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P2P向死而生(科技投行赢得大未来)(精)
内容
编辑推荐

陈文所著的《P2P向死而生(科技投行赢得大未来)(精)》站在小额信贷与互联网金融从业者的角度,梳理了P2P模式的发展历程,还原了国内P2P从疯狂到毁灭的短暂历程,并从资产端、资金端、创新模式与产业融合四个角度,探寻P2P模式的未来。既回顾了P2P国内外的历史,也从小额信贷视角出发,讨论了互联网金融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内容推荐

2015年年末的e租宝事件成为“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里程碑。在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启动、监管办法落地之际,P2P这一小额信贷和互联网结合的时代宠儿的未来如何?是昙花一现走向毁灭,还是痛定思痛,在创新与变革中迎来涅槃重生?

《P2P向死而生(科技投行赢得大未来)(精)》作者陈文作为P2P行业的长期观察者,兼具自律监管、理论研究以及实际操作经验,梳理了P2P国内外发展历程,还原了P2P从兴起到疯狂再到冷静的全景,认为P2P创新更多应被界定为投资银行模式的衍生。此外,作者从产融结合的角度,探索了P2P的创新方向。

目录

赞誉

推荐序 曹凤岐

前言

第一部分 P2P:“点对点”模式的解析

第1章 P2P模式的兴起  

 第一节 P2P的前身:小额信贷  

 第二节 P2P的最初模式:Zopa与Kiva  

 第三节 P2P的技术内涵:超越小额信贷  

第2章 P2P的进阶:互联网投资银行  

 第一节 Lending Cub的模式打造  

 第二节 P2P:金融脱媒3.0的开端  

 第三节 科技投行:应用大数据的P2P  

第3章 P2P:延续性创新的金融形态  

 第一节 “互联网+”中的破坏性创新与延续性创新  

 第二节 P2P的创新界定:更多是延续性创新  

 第三节 P2P估值回归与创新反思  

第二部分 P2P:国内商业模式之殇

第4章 国内P2P模式的演进

 第一节 国内P2P创业的激荡历程 

 第二节 国内P2P的主流模式  

 第三节 国内P2P商业模式的痛点  

第5章 e租宝事件及P2P模式之殇  

 第一节 e租宝事件解析  

 第二节 e租宝事件对于P2P行业的影响  

 第三节 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与P2P监管  

第三部分 P2P:国内模式再创新

第6章 项目资产端的创新 

 第一节 以项目资产解读国内P2P商业模式  

 第二节 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的探索 

 第三节 P2P向一站式金融发展的可能性  

第7章 资金获取端的创新  

 第一节 国外P2P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国内P2P机构投资者的现状分析  

 第三节 P2P企业与传统金融合作寻求共赢  

第8章 创新展望:P2P与产业的融合  

 第一节 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时代产融结合新形式  

 第二节 互联网企业:互联网时代产融结合主力军  

 第三节 P2P创新中的加法与减法  

后记

试读章节

相比较投资人之间发生借贷关系而言,作为信用中介,商业银行的存在意义在于三点:

第一。收集信息并对于贷款进行监督。在直接发生借贷关系行为中,由于搭便车问题,没有出借人会仔细甄别借款人是否靠谱,也没有出借人会愿意付出巨大成本去监督借款人的履约行为。银行中介的存在,一是能够事先甄别借款人是否靠谱,降低逆向选择问题;二是能够监督借款人履约还款,降低道德风险问题。这里面产生的银行中介成本由所有出借人平摊,最后附加到借款人利息支出中。

第二。流动性转换与期限转换。在直接发生借贷关系行为中,如果没有一个二级转让市场,出借人只能持有其债权项目到还款期,无法提前变现。而在银行的实际经营中,往往是存在大量期限错配,短借长贷,提高储户债权资产的流动性。除此之外,银行往往还允许出借人在放弃定期存款收益的前提下提前赎回债权,更是提高了债权的流动性。

第三,风险分散与信用转换。在直接发生借贷关系行为中,由于出借人寻找借款人存在成本支出,往往只能将资金投向少数信贷项目,一旦出现违约,出借人将面临巨大损失。而在银行的实际经营中,储户的资金往往投向大量项目,储户购买的产品可以视为银行所有债权项目打包拆分的份额,其资金的信贷风险被充分分散化了。同时,储户承担的个别项目风险转换为银行兜底能力风险,从而实现信用转换。(二)商业银行中介信贷模式的问题

商业银行的兴起在推动西方经济自文艺复兴之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到了20世纪,商业银行信贷中介模式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具体表现在:

第一,效率低下。在传统商业银行中介信贷模式下,借贷的效率取决于商业银行服务的效率。不可否认,商业银行的诞生曾经有力地降低了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提高了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但在新技术不断涌现、企业与个人金融服务需求不断升级的当下,商业银行的服务效率捉襟见肘,尤其是在服务小微企业和个人消费者方面。收益覆盖成本问题一直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第二,危机频繁。在传统商业银行中介信贷模式下,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于作为中心而存在的商业银行身上,一旦商业银行出现问题,金融体系就会面临崩溃。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股票市场泡沫崩溃使得商业银行陷入困境,大量商业银行的破产与规模缩减使得整个社会的信贷量大幅度下降,进而导致美国实体经济的衰退。为防范金融体系的风险,美国政府通过《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案》,切断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联系,从而保障商业银行这个社会信贷大动脉枢纽的安全性。但美国20世纪80年代爆发的储蓄银行危机说明了商业银行中介信贷模式的固有缺陷。2007年爆发的次债危机更是将这一缺陷凸显出来。P21-22

序言

P2P的产生缘于小额信贷线上化,而国内大多数P2P平台实质上办成了信用中介,它们可以被看作未持有牌照的网络小额贷款公司。监管机构对于P2P信息中介的定位与P2P大多办成信用中介的现实存在冲突,P2P行业的整体转型无可避免。从美国金融市场来看,Lending Club这样的P2P平台推动的是个人消费者的脱媒,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由于中国的垃圾债券市场仍不存在,国内P2P平台承担着推动中国小微企业与个人消费者脱媒的双重重任,作为信息中介的P2P平台应当向投资银行模式积极转型。在金融科技浪潮中,P2P大量应用互联网科技手段开展业务则有望打造“科技投行”。

在这本新书中,笔者一方面试图勾画出P2P的模式演进,回答为什么之前的P2P模式是一条死路,而未来的P2P应该如何运作;另一方面,笔者试图与读者分享这3年对于包括P2P在内的互联网金融的一个整体评估,评估结果包括两点:

第一,包括P2P在内的互联网金融应当更多地提倡延续性创新,而非破坏性创新。互联网金融提倡破坏性创新带来了两种恶果:一是树敌过多,使得传统金融缺乏安全感,传统金融困惑于互联网金融是不是会革自己的命,双方的合作浅尝辄止,并未深入开展;二是创新畸形,金融市场的体量越来越大,金融危机给实体经济带来的负的外部性越来越明显,金融市场的破坏性创新带来的可能是许多颗随时引爆的原子弹,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可能万劫不复。按照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官方实际上也是将互联网金融更多地视为传统金融可以大有所为的延续性创新,相应的监管也基于现有监管框架。

第二,包括P2P在内的互联网金融本身不应当是独立的金融业态,而是产融结合的手段。商业银行为什么没法开展好互联网金融业务,而蚂蚁金服反而成为互联网金融的标杆性企业,根本原因在于商业银行开展互联网金融缺了相关产业的支撑。互联网金融本身不会对传统金融带来威胁,而产融结合的去传统金融中介化才是对传统金融的真正威胁。要开展好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企业就必须补足短板,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花大力气构建电子商务平台也是一种补短板的体现。产业短板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先前绝大多数P2P平台都不具备核心竞争力。这些平台为做互联网金融而互联网金融,没有产业的支撑,因此很难发展成阿里小贷这样至少在自身场景内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模式。值得欣慰的是,部分平台已经在积极布局场景化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等,将金融服务与产业深入融合。

本书主要受众定位于包括P2P在内的互联网金融从业者,尤其是创业者。对于创业者,笔者也做了一些评估,希望在这里做些交流。在笔者看来,一个合格的引领时代潮流的互联网金融创业者首先应当是有理念、有坚持、有担当的人。

有理念是指在创业之前想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创业,这个创业项目解决了哪些商业痛点问题,实现了什么样的社会价值,而不是人云亦云,跟风创业。创业项目的差异源自理念的差异,如果在着手创业之时,内心一点理念都没有,这个项目能够走多久也就不难想象。做这样没有理念的项目只是在浪费社会资源,虚耗自己宝贵的生命。

有坚持是指在创业过程中能够百折不挠地坚持下去。任何时代、任何行业,创业绝不可能是平坦大道,金融创业则更是困难重重。早些年,民间金融创新的头上一直悬着非法集资的利剑,这些年由于政府对于金融创新的开明态度,已经很少看到有对相关事件过于严厉的处分,但政策门槛不会消失。在国内金融市场越发开放的当下,金融创业需要不忘初衷,贵在坚持。

有担当是指在创业失败后勇于担当。金融创新失败存在一定负面的外部性,创业者并不能只想着创业成功自己摘得胜利果实,创业失败就由政府来买单。创业者应当肩负道义与责任,牢牢树立对于投资人负责的意识,才能有效约束自己,不会只顾把摊子铺大,好尾大不掉、大而不倒,把失败的成本转嫁给全社会。

最后,在监管政策落地之际,笔者想对广大P2P从业人员说的是:我们先前所认识的P2P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死去,未来还能存活的P2P必然有所不同,活下来并做大做强的平台必然会以全新的商业模式扎根于实体产业。

陈文

北京大学新金融和创业投资研究中心

后记

笔者对于P2P的研究始于2013年年初。在2013年下半年监管机构对于P2P开展调研,行业发展步人规范化已成定局之际,笔者制订了一个P2P三部曲的研究计划:从2014年开始,以三年为期,每年上半年推出一本P2P研究书籍,分别针对学界、投资人、从业人员。针对学界、投资人的书籍都按照时间计划出版了;针对从业人员的这本新书,由于中途借调监管机构和行业自律组织近10个月,有所耽误,好在能够赶在2016年结束之前出版。

这本新书是笔者P2P三部曲的最后一本,也算是对自己三年多研究的一个系统总结。本书的读者主要针对P2P从业人员,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除此之外,本书也希望给监管机构展示一个全貌的P2P行业,有助于监管政策能够理念结合现实;P2P投资人在阅读市场上的一些P2P概览性书籍后,也能通过本书做一个进阶的认识。

在这三年的P2P研究征集中,笔者有幸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青年才俊,合作完成了若干研究。2015年年初,笔者将这些有志新金融研究的博士团结在一起,共同发起了国内第一个新金融青年博士研究团体——百舸金融论坛。百舸金融论坛取意于“百舸争流”,我们这些博士试图群策群力,探索构建新兴金融业态的学术语言体系,推动新兴金融业态的健康发展。并站在学术角度积极提供监管政策建议,实践“经世济民”的经济金融研究初衷。目前我们共有50名联合发起人,覆盖经济、金融、管理、法学、计算机等诸多专业领域,毕业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大学、台湾政治大学以及海外名校等近20所国内外著名高校,就职于监管机构、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互联网企业、律师事务所以及高校等各大单位,成员具有非常强的代表性与互补性。

目前我们已经搭建了“百舸金融论坛”公众号,定期推送论坛成员原创或推荐的新金融领域的优秀文章,其中一些原创文章引起了业内较大反响。我们从2016年4月份开始定期线下开展的百舸分享会活动,每次确定一个主题,由具有相关实务经验的百舸成员做主分享,同时邀请业内人士做嘉宾案例分享,吸引了包括政府机关、监管机构、从业机构以及媒体朋友的广泛参与。此外,我们还与包括北京大学新金融和创业研究中心等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展开深入合作,计划定期发布若干研究报告。

百舸因新金融而生,其成长与成熟离不开新金融的发展。相信随着我们百舸团队的壮大、可供调动的研究资源的增加,一定能够为包括P2P在内的新金融行业提供更多智力支持。

书评(媒体评论)

传统金融机构和新兴互联网金融企业围绕资金端、项目端可以开展更加平等、更加多元化的合作。从业机构应充分利用协会自律组织的平台,建立利益相关者合作共赢、供需主体有效互动的生态理念,建设兼具包容性和竞争性的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和产业链。  ——陆书春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 秘书长

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在优化金融体系的同时,也带来了金融创新异化的问题。对于绝大多数P2P平台而言,在规范发展后,理应更加成熟,不再盲目追求“大而全”,更多将精力集中于打造“小而美”的项目资产供应商。  ——刘俏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副院长

P2P延续信用中介模式的畸形创新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引发了互联网金融的专项整治。作者将P2P定位为科技投行,推动小微企业和个人消费者的脱媒,为P2P信息中介模式的打造提供了有价值的新思路。  ——杨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 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

科技金融融合创新是移动互联网演进的必然结果。科技与金融融合吸引着互联网公司跨界进入金融领域,也驱动着商业银行持续创新。在这个流变共生的时代,大象不仅要跳舞,还要冲浪。  ——侯本旗 英凡研究院研究员

在P2P行业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的关键转折期,这本探讨P2P平台转型求生的著作,无疑给迷茫困惑中的新金融企业家们带来启迪。针对部分平台解决产品合规的需求,作者真知灼见地指出了可能的路径。  ——新望 经济观察研究院院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P2P向死而生(科技投行赢得大未来)(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1552642
开本 32开
页数 231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6-12-01
首版时间 2016-12-01
印刷时间 201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图书小类
重量 0.396
CIP核字 2016253488
中图分类号 F832.4-39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7
15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0:2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