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夏丏尊评传/越文化研究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在朋友学生的记忆中,夏先生几乎是个“忧伤终老”的人,“凡熟识夏先生的人,没有一个不晓得夏先生是个多忧善愁的人”。所不同的是,少年时期的夏丐尊,更多的是在为家庭生活个人前途忧愁苦闷,而后来,随着他人生阅历的增加,眼界的开阔,思想境界的提升,他更多的是为国家、亲朋、年轻人等而担忧。“他看见世间的一切不快、不安、不真、不善、不美的状态,都要皱眉、叹气。他不但忧自家,又忧友、忧校、忧店、忧国、忧世。朋友中有人生病了,夏先生就皱着眉头替他担忧;有人失业了,夏先生又皱着眉头替他着急;有人吵架了,有人吃醉了,甚至朋友的太太要生产了,小孩子跌跤了……夏先生都要皱着眉头替他们忧愁。学校的问题,公司的问题,别人都当作例行公事处理的,夏先生却当作自家的问题,真心地担忧。国家的事,世界的事,别人当作历史小说看的,在夏先生都是切身问题,真心地忧愁、皱眉、叹气。”

当然,夏丐尊并没有因为应试之路被阻隔而放弃学习,相反,因为本就无意于功名,所以,他并不因读书应试之路被阻隔了而恼恨,反而借此机会,刻苦自学,跟随父亲,大量阅读文学书籍和论书画艺术等作品,积极从书籍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从而使得自己对传统文化有了更为广博深厚的积淀,并培养了对文学艺术的赏鉴能力,他的书法功底,可以说也主要是在这个时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成长过程中曾经长时期与父亲夏寿恒一起生活学习,因此,父亲对夏丐尊的文化审美观的形成、生活情趣爱好乃至个性的养成,无疑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根据夏丐尊一生的生活方式、兴趣爱好与艺术审美特征,结合夏丐尊文章对这段日子的回忆,我们可以感受到,尽管有无奈也有苦闷,但夏丐尊还是非常享受与父亲一起读书写作、养花写字这样的静谧清雅又充满情趣的时光。

夏丐尊在文化启蒙阶段接受的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得益于父亲。夏寿恒对传统文化的接受态度和审美观,直接影响到了夏丐尊。夏丐尊一生对传统文化抱着包容态度,虽然在“五四”前后,夏丐尊成了国语教育改革运动中的“四大金刚”之一,以激进的态度,积极倡导现代白话文教育,但是,他并没有像一般的文人志士那样对传统文化持决裂态度走极端,而是有选择地选取中国古代的优秀文章进行教学,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扬弃。从小,夏丐尊就显示出了对写作的兴趣,即使是常人无法忍受的八股文,他也能认真学习,并且写得很好。这为夏丐尊以后走上国语教育的道路,热衷读写教育和写作、翻译及出版工作打下了一定基础。

根据朋友及家人的回忆,夏丐尊“喜欢插花,喜欢到了一天也少不得的地步”。“他家里几乎是终年不离花的。我们上他家去,总看他在那里不是拿着剪刀修理枝叶,便是提着水壶浇水。”夏丐尊的生活趣味与艺术审美观的形成,深受父亲的影响。父亲淡泊明志的处世方式和坚持写字养花等悠闲的生活方式,也在幼小的夏丐尊身上播下了种子。整天随父在家学习的夏丐尊从小便耳濡目染,终生喜欢看书,不喜与权贵打交道。在艺术鉴赏方面,夏丐尊始终保持简单朴素、淡雅却又充满诗意的艺术审美情趣。夏丐尊不仅自己写字为文,真挚朴素,淡雅如白马湖的水,清澈通明,给人留下无限美好的遐想,也十分欣赏并且推崇类似于丰子恺那种“人散后,新月如钩”之类的艺术作品。夏丐尊先生终生喜欢写字,也保持爱花养花的生活习惯,更是直接表现出了年轻时候长时期和父亲一起生活所受到的父亲的影响。

后人常因为夏丐尊写过《日本的障子》一文,认为夏丐尊的审美趣味和生活习惯都深受日本文化影响,甚至有人认为,夏丐尊建造在白马湖畔的平屋也是仿照日本房子的格局建造而成。根据来自马湖畔进行文化考察的日本学者鸟谷真由美的说法,这并不是事实,平屋的格局根本看不出日本建筑的风格,这观念显然有失偏颇。关于《日本的障子》一文,夏丐尊在文中的确表达了对日本文化特别是对简单、淡雅又能传达诗情的障子的喜爱之情,但是,他随即表示:“日本的文化在未与西洋接触以前,十有八九是中国文化的模仿。他们的雅趣,不消说是从中国学去的。”王利明认为,夏丐尊“喜爱日本生活雅趣的原因与周作人相似,不外乎个人的性格和怀古之幽情。日本衣食住行中蕴含的‘安闲之趣’,可以说与夏丐尊的性格相潜通,与他用审美眼光观照人生的态度相契合。夏丐尊对日本的感觉,一半是异域,另一半是古昔。他对日本文化的欣赏,大半是站在日本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上”。夏丐尊怀念东坡“岁行尽矣,风雨凄然。纸窗竹屋,灯火荧荧。时于此中,得稍佳趣”和姜白石“等恁时重觅幽香,已人小窗横幅”那种纸窗特有的情味,厌恶花肆盆栽的恶俗,猜想中国古代的盆栽一定不至于恶俗至此。《日本的障子》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夏丐尊对日本障子的特别喜好,实际上,更是夏丐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幽远的怀古与思念。这和他早年所受到的父亲的影响以及间接从父亲那接受到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其艺术审美趣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夏丐尊终生并没有完整的在哪个学校毕业,没有一张正式的毕业证书,更多的时候他都是自学完成的,叶圣陶曾经这样评价夏丐尊:“读过他的作品的人都知道,他知识广博,对某些方面有比较深的见解,还有高超的鉴赏文学和艺术的眼光。所有这些都是他自己学来的,从生活中学,从工作中学,从书本中学,还向交好的朋友学。”一年的时间不算长,但这段时期的学习,可以说是他第一次自学。他的一生成就,与他不辞辛苦,刻苦顽强地坚持自学是有着重要联系的。

P63-65

后记

在研究白马湖作家群过程中,随着对夏丐尊了解的深入,我越来越感觉到有对夏丐尊作专题性研究的必要性。2007年,我的这个想法得到了恩师王嘉良的肯定,他鼓励我为夏丐尊写评传,并在框架搭建、研究方法等方面给了我很好的指导,感谢恩师!

然而,最初的研究却并不顺利。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材料的搜集。我试图能对夏丐尊作品作全面的研读,但因为还没有关于夏丐尊的全集出版,材料搜集难度很大。在此,我要感谢春晖中学严禄标老师和上虞政协退休的王克昌老师,感谢他们为我所提供的无私帮助,他们送我的宝贵资料为我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同时,我也要感谢海峡对岸的台湾学者张镗锖,是他从台湾为我寄来许多珍贵的材料,让我能较好地了解到台湾关于夏丐尊研究的情况。

研究过程中,我曾经与夏弘宁先生取得联系,想当面求教关于夏丐尊评传的撰写意见。遗憾的是,因为当时夏弘宁先生身体状况欠佳,婉谢了我的请求,但同时他推荐我向上虞图书馆的葛晓燕老师了解相关信息。如今,夏弘宁先生已经不幸离世,随祖父魂归故里,但我还是要感谢夏弘宁先生,正是他的推荐,使得我开始了与葛晓燕老师的交游往来,她不仅根据夏弘宁先生委托,给我看了珍贵的研究史料,还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及时为我提供相关信息,帮助我完成这项研究工作。书稿也得到了夏弘宁先生的爱妻王洁女士和大儿子夏光淳先生的热情支持!在此,我一并向他们表示感谢!

当然,我也要感谢刘家思教授,是他将我带进这个课题组,并给我恳切的指导意见,督励我完成课题;感谢邹贤尧教授对我书稿的意见,感谢越文化研究所所长谢一彪教授为我们课题组所做的一切!

由于能力水平的关系,本书能否如愿反映夏丐尊人生全貌,切实展示他的风采,是我内心有所忐忑的地方,恳请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傅红英

2012年5月1日于白马湖边

目录

引言

总论

 一 为教育家的夏丐尊

 二 为散文家的夏丐尊

 三 为出版家的夏丐尊

 四 为翻译家的夏丐尊

第一章 家世与童年(1886—1892)

 一 故乡上虞

 二 夏家台门

 三 童年生活

第二章 受教经历(1893—1907)

 一 读书应试之路

 二 中西书院的苦读

 三 绍兴府学堂

 四 东瀛所获

第三章 浙一师时期(1908—1920)

 一 两级师范学堂

 二 浙一师风潮

 三 初露教育才华

第四章 白马湖岁月(1921—1924)

 一 五四落潮后的寻觅

 二 南有春晖,学在民间

 三 教育理念的熔铸:“爱的教育”

 四 白马湖作家群班首

 五 告别春晖

第五章 立达时期(1925—1928)

 一 梦圆立达

 二 复旦与暨南

 三 《一般》

 四 乡土记忆

 五 妇女观

第六章 “开明”时期(1928—1937)

 一 开创开明风

 二 《中学生》

 三 《国文百八课》及其他

 四 佛教因缘与晚晴护法

第七章 战时文人(1937—1946)

 一 南屏女中

 二 抗日救亡

 三 杂文创作

结束语 德音无已,欲造平淡难

夏丐尊年谱简编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20世纪,夏丐尊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在教育、文学、翻译、出版等领域的贡献以及与众多文化名人的密切往来,在文化精神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夏丐尊曾经辗转上海、绍兴和日本去求学,却因种种原因连一张中学毕业文凭也没有获得。他凭借自学,最终成为一名教育志士。夏丐尊将教育当作英雄的事业来从事,并以宗教式的热情为之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他以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对学生施行爱的教育,被学生亲切地尊称为“妈妈式的教育”,曾经感动过无数学生,令他们终身难忘;他的情爱教育理论如一泓清泉流进了现代教育者的心田,滋润了学生的心灵;他大胆探索语文教育改革所总结出的经验,迄今仍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值得学习的宝贵财富。

在现代作家中,夏丐尊的创作数量不多,且以散文为主,被收集在《平屋杂文》里,但是他却以一篇《白马湖之冬》铸就白马湖风骨,成为白马湖散文的正宗之作。以他为首的白马湖作家群,他们狷介的人格、清新的创作、素朴的文风以及相近的文艺思想所构建的白马湖人文精神成了中国20世纪文化史一个重要的存在,“白马湖”也因此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学意象而隔海蔓延,成了现代文人诗意的心灵栖居地。

夏丐尊出版不忘教育,其编辑出版工作与教育生涯始终密切关联。夏丐尊住平屋写平屋杂文,持平民思想,他甘愿平凡,坚守平淡,可对教育事业却从不含糊,有强烈的岗位意识,坚持精英立场,注重对青年人精神食粮的补充。夏丐尊主持的开明书店将中学生等青年读者设定为自己的读者群,以提高他们人文修养为出版目标。夏丐尊真诚友善、踏实稳健、勇于开拓的作风是“开明风”形成的基础。

夏丐尊留日时间不长,却因此打下了很好的日语基础。教育之余,他积极通过日语翻译外国优秀作品给青年读者补充精神食粮。夏丐尊翻译的《爱的教育》再版高达30多次,影响力空前。他的其他介绍性译作,也深受读者欢迎。

此外,夏丐尊还是一个佛光烛照的平屋居士,他真诚虔敬而又悲天悯人,为人宽容仁厚、充满爱心,他爱国、爱民、爱青年、爱朋友。夏丐尊一直资助弘一弘法事业,自己也曾茹素念佛,甚至亲自翻译佛经,宣讲佛法,为20世纪佛学作出了很大贡献。

基于夏丐尊在20世纪文学、教育、翻译、出版等领域中的影响力,夏丐尊经常会被人们提起,也一直被人怀念。然而,遗憾的是,和20世纪许多文化名人相比,夏丐尊犹如白马湖边的平屋,平凡、平实、平淡地存在着,总有人在门口经过,也有人会进去感慨一番,却终究鲜有人驻足认真揣摩、仔细研究。学界对夏丐尊的研究还很寂寞,深入全面的则更少了。

关于夏丐尊及其作品介绍,海内外都不容乐观。台湾教科书上虽然一直都有夏丐尊的作品,且50年代以来,夏丐尊的各类文集也以不同方式在台湾出版,门类众多,但多数以夏丐尊选集为主,有一部传记,是大陆学者陈星写的《平凡·文心——夏丐尊》(台原出版社1982年版)。国内关于夏丐尊及其作品的介绍,一方面中小学教材基本没有涉及;另一方面,出版的文集比台湾更少,比较全面的主要有《夏丐尊文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其余多数为单一性文集,如《夏丐尊散文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夏丐尊散文精选》(夏弘宁选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等,传记主要有夏弘宁的《夏丐尊传》(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和王利民的《平屋主人——夏丐尊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两本传记。迄今为止,还没有关于夏丐尊的全集出版。

研究夏丐尊的专题论文,国内公开发表的主要有:谭桂林《夏丐尊与佛学文化的关系》(《安徽教育学报》1994年第1期)、田瑞云《夏丐尊教育思想中的宗教精神》(《泰山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朱文斌《生活的艺术化——评夏丐尊的<白马湖之冬>》(《名作欣赏》2007年第7期)、童尔男《论夏丐尊散文的客观性倾向——从夏丐尊散文的“对话体”现象说起》(《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关名朴《夏丐尊语文教育思想研究综述》(《四川教育学报》2006年第7期)、孙海林《夏丐尊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研究》(《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3年第2期)、翟瑞青《略论夏丐尊的情感教育》(《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魏杰《现代文章学的奠基人之一——夏丐尊》(《殷都学刊》1988年第4期)、周振甫《从编字典看夏丐尊先生的为人》(《辞书研究》1986年第4期)。此外,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李林撰有硕士论文《夏丐尊语文教育思想新探》、华东师范大学程稀撰有博士论文《夏丐尊语文教育思想研究》。专著主要有程稀的《夏丐尊与现代语文教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台湾关于夏丐尊及其作品的专题研究主要有:覃思《读夏著(文章作法)一得》(《中国语文》第43卷第3期,1981年3月)、简宗梧《愧对行云一高僧——评夏丐尊散文“生活的艺术”》(《师友》第222期,1985年12月)、何永清《夏丐尊文心述要》(《中国语文》第454期,1995年4月)、陈幸蕙《国文爆米花:书香手札——关于夏丐尊的三篇文章》(《明道文艺》第285期,1999年12月)、王昌焕《夏丐尊“生活的艺术”修辞策略》(《国文天地》第17卷第2期,2001年7月)、何永清《“风”言“风”语——(白马湖之冬)析赏》(《国文天地》第18卷第8期,2003年1月)、陈信元《夏丐尊——评价夏丐尊散文创作》(《自由青年》第82卷第1期,1989年7月)、杨昌年《具象与情绪——夏丐尊散文》(《国文天地》第145期,1997年6月)、耿秋芳《谈白马湖作家——夏丐尊散文风格》(《国文天地》第18卷第10期,2003年3月)等。另外,台湾师范大学陈玉芳撰写硕士论文《夏丐尊、叶圣陶的读写理论研究》、台北政治大学中文研究所杨舒惠撰写的硕士论文《夏丐尊及其作品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从夏丐尊教育思想、散文艺术特色分析、读写指导方法等角度展开,偶有涉及夏丐尊与佛学文化的研究,对夏丐尊的研究评论往往不够全面。相比较而言,杨舒惠撰写的硕士论文《夏丐尊及其作品研究》当属于这些研究中对夏丐尊较为全面的研究,研究重在分析夏丐尊思想与文学、教育理念、作品特色、风格成就,论述有自己的见解,但在全面性和深刻性上略嫌不足。

夏丐尊以其在20世纪促进人文教育、推动文化建设的影响之大,而研究者却如此寥寥,这是一个应当引起人们深思的现象。笔者在研究白马湖作家群过程中,随着对夏丐尊作品阅读的深入,对其思想为人及文化贡献的进一步了解,夏丐尊的印象在脑海里逐渐清晰完整起来。在此,笔者试图从故乡上虞入手,在分析夏丐尊所处文化背景对其思想形成所起作用基础上,全面梳理夏丐尊在教育、文学、出版、翻译及其对佛教文化所作出的贡献,并力求能予以较为切实而准确的评述。

内容推荐

夏丏尊,一个从封建时代走来的秀才,不因乡试失利而苦闷,却为能接触新思潮而喜悦。夏丏尊亲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参与了 “木瓜之役”和“浙一师风潮”, 是令当时顽固势力恐惧的“四大金刚”之一。夏丏尊一生始终坚持以宗教般的热情投身教育事业,并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他在教育、文学、翻译、出版等领域的贡献以及与众多文化名人的密切往来,在文化精神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夏丏尊评传》从夏丏尊的家世童年、受教经历入手,全面深入地评述了为教育家、散文家、出版家、翻译家的夏丏尊在浙一师时期、白马湖岁月、立达时期、开明时期和抗战岁月等不同时期为教育文化出版事业所做出的卓著贡献。

《夏丏尊评传》由傅红英编写。

编辑推荐

傅红英编写的这本《夏丏尊评传》试图从夏丐尊的故乡上虞入手,在分析夏丐尊所处文化背景对其思想形成所起作用基础上,全面梳理夏丐尊在教育、文学、出版、翻译及其对佛教文化所作出的贡献,并力求能予以较为切实而准确的评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夏丏尊评传/越文化研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傅红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114612
开本 16开
页数 3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7
出版时间 2012-12-01
首版时间 2012-12-01
印刷时间 2012-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6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9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1: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