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引领时代(鼓浪屿上的人文之光)/鼓浪春秋系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何书彬、新历史合作社主编的《引领时代(鼓浪屿上的人文之光)》通过讲述郁约翰、雅俾理、打马字姑娘、林尔嘉、黄奕住等人与鼓浪屿之间那些为人所知或不为人所知的故事,从立体的人物层面,生动地展现了鼓浪屿的现代化进程。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本书堪称全面梳理鼓浪屿在全球化初期一百年间的“现代文明小史”。

内容推荐

很少有一个地方,能像鼓浪屿这样,仅以不到两平方千米的弹丸之地,何书彬、新历史合作社主编的《引领时代(鼓浪屿上的人文之光)》汇集了本土文化传统、近现代西方文明、移民文化等诸多元素;也很少有一个地方,能像鼓浪屿一样,在数百年文化激荡的过程中,种种文化元素在此汇集和交融后结出累累硕果。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对于今天的人们而言,它仍然可以带来启迪。或许,这正是鼓浪屿留给今日世人最重要的文化遗产。

目录

引子

壹 郑成功,他对抗的不仅仅是海上世界

 郑芝龙创下的17世纪海上神话

 郑氏父子的无奈决裂

 荷兰人眼中最美的“珍珠”即将滑落

 郑氏舰队以决堤之势进入台江湾

 荷兰战舰被一一击沉

 东征,收复台湾的战略选择

 暂弃攻城,应对饥荒

 消失的“玛丽亚号”回来了

 荷兰人投降了

贰 曼森,“热带医学之父”的小岛故事

 落脚鼓浪屿,因它像极了故乡苏格兰

 一场在骂声中进行的手术成功了

 象皮病之谜一步步揭开

 在“世界之外”找到热带医学新出口

 热带医学终于独立为一门学科

叁 卢戆章,闽南文化运动不可无此君

 那个“闽南白话”的时代

 切音字方案的艰辛推广

 汉字改革的首创功臣

肆 林文庆,致吾国文化地位于世界的最高峰

 孙中山支持他出任厦门大学校长

 欣然归国只因对中国固有之文化的执着

 愿为厦门大学奋斗到死

 生命最后一刻依然心系厦门大学

伍 余青松,翻开了中国现代天文研究的扉页

 当他接过第、一天文台‘建造之棒

 首遇天文台选址之难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天文台一定要建下去

 紫金山天文台终于建成了

陆 马约翰,“中国现代体育之父”的起点在这里

 一次改变命运的田径运动会

 从化学老师到体育部主任

 体育唤起的爱真实而巨大

 体育运动的活榜样

柒 林巧稚,没有子女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

 来自《灵心小史》的爱的启蒙

 做凌姑娘这样的女子

 她选择了不谈婚嫁

 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成为一名“蒲尔菲森妇女”

 当一辈子的值班医生

 风声鹤唳中依然关心他人

 为了病人,不畏冒风险-

 我是鼓浪屿的女儿

捌 黄萱,用一生诉说“门风家学之优美”

 与陈寅恪的一面之缘

 从家庭妇女到大师助手

 陈寅恪写给黄萱的工作鉴定

 她说她只是“助教黄萱”

后记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郑氏父子的无奈决裂

1646年,清军进入福建,仿照以前明朝的方式那样招降郑芝龙,并说要授他以闽粤总督之职。

这个官职非常诱人,郑芝龙一旦接受,他的财富和权势都可望超越先前在明朝所获得的待遇。

当郑芝龙准备投降清朝时,郑成功反对,他反问父亲:“父教子忠,不闻以二。且北朝何信之有?”

但郑芝龙却以很现实的态度回答:“丧乱之天,一彼一此,谁能常之。若幼,恶识人事。”

父子二人从此走向决裂。行前,郑芝龙再次劝郑成功降清,得到的却是郑成功更为决绝的回答:“今吾父不听儿言,倘有不测之祸,儿只有缟素而已。”

在福州,郑芝龙降清,清军则随即将其扣押并劫持到北京,而且大兵压境,攻陷了郑成功的家乡。来不及脱身的郑母受辱殒命。按照黄宗羲的记载,“成功大恨”,洗涤了她的肚肠后才予以下葬。然后,郑成功“携所着儒巾、蓝衫,赴文庙哭焚之。四拜先师,仰天日:‘昔为孺子,今为孤臣;向背去留,各有作用。谨谢儒服,惟先师昭监之’。

事后,郑成功写信给父亲,指责他既然自己选择了“投身虎口”,那就应该承担后果。

我们不能过于责备郑成功的无情,这时的他,更需要以冷静来应对接踵而来的危局,因为这时的郑氏集团,已经走到瓦解的边缘。

郑成功虽在名义上是郑氏集团的继承人,但实际上他所辖兵将不过数千人,更糟糕的是,他几乎没有军事经验,“意气状貌,犹书生也”。而且,他也没有一个像样的屯师地。

1647年的一天,一支船队停靠在了鼓浪屿的岸边。统领这支船队的,是时年只有23岁的郑成功。这时,厦门湾作为郑氏集团最重要的基地,已分别为不同的郑氏族人控制。郑成功的一名叔父驻扎在金门岛,他的两名堂兄占据了厦门岛。身为后来者的郑成功,只能选择与厦门岛隔海相望,仅有弹丸之地的鼓浪屿作为根据地。

但是,小小的鼓浪屿对于郑成功来说,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在这里,他不但开始了战略选择之路,而且明白了如何建立权威。

1648年,当他得知永历帝已经继位,不禁大喜。《台湾外史》载:“成功加额曰:‘吾有君矣!’随设香案望南而拜,尊其朔号。”

在此之前,郑成功已得隆武帝赐姓“朱”,因此有“国姓”之称,但在郑芝龙降清后,清军继续南下,隆武帝在汀州遭掳身亡,这对于刚刚起兵抗清的郑成功来说,无疑是在他所需要的政治向心力方面受到了巨大打击。永历帝继位后,他得以继续奉明正朔,而且,因为永历帝远在西南,他同时得以拥有行动上的自由。

他一步步接收了郑芝龙留下的郑氏集团,同时,他以和谈之名,与清军周旋,借机壮大。短短数年之后,他就成长为清军最强劲的对手,以及与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海上分庭抗礼的力量。

1658年6月,一名叫做李科罗的意大利传教士,在厦门湾见到了郑成功的舰队。他估计,船只约有15 000艘,士兵约有10万人,此外还有军马8000匹以及数以千计的水手。

李科罗惊叹,这是东亚海域有史以来最为强大的舰队,“那景象令人叹为观止”,他这样写道:“看起来就像一大片海上森林。”

指挥着这支舰队,郑成功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实施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次出征,一为北伐南京,一为东征台湾。荷兰人眼中最美的“珍珠”即将滑落

1661年4月30目的清晨,一场大雾笼罩了今日台南所在的海岸地带。

大雾之下,一切都安静得可怕。驻守在热兰遮城堡里的荷兰人,早就把铜炮擦得发亮,装满了弹药。哨兵眯着眼睛,使劲儿向海面上眺望,却什么也看不到;在城堡的下方,热兰遮市镇的街市上没有一个人影,店铺的门窗紧闭,空荡荡的住宅也都上了锁。一场大战即将爆发,人们都已四散躲开。

荷兰人已在这里经营了将近四十年,在当时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眼里,台湾乃是荷兰帝国“王冠上最美的一颗珍珠”,然而在这场大雾来临之前,荷兰人却感到,这颗“珍珠”即将滑落,在前方等待他们的将是极为可怕的命运。

他们越是不安,就越是接到各种奇怪的报告:台湾的一些闽南移民在夜里穿着荷兰人的服装,似乎是在有目的地游荡;一些荷兰士兵声称,他们看到了有人在热兰遮城堡前方的航道上浮上浮下,似乎是在勘测水深,但当他们过去察看时,却没有看到半个人影;还有人说,他们在航道上看到了美人鱼,太阳把她的长发照得像黄金一样闪闪发亮,而且她也像那个似乎是在勘测水深的人一样,在海面上浮上浮下——过度的惊恐,使荷兰士兵看到了幻象。

太阳升起来了,晨光驱散了浓雾。荷兰哨兵清楚地看到了即将降临于他们头上的一场灾难:那是郑成功所率领的庞大舰队,犹如浮动在海上的一大片陆地,正快速驶来。

在过去的几年里,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台湾长官揆一,就像是那个一直在等待第二只鞋子摔落的人,内心忐忑不安。

从郑成功起兵的那一年起,荷兰人就不断听到传言,说是他有可能攻打台湾。这让揆一寝食难安。

1652年,一名耶稣会神父在从中国返回荷兰途径巴达维亚时,即以警告的语气对荷兰东印度公司说,国姓爷已经把目光投向台湾。

1656年,揆一上任荷兰东印度公司台湾长官后,关于郑成功即将出击台湾的流言出现得更加频繁。

到了1660年,关于郑成功即将出击台湾的传说听起来更加真切,这一年3月6日,一名在台湾的汉人向揆一报告说:“国姓爷将在下次满月时,率领25000名士兵,由5位杰出将领指挥,渡海侵犯福尔摩沙(注:荷兰人对台湾的称呼)。国姓爷的一半兵力会从北边登陆,另一半则从南边登陆。每边均配有2 000名身披铠甲的战士。国姓爷已在澎湖雇佣40名渔夫,作为舰队的领航员或船舵手。”

当时揆一手下只有不到一千名士兵,他无法想象,如何凭借这薄弱的兵力来抵抗郑成功的大军。他不断向巴达维亚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总部求援,但总部却总是认为郑成功出击台湾的传说并不可靠。

在揆一的一再坚持之下,巴达维亚方面终于同意派出援兵。同时,荷兰人以天生的商业头脑做出决定:“如果国姓爷来犯的传言再次烟消云散(像以前经常发生的那样),为了弥补派出这支坚强舰队的费用,依照东印度评议会的决议,舰队的主力应在回程中出击澳门。”

1660年7月16日,巴达维亚方面派遣舰队司令范德兰统帅12艘船和600名士兵前往台湾,但范德兰一到台湾,就和揆一发生了冲突。当揆一告诉范德兰,郑成功即将攻打台湾时,范德兰却指责揆一过度恐慌,居然相信那些“全都毫无根据、不可信”的传言,而那些传言“跟老太婆在纺车旁的饶舌话没什么区别”。P9-12

序言

1647年的一天,两艘自日本归来的中国商船,停泊在鼓浪屿面对厦门岛一侧的海湾里。一名英姿勃发的青年将领走上前来,要求接管这两艘商船,却遭到了商船主管的拒绝。于是,青年将领勃然大怒,当场拔剑刺死那名主管,亲手接管了这份产业。

这名青年将领,即是时年23岁的郑成功。其时,他的父亲郑芝龙已经投降清朝,庞大的郑氏海商集团正逐步瓦解。为了力挽狂澜,从1646年开始,郑成功训练自己的部队,把鼓浪屿选为练兵地,并陆续接掌了郑氏集团在厦门岛以及日本等地的庞大产业。

如果说,在过往的千百年里,鼓浪屿只是台湾海峡中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岛,那么,在此后的岁月里,时代的风云无可阻挡地在这里汇聚,这座小小岛屿的名字注定要在大历史中闪闪发光。以鼓浪屿为起点,在郑成功时代,厦门港逐渐取代周边的月港、安平港,成为中国的一个主要外贸港口,使中国人在大航海时代到来的时候,以非凡的创造力参与到国际贸易秩序的制定中。在当时远东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竞争中,郑成功越战越勇,成为反殖民的杰出代表。即便是在欧洲人的文字记录中,如果要真正理解17世纪的全球贸易图景,无论如何都不能绕开郑成功这个标志性人物。

郑成功所生长的闽南这片土地,背靠群山,面向大海,有着与中原地带截然不同的地域色彩。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们偏于保守,安土重迁,而生活在闽南的人们喜欢冒险,对未知的远方满怀热情。

在各个大洋里穿梭往来的商船,给世界文明添上了海洋的色彩,这预示着一个创造性时代的来临。对于鼓浪屿而言,在接下来的300多年里,这座小岛所创作的历史的底色,也将由“融汇、创造、新生”等一系列用来描述变革的词汇构成。

对于今天的游人们来说,鼓浪屿是一个安详、静谧的小岛,大海温柔地环抱着它,岛上鲜花盛开,绿树成荫,一座座精致的老别墅点缀其中。这座小岛当得起“海上花园”的赞誉,它通体都散发出

一种诗情画意的浪漫气息。

但在近现代史上的大多数时间里,这并非是鼓浪屿的本来面貌,在更多的时间里,鼓浪屿是一个激荡之地。从19世纪中叶起,鼓浪屿就以弹丸之地,引领了周边社会的变革。这一场变革的影响,还时常越过闽南这个地域范围,直达整个中国,乃至中国以外的世界。

这才是鼓浪屿最真实的容颜,它是中西文明开始交汇的时候,由大历史选中的一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上,都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呢?

1842年的一天,美国归正会牧师雅裨理踏上由大块粗糙花岗岩铺设的长堤,来到了鼓浪屿。两年过去了,他的传教工作几乎一无所获,这使雅裨理感到沮丧,但他在有意无意之间开启的一次对话,却成了东西方之间的一次历史性对话。曾任福建布政使的徐继畲那时负责办理厦门、福州的通商事宜,因此结识了雅裨理。在与雅裨理的会谈中,徐继畲开始了解到世界各国的地理及政治制度,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此后,徐继畲多次向雅裨理请教,并决心继续搜罗和研究这个专题,终于完成了近代中国最早“睁眼看世界”的专著之一——《瀛寰志略》。

1844年,雅裨理离开了厦门。三年之后,一个名为林鍼的鼓浪屿人又踏上了前往美国的旅程,在从政治运转、新闻业、机器大生产、电报收发、学校教育等方面观察了美国社会之后,林鍼写下了《西海记游草》一书。这本薄薄的小册子,遂成为中国亲历者对西方的最早报道。

1898年,一位中文名为韦爱莉的牧师娘,鉴于许多教友的孩子需要适当的教导,便招集一些4岁到6岁的基督徒子女,在鼓新路35号牧师楼办起了家庭式幼稚班,这即是后来怀德幼稚园的前身。中国

第一家幼儿园,就这样诞生了。

也是在1898年,一家规模宏大的现代医院在鼓浪屿落成了,它的创办者是美国归正会的传教士郁约翰医生,按照他的愿望,他把这所医院命名为“救世医院”。这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医疗机构。

20世纪到来的时候,鼓浪屿已经经历了一场涵盖经济、文化、宗教、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全方位变革。

从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起,鼓浪屿开始稳步进入它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鼓浪屿的一大特点,就是它为现代中国孕育了众多的杰出人才。1901年,林巧稚出生在鼓浪屿的一个教员家庭,怀德幼稚园为她提供了先进的西方启蒙教育,同在这所幼儿园就读的,还有比林巧稚小两岁的何碧辉。当时谁又能想到呢,她们两人将成为中国妇产科最为杰出的两位名医,以“南何北林”并称。

1912年,林语堂以第二名的成绩从鼓浪屿寻源书院毕业,前往上海的圣约翰大学求学,十余年后,他成为“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文学大家。

在林语堂入读圣约翰大学的前一年,鼓浪屿青年才俊马约翰从圣约翰大学毕业,不久后,他前往清华任教,把体育运动推向现代教育的殿堂。

1919年,印尼华侨黄奕住携其历年经商所得的约2000万美元归国定居鼓浪屿,与他几乎同时来到鼓浪屿的,还有从菲律宾等地归来的大批闽侨精英。在接下来短短十余年的时间里,他们对水、电、道路、建筑等市政设施作了诸多贡献,令厦门一举从一个传统城市华丽地转型为一个崭新的现代城市。同时,黄奕住还把投资的方向瞄准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上海,在那里,他创办了当时中国最大的侨办企业中南银行。  黄奕住的女儿黄萱,原本只是一名家庭妇女。当国学大师陈寅恪在晚年需要一名学术助手时,他没有从大学里选择一名史学精英,而是认为黄萱更适合,理由是黄萱有“门风家学之优美”。在黄萱的协助下,双目失明的陈寅恪相继完成了《柳如是别传》等近一百万字的著作。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而这些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鼓浪屿孕育出了众多饮誉世界的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他们对中国的近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他们的故事为鼓浪屿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就像群星闪耀于天际一样,他们的名字闪耀在这座岛屿上。

创造这一切的力量来自何处呢?正是发生在鼓浪屿这个激荡之地的文化交融,令这个小岛迸发出了惊人的能量。

这一套“鼓浪春秋”丛书,从经济、教育、宗教、社区、建筑、音乐、人物、两岸关系等多个方面对鼓浪屿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呈现了发生在鼓浪屿上的多层面文化交融。

很少有一个地方,能像鼓浪屿这样,仅以不到两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就汇集了本土文化传统、近现代西方文明、移民文化等诸多元素;也很少有一个地方,能像鼓浪屿一样,在数百年文化激荡的过程中,种种文化元素在此汇集和交融后结出累累硕果。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对于今天的人们而言,它仍然可以带来启迪。或许,这正是鼓浪屿留给今日世人最重要的文化遗产。

一百年前,美国人毕腓力在他的《厦门纵横》一书中,也有过类似的说法:“(中国)整个沿海地区,也许再也找不到一个地方,比这个小岛拥有更为有趣和动人的故事了。”又何止是在中国呢?

就是在全球范围内,也很难找到像鼓浪屿这样的一座岛屿,能以弹丸之地同时体现出本土和世界近现代史的每一次变迁,

并且把多种类型的文化融汇成一个激动人心的梦。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我们可以说,近代以来鼓浪屿的历史,就像是一部“创世记”。鼓浪屿由默默无闻的海岛到传统农村聚落再到近现代商业和文化中心的变迁,可以说是对世界潮的纤毫毕现的呈现。深入了解鼓浪屿的历史,对我们读懂近现代中国,读懂近代世界,大有裨益。

叶重耕

中共厦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后记

1920年,一个名叫保罗·哈钦森的美国人在描写鼓浪屿时,这样落笔:“这是一个令人惊奇的小岛,在如此狭小的岛屿上,居然拥有如此之多风格迥异的建筑,如此之多的英才与风云人物。可以说,无论是在艺术、教育,还是医学、建筑,鼓浪屿都扮演了一个时代先锋的角色,遥遥领先中国其他地方……”

就像这个美国人在面对鼓浪屿时,很自然地发出了惊叹之声一样。如今,当我们在回望鼓浪屿的历史时,也不免会有类似的感觉——斯岛虽小,其能量却极为惊人。

郑成功来到这里,把这座小岛作为他最初的基地。在这里,他开始了挑战外洋的历程,把中国的传统海洋文明推向了巅峰。

曼森医生来到这里,他在这里进行的热带医学研究,使这座小岛成为了“热带医学的摇篮”。

卢戆章来到这里,在这座小岛上,他苦心构思切音新字,拉开了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的帷幕。

马约翰诞生在这里,他从这座小岛获得了体育启蒙,走出这座小岛后,他成为中国现代体育的开拓者,把人们对现代体育的认识刷新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林巧稚诞生在这里,在这座小岛上,她接受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女子教育。后来她成为现代中国妇产科学的开拓者。她没有自己的儿女,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在产房里,她度过了半个多世纪,亲手迎接了5万多个孩子来到人间,人们尊称她为“万婴之母。”

他们就是让保罗·哈钦森发出惊叹的那些“英才与风云人物”,在一步步地成就自己的同时,他们也一步步地改变了中国,甚至改变了世界。

他们的故事,就是这座岛屿给予我们的最好的礼物。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引领时代(鼓浪屿上的人文之光)/鼓浪春秋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书彬//新历史合作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1074112
开本 16开
页数 1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4
出版时间 2016-07-01
首版时间 2016-07-01
印刷时间 201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86
CIP核字 2016158033
中图分类号 K825.4
丛书名
印张 10.375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229
169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4: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