技术的发展解决了信息接收终端的移动难题,而且3G网络以及相应技术已经融人手机应用中;随着电子纸技术的发展,电子纸也将与3G技术融合,增加上网功能。更重要的是,未来的信息接收终端将不会仅仅局限于手机或是电子纸,特别是随着物联网的逐步建设,各种物品将被赋予智能,兼具传播功能,人类的信息接收终端种类不断增加。这些小巧便捷的信息接收终端可以使人类的传播活动范围大大拓展,进一步突破时空的限制。 当然,移动终端也反过来迎合了微时代的迷你性。当下各类移动便携终端正大行其道,相比于电脑,他们的体积已经大大缩小,屏幕等信息展示框的面积都相应变小。一台笔记本电脑的平均显示屏为13英寸,而一部手机的平均尺寸为100mm×40mm×20mm。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传播内容已经不合时宜,迷你的传播内容将备受青睐。 传播必然含有信息的流动,微时代的信息流动呈现出更加微观和琐碎的趋势。移动终端使得人类的传播更加流动,也将人们的传播时间分割得更加琐碎,人们会选择无聊与零散的时间来进行信息的传播或接收活动。时间的琐碎决定了人们不可能有大量时间来接受大篇幅的电影、电视剧、漫画或是小说。不仅如此,移动的信息终端也在无形中改变着人们进行传播活动的心态,人们更青睐一种“快餐式”的文化消费内容,没有耐心和精力接受冗长沉重的内容。而这,就是微时代的迷你性。 微时代在带来了信息传输高效率的同时,传播活动也随之具有瞬时性的特点。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这就是我们大家最容易发现的微时代特点。对于传播者而言,小的信息量提高了传播速度,加快了信息内容更新,更可以通过手机等便携通信设备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布信息。像微博,只允许使用者发布140个字符之内的信息,但可以通过手机、IM软件等多种途径发布,所以,微博内容的更新速度非常迅猛。对于接受者而言,接收信息、消化信息的时间非常有限,而信息内容与数量却异常丰富。这就要求信息生产者提供具有高黏度、冲击力巨大、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吸引受众并提高受众的阅读兴趣的内容。瞬时性可以说是微时代的生命之所在。 最后我们不得不提一下扁平化传播这一特点。数字技术使传者与受者位置互换、重叠并且逐渐变得模糊;传播活动逐渐“去中心化”,甚至出现“无限中心化”的趋势。在web2.0的技术平台上,信息传播交互的每一个节点上都可能是一个传送或接收的中心,传播活动早已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单向式传播,而是呈现信息传播的网状结构、双向结构。在微时代,传播的扁平化趋势更加明显:每一个手持移动终端的个体都是一个传播节点,相比之前,人们进行传播活动更加便捷、高效、平民化。微时代使得人人在对话中实现决策参与,成为传播活动的主体,使得传播的长尾效果更加明显。 微时代以其极速的瞬时性、瞬间的流动性和传输的高效性,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届得百为雷要和突出。 …… 7-9 序言 序:新世界新游戏新规则 有很多人说,2009年是个分水岭年,因为老的世界在2008年里消失了。 之所以会用到“消失”这个词,是因为2008年留给了我们这近几十年来最为惨痛的回忆。一场源自于“次贷”的金融危机,以歇斯底里的势态冲击了每一个人的神经。这场惊心动魄的金融海啸,把“二战”以来人们辛苦建立起来的金融系统彻底冲飞了。一直到今天,我们还在目瞪口呆地看着类似于雷曼兄弟、通用这样的很多百年老店挨个儿宣布破产。 而且时至今日,这场冲击仍在蔓延着。 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或许值得大家重新对我们一直孜孜不倦追求的东西或者是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东西进行一些反思。 首先最需要反思的,是我们对经济的理解。现代经济学的核心,从某种层面上来说,一直都是在通过最佳生产方式来尽可能扩大消费。也就是说,生产方式、生产效率、最大利益,这些一直是我们思考的核心,我们总是费尽心思去获取更多的回报。不可否认,这与我们人类最强有力的自利动机不谋而合,并因此而对生产方式、组织架构、社会体制的发展、改良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这种理解却也是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金融危机的出现是金融泡沫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而金融泡沫则源于人们无穷无尽的欲望。我们希望,能在更短的时间里卖出更多的商品,以获取更大的利润,从而选择为此不择手段。泡沫就是这样随着过度的发展,甚至可以说是病态地发展而堆积起来。 所以,我们必须质疑自身对经济学的这种理解。我们不妨看看这种理解背后所隐含的方方面面。在这种理解当中,生产方式以及效率是核心,目的就是最大利润。这种发展模式,毋庸置疑,是公司想要的。但是这种发展模式的原动力是攀比和竞争,它或多或少地来源于人性中的贪婪和嫉妒。而这种利益晟大化的发展模式又转而放大了贪婪和嫉妒。贪婪和嫉妒,会摧毁我们的平静和幸福。哪怕当前的经济增速再快,也不会有长久的安宁,不会有持续的发展。 贪婪、嫉妒,这些人性中的负面,会蒙蔽我们的双眼。于是我们看到了,人们为了短期内的更多利益,开始放松了对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视。自然环境迅速恶化,社会信任迅速流失……要知道,公司在这些不良现象的出现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一个角色。纪录片《公司的力量》巾,有一集名为《进步之痛》,说的就是这一点:公司在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为整个人类带来了持久的疼痛。历史上,传统手工业社会向工业时代转变时期,公司带来的确实是经济的超快速增长。商人们贪婪地想要更多,于是,大肆地发展和扩张,浪费的是大量的资源,压榨着众多的劳工。你说商业道德?谁知道呢?相对于巨大利益,它被忽视了。而这样的发展模式,导致的是劳资矛盾、贫富差距等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短期内,根本得不到解决,对之后持续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影响。 再举一个例子吧,想一想,“规模经济”真的完全、十分契合我们这个社会的发展吗?诚然,赚钱盈利是所有公司、企业的根本目的。可是,当所有公司都雄心勃勃,贪婪地计划着更快的发展速度、觊觎更多市场份额、幻想更高利润、“不惜一切”想要成为“巨头”时,便出现了大肆的规模扩张,放低的成本,粗糙的质量,我们还能信誓旦旦地说出,没问题么?规模经济这个概念没有错,错的大概是我们的用法罢了。 可以不夸张地说,这场金融危机代表着粗放式经济发展时代的结束,并且宣告着“微”时代的来临。 “微时代”的“微”到底是什么? 古老的《道德经》告诉我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微小的每一步累积起来,你就能走得足够远。你也一定听过:“积小胜为大胜。”这原是白崇禧为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做的总结.说的是我国近代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现在也被股民借用到,在不稳定的市场情况下不贪多,或者持长线,可以获取最大利益。 微、小,却是大的基石。 这便是“微”的意思。微,并不是不足道的,它背后的含义或许很丰富:细节、基石、稳健、具体、接地气,等等。 而如今这个时代,经历了粗放发展之后的这个时代,经历了金融危机那么深刻教训后的这个时代,的确也从很多方面贯彻着“微”的理念。 比如,语言上文化上向着“微”靠近。 不如就说个公司取名的事例吧。曾几何时,史玉柱把“巨人”一词推向了全国,“要做中国的蓝色巨人”这句宣传标语也红极一时。当然,后面的故事大家都很了解。如今,“巨人”早已不知何处,巨人大厦依然烂尾在三十多层。不光是巨人,秦池、飞龙、亚细亚、太阳神,也都惨淡收场,黯然谢幕。 现在想来,“巨人”这个词,不正是代表着一种“大而泛”的观念吗?不正是那个时代我们对经济理解的核心吗?我们爱从数字里“亿”“万”这样的词开始用,目标设定不是“领头”就是“前茅”,口号喊出来不是这个第一,就是那个第一。 在这个时代,取代这些的,是一批新的大楼、新的企业。例如,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是一个樵夫智斗强盗的故事,几乎人尽皆知。当初谁也没想过用“阿里巴巴”这个稍显土气的名字来做一家大集团的名字,马云却想了。引用经典小人物之名,具体而接地气,特别亲切。再看看公司的发展路线,的确犹如用上了阿里巴巴般的智慧。别的不说,看看阿里巴巴、淘宝、支付宝给社会发展、经济模式带来了多大的变化。它们为“微商户’’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交易平台,可以称得上是互联网业务的里程碑。阿里巴巴瞄准的就是“微”商户——或许曾经许多大公司并看不上这些小商户,不认为他们会对公司的成长能作出多少贡献。但阿里巴巴却以小企业电子商务起家,成为全球领先的集团公司。你看,利用好“微”的力量,会有不可思议的结果。如今,阿里巴巴又与银行合作,望解决微商户融资难的问题。我们期待,也相信着,着眼于‘‘微’’的阿里巴巴将会继续蓬勃发展。 从阿里巴巴身上,我们甚至可以去预测一下未来词语的变化趋势。新兴词汇中常说到的“白富美”和“高富帅”,虽然极具特点,但始终只是代表着一小撮人群。而“草根”这个词,虽然十分平凡,但是却一直在积蓄着进发的力量。要知道,拥有最大能量的人群,永远不可能是一小群;汇聚成海的大众,才是能终结一切的上帝。所以,说“白富美…‘高富帅”之类的词将在不久后彻底销声匿迹,这一点也不夸张。因为,草根时代已然开启! 你看,草根时代为所有人提供了一个脱颖而出的平台,并不一定会给先天环境更好的人更多机会。 当然,如果你想闪光,你就必须学会“具体而微”。 在学之前,还有一件事要做——明确“具体而微”。 舒马赫写过一本书,叫《小的是美好的》,探讨了教育、土地、技术与发展的关系,反思了过去西方粗放的发展模式对世界的负面影响。他的这种观点,显然支持了“微”富有意义、该被重视、应该将“微”纳人对经济、管理、发展的理解。 这种理解是很具体的。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一方面,资源在不断减少,我们该学会“微利用”了;另一方面,大体的社会框架与布局早已完成,要想突破就必须有“微创新”。 在“微时代”这样的大背景下,任何企业要想走得更远,都应该有一种“微”的思想。这种微开源体现在很多方面。微增长代替粗放的增长方式;更细致的成本控制带来微利润的累积;微创新发展出全新的盈利模式;等等。 企业应该对生产、产品、服务有一种更好的理解:使人类通过最佳消费方式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而这不是企业通过做大就能实现的。或许。微小的改变和创新,会给顾客全新的体验,最大的满足。例如,同样的产品,因不同的对象而具有不同的解释方式,也就是所谓的“微解释”。这种微解释十分契合个性化、差异化。微微的不同,会给予不同的顾客各自最想要的满足感。 总而言之,在这个新的世界当中,关于“微”的东西,是我们需要追逐的。而微管理,则提供给了我们一个了解这个世界的新规则。 这种新规则,正是我们想通过这本书来告诉大家的。 本书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联系方式:chenhal9@163.com。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微管理(你所不知道的管理世界)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陈洪安//郑玥//季昌梧//吴露琼//吴奇鹏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235407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0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64 |
出版时间 | 2014-07-01 |
首版时间 | 2014-07-01 |
印刷时间 | 2014-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94 |
CIP核字 | 2014022948 |
中图分类号 | C93-49 |
丛书名 | |
印张 | 26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4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