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唐宋诗鉴赏辞典(图文本)
内容
编辑推荐

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繁丽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澄澈瘦劲。实则各有千秋。唐宋诗,犹如日月同辉,珠联璧合,各极其美,各臻其盛,流传千古。《唐宋诗鉴赏辞典》网罗唐宋名家各种流派杰作四百多首,精华毕呈。本书编撰体例安排除原诗外,特有诗人简介、注释、鉴赏及插图。“诗人简介”力求言简意赅;“注释”疏通诗义,求其简洁准确;“鉴赏”文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优美精当,有助于读友掌握原诗的美学内涵,陶冶性情;适量的“插图”则以视觉形象与诗境交相辉映,触发读友的通感。本书由傅德岷、卢晋主编。

内容推荐

《唐宋诗鉴赏辞典》正是我们在学习、借鉴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博采众长,网罗唐宋名家各种流派杰作四百多首,精华毕呈。本书编撰体例安排除原诗外,特有诗人简介、注释、鉴赏及插图。“诗人简介”力求言简意赅;“注释”疏通诗义,求其简洁准确;“鉴赏”文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优美精当,有助于读友掌握原诗的美学内涵,陶冶性情;适量的“插图”则以视觉形象与诗境交相辉映,触发读友的通感。另外,我们还汇编了精当实用的附录。其中“诗体诗律词语简释”能为读友提供一条了解中国诗歌体律常识的捷径,而“名句索引”则能让读友在最短时间内乌瞰唐宋诗之千古绝唱,可谓事半功倍。愿我们精心编撰的这部《唐宋诗鉴赏辞典》,能帮助读者朋友们更好地欣赏唐宋诗名篇佳作,领略唐宋诗的隽永神韵。本书由傅德岷、卢晋主编。

目录

篇目表

正文

 唐诗篇

 宋诗篇

附录

 诗体诗律词语简释

 名句索引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①。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②。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③。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注释】①烽火:古代边关战事的一种瞀报。②公主琵琶:汉武帝以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命人弹琵琶以娱之。③“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至玉门关,日:“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提着性命苦撑。

【鉴赏】此诗是唐代边塞诗中的名篇。边塞诗有很多种主题,如思乡、勇猛、苦寒等,此诗的主题是反战。诗是以前线一个战士的口吻与视角写的,抒发的是战士在前线苦寒环境中的苦寒心态,目的是揭示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作者的反战情绪。

第一联是说战士一天的艰苦生活,点明了时间与地点。白天与黄昏两个词向读者暗示整个一天,甚至可能是每一天,战士的生活就是骑着马在边塞上巡边,单调而艰辛。第二联和第三联,营造的是边塞恶劣的环境。其中第二联是以行人与公主作为主体来衬托边关的风沙之厉和心情之悲。第三联则是通过自然风景的描绘,展示了边塞的空旷和荒芜,这样写的目的是为反战主题服务:如此荒凉的地方,朝廷有什么必要让战士们来到这里战死沙场呢?第四联以北地固有之物(胡雁)与人(胡儿)对边地生活环境的失望来进一步感染读者,空寂无人的边地又有什么可以让人拼命相争的呢?最后两联是引用典故来揭示主题。第五联是批评汉代朝廷为了边战不顾将士们的性命。尾联通过一个人们熟悉的事实,来批评边战给中原带来的战利品只不过是一种植物,而它的代价却是成千上万将士们的性命!

在艺术上,此诗有三点值得注意之处。首先,诗的结构运用了赋体的形式,即层层铺叙,步步递进。先交待时间、背景、人物,再讲别人(行人与公主)的感受,然后才正面写到边地的环境。妙处有二。一是反衬法。胡雁和胡儿本是生活在边塞,按理说他们已经适应了那种恶劣的生活环境,但是他们也为之哀鸣和落泪,衬托出边塞地域上的苦寒。二是对比法。尾联以葡萄这种无足轻重的植物来和人的生命进行不对称的对比,激起读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反对。其次,要理解这首诗,还必须将它放在历代边塞诗的发展中去把握。汉代边塞诗有许多是歌颂战争中将士的勇猛和中原军威的。时至盛唐,诗人对战争态度的转变正是反映在这首诗里。这首诗与杜甫《兵车行》的主题比较接近,但杜甫的诗因为着墨更浓,所以艺术感染力也更强。不过李颀的诗却具有开拓性的意义(李颀的生活年代略早于杜甫)。再次,唐人写诗都有所谓“汉代情结”,表面上写的是汉代,其实要说的话都是针对唐朝的。一方面是将自己的时代比拟汉代的强盛,另一方面这也是艺术上借代手法的使用。刺古是为了讽今,不直接批评唐代,符合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原则,同时也可能是避讳。

送陈章甫

李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①。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沽酒饮我曹,心轻万事皆鸿毛②。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③?

【注释】①虬:卷曲。颡:脑门子。②饮:使喝。皆:一作“如”。③故林:犹故乡。

【鉴赏】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主题在唐诗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所以要写出新意并不容易,李颀这首送别诗就有它的新意所在。与其他叙事性的诗歌一样,前两联是交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诗歌先用了几种常见的意象提供这些信息。南风、大麦、枣花、桐叶营造出初夏的季节。第二联是说送人还乡。三、四两联正面描写陈章甫其人心胸坦荡、形象高伟、满腹经纶和志操高远的品质。五、六两联才写到送别之前的情景,两人饮酒作别时,作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陈章甫的不甘风尘、高洁无伦的节操。七、八两联直写送别,以黄河之浪和渡口之险象征人生路途的艰难。第八联的意思是,作者对陈章甫离别归家的一种感伤,“郑国游人”指陈章甫,“洛阳行子”指作者自己,其实这两句是互文的手法,他们两人都是客游郑、洛(是同一个地方)的游子,归去的虽然是陈章甫,而作者何尝没有此意!叹息的虽是作者,而陈章甫难道没有叹息!作者借送别落魄之客抒写自己的不遇之悲。最后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此诗有别于其他送别诗的地方,它是说,听说因为不得志而被迫辞官归隐家乡的老朋友很多,而他们归去之后,现在的处境和心情又该如何呢?言外之意是,有才能者(与作者相识的朋友们自然都是才学满腹的)的理想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只好纷纷退隐山林,他们罢官了,真能纵情山水,忘忧解愁吗?但愿如此,希望失意的陈章甫真正能找到精神的归宿,也暗示自己虽然现在还在寻找机会,但将来也必然要走上这条退隐之路。

此诗在结构上很清晰,除末句外,都是两联为一组,表达的意思也是一层一层展开的。理解这首诗要掌握两个关键。一个是古人尤其是唐代人对政治理想充满高涨的热情,一般读书人所走的路是“读书——漫游——科举”,一部分入仕的人走上为官之道,另一部分失意之人流落江湖,最后只好退居山林,似乎没有第三条路可走。此诗送别的地点在洛阳,说明他们是在政治中心寻找发展的机会,但是一直都是怀才不遇、愤懑伴随着这些读书人。此诗要表达的其实正是这种不遇之悲。第二,此诗运用了一种主客体互相照应的写作方式,即凡是写到对象时,都是一面镜子,从对象身上正可见作者自己的影像。陈章甫不得志,其实也是说作者自己不得志;对象的心胸、学识和节操其实也是作者自己品质的写照;陈章甫要归隐旧林,是说自己也有此意。所以,虽说是送别诗,其实也是明志诗,这就是此诗的妙处所在。

听安万善吹譬篥歌

李颀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①。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②。

枯桑老柏寒飕飕,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③。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注释】①龟兹:今新疆库车。②长飙:喻乐声的急骤。③渔阳掺:曲调名。

【鉴赏】李颀有三首涉及音乐的诗歌,分别是《琴歌》《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和这首《听安万善吹觱篥歌》。其中,《琴歌》从动静处着笔,主要交代音乐的背景,也有明志之意。《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正写胡笳,同时也赞颂懂得欣赏音乐的人的高尚品格。这首诗写觱篥,以赏音为全诗经脉。纯写音乐。正面着墨,含蕴深长。最难能可贵的是,诗人把三首极易混淆的音乐欣赏诗写得各具情态,让人赞叹。

这首诗主要表达的是乐者高超的演奏技艺,同时表明自己对他所奏之曲的准确理解。前两联说明此曲虽出自北方少数民族,但在汉地流播以来,“曲转奇”,是说演奏技艺更加复杂与繁难。第三联展示了听者“叹息”、“泪垂”的情感效果。但是第四联笔调一转,“世人解听不解赏”,是说听者虽然觉得动听悠扬、难免感伤动情,可是他们从来都不能真正理解乐师演奏的妙处之所在。于是乐师只好像风一样穿梭于尘世之间,寻觅解人。第五至八联写诗人对乐师之曲的准确把握,他才是乐师的一个知音,简直是惟一的知音!其曲先抑后扬,先奏狂荡悲壮之音,后有一重要的变调,变调后忽见春光明媚,繁花似锦!一首乐曲能奏出多重境界,是乐师的高妙之处。末联是说自己与众不同的高超鉴赏水平,致使产生了对乐师之曲的爱好和满足。

此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傍邻和远人成为自己高超鉴赏水平的对照,他们虽然也能为之动情,却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更加衬托出自己理解能力之强,同时也间接说明了世上知音难求的道理。P27-30

序言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诗的国度。唐诗是中国诗歌之巅峰,可谓名家辈出、精品如林、盛况空前、后难为继。宋诗在唐诗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对后世也颇有影响。唐宋诗共同永载中华诗歌艺术史册,流芳百世。

唐代从七世纪初到八世纪中叶安史之乱前一百多年间,经济一直是上升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文化的繁荣。即使在安史之乱后,由于南方的开发与南北交通保持畅通,经济和文化增长的势头也未停下来。且唐人思想比较活泼,言行较少拘束,这也为诗歌创作和流行提供了方便,从而形成了唐诗的群众性基础。

唐帝国建立后的最初三十多年,诗坛上仍弥漫着梁陈余风。武则天当政时期,王勃、卢照邻、骆宾王、沈佺期、宋之问和杜审言等陆续登坛。经过他们的努力,唐诗的题材和主题由宫廷的淫靡改为都市的繁华和正常的男女之爱,由台阁应制扩大到江山之美和边塞之情,风格较为明快清新。同时,陈子昂从汉魏风骨中汲取素养来开辟唐诗的疆域。他把握住对超现实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执着这一基本矛盾,用新的语言和形象在诗中加以表现,上承阮籍、曹植,下开李白、杜甫。从玄宗即位起的半个世纪为盛唐时期。这一时期,因不同的生活道路与不同的生活态度,诗人们或者成为高蹈的退守者,如孟浩然、常建、储光羲等,或者成为热情的进取者,如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等,或者因时变化,两者兼之,如王维等。

安史之乱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界标,也是唐代文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乱前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乱后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双峰对峙,在诗歌创作方面,显示了盛唐之所以为盛。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对其中不合理的现象毫无顾忌地投之以轻蔑。这种已被现实牢笼束缚但不愿意接受,反过来却想征服现实的态度,是后代人民反抗黑暗势力与庸俗风习的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也就是李白的独特性,和杜甫始终以严肃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和反映祖国人民的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反而相成的。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为国家的安危、人民的哀乐而歌唱。杜诗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都是旁人难以企及的。这就是后人尊李白为诗仙,尊杜甫为诗圣的理由。

代宗大历时期(766—779)的诗人,生活在一个遭受了极大破坏以至物质精神都贫乏的社会里。这一时期,钱起、李端、韦应物、司空曙、卢纶、戴叔伦、李益等的作品,着力于时序的迁流、节物的变化、人事的升沉离合等方面的描绘。其中,韦应物之澄澹、李益之悲慨,尤为后人所称赏。宪宗元和时期(806—820),一度中衰的诗坛重又兴盛。此时期有两个源出于杜甫的诗派:一派以白居易为首,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为代表,对杜甫的继承侧重于敢于正视现实、抨击黑暗,并努力使自己的语言更通俗流畅、生动感人。另一派以韩愈为首,孟郊、贾岛、卢仝、李贺等为代表,继承了杜甫在艺术上刻意求新、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多写险怪、幽僻、苦涩、冷艳,且以散文句法入诗。文宗到宣宗(827—858)的三十余年里,最为活跃的诗人是杜牧和李商隐。杜牧出于杜、韩。他将清新峻拔熔为一炉,表达诗中较为丰富的政治抱负和激情。李商隐长于七律。他以精心的结构、瑰丽的语言、沉郁的风格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宗国之哀。懿宗即位至唐亡(860—006),诗人不少,成就不大。到了北宋,五七言古今体诗才又以一种新的面貌出现。

唐代为我国诗之盛世,唐人以种种因缘,在诗坛上留下空蓟的伟绩,宋人欲求树立,不得不自出机杼,变唐人之所已能,而发唐人之所未尽。宋代诗坛流派纷呈,风格迥异,有颇近唐音的,也有别具面目的。最称大家的是苏轼、黄庭坚和陆游,其次则是梅尧臣、王安石、陈师道、陈与义、范成大、杨万里诸家。苏轼始学刘禹锡,晚学李白,黄庭坚宗杜甫。宋诗之有苏黄,犹唐诗之有李杜。

诗本以言情,情不能直达,寄于景物,情景交融,故有境界,似空而实,似疏而密,优柔善入,这正是唐人之所长。唐诗以情景为主,即叙事说理,亦寓于情景之中,出以唱叹含蓄。宋人则略唐人之所详,详唐人之所略,将唐人以为不能入诗或不宜入诗之材料皆写入诗中,务求充实密粟。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就技巧论,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不过,宋诗内容虽增扩,然情味却不及唐诗之醇厚;虽尽事理之精微,而乏兴象之华妙。因此,唐诗与宋诗各具特色,宋诗非能胜于唐诗,仅异于唐诗而已。当然,唐诗之中也有下开宋派者,宋诗之中也有酷肖唐人者。由于时代的不同,唐诗和宋诗确有风格的差异。大体说来,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繁丽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澄澈瘦劲,实则各有千秋。

《唐宋诗鉴赏辞典》正是我们在学习、借鉴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博采众长,网罗唐宋名家各种流派杰作四百多首,精华毕呈。本书编撰体例安排除原诗外,特有诗人简介、注释、鉴赏及插图。“诗人简介”力求言简意赅;“注释”疏通诗义,求其简洁准确;“鉴赏”文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优美精当,有助于读友掌握原诗的美学内涵,陶冶性情;适量的“插图”则以视觉形象与诗境交相辉映,触发读友的通感。另外,我们还汇编了精当实用的附录。其中“诗体诗律词语简释”能为读友提供一条了解中国诗歌体律常识的捷径,而“名句索引”则能让读友在最短时间内乌瞰唐宋诗之千古绝唱,可谓事半功倍。愿我们精心编撰的这部《唐宋诗鉴赏辞典》,能帮助读者朋友们更好地欣赏唐宋诗名篇佳作,领略唐宋诗的隽永神韵。

编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唐宋诗鉴赏辞典(图文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傅德岷//卢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081449
开本 16开
页数 461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819
出版时间 2011-04-01
首版时间 2011-04-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22-61
丛书名
印张 29.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40
170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1: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