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现代机械设计手册
内容
内容推荐
《现代机械设计手册》第二版是顺应“中国制造2025”智能装备设计新要求、技术优选、数据可靠的一部现代化的机械设计大型工具书,涵盖现代机械零部件及传动设计、智能装备及控制设计、现代机械设计方法三部分内容。第二版重点加强机械智能化产品设计(3D打印、智能零部件、节能元器件)、智能装备(机器人及智能化装备)控制及系统设计、现代设计方法及应用等内容。
《现代机械设计手册》共6卷,其中卷包括机械设计基础资料,零件结构设计,机械制图和几何精度设计,机械工程材料,连接件与紧固件;第2卷包括轴和联轴器,滚动轴承,滑动轴承,机架、箱体及导轨,弹簧,机构,机械零部件设计忌,带传动、链传动;第3卷包括齿轮传动,减速器、变速器,离合器、制动器,润滑,密封;第4卷包括液力传动,液压传动与控制,气压传动与控制;第5卷包括智能装备系统设计,工业机器人系统设计,传感器,控制元器件和控制单元,电动机;第6卷包括机械振动与噪声,疲劳强度设计,可靠性设计,优化设计,逆向设计,数字化设计,人机工程与产品造型设计,创新设计,绿色设计。
新版手册从新时代机械设计人员的实际需求出发,追求现代感,兼顾实用性、通用性、准确性,涵盖了各种常规和通用的机械设计技术资料,贯彻了近期新的国家和行业标准,推荐了靠前外优选、智能、节能、通用的产品,体现了便查易用的编写风格。
《现代机械设计手册》可作为机械装备研发、设计技术人员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目录
第22篇 智能装备系统设计
章智能装备系统设计基础知识
1.1智能装备系统的定义、特点和发展趋势22-3
1.2智能装备系统基本构成要素22-5
1.2.1系统构成22-5
1.2.2技术构成22-6
1.2.3系统分类及特征22-8
1.3智能装备系统产品的设计方法22-9
1.3.1智能装备系统主要的分析方法22-9
1.3.1.1系统的解耦与耦合22-9
1.3.1.2系统设计公理22-10
1.3.1.3单元化设计原理22-12
1.3.1.4智能装备系统的结构层次22-13
1.3.1.5智能装备系统的基本分析22-16
1.3.2模块化设计方法22-19
1.3.3柔性化设计方法22-19
1.3.4取代设计方法22-19
1.3.5融合设计方法22-20
1.3.6优化设计方法22-20
1.3.7人-机-环境系统设计方法22-20
1.3.8可靠性设计方法22-21
1.3.9系统安全性设计方法22-24
1.4智能装备系统总体设计22-25
1.4.1智能装备产品的需求分析22-25
1.4.2智能装备系统设计技术参数与技术指标制定方法22-25
1.4.3智能装备系统原理方案设计22-26
1.4.3.1系统的原理方案分析22-26
1.4.3.2基本功能单元的原理方案分析22-26
1.4.3.3系统的功能结构图设计方法22-27
1.4.4智能装备系统结构方案设计22-28
1.4.4.1系统结构方案设计的程序22-28
1.4.4.2系统结构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22-29
1.4.5智能装备系统总体布局设计22-29
1.4.6总体准确度分析与设计22-29
1.5智能装备系统设计流程22-30
第2章传感检测系统设计
2.1传感检测系统22-33
2.1.1传感检测系统的概念与特点22-33
2.1.2传感检测系统的结构与组成22-33
2.1.2.1非电量的特征22-33
2.1.2.2传感检测系统的结构22-34
2.1.2.3传感检测系统的硬件组成22-36
2.1.2.4传感检测系统的软件组成22-36
2.1.3传感器信号的处理22-37
2.1.4信号传输22-37
2.2传感器及其应用22-38
2.2.1传感器的组成与分类22-38
2.2.2传感器的主要性能指标22-38
2.2.3各种用途的常用传感器22-39
2.2.4基于各种工作原理的常用传感器22-43
2.2.4.1电阻式传感器22-43
2.2.4.2电容式传感器22-48
2.2.4.3电感传感器22-51
2.2.4.4压电传感器22-58
2.2.4.5磁电传感器22-63
2.2.4.6磁致伸缩传感器22-65
2.2.4.7热电式传感器22-71
2.2.4.8霍尔式传感器22-77
2.2.4.9光纤传感器22-80
2.2.4.10光电传感器22-85
2.2.4.11红外线传感器22-91
2.2.4.12激光式传感器22-92
2.2.4.13数字式传感器22-97
2.2.4.14气敏传感器22-101
2.2.5智能传感器22-114
2.2.6微传感器22-117
2.2.6.1定义特点及分类22-117
2.2.6.2机械量微传感器22-117
2.2.6.3基于MEMS技术的气体微传感器22-120
2.2.7传感器的选用22-120
2.2.8多传感器信息融合22-122
2.3模拟信号检测系统设计22-124
2.3.1模拟信号检测系统的组成22-124
2.3.2基本转换电路22-125
2.3.3信号放大电路22-127
2.3.4信号调制与解调22-130
2.3.5滤波电路22-131
2.3.6电平转换电路22-133
2.3.7采样-保持电路22-133
2.3.8运算电路22-133
2.3.9A/D转换电路22-136
2.3.10数字信号的预处理22-137
2.3.11抗干扰设计22-142
2.4数字信号检测系统设计22-144
2.4.1数字信号检测系统的组成22-144
2.4.2编码器及光栅信号的电子细分方法22-145
2.5现代传感检测技术的新发展22-150
2.6典型传感系统设计应用实例和检测装置22-152
2.6.1CX300型数控车铣加工中心传感检测系统设计实例22-152
2.6.2飞锯检测系统设计实例22-153
2.6.3新风节能系统设计实例22-156
第3章伺服系统设计
3.1伺服系统22-159
3.2伺服系统的基本要求和设计方法22-159
3.2.1伺服系统的基本要求22-159
3.2.2伺服系统的设计步骤22-160
3.3伺服系统执行元件及其控制22-160
3.3.1执行元件种类和特点22-160
3.3.2电气执行元件22-161
3.3.2.1直流伺服电机及其驱动22-161
3.3.2.2交流伺服电机及其驱动22-163
3.3.2.3松下MINAS A5伺服电机22-165
3.3.2.4步进电机及其驱动22-170
3.3.3液压执行机构22-176
3.3.4气动执行装置22-176
3.3.5新型执行装置22-177
3.3.6电液伺服阀22-177
3.3.7电液比例阀22-178
3.3.8电液数字阀22-178
3.4执行电机的选择及设计22-179
3.4.1交流电动机调速方式22-179
3.4.2交流变频调速器22-180
3.5开环控制伺服系统及其设计22-181
3.6闭环伺服系统设计22-182
3.7数字伺服系统的设计22-183
第4章机械系统设计
4.1智能装备机械系统的基本要求和组成22-185
4.2机械传动机构设计22-186
4.2.1机械传动机构的分类及选用22-186
4.2.1.1智能装备系统对机械传动的要求22-186
4.2.1.2机械传动机构的分类22-187
4.2.1.3机械传动机构的选用22-188
4.2.1.4机械传动系统方案的选择22-188
4.2.2传动因素分析22-189
4.2.3 丝杠螺母机构传动设计22-191
4.2.3.1滚珠丝杠副基本结构22-191
4.2.3.2滚珠丝杠副的主要尺寸和精度等级22-201
4.2.3.3滚珠丝杠副的选择设计计算22-205
4.2.3.4滚珠螺母安装连接尺寸22-210
4.2.3.5静压丝杠螺母副22-217
4.2.4其他传动机构22-219
4.2.4.1齿轮传动22-219
4.2.4.2挠性传动22-224
4.2.4.3间歇传动22-225
4.3机械导向机构设计22-227
4.4机械执行机构设计22-232
4.4.1执行机构分析22-232
4.4.1.1主要性能指标22-232
4.4.1.2系统的品质22-235
4.4.1.3能量转换接口22-238
4.4.2微动机构22-240
4.4.3误差补偿机构22-244
4.4.4定位机构22-246
4.4.5设计实例22-247
4.4.5.1数控机床动力卡盘与回转刀架22-247
4.4.5.2工业机器人末端执行器22-250
4.5支撑系统和机架设计22-252
4.5.1轴系设计的基本要求及类型22-252
4.5.2机架的基本要求及结构设计要点22-254
第5章微机控制系统设计
5.1微机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分类22-258
5.1.1微机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22-258
5.1.1.1微机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22-258
5.1.1.2微机控制系统的软件组成22-259
5.1.2微机控制系统的分类22-259
5.2微机控制系统设计的方法和步骤22-260
5.2.1模拟化设计方法和步骤22-260
5.2.1.1模拟化设计思想22-260
5.2.1.2香农采样定理22-260
5.2.1.3模拟化设计步骤22-261
5.2.1.4数字PID控制系统设计22-262
5.2.2离散化设计方法和步骤22-265
5.3微机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2-265
5.3.1差分方程22-265
5.3.1.1差分的概念和差分方程22-265
5.3.1.2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22-266
5.3.2Z传递函数22-266
5.3.2.1基本概念22-266
5.3.2.2开环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22-266
5.4微机控制系统分析22-268
5.4.1线性离散系统的时域响应分析22-268
5.4.2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分析22-269
5.4.2.1Z平面内的稳定条件22-269
5.4.2.2S平面与Z平面之间的映射关系22-269
5.4.2.3稳定判据22-270
5.4.3离散系统的稳态误差22-270
5.4.4离散系统的暂态性能22-271
5.4.4.1闭环极点与暂态分量的关系22-271
5.4.4.2离散系统暂态性能的估算22-272
5.4.5离散系统的根轨迹分析法22-273
5.4.5.1Z平面上的根轨迹22-273
5.4.5.2用根轨迹法分析离散系统22-275
5.4.6离散系统的频率法22-275
5.5典型微机控制系统及设计应用实例22-276
5.5.1基于工业控制计算机的微机控制系统22-276
5.5.1.1系统结构和特点22-276
5.5.1.2工控组态软件22-276
5.5.2基于单片机的微机控制系统22-276
5.5.3基于可编程控制器的微机控制系统22-276
第6章接口设计
6.1接口设计基本方法和接口芯片22-278
6.1.1接口设计与分析的基本方法22-278
6.1.2常用的接口芯片22-278
6.2人机接口电路设计22-278
6.2.1人机接口电路类型与特点22-278
6.2.2输入接口电路设计22-279
6.2.3输出接口电路设计22-280
6.3机电接口电路设计22-290
6.3.1机电接口电路类型与特点22-290
6.3.2信号采集通道接口中的A/D转换接口电路设计22-290
6.3.3控制量输出通道中的D/A转换接口电路设计22-292
6.3.4控制量输出通道中的功率接口电路设计22-294
6.3.4.1PWM整流电路22-294
6.3.4.2光耦合器驱动接口设计22-296
6.3.4.3继电器22-298
6.3.5被控量反馈通道中的接口电路设计22-301
6.3.5.1速度反馈接口22-301
6.3.5.2位移反馈接口22-301
第7章设计实例
7.1数控机床的改造22-304
7.1.1数控车床的改造22-304
7.1.1.1数控车床的改造方案组成框图22-304
7.1.1.2机械结构改造设计方案22-304
7.1.1.3数控车床计算机控制系统改造硬件设计22-307
7.1.1.4数控车床计算机控制系统改造软件设计22-312
7.1.2大型数控落地镗铣床的系统改造实例22-312
7.2工业机器人系统设计实例22-314
7.2.1工业机器人的组成与分类22-314
7.2.2SCARA型装配机器人系统设计22-314
7.2.3BJDP-1型机器人设计22-319
7.2.4缆索并联机器人设计22-323
7.3无人搬运车(AGV)系统设计22-327
7.3.1无人搬运车系统(AGVS)22-327
7.3.2无人搬运车的工作原理和结构22-330
7.3.2.1无人搬运车的引导方式22-330
7.3.2.2无人搬运车的结构22-331
7.3.3典型的无人搬运车22-333
7.3.3.1瑞典AGV电子有限公司的产品22-333
7.3.3.2美国AGV产品有限公司的产品22-335
7.3.3.3中国新松AGV产品22-338
7.4信函连续作业自动处理系统设计22-343
7.4.1信函自动处理流水线22-344
7.4.1.1信函自动处理流水线的组成22-344
7.4.1.2信函自动处理的前提条件22-345
7.4.2信函分类机22-345
7.4.3缓冲储存器22-347
7.4.4理信盖销机22-349
7.4.5信函分拣机22-352
7.4.5.1信函分拣的同步入格控制22-352
7.4.5.2条形码及光学条码自动识别22-352
7.4.5.3光学文字自动识别22-355
参考文献22-360
第23篇 工业机器人系统设计
章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
1.1工业机器人定义23-3
1.2工业机器人组成23-3
1.2.1操作机23-3
1.2.2控制器23-6
1.2.3示教器23-8
1.2.4驱动系统23-8
1.2.5传感器23-10
1.3视觉技术23-10
1.4工业机器人主要性能参数23-11
1.5工业机器人基本术语23-13
1.5.1有关机械结构和性能的术语23-13
1.5.2有关控制和安全的术语23-14
1.6工业机器人分类23-15
1.6.1按结构特征划分23-15
1.6.2按控制方式划分23-16
1.6.3按驱动方式划分23-17
1.6.4按应用领域划分23-17
1.7工业机器人应用和发展趋势23-19
第2章机器人运动学与动力学
2.1数理基础23-22
2.1.1位置描述23-22
2.1.2方位描述23-22
2.1.3位姿描述23-23
2.2坐标变换23-23
2.2.1平移坐标变换23-23
2.2.2旋转坐标变换23-23
2.3齐次坐标变换23-24
2.3.1齐次变换23-24
2.3.2平移齐次坐标变换23-24
2.3.3旋转齐次坐标变换23-24
2.4物体的变换及逆变换23-25
2.4.1物体位置描述23-25
2.4.2齐次变换的逆变换23-25
2.4.3变换方程初步23-26
2.5通用旋转变换23-26
2.5.1通用旋转变换公式23-26
2.5.2等效转角与转轴23-27
2.6机器人运动学23-28
2.6.1机器人运动方程的表示23-28
2.6.1.1运动姿态和方向角23-28
2.6.1.2运动位置和坐标23-30
2.6.1.3连杆变换矩阵及其乘积23-31
2.6.2机械手运动方程的求解23-32
2.6.2.1欧拉变换解23-32
2.6.2.2滚、仰、偏变换解23-34
2.6.2.3球面变换解23-34
2.7机器人动力学23-35
2.7.1刚体动力学23-35
2.7.1.1刚体的动能与位能23-35
2.7.1.2动力学方程的两种求法23-36
2.7.2机械手动力学方程23-39
2.7.2.1速度的计算23-39
2.7.2.2动能和位能的计算23-40
2.7.2.3动力学方程的推导23-42
第3章工业机器人本体
3.1概述23-44
3.1.1工业机器人的本体结构23-44
3.1.2工业机器人本体的发展趋势23-45
3.2工业机器人自由度与坐标形式23-46
3.2.1工业机器人的自由度23-46
3.2.2工业机器人本体的运动副23-46
3.2.3工业机器人运动坐标形式23-48
3.2.4工业机器人的主要构型23-48
3.3工业机器人工作空间与结构尺寸23-50
3.3.1机器人工作空间23-50
3.3.2确定工作空间的几何法23-51
3.3.3工作空间与机器人结构尺寸的关系23-51
3.4机器人结构优化23-51
3.4.1结构优化的目的23-51
3.4.2位置结构的优化设计23-51
3.4.3要求使工作空间最小的优化设计23-52
3.4.4要求使工作空间优选的优化设计23-52
3.5机器人整机设计原则和方法23-52
3.5.1机器人整机设计原则23-52
3.5.2机器人本体设计步骤23-53
3.6机器人的机械结构23-54
3.6.1腰部结构23-54
3.6.2臂部结构23-55
3.6.3腕部结构23-57
3.6.4末端执行器结构23-58
3.6.5工业机器人的运动传动机构23-58
3.6.6工业机器人的移动机构23-63
3.6.7SCARA23-65
3.6.8并联机器人23-66
3.6.9AGV23-67
3.7刚度、强度计算及误差分配23-69
3.7.1机器人刚度计算23-69
3.7.2机器人本体强度计算23-69
3.7.3机器人本体连杆参数误差分配23-69
第4章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
4.1概述23-70
4.1.1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特点23-70
4.1.2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23-70
4.1.3工业机器人的控制方式23-71
4.1.4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达到的功能23-71
4.1.5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特点23-71
4.2工业机器人先进控制技术和方法23-71
4.2.1自适应控制23-72
4.2.2滑模变结构控制23-72
4.2.3鲁棒控制23-72
4.2.4智能控制23-72
4.3机器人控制系统分类23-73
4.3.1集中式控制系统CCS23-73
4.3.2分布式控制系统DCS23-73
4.4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23-74
4.4.1控制系统结构23-74
4.4.2下位机控制系统的设计23-75
4.4.3示教盒从机的设计23-76
4.5机器人典型控制方法23-76
4.5.1机器人PID控制23-76
4.5.1.1机器人独立PD控制23-76
4.5.1.2基于重力补偿的机器人PD控制23-77
4.5.1.3机器人鲁棒自适应PD控制23-77
4.5.2滑模控制23-78
4.5.2.1工作原理23-79
4.5.2.2滑模控制设计流程23-79
4.5.2.3机械手滑模鲁棒控制23-80
4.5.2.4基于计算力矩法的滑模控制23-81
4.5.2.5基于输入输出稳定性理论的滑模控制23-82
4.5.3自适应控制23-83
4.5.3.1自适应控制系统23-83
4.5.3.2自适应控制系统类型23-83
4.5.3.3自适应机器人23-84
4.5.3.4自适应控制常用的控制器23-84
4.5.4模糊控制23-86
4.5.4.1基本原理23-86
4.5.4.2模糊控制规则生成23-87
4.5.4.3规则形式23-87
4.5.4.4Fuzzy-PID复合控制23-87
4.5.5机器人顺应控制23-88
4.5.5.1概述23-88
4.5.5.2被动式顺应控制23-88
4.5.5.3主动式顺应控制23-89
4.5.6位置和力控制23-89
4.5.6.1位置控制23-89
4.5.6.2力控制23-89
4.5.6.3位置和力的混合控制23-92
4.5.6.4R-C控制器23-92
4.5.6.5改进的R-C力和位置混合控制23-93
4.6控制系统硬件构成23-94
4.6.1机器人控制系统硬件组成23-94
4.6.2机器人控制系统结构23-94
4.6.3机器人控制器23-96
4.7控制系统软件构成23-97
4.7.1程序数据建立23-97
4.7.1.1初识程序数据23-97
4.7.1.2程序数据的类型与分类23-97
4.7.1.3关键的程序数据23-98
4.7.2RAPID程序创建23-98
4.7.2.1程序模块与例行程序23-98
4.7.2.2RAPID 控制指令23-98
4.8机器人常用编程语言23-99
第5章工业机器人驱动系统
5.1概述23-100
5.2机器人驱动系统特点23-100
5.2.1基本驱动系统的特点23-100
5.2.2电液伺服驱动系统的特点23-100
5.3电动驱动系统23-100
5.3.1同步式交流伺服电动机及驱动器23-101
5.3.1.1交流伺服电动机分类和特点23-102
5.3.1.2交流同步伺服电动机23-104
5.3.1.3应用举例:工业机器人伺服电动机行业测试解决方案——MPT100023-104
5.3.2步进电动机及驱动器23-105
5.3.2.1概述23-105
5.3.2.2驱动方式23-107
5.3.2.3步进电动机驱动板说明23-108
5.3.2.4步进电动机及步进驱动器配套选型23-109
5.3.3直流伺服电动机及驱动器23-109
5.3.3.1直流伺服电动机的特点23-110
5.3.3.2直流伺服电动机的工作原理23-110
5.3.3.3工作特性23-111
5.3.3.4直流伺服电动机调速原理23-112
5.3.3.5直流伺服电动机特点及应用范围23-115
5.3.4直接驱动电动机23-115
5.3.4.1直线电动机工作原理23-116
5.3.4.2直线电动机的特点23-117
5.3.4.3直线电动机的分类23-118
5.3.4.4力矩电动机工作原理、特点及分类23-118
5.3.4.5直流驱动电动机应用实例23-119
5.4电液伺服驱动系统23-120
5.4.1系统组成23-121
5.4.2特点23-121
5.4.3工作原理23-121
5.4.4要求23-121
5.4.5设计步骤23-121
5.4.6液压系统及其在机器人驱动与控制中的应用23-122
5.5气动驱动系统23-122
5.5.1气动驱动系统构件23-122
5.5.2气动比例控制系统23-123
5.5.2.1气动比例控制系统组成23-123
5.5.2.2MPYE型伺服阀23-123
5.5.3控制原理23-124
5.5.4控制应用23-124
5.5.4.1张力控制23-124
5.5.4.2加压控制23-124
5.5.4.3位置和力控制23-124
5.5.5气动系统在机器人驱动与控制中的应用23-125
5.5.5.1气动系统在机器人中应用的优势23-125
5.5.5.2气动机器人的适合场合23-125
5.5.5.3气动机器人技术应用进展23-125
5.5.5.4气动机器人应用23-126
第6章工业机器人常用传感器
6.1概述23-128
6.1.1传感器定义及指标23-128
6.1.2机器人的感觉策略23-128
6.1.3机器人传感器的分类23-129
6.1.4传感器选用原则23-130
6.2内传感器23-131
6.2.1规定位置/角度的检测23-131
6.2.2位置和角度的检测23-132
6.2.3速度和角速度的检测23-135
6.2.4加速度和角加速度的测量23-136
6.2.5姿态角的检测23-138
6.3外传感器23-140
6.3.1视觉传感器23-140
6.3.2触觉传感器23-144
6.3.3力觉传感器23-147
6.3.4接近觉传感器23-150
6.3.5长距离传感器23-152
6.3.6听觉传感器23-154
6.3.7其他相关传感器23-155
第7章机器人视觉技术
7.1概述23-157
7.1.1应用背景23-157
7.1.2发展现状23-157
7.1.3视觉伺服关键技术问题23-158
7.2机器人视觉系统组成23-160
7.2.1机器人视觉系统的分类23-160
7.2.1.1视觉伺服系统的分类23-160
7.2.1.2全向视觉系统分类23-161
7.2.2机器人视觉伺服控制系统的组成23-162
7.2.3镜头和视觉传感器23-163
7.2.3.1针孔摄像机23-163
7.2.3.2高斯光学23-163
7.2.3.3远心镜头23-165
7.2.3.4视觉传感器23-166
7.3单目视觉23-168
7.3.1单目摄像机标定23-168
7.3.2单目视觉的位置测量23-169
7.3.3单目视觉定位方法23-170
7.3.3.1基于单帧图像的定位方法23-170
7.3.3.2基于双帧或多帧图像的定位23-171
7.4双目视觉23-171
7.4.1双目立体视觉原理23-171
7.4.2双目立体视觉的精度分析23-173
7.4.3双目立体视觉的系统结构23-174
7.4.3.1基于两个摄像机的双目系统结构23-175
7.4.3.2基于单个摄像机的双目系统结构23-175
7.4.4双目立体视觉中的极线几何23-176
7.4.5双目立体视觉中的对应点匹配23-177
7.4.5.1图像匹配的常用方法23-177
7.4.5.2已知极线几何的对应点匹配方法23-178
7.4.5.3未知极线几何的对应点匹配方法23-179
7.4.6双目视觉系统标定23-181
7.4.6.1双目立体视觉常规标定方法23-181
7.4.6.2基于标准长度的标定方法23-181
7.5机器人二维视觉信息处理23-182
7.5.1数字化处理23-182
7.5.1.1采样23-182
7.5.1.2量化23-182
7.5.2编码压缩23-183
7.5.2.1压缩的原理23-183
7.5.2.2编码分类23-183
7.5.3图像增强和复原23-183
7.5.3.1图像增强23-183
7.5.3.2图像复原23-187
7.5.4图像分割23-187
7.5.4.1阈值化23-187
7.5.4.2基于边缘的分割23-187
7.5.4.3基于区域的分割23-188
7.5.5形态学处理23-188
7.5.5.1二值形态学23-188
7.5.5.2灰度形态学23-189
7.5.6特征提取23-190
7.5.6.1特征的定义与分类23-190
7.5.6.2特征选取的准则23-191
7.5.6.3基本纹理特征23-191
7.5.7模式识别23-192
7.5.7.1模式与模式识别23-192
7.5.7.2统计模式识别23-193
7.5.7.3句法模式识别23-193
7.6机器人三维视觉信息处理23-195
7.6.1三维重建23-195
7.6.1.1被动式三维重建技术23-195
7.6.1.2主动式三维重建技术23-196
7.6.2基于深度传感器的三维重建流程23-198
7.6.2.1相关概念23-198
7.6.2.2具体流程23-200
7.7机器人视觉技术应用23-203
7.7.1消防机器人视觉感知技术23-203
7.7.2基于机器视觉的工业机器人分拣技术23-203
7.7.3苹果采摘机器人视觉感知技术23-205
第8章工业机器人典型应用
8.1焊接机器人23-207
8.1.1焊接机器人的分类及特点23-207
8.1.2焊接机器人的系统组成23-208
8.1.2.1点焊机器人23-208
8.1.2.2弧焊机器人23-209
8.1.2.3激光焊接机器人23-210
8.1.3焊接机器人的周边设备与布局23-210
8.1.3.1周边设备23-210
8.1.3.2工位布局23-212
8.1.4焊接机器人应用案例23-213
8.1.4.1点焊机器人应用案例23-213
8.1.4.2弧焊机器人应用案例23-213
8.1.4.3激光焊接机器人应用案例23-213
8.2搬运机器人23-213
8.2.1搬运机器人的分类及特点23-213
8.2.2搬运机器人的系统组成23-214
8.2.3搬运机器人的周边设备与工位布局23-214
8.2.3.1周边设备23-214
8.2.3.2工位布局23-215
8.2.4搬运机器人应用实例23-215
8.3码垛机器人23-215
8.3.1码垛机器人分类及特点23-215
8.3.2码垛机器人的系统组成23-215
8.3.3码垛机器人的周边设备和工位布局23-216
8.3.3.1周边设备23-216
8.3.3.2工位布局23-217
8.3.4码垛机器人应用实例23-218
8.4装配机器人23-218
8.4.1装配机器人分类及特点23-218
8.4.2装配机器人的系统组成23-219
8.4.3装配机器人的周边设备和工位布局23-220
8.4.3.1周边设备23-220
8.4.3.2工位布局23-220
8.4.4装配机器人应用实例23-220
8.5涂装机器人23-220
8.5.1涂装机器人分类及特点23-220
8.5.2涂装机器人的系统组成23-221
8.5.3涂装机器人的周边设备和工位布局23-221
8.5.3.1周边设备23-222
8.5.3.2工位布局23-222
8.5.4涂装机器人应用实例23-222
8.6打磨抛光机器人23-222
8.6.1打磨抛光机器人分类及特点23-222
8.6.2打磨抛光机器人的系统组成23-223
8.6.3打磨抛光机器人的周边设备和工位布局23-224
8.6.3.1周边设备23-224
8.6.3.2工位布局23-225
8.6.4打磨抛光机器人应用实例23-225
8.7协作机器人23-225
8.7.1协作机器人定义和特点23-226
8.7.2协作机器人的典型产品23-226
参考文献23-228
第24篇 传感器
章传感器的名词术语和评价指标
1.1传感器的通用术语24-3
1.1.1传感器一般分类术语24-3
1.1.2物理量传感器术语24-5
1.1.2.1力学量传感器24-5
1.1.2.2热学量传感器24-8
1.1.2.3其他物理量传感器24-9
1.2传感器命名法及代码24-10
1.2.1传感器命名方法24-10
1.2.1.1命名法的构成24-10
1.2.1.2命名法范例24-10
1.2.2传感器代号标记方法24-11
1.2.2.1传感器代号的构成及意义24-11
1.2.2.2传感器代号标记示例24-13
1.3传感器特性及相关术语24-16
1.4传感器主要静态性能指标计算方法24-22
1.4.1基本术语和静态性能指标的定义24-22
1.4.1.1基本术语24-22
1.4.1.2静态性能指标的定义24-23
1.4.2静态校准特性的建立24-25
1.4.2.1静态校准的一般要求24-25
1.4.2.2静态校准特性的计算24-25
1.4.2.3传感器等精度性的检验24-25
1.4.3量程(xFS)24-26
1.4.4满量程输出(YFS)24-26
1.4.5分辨力(Rx)24-26
1.4.6灵敏度(si)24-26
1.4.7回差(ξH)24-26
1.4.8重复性(ξR)24-26
1.4.8.1计算方法24-26
1.4.8.2包含因子的确定24-26
1.4.8.3样本标准偏差的计算24-27
1.4.8.4传感器样本标准偏差的选取24-27
1.4.9线性度(ξL)24-27
1.4.10符合度(ξC)24-28
1.4.10.1一般计算公式24-28
1.4.10.2不同参比曲线的符合度24-28
1.4.11漂移24-30
1.4.11.1零点输出漂移(D0)24-30
1.4.11.2满量程输出漂移(DFS)24-30
1.4.11.3热零点偏移(γ)24-30
1.4.11.4热满量程输出偏移(β)24-30
1.5传感器的动态特性24-30
1.5.1动态量测试技术的通用术语24-30
1.5.2传感器主要动态参数测定方法24-33
1.5.2.1主要特性参数24-33
1.5.2.2动态参数的测定24-34
1.6传感器主要技术指标和选择24-35
1.6.1传感器的主要技术指标24-35
1.6.2传感器选择24-36
第2章力参数测量传感器
2.1国家标准-力敏元器件术语与电阻应变计命名规则24-37
2.1.1力敏元器件分类术语24-37
2.1.2力敏元器件性能参数术语24-38
2.1.3力敏元器件结构术语24-40
2.1.4电阻应变计命名规则24-40
2.2电阻应变计24-41
2.2.1电阻应变计的工作原理24-41
2.2.2电阻应变计的基本结构与材料24-42
2.2.3电阻应变计的分类24-43
2.2.4电阻应变计的工作特性及选择24-45
2.2.4.1电阻应变计的工作特性24-45
2.2.4.2应变计的选用原则24-48
2.2.5电阻应变计的安装24-49
2.2.5.1常用黏结剂的种类与性能24-49
2.2.5.2电阻应变计的粘贴24-49
2.2.5.3电阻应变计的防护24-50
2.2.6常用电阻应变计产品24-50
2.3应力与应变测量24-57
2.3.1电阻应变测量系统24-57
2.3.1.1测量系统24-57
2.3.1.2电阻应变仪24-57
2.3.1.3电阻应变测量中的干扰及防护措施24-57
2.3.1.4电阻应变仪产品24-58
2.3.2电桥测量电路24-61
2.3.2.1直流电桥24-61
2.3.2.2交流电桥24-62
2.3.3应力应变测量举例24-62
2.3.3.1单向应力测量24-62
2.3.3.2平面应力状态下主应力的测量24-65
2.4拉压力传感器24-66
2.4.1拉压力传感器的形式与特点24-66
2.4.1.1电阻应变式测力装置24-66
2.4.1.2其他测力传感器24-69
2.4.2常用拉压力传感产品24-71
2.4.2.1荷重传感器24-71
2.4.2.2拉压力传感器24-71
2.4.3拉压力传感器设计及应用24-73
2.5扭矩传感器24-75
2.5.1扭矩测量原理24-75
2.5.2常用扭矩传感器产品24-78
第3章位移测量中的传感器
3.1位移传感器的分类和主要技术指标24-85
3.2小位移传感器24-86
3.2.1电阻式位移传感器24-86
3.2.1.1变阻式位移传感器(电位器式传感器)24-86
3.2.1.2应变式位移传感器24-86
3.2.2电感式位移传感器24-88
3.2.2.1可变磁阻式传感器24-88
3.2.2.2涡流式位移传感器24-90
3.2.2.3线性可变差动变压器(LVDT)式位移传感器24-90
3.2.3电容式位移传感器24-91
3.2.4霍尔式位移传感器24-92
3.2.5光纤式位移传感器24-95
3.3大位移传感器24-97
3.3.1感应同步器24-97
3.3.2光栅式传感器24-99
3.3.3激光位移传感器24-99
3.4编码器24-102
3.4.1编码器的分类24-102
3.4.2编码器的选用原则24-104
3.4.3编码器产品24-104
第4章振动测量中的传感器
4.1机械振动与机械测试名词术语24-107
4.1.1机械振动名词术语24-107
4.1.2测试技术名词术语24-110
4.2振动传感器的分类及其特点24-113
4.2.1常用的振动传感器24-113
4.2.2振动传感器直接测量参数的选择24-113
4.2.3描述惯性式传感器特性的规定24-113
4.3振动位移传感器24-115
4.3.1电涡流式振动位移传感器24-115
4.3.1.1电涡流式振动位移传感器的组成和安装24-115
4.3.1.2电涡流式振动位移传感器典型产品24-116
4.3.2光纤振动位移传感器24-117
4.3.2.1光纤振动位移传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24-117
4.3.2.2MTI系列光纤测量系统24-117
4.3.3电感式振动位移传感器24-118
4.4振动速度传感器24-119
4.4.1磁电式速度传感器24-119
4.4.1.1磁电式速度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24-119
4.4.1.2磁电式速度传感器的典型产品24-119
4.4.2激光多普勒速度传感器24-120
4.5振动加速度传感器24-122
4.5.1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24-122
4.5.1.1IEPE型压电加速度计24-123
4.5.1.2电荷型压电加速度计24-128
4.5.2电阻/压阻式加速度传感器24-131
4.5.3电容式加速度传感器24-132
4.5.4伺服式加速度传感器24-133
4.5.4.1伺服式加速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24-133
4.5.4.2伺服式加速度传感器典型产品24-133
4.5.5加速度计的选择和技术要求24-134
4.5.6加速度计的机械安装24-135
4.5.6.1加速度计的安装特性24-135
4.5.6.2基本安装共振频率的测定24-136
4.5.6.3具体的安装方式24-136
4.5.6.4接地绝缘和接地噪声24-137
4.6振动的激励设备24-137
4.6.1激振信号发生设备24-137
4.6.1.1激振信号的类型及其特点24-137
4.6.1.2激振信号发生器及功率放大器24-138
4.6.2力锤和激振器24-139
4.6.2.1力锤24-139
4.6.2.2激振器24-140
4.7振动与冲击传感器校准方法24-141
4.7.1振动与冲击传感器校准的相关国家标准24-141
4.7.2振动与冲击校准仪器24-141
4.7.2.1手持式振动校准仪24-141
4.7.2.2加速度校准传感器24-141
第5章过程控制中的传感器
5.1温度传感器24-144
5.1.1热学基本知识24-144
5.1.1.1温度和温标24-144
5.1.1.2温度测量方法24-144
5.1.1.3温度传感器的分类和主要性能比较24-144
5.1.2热电偶传感器24-144
5.1.2.1热电偶传感器的工作原理24-147
5.1.2.2热电偶产品24-150
5.1.3半导体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24-151
5.1.3.1半导体热敏电阻分类24-151
5.1.3.2半导体热敏电阻的基本参数24-151
5.1.3.3常用半导体热敏电阻产品24-152
5.1.4热电阻温度传感器24-152
5.1.4.1热电阻温度传感器的特点、材料和结构24-152
5.1.4.2常用热电阻温度传感器产品24-153
5.1.5热膨胀型温度传感器24-153
5.1.5.1热膨胀型温度传感器工作原理24-153
5.1.5.2双金属式温度传感器产品24-154
5.1.6示温涂料传感器24-154
5.1.6.1示温涂料传感器工作原理24-154
5.1.6.2示温涂料产品24-155
5.1.7红外测温仪与热像仪24-156
5.1.7.1红外测温仪产品24-159
5.1.7.2红外热像仪产品24-160
5.1.8高温计24-161
5.1.8.1高温计的工作原理24-161
5.1.8.2高温计产品24-163
5.1.9光纤温度传感器24-163
5.1.9.1光纤温度传感器分类与工作原理24-163
5.1.9.2光纤温度传感器产品24-164
5.2压力传感器24-165
5.2.1概述24-165
5.2.1.1压力的基本概念24-165
5.2.1.2压力仪器的分类24-165
5.2.2常用压力传感器的结构原理与工作特性24-166
5.2.2.1弹性式压力传感器24-166
5.2.2.2电测式压力传感器24-168
5.2.2.3常用压力传感器产品24-172
5.2.3测压传感器的标定24-172
5.2.3.1测压传感器的标定方法与结构原理24-172
5.2.3.2测压传感器标定设备产品24-173
5.3液体流量传感器24-174
5.3.1概述24-174
5.3.1.1流量的概念与单位24-174
5.3.1.2流量计的主要参数24-176
5.3.1.3流量计的分类24-177
5.3.1.4流量计的选择和性能比较24-177
5.3.2容积式流量计24-178
5.3.2.1椭圆齿轮流量计24-178
5.3.2.2腰轮转子流量计24-180
5.3.2.3齿轮流量计24-180
5.3.2.4其他类型的容积式流量计24-181
5.3.2.5容积式流量计产品24-182
5.3.3速度式流量计24-182
5.3.3.1涡轮流量计24-182
5.3.3.2超声波流量计24-185
5.3.3.3电磁流量计24-188
5.3.3.4涡街流量计24-192
5.3.4差压式流量计24-196
5.3.4.1差压式流量计的计算公式24-196
5.3.4.2差压式流量计分类24-196
5.3.4.3节流装置的结构与特点24-197
5.3.4.4差压式流量计产品24-201
5.3.5流体阻力式流量计24-202
5.3.5.1浮子流量计(转子流量计)24-202
5.3.5.2靶式流量计24-205
第6章柔性制造过程中的传感器
6.1用于工件尺寸及位置检测的传感器24-207
6.1.1光栅位移传感器24-207
6.1.2脉冲编码器24-208
6.1.3感应同步器24-209
6.1.4旋转变压器24-210
6.1.5磁栅尺24-211
6.2用于加工状态检测的传感器24-211
6.2.1压电石英晶体三维力传感器24-211
6.2.2电阻应变式传感器24-213
6.3用于刀具磨损、破损检测的传感器24-217
6.3.1声发射传感器24-217
6.3.2振动传感器24-217
6.4用于异常状态检测的传感器24-217
6.5工件识别-机器视觉系统24-219
6.5.1机器视觉系统的组成24-219
6.5.2相机的选择24-219
6.5.3典型产品24-220
第7章精密加工中的不错传感器
7.1位移测量传感器24-221
7.1.1电容传感器24-221
7.1.2电感传感器24-221
7.1.3纳米级的光栅测量系统24-222
7.2直线度测量及直线运动传感器24-224
7.2.1自准直仪24-224
7.2.2激光干涉仪24-226
7.3精密圆度测量传感器24-228
7.4精密加工中的环境监测传感器24-229
7.4.1温度传感器24-229
7.4.2噪声测量传感器24-229
7.4.2.1传声器24-229
7.4.2.2声级计24-232
7.4.2.3声校准器24-234
第8章机器人领域的传感器
8.1机器人传感器的分类24-235
8.2常用的内部传感器24-236
8.2.1位置传感器24-236
8.2.1.1直线式光电编码器(光栅尺)24-236
8.2.1.2旋转式光电编码器24-236
8.2.2速度传感器24-237
8.2.3加速度传感器24-238
8.2.3.1应变片加速度传感器24-238
8.2.3.2伺服加速度传感器24-238
8.2.3.3压电加速度传感器24-238
8.2.4倾斜角传感器24-239
8.3常用的外部传感器24-239
8.3.1视觉传感器24-239
8.3.1.1CCD传感器原理和特性24-240
8.3.1.2CMOS传感器原理和特性24-240
8.3.1.3CCD和CMOS的选择和应用24-241
8.3.2触觉传感器24-241
8.3.2.1接触觉传感器24-242
8.3.2.2压觉传感器24-243
8.3.2.3滑觉传感器24-243
8.3.3接近觉(知觉)传感器24-244
8.3.3.1接近觉传感器24-244
8.3.3.2接近开关术语及分类24-245
8.3.3.3电容式接近开关24-248
8.3.3.4电感式接近开关24-251
8.3.3.5光电式接近开关24-254
8.3.3.6霍尔式接近开关24-255
8.3.3.7超声波接近开关24-258
8.3.4力觉传感器24-259
8.3.4.1腕力传感器24-259
8.3.4.2握力传感器24-260
8.3.4.3脚力传感器24-260
8.3.4.4手指式力传感器24-261
8.4光敏传感器24-261
8.4.1光敏元器件性能参数术语24-261
8.4.2光敏二极管24-263
8.4.3光敏三极管24-263
第9章航空航天领域的传感器
9.1航空航天领域传感器的测试参数及测试特点24-265
9.1.1航空航天中的主要测试参数24-265
9.1.2测试参数的作用24-266
9.1.3航空航天用传感器的特点24-267
9.2陀螺仪24-267
9.2.1陀螺仪的特性24-268
9.2.2陀螺仪的基本类型24-268
9.2.3陀螺仪的性能参数和选择时考虑的因素24-269
9.2.4典型产品24-270
9.3加速度传感器24-271
9.3.1类型及原理24-271
9.3.2主要特性24-272
9.3.3主要性能参数和选择24-272
9.3.4典型产品24-273
9.4高度传感器24-274
9.4.1测量原理与分类24-274
9.4.2典型产品24-275
9.5攻角传感器24-275
9.5.1风标式攻角传感器24-275
9.5.2零压式攻角传感器24-276
9.5.3压差比攻角传感器24-276
9.5.4攻角传感器选用24-277
9.6基于MEMS技术的传感器24-277
9.6.1MEMS惯性导航系统24-277
9.6.2MEMS加速度传感器24-278
9.6.3MEMS压力传感器24-278
0章新型传感器
10.1微机械传感器24-280
10.1.1微加速度传感器24-280
10.1.2微机械陀螺24-284
10.1.3微流量传感器24-284
10.1.4微压力传感器24-289
10.2智能传感器24-294
10.2.1智能惯性传感器24-295
10.2.2智能磁场传感器24-298
10.2.3智能压力传感器24-299
10.2.4智能温度传感器24-300
10.3无线传感器24-301
10.3.1无线温度传感器24-301
10.3.1.1工作原理24-301
10.3.1.2无线温度传感器产品24-301
10.3.2无线温湿度传感器24-302
10.3.3无线压力传感器24-302
10.3.4无线传感器应用24-303
参考文献24-304
第25篇 控制元器件和控制单元
章低压电器
1.1低压电器分类及型号说明25-3
1.1.1低压电器的分类25-3
1.1.2低压电器的型号表示方法25-3
1.1.3低压电器选型的一般原则25-3
1.2熔断器25-3
1.2.1熔断器的分类及结构原理25-4
1.2.2熔断器的主要技术参数25-4
1.2.3常用熔断器的型号及适用场合25-4
1.2.4常用熔断器的主要技术参数25-6
1.2.5熔断器的选用原则及应用场合25-10
1.3断路器25-11
1.3.1断路器的类型25-11
1.3.2断路器的主要技术参数25-11
1.3.3断路器的型号及适用场合25-11
1.3.4常用万能式断路器的主要技术参数25-15
1.3.5常用塑料外壳式断路器的主要技术参数25-17
1.3.6常用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的主要技术参数25-20
1.3.7断路器的选用原则25-22
1.4接触器25-22
1.4.1接触器的分类及结构原理25-22
1.4.2接触器的主要技术参数25-22
1.4.3常用接触器的型号及应用场合25-23
1.4.4常用接触器的主要技术参数25-30
1.4.5接触器的选用原则及应用场合25-41
1.5继电器25-42
1.5.1继电器分类及用途25-42
1.5.2继电器主要技术参数25-42
1.5.3电磁继电器25-42
1.5.4热过载继电器25-48
1.5.5时间继电器25-50
1.5.6其他形式的继电器25-55
1.5.6.1保护类继电器25-55
1.5.6.2计数继电器25-58
1.5.6.3正反转控制继电器25-62
1.5.6.4液位继电器25-63
1.5.6.5固态继电器25-64
1.5.7继电器的选用25-64
1.6开关25-65
1.6.1刀开关25-65
1.6.1.1刀开关的类型、用途及特点25-65
1.6.1.2常用开启式刀开关技术参数25-66
1.6.1.3刀开关的选用原则25-67
1.6.2隔离开关25-67
1.6.2.1隔离开关的类型及用途25-67
1.6.2.2常用隔离开关的主要技术参数25-68
1.6.2.3隔离开关的选用原则25-71
1.6.3负荷开关25-71
1.6.3.1负荷开关的分类及特点25-71
1.6.3.2常用负荷开关的主要技术参数25-71
1.6.3.3负荷开关的选用原则25-72
1.6.4组合开关25-72
1.6.4.1组合开关的类型及特点25-72
1.6.4.2常用组合开关的主要参数25-73
1.6.4.3组合开关选用原则 25-73
1.6.5转换开关25-73
1.6.5.1转换开关的类型及特点25-74
1.6.5.2常用转换开关的主要技术参数25-76
1.6.5.3转换开关的选用25-78
1.6.6行程开关25-78
1.6.6.1行程开关的类型、特点及技术参数25-78
1.6.6.2行程开关的主要性能参数25-80
1.6.6.3行程开关的选用原则25-83
1.6.7微动开关25-83
1.6.7.1微动开关的型号及适用场合25-83
1.6.7.2微动开关的主要性能参数25-83
1.6.8接近开关25-84
1.6.9光电开关25-91
1.6.10倒顺开关25-94
1.6.11脚踏开关25-95
1.7按钮及指示灯25-95
1.7.1按钮的分类及用途25-95
1.7.2常用按钮及指示灯的主要技术参数25-96
1.7.3常用按钮及指示灯型号与应用场合25-96
1.7.4常用产品的主要技术参数25-100
1.7.5按钮开关的选用原则25-101
1.8电源25-101
1.8.1稳压电源25-101
1.8.2稳压器25-105
1.8.3模块电源25-109
1.8.4逆变电源25-110
1.8.5UPS不间断电源25-110
1.8.6电源的选用原则25-110
1.9其他电器25-110
1.9.1保护类电器25-110
1.9.1.1BP系列频敏变阻器25-110
1.9.1.2启动器25-113
1.9.1.3电动机综合保护器25-118
1.9.2操作屏25-119
1.9.3接线端子25-119
1.9.4变压器25-123
1.9.5互感器25-127
1.9.6电磁铁25-131
1.10应用举例25-132
1.10.1设计方法简介25-132
1.10.2设计实例25-133
1.10.2.1龙门刨床横梁升降和卡紧机构电气控制系统设计25-133
1.10.2.2运料小车的电气控制系统设计25-136
第2章单片机
2.1单片机分类及应用25-138
2.1.1单片机分类25-138
2.1.2单片机应用25-138
2.2基本硬件结构25-139
2.2.1基本组成25-139
2.2.2硬件结构25-139
2.2.3主要特点25-140
2.3指令系统25-140
2.3.1单片机的编程方法与一般规则25-140
2.3.2指令系统25-140
2.4常用单片机主要技术参数规格25-140
2.4.1MCS-51系列25-140
2.4.2AVR单片机25-146
2.4.3Freescale单片机25-148
2.4.4PIC单片机25-151
2.4.5NXP单片机25-158
2.4.6MSP430系列单片机25-161
2.5选用原则及应用场合25-162
2.5.1选用原则25-162
2.5.2应用场合25-163
2.6应用举例25-163
2.6.1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步骤25-163
2.6.2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举例25-163
2.6.2.1电火花机床单片机控制系统设计25-163
2.6.2.2某高校学生宿舍用电管理系统设计25-164
第3章可编程控制器(PLC)
3.1基本结构原理25-166
3.1.1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结构25-166
3.1.2可编程控制器的工作原理25-167
3.1.3可编程控制器的特点和分类25-168
3.1.3.1特点25-168
3.1.3.2分类25-169
3.2指令系统25-170
3.2.1PLC的编程方法与一般规则25-170
3.2.2指令系统25-171
3.2.2.1PLC的基本指令25-172
3.2.2.2PLC的功能指令25-172
3.3常用PLC规格和技术参数25-174
3.3.1西门子PLC25-175
3.3.2ABB PLC25-179
3.3.3AB罗克韦尔PLC25-182
3.3.4欧姆龙PLC25-183
3.3.4.1微型机25-184
3.3.4.2小型机25-189
3.3.5三菱PLC25-190
3.3.6台达PLC25-196
3.4选用原则及应用场合25-200
3.4.1选用原则25-200
3.4.1.1机型的选择25-200
3.4.1.2输入/输出的选择25-201
3.4.1.3PLC存储器类型及容量选择25-203
3.4.1.4软件选择25-203
3.4.1.5支撑技术条件的考虑25-203
3.4.1.6PLC的环境适应性25-203
3.4.2应用场合25-204
3.5应用举例25-204
3.5.1简单应用25-204
3.5.1.1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25-204
3.5.1.2三相异步电动机-△启动25-206
3.5.2PLC在机械手步进控制中的应用25-208
3.5.3用PLC实现分段液位的控制25-210
第4章变频器
4.1变频器的分类、组成和结构原理25-214
4.1.1变频器的分类25-214
4.1.2变频器的组成25-214
4.1.3变频器的结构原理25-215
4.1.4变频器的主要特点25-216
4.2常用变频器技术参数、规格25-216
4.2.1VFD系列产品的技术参数、规格25-216
4.2.2ATV系列产品的技术参数、规格25-220
4.2.3CDI系列产品的技术参数、规格25-225
4.2.4MM系列产品的技术参数、规格25-227
4.2.5OMRON系列产品的技术参数、规格25-230
4.3选用原则及应用场合25-233
4.3.1选用原则25-233
4.3.2应用场合25-233
4.4应用举例——MM440变频调速系统在铣床上的应用25-235
第5章工控机
5.1基本结构原理25-237
5.1.1组成25-237
5.1.2基本结构25-237
5.1.3主要特点25-238
5.1.4工控机分类25-238
5.2常用工控机主要技术参数和规格25-238
5.2.1研华工控机25-238
5.2.2研祥工控机25-246
5.2.3阿尔泰工控机25-249
5.2.4NI PXI工控机25-253
5.3常用数据输入输出板卡及模块25-254
5.3.1研华数据输入输出板卡及模块25-254
5.3.2阿尔泰数据输入输出板卡及模块25-266
5.4选用原则及应用场合25-274
5.4.1选用原则25-274
5.4.2应用场合25-275
5.5应用举例25-276
5.5.1试验器的主要技术要求25-276
5.5.2试验器主要技术环节的实现方法25-276
5.5.3液压和气压控制系统简介25-277
5.5.4试验器电气系统硬件部分25-278
5.5.5试验器电气系统软件部分25-280
5.5.5.1系统软件环境25-280
5.5.5.2软件主要功能25-280
第6章数控系统
6.1数控系统的分类、组成及功能25-282
6.1.1数控系统的定义25-282
6.1.2数控系统的分类25-282
6.1.3CNC系统组成25-283
6.1.4计算机数控装置的组成25-284
6.1.5CNC系统功能25-285
6.1.6计算机数控装置的工作原理25-288
6.2数控系统的硬件结构25-289
6.2.1CNC系统的硬件构成特点25-289
6.2.2单CPU结构GNC系统的硬件结构25-289
6.2.3多CPU结构CNC系统的硬件结构25-290
6.3CNC系统的软件结构25-291
6.3.1CNC装置软硬件的界面25-291
6.3.2CNC系统控制软件的结构特点25-292
6.3.3常规CNC系统的软件结构25-294
6.4数控系统的I/O接口25-297
6.4.1CNC装置的输入/输出和通信要求25-297
6.4.2数控系统的I/O接口电路的作用和要求25-297
6.4.3机床I/O接口25-298
6.4.4通用I/O接口25-299
6.5数控机床用可编程序控制器25-299
6.5.1数控系统PLC的类型25-299
6.5.2数控机床中PLC控制功能的实现25-300
6.5.3PLC在数控机床上的应用举例25-303
6.6常用数控系统技术参数规格25-304
6.6.1FANUC数控系统25-304
6.6.2西门子数控系统25-304
6.6.3广州数控数控系统25-306
6.6.4华中数控系统25-306
6.6数控系统的选择25-308
第7章工业机器人
7.1工业机器人系统组成及设计应用25-309
7.1.1SCARA型装配机器人系统设计原理及应用25-309
7.1.2BJDP-1型机器人系统设计原理及应用25-312
7.1.3并联机器人系统设计原理及应用25-315
7.2典型工业机器人产品选用25-317
7.2.1ABB工业机械手25-318
7.2.2库卡(KUKA)工业机械手25-323
7.2.3新松(SIASUN)工业机械手25-330
参考文献25-334
第26篇 电动机
章常用驱动电动机
1.1电动机的分类、特性和用途26-3
1.1.1电动机的分类26-3
1.1.2电动机产品型号26-3
1.1.3电动机的结构及安装型式26-3
1.1.4电动机外壳防护等级分类26-6
1.1.5电动机冷却方法(IC代码)26-6
1.1.6电动机的工作方式分类26-6
1.1.7电动机的工作定额26-7
1.1.8常用电动机的特点及用途26-10
1.2电动机的选择方法及功率计算26-14
1.2.1电动机的种类选择26-14
1.2.2电动机型式的选择26-14
1.2.3额定电压的选择26-15
1.2.4额定转速的选择26-15
1.2.5额定功率的选择与计算26-15
1.2.5.1长期工作制时电动机功率选择26-15
1.2.5.2短时工作制电动机功率选择26-18
1.2.5.3周期断续工作方式电动机额定功率选择26-19
1.2.5.4选择电动机功率的统计法26-19
1.2.5.5调速电动机的功率选择26-20
1.2.6带冲击负载对电动机额定功率选择的影响26-20
1.2.7驱动电动机的功率计算实例26-21
1.3常用驱动电动机规格26-23
1.3.1一般异步电动机规格及技术参数26-23
1.3.1.1Y系列(IP44)三相异步电动机26-23
1.3.1.2Y系列(IP23)三相异步电动机26-31
1.3.1.3Y2系列(IP54)三相异步电动机26-34
1.3.1.4Y3系列(IP55)三相异步电动机26-44
1.3.1.5M2QA、QAL系列三相异步电动机26-54
1.3.1.61LG0系列三相异步电动机26-62
1.3.1.7YR系列绕线转子三相异步电动机26-68
1.3.1.8YH系列高转差率三相异步电动机26-72
1.3.1.9YX系列高效率节能三相异步电动机26-76
1.3.1.10YEJ 系列电磁制动三相异步电动机26-77
1.3.2变速异步电动机规格及技术参数26-80
1.3.2.1YD系列(IP44)变极多速三相异步电动机26-80
1.3.2.2YCT、YCTD系列电磁调速三相异步电动机26-90
1.3.2.3YVP(IP44)系列变频调速三相异步电动机26-94
1.3.2.4QABP变频调速三相异步电动机26-98
1.3.3YZ、YZR系列起重及冶金用三相异步电动机26-100
1.3.4防爆异步电动机26-104
1.3.4.1YB2系列隔爆型三相异步电动机26-104
1.3.4.2YA系列增安型三相异步电动机26-109
1.3.5YZO系列振动源三相异步电动机26-114
1.3.6小型盘式制动电动机26-117
1.3.7小功率异步电动机26-120
1.3.8单相异步电动机26-125
1.3.8.1YL系列单相双值电容异步电动机26-125
1.3.8.2YBDC2系列隔爆型电容启动单相异步电动机26-128
1.3.9Z4系列直流电动机26-132
1.3.10电动机滑轨26-145
第2章控制电动机
2.1步进电动机26-148
2.1.1常用步进电动机的类型、特点及用途26-148
2.1.2步进电动机的参数及其选择26-148
2.1.3步进电动机的计算与选型26-149
2.1.3.1步进电动机的选型原则26-149
2.1.3.2步进电动机选型的计算公式26-149
2.1.3.3步进电动机的初选26-151
2.1.3.4步进电动机的性能校核26-151
2.1.3.5步进电动机的选型步骤26-151
2.1.3.6步进电动机选型实例26-151
2.1.4常用步进电动机的技术特性26-152
2.1.4.1步进电动机的型号标注方法26-152
2.1.4.2BYG系列两相混合式步进电动机26-152
2.1.4.3BYG系列三相混合式步进电动机26-163
2.1.4.4BYG系列五相混合式步进电动机26-168
2.1.4.5混合式步进电动机驱动器26-172
2.1.4.6KINCO系列两相、三相混合式步进电动机及驱动器26-172
2.1.4.7VRDM系列三相混合式步进电动机26-180
2.1.4.8BY系列微型永磁式步进电动机26-182
2.2直流伺服电动机26-184
2.2.1直流伺服电动机简介26-184
2.2.2直流伺服电动机的类型及选用原则26-185
2.2.3常用直流伺服电动机的技术特性26-185
2.2.3.1BL系列无刷直流电动机及驱动器26-185
2.2.3.2FBL系列无刷直流电动机及驱动器26-187
2.2.3.3SY系列有刷直流伺服电动机26-189
2.2.3.4SZ系列有刷直流伺服电动机26-193
2.3交流伺服电动机26-198
2.3.1交流伺服电动机简介26-198
2.3.2交流伺服电动机的工作特性及参数26-198
2.3.3交流伺服电动机的选择原则与容量计算26-199
2.3.3.1交流伺服电动机容量选择的基本原则与步骤26-199
2.3.3.2伺服电动机容量选择实例26-202
2.3.4常用交流伺服电动机的技术特性26-204
2.3.4.1MINAS A6系列交流伺服电动机26-204
2.3.4.2SIGMA 7系列交流伺服电动机26-227
2.3.4.3ECM系列交流伺服电动机26-239
2.4直线电动机26-245
2.4.1概述26-245
2.4.2直线电动机的原理及分类26-246
2.4.3直线伺服电动机的容量选择及示例26-246
2.4.4常用直线伺服电动机的技术数据与外形尺寸26-247
2.4.4.1Linear ∑系列直线伺服电动机26-247
2.4.4.2SGLC 系列方筒型直线伺服电动机26-255
2.4.4.3∑-Trac系列直线滑块26-261
第3章信号电动机与微型电动机
3.1测速发电机26-269
3.1.1测速发电机简介26-269
3.1.2直流测速发电机26-269
3.1.2.1CY系列永磁直流测速发电机26-269
3.1.2.2CYB系列带温度补偿永磁直流测速发电机26-271
3.1.2.3CYD型永磁低速直流测速发电机26-273
3.1.3CK系列交流测速发电机26-274
3.2ZY型永磁微型直流电动机26-275
附录主要控制电动机生产企业汇总
参考文献26-283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现代机械设计手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秦大同,谢里阳主编
译者
编者 编者:秦大同//谢里阳
绘者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22333834
开本 26cm
页数 1544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3281
出版时间 2019-03
首版时间 2019-03-01
印刷时间 2019-03-01
正文语种 chi
读者对象 本书适用于机械装备研发,设计技术人员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机械工业
图书小类
重量 2480
CIP核字 2018267807
中图分类号 ①TH122-62
丛书名
印张 9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7
200
67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198.00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