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马克思和未来社会主义道路/重读马克思书系 |
内容 | 作者简介 冉昊,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牛津大学和北京大学,获政治学博士。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学习时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何中华,山东莒南人,现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哲学:走向本体澄明之境》《社会发展与现代性批判》《重读马克思》《历史地思》等著作,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文史哲》等杂志发表论文300余篇。 丁少伦 ,济南出版社原总经理、总编辑,编审,独立完成专著一部,参与完成专著一部,主编“党史”系列丛书和“文化中国”系列丛书八十余部,策划并组织撰写的理论读物曾获国家图书奖和中国图书奖,个人发表哲学、美学、文艺批评文章五十余篇。 目录 引言 未来社会主义道路的唯物辩证法 第一章 科学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节 马克思为什么没有预见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 第二节 资本主义在曲折中前进:民粹和极端之殇 第三节 阻碍科学社会主义实现的条件 第二章 福利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节 福利社会主义的实验:福利国家的兴起 第二节 福利国家的危机与拯救 第三节 福利社会主义是一种贫富调适机制 第三章 生态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节 生态危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第二节 生态社会主义当行其道 第三节 完成科学社会主义的未竞之事 第四章 大数据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节 从“后工业”到“大数据” 第二节 大数据与社会主义 第三节 大数据社会主义的争锋焦点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节 社会主义道路包含的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三个一百年” 第三节 如何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外有别 后记 内容推荐 冉昊著的《马克思和未来社会主义道路》以科学社会主义道路为统领,首先论述了能否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然后着重从福利国家的兴起、危机和拯救,生态社会的横空出世以及大数据与社会主义三个方面,论述了新型社会主义因素及其雏形产生的历史可能性。最后从世界的普遍性与中国的特殊性入手,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前景。 该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面临的挑战,以及马克思学说在面临挑战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不同思路,具体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福利社会主义道路、生态社会主义道路、大数据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马克思的思想统摄其中,提出科学社会主义对其他社会主义道路的统摄性,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科学社会主义之间具有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对于读者了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历史提供了帮助。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马克思和未来社会主义道路/重读马克思书系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冉昊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济南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883171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4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32 |
出版时间 | 2018-05 |
首版时间 | 2018-05 |
印刷时间 | 2018-05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236 |
CIP核字 | 2018076798 |
中图分类号 | A81,D033 |
丛书名 | |
印张 | 9.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山东 |
长 | 236 |
宽 | 156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0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