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维瓦尔第的歌手(露克蕾霞日记1720年)/日记背后的历史
内容
编辑推荐

《维瓦尔第的歌手(露克蕾霞日记1720年)》由克里斯蒂娜·费雷-弗勒里著,讲述了:修道院的孤女露克蕾霞从小喜欢唱歌,却被嘲笑嗓音太难听。直到被天才作曲家维瓦尔发现,他认为露克蕾霞是难得的人才并不遗余力地训练露克蕾霞唱歌。因为发现自己最好的朋友、合唱队中最有天赋的姑娘波拉被人威胁,为发现真相,她陷入了更大的威胁中……一个勇敢少女为求真相的惊险历程。

内容推荐

《维瓦尔第的歌手(露克蕾霞日记1720年)》由克里斯蒂娜·费雷-弗勒里著,讲述了:天才作曲家维瓦尔第是位严厉的神父,也是唱诗班的教师。皮艾塔修道院的孤女露克蕾霞见证了维瓦尔第的音乐天才和传奇,也知道了音乐圈中不可告人的秘密。而现在,为了破坏维瓦尔第的演出,她最好的朋友、合唱队中最有天赋的姑娘波拉被人陷害,露克蕾霞为保护自己的朋友,也身不由己地陷入一场阴谋……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1720年8月28日

我恨天底下所有的神父和长着红头发的人!神父让我的童年备受折磨、不堪忍受,而红头发则因太过惹眼而让人生厌。在收留我的机构里,我是一名好学生,但我讨厌一切惹眼的东西。即使到了现在,我们合唱队的老师红发神父,他的出现也未能使我摆脱这种偏见。有一次,红发神父带领我们参加为威尼斯上流社会举办的音乐会。在一场演出中,他狂躁不安,口水四溅,时而张牙舞爪,时而跺脚,时而乱揉衣领。在排练期间,他在我们身边转来转去,就像一只随时准备扑向猎物的老鹰。他嘴里哼着主旋律,头也跟着轻轻摆动,好像摇摆在暴风骤雨中的一棵树。当我们的演出令他满意时,他便谢天谢地,目光虔诚地转向大厅里那开裂的天花板;但倘若我们出现一丁点儿的跑调,他便大发雷霆,将自己的护袖扯下来撕个粉碎。

多么可笑的小矮子啊,这个红发神父!对了,还没有人叫过他的真名呢。对大家来说,尊敬的维瓦尔第①神父现在是、并且将来也是红发神父。在整个城邦里,我们看到他到处奔波的身影:_会儿跑去央求王公贵族准许自己为他们题词,一会儿盘算着凭借自己一举成名的作品为他的剧院谋利。他斤斤计较,善于讨价还价,真是个名副其实的企业家。他因此会一直留在威尼斯给我们上课吗?才不呢,他还去曼托瓦,去罗马。他的经常缺席引起了皮耶塔医院主管的不满。皮耶塔医院是一家孤儿救助疗养院,也负责这些儿童的教育工作。最近,他们不得不重新找一位小提琴老师来填补红发神父的空缺……对此,红发神父是这样回答的:人们交给他安抚孤儿的工作是不够的,他必须到别处再找些别的事来做。

确实,维瓦尔第神父不仅是一位老师,他还是一名小提琴家,一名作曲家。他在我们中间物色会演奏乐器的人以及他所需要的歌喉——天使般的或是迷人的那种——去参加音乐演奏会或歌剧的演出。他近来发现的天籁歌喉从此便成为众人阿谀奉承的对象,这位新秀前不久还和我们住在一起呢。

她就是波拉。

波拉的嗓音纯正无比,她那铜铃般的笑声给那些最阴郁的日子带来了快乐。波拉如阳光般灿烂,她活力四射,朝气蓬勃,热情洋溢。

她是我的朋友,我的姐妹。

神父把她从我身边夺走了,使她离开了我们。

我恨他。他的灵魂如罪孽一般丑恶。可是,他的音乐怎么会如此之美呢?

8月31日

我叫露克蕾霞·卡利基奥。我写的是“我叫”而不是“人们叫我”,因为只有我一人知道我爸爸的姓氏而小伙伴们都不知道。我爸爸是奥利欧街区圣乔瓦尼教区的一名修鞋匠,我妈妈在生我时就去世了。由于无法独自料理家务,爸爸很快又娶了一个老婆,她不但要抚养我,还要操持家里的一切。后妈卡特琳娜人不算坏:和身边的小伙伴一样,有时我会挨顿巴掌,有时我也会得到爱抚。我喊她“妈妈”,同我那有着火暴脾气、常让我胆战心惊的老爸相比,我更喜欢她。她是一名绣花女,在家里做活,时而忙着在薄薄的细布上用金线或银线做刺绣,时而打扫屋子,时而用深口锅做一锅玉米粥,煲一锅豌豆火腿汤;过节的时候,她会做一锅豌豆米饭。

卡特琳娜天生好性情,整天都哼着小曲。我正是听着她来回重复的小调才对音乐产生了兴趣。当她唱时,我会不自觉地跟她一起唱,当然整个音调要比她低一阶。我那亲爱的后妈会对此笑笑,但有一天我们的一个女邻居这样取笑我道:“一个女孩儿竟有船夫的嗓门儿,真难听啊。闭上你的嘴吧,小丫头,你把我们的耳朵都要吵炸了!”P1-5

序言

老少成宜,多多益善

——读《日记筲后的历史》丛书有威

钱理群

这是一套“童书”;但在我的感觉里,这又不止是童书,因为我这七十多岁的老爷爷就读得津津有味,不亦乐乎。这两天我在读“丛书”中的两本《王室的逃亡》和《米内迈斯,法老的探险家》时,就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奇异感觉。作品所写的法国大革命,是我在中学、大学读书时就知道的,埃及的法老也是早有耳闻;但这一次阅读却由抽象空洞的“知识”变成了似乎是亲历的具体“感受”:我仿佛和法国的外省女孩露易丝一起挤在巴黎小酒店里,听那些平日谁也不注意的老爹、小伙、姑娘慷慨激昂地议论国事,“眼里闪着奇怪的光芒”,举杯高喊:“现在的国王不能再随心所欲地把人关进大牢里去了,这个时代结束了!”齐声狂歌:“啊,一切都会好的,会好的。会好的……”我的心都要跳出来了!我又突然置身于3500年前的神奇的“彭特之地”,和出身平民的法老的伴侣、十岁男孩米内迈斯一块儿,突然遭遇珍禽怪兽,紧张得屏住了呼吸……这样的似真似假的生命体验实在太棒了!本来,自由穿越时间隧道,和远古、异域的人神交,这是人的天然本性,是不受年龄限制的;这套童书充分满足了人性的这一精神欲求,就做到了老少咸宜。在我看来,这就是其魅力所在。

而且它还提供了一种阅读方式:建议家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自己先读书,读出意思、味道,再和孩子一起阅读,交流。这样的两代人、三代人的“共读”,不仅是引导孩子读书的最佳途径,而且还营造了全家人围绕书进行心灵对话的最好环境和氛围。这样的共读,长期坚持下来,成为习惯,变成家庭生活方式,就自然形成了“精神家园”。这对孩子的健全成长,以至家长自身的精神健康,家庭的和睦,都是至关重要的。——这或许是出版这一套及其他类似的童书的更深层次的意义所在。

我也就由此想到了与童书的写作、翻译和出版相关的一些问题。

所谓“童书”,顾名思义,就是给儿童阅读的书。这里,就有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认识“儿童”,二是我们需要怎样的“童书”。

首先要自问:我们真的懂得儿童了吗?这是近一百年前“五四”那一代人鲁迅、周作人他们就提出过的问题。他们批评成年人不是把孩子看成是“缩小的成人”(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就是视之为“小猫、小狗”,不承认“儿童在生理上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儿童期的十几年的生活,一面固然是成人生活的预备,但一面也自有独立的意义和价值”(周作人:《儿童的文学》)。

正因为不认识、不承认儿童作为“完全的个人”的生理、心理上的“独立性”,我们在儿童教育,包括童书的编写上,就经常犯两个错误:一是把成年人的思想、阅读习惯强加于儿童,完全不顾他们的精神需求与接受能力,进行成年人的说教;二是无视儿童精神需求的丰富性与向上性,低估儿童的智力水平,一味“装小”,卖弄“幼稚”。这样的或拔高,或矮化,都会倒了孩子阅读的胃口,这就是许多孩子不爱上学,不喜欢读所谓“童书”的重要原因:在孩子们看来,这都是“大人们的童书”,与他们无关,是自己不需要、无兴趣的。

那么,我们是不是又可以“一切以儿童的兴趣”为转移呢?这里,也有两个问题。一是把儿童的兴趣看得过分狭窄,在一些老师和童书的作者、出版者眼里,儿童就是喜欢童话,魔幻小说,把童书限制在几种文类、有数题材上,结果是作茧自缚。其二,我们不能把对儿童独立性的尊重简单地变成“儿童中心主义”,而忽视了成年人的“引导”作用,放弃“教育”的责任——当然,这样的教育和引导,又必须从儿童自身的特点出发,尊重与发挥儿童的自主性。就以这一套讲述历史文化的丛书《日记背后的历史》而言,尽管如前所说,它从根本上是符合人性本身的精神需求的,但这样的需求,在儿童那里,却未必是自发的兴趣,而必须有引导。历史教育应该是孩子们的素质教育不可缺失的部分,我们需要这样的让孩子走近历史、开阔视野的人文历史知识方面的读物。而这套书编写的最大特点,是通过一个个少年的日记让小读者亲历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后,引导小读者进入历史名人的生活——如《王室的逃亡》里的法国大革命和路易十六国王、王后;《米内迈斯:法老的探险家》里的彭特之地的探险和国王图特摩斯,连小主人翁米内迈斯也是实有的历史人物。每本书讲述的都是“日记背后的历史”,日记和故事是虚构的,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史实细节却是真实的,这样的文学与历史的结合,故事真实感与历史真实性的结合,是极有创造性的。它巧妙地将引导孩子进入历史的教育目的与孩子的兴趣、可接受性结合起来,儿童读者自会通过这样的讲述世界历史的文学故事,从小就获得一种历史感和世界视野,这就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定了一个坚实、阔大的基础,在全球化的时代,这是一个人的不可或缺的精神素质,其意义与影响是深远的。我们如果因为这样的教育似乎与应试无关,而加以忽略。那将是短见的。

这又涉及一个问题:我们需要怎样的童书?前不久读到儿童文学评论家刘绪源先生的一篇文章,他提出要将“商业童书”与“儿童文学中的顶尖艺术品”作一个区分(《中国童书真的“大胜”了吗?》,载2013年12月13日《文汇读书周报》),这是有道理的。或许还有一种“应试童书”。这里不准备对这三类童书作价值评价,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国当下社会与教育体制下,它们都有存在的必要,也就是说,如同整个社会文化应该是多元的,童书同样应该是多元的,以满足儿童与社会的多样需求。但我想要强调的是,鉴于许多人都把应试童书和商业童书看作是童书的全部,今天提出艺术品童书的意义,为其呼吁与鼓吹,是必要与及时的。这背后是有一个理念的:一切要着眼于孩子一生的长远、全面、健康的发展。

因此,我要说,《日记背后的历史》这样的历史文化丛书,多多益善!

2013年2月15——16日

书评(媒体评论)

本来,自由穿越时间隧道,和远古、异域的人神交,这是人的天然本性,是不受年龄限制的;这套童书充分满足了人性的这一精神欲求,就做到了老少成宜。

——钱理群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维瓦尔第的歌手(露克蕾霞日记1720年)/日记背后的历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克里斯蒂娜·费雷-弗勒里
译者 郝宇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116393
开本 32开
页数 1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0
出版时间 2016-06-01
首版时间 2016-06-01
印刷时间 201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小学生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02
CIP核字 2016095773
中图分类号 I565.84
丛书名
印张 5.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96
13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01-2016-3678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4:2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