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王安石/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
内容
编辑推荐

他钟情与山水,喜欢寻幽探胜,访友论文,曾写下“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千古名句;他是一个入世的政治家,内心始终充满了对新法成败的关注,但他的诗歌曾因精微而富于哲思的禅宗思想而走到一个新的境界;他学问渊博,博学强记,凡书“读一过则成诵在口,终生不忘”;他兴趣广泛……他就是王安石!

我们可以从他的诗歌中看出他的所有,让我们跟随这本诗词精品鉴赏一同走进王安石的诗歌世界吧!

内容推荐

王安石,是中国诗歌史上耀眼的星座之一,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半山春晚即事等许多传世名篇,书中先对王安石做了简介,继而选取了出城、河北民、登飞来峰、葛溪驿、明妃曲(其一)、明妃曲(其二)、示长安君、题西太一宫壁(其一)等22首代表作品,其中,每篇作品都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分为题解、句解、评解三个章节来分别介绍创作背景、用现代语文对诗词进行逐句意译、点评作品特色。

目录

王安石简介

出城

河北民

登飞来峰

葛溪驿

明妃曲(其一)

明妃曲(其二)

示长安君

题西太一宫壁(其一)

夜直

元日

泊船瓜洲

书湖阴先生壁(其一)

江山

钟山即事

悟真院

半山春晚即事

北山

午枕

梅花

韩子

读史

桂枝香(登临送目)

后记

试读章节

《明妃曲二首》作于宋仁宗嘉嘉佑四年(1059),曾引起很大轰动。当时著名诗人如梅尧臣、欧阳修、司马光、刘敞、曾巩等都有和作。这是其中第一首。北宋边患频仍,辽夏交侵,朝廷委曲求和,每年输出“岁币”百万。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对王昭君事迹的歌咏折射出他对时事的思考,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梅、欧的和诗中就直斥“汉计拙”,借汉言宋,批评宋室屈辱求和的政策。不过,王安石的原唱并没有赋予这个题材过多的政治内涵,而是从人生际遇的角度再现这千古悲剧,探讨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

【句解】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去国离乡,一往不返,佳人于此诀别生离之际,面容自然是憔悴而哀怨的。昔日那宜嗔宜笑的美丽面庞被泪水沾湿,秀发蓬乱,鬓角低垂,但她无心修饰容貌。“春风”,“春风面”的省略语,比喻美丽的容貌,语本杜甫《咏怀古迹》之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昭君的悲剧生涯始于选人汉宫,而“初出汉宫”、和番远嫁则是这出悲剧的高潮。作者直接将镜头切入这一场景,可见其剪裁功力之深厚。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她伤心地徘徊着,望着自己的影子自怜自爱,脸色苍白,没有生气。这句承上文,从动作神态上进一步刻画王昭君的憔悴失神。下旬将镜头转到观者的身上。汉元帝刘夷看到这伤心憔悴、姿容大不如常的昭君,仍然不禁被她的绝世美貌所打动,竟然抑制不住自己,几乎要失态。这是用烘云托月的手法,侧面衬托昭君之美。《后汉书·南匈奴传》对此场景的记载是:“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王安石揣摩昭君当时心理,敏锐地意识到“靓饰”是礼仪上的要求,但“丰容”却不符合人物的性格和当时的情态。所以他参照南朝江淹《恨赋》中“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的情境,着重写昭君眷恋故国的缱绻柔情。昭君“无颜色”之时其美尚且如此动人,那光彩照人时又当如何呢?诗人止笔于此,为读者发挥想象留下余地。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汉元帝在朝堂上送别昭君远嫁归来,越想越后悔。他责怪画师,说这样的美人平生从来没有见过,那些进呈给他的宫人画像到底是怎么画的!元帝不曾明白,绝色佳人的美丽不全在于五官位置,骨肉停匀,而更重要的是其内在的气质精神的表露。而这种神情意态,是绘画所难以表达的。在他的震怒之下,毛延寿等宫廷画师白白送了性命。

关于杀画师的记载,见《西京杂记》卷二:“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后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这些画师的代表为毛延寿,“画工有杜陵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云云。这个故事后世广泛流传。而在这首诗里,诗人虽用其事,却扬弃了贿赂画工的情节。“丹青难写是精神”,是王安石一贯坚持的美学观点。他采用小说家言,不是试图去考证评论史实,其意在于进一步刻画明妃的意态而已;同时又指出了她的失意是不可避免的,这便加重了悲剧的气氛。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正如欧阳修和诗中所说,“上马即知无返日,不须出塞始堪悲”。自离开故国的时候,昭君心中就已经明白此生绝不会再返汉宫。然而她仍然眷眷于汉,不改汉服。上句先打破了一切希冀,从而使下文“着尽汉宫衣”的情节得以不掺杂个人得失利害的因素,而表露为纯粹的爱国爱乡的真挚情感。比较白居易《王昭君》中“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之句,就可知两位诗人笔下的两个昭君,其思想境界的高下有云泥之别。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想寄个口信询问汉朝的事情,但交通阻隔,无人传递消息,只有每年鸿雁春秋时节往来于二地之间。“塞南”,边塞以南,指汉朝的疆域。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亲人从远方传来消息:“你就安心待在匈奴吧,不必挂念我们。你不要以为远在毡城,就觉得自己很失意。你难道没有看到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她倒是与皇帝近在咫尺了,但失去宠爱,幽闭在长门宫内,也是失意之人,与你又有什么区别呢?可见人生是否失意,不在于地理上的阻隔啊!”这是诗人设想的昭君家人慰藉她的词句。“毡城”,游牧民族居住的羊毛帐篷所组成的群落,这里指匈奴单于的宫廷。

评解

咏史诗贵在立意。诗人的两首《明妃曲》都是以识度超卓为旨归的。他不愿驻足于事物的表象,而从对前人定论、共识的反思中感悟人生、社会的规律。他用冷静从容的态度、直白刻露的手法、议论迭出的笔调,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严肃思考。

以议论入诗,不仅难在直截透辟,更难在议论与情景有机地交融,表现得含蓄蕴藉。此诗之所以高出众作,就是因为它既给人以哲理的启发,又不损害人物形象的亲切可感。王安石像是一个技术高超的剪辑师,他先撷取了昭君初出汉宫的三个镜头,写昭君之低徊顾影,写元帝之倾倒移情,写元帝之后悔迁怒;层层笔墨,烘托出昭君举世无匹的国色天香,又极度渲染出悲剧的氛围。其后,他没有对昭君数十年紫台朔漠的塞外生活加以形容和描述,而是引虚人实,即小见大,仅从“着尽汉宫衣”这一细节剥离出复杂难言的情感积淀。最后借昭君家人勉强宽慰的口吻,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清人方苞说:“此等题各有寄托,借题立论……公此诗言得意不在近君,近君而不为国士之知,犹泥涂也。”近人陈衍则认为,王安石此诗意在写神宗之不识才,君恩之不可恃,“乃荆公自己写照之最显者”,是诗人自伤身世际遇的作品。这些说法也有一定道理。但此诗既写于仁宗年间,则陈衍的说法就失去了根据。除了这些细节之外,方、陈等论者没有考虑到,诗人的思考固然是以自身的经历为基础的,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升华的层面。即如本诗,诗人力求从普遍意义上对人生道路加以探索,对命运加以反思,从而概括出一些普遍的社会现象,表达出一种深刻的人生见解。就像黄庭坚所说的,“辞意深尽无遗恨矣”,这才是《明妃曲》感人至深的关键所在。P31-33

序言

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早在三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创作出了以“诗三百”为代表的优秀诗篇。此后每个历史年代,诗歌创作都结出丰硕的成果,其中不少名篇名句脍炙人口,传诵至今。“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书系选取了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诗人、词人的优秀作品,并加以详尽通俗的译注、评解,试图将古代中国人创造的最可珍贵的文化瑰宝介绍给当代海内外读者。

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手法上,都对中国后世诗坛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诗歌至唐代而达到高峰,呈现出后人所称誉的“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而从李白、杜甫等诗人身上,从他们留下的诗歌中,不难看出“风”“骚”以来优秀传统的回响。他们都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关注国家、社会、民众等问题;而这种主题,往往是诗人通过自己的人生境遇和心灵历程去感悟,通过描绘自然界山川万物、人间世事民情来体现的。在唐诗的辉煌之后发展起来的宋代诗歌,成就也相当高,但最能表现宋代文学特殊成就的是词。宋代优秀的词家把这种长短句诗体运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那或慷慨激昂、或委婉凄清的词作,今天读来仍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以说,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神采的篇章。

中国古代诗歌注重抒情、写景,善于表现友情、亲情、爱情、乡情,以及其他复杂细微的个人情感。这形成中国诗歌又一个强大的传统。在儒家思想影响下,中国诗歌几乎从一开始就具有“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特点,情感的表达比较内敛含蓄,有别于西方的诗歌风格。与此同时,中国诗人们又强调“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善于通过各种艺术手法传达言外之意,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想像空间。古代诗词中的优秀之作往往写得深情宛转,富于形象性和音乐性,诵读这些诗词,可以受到多层次的艺术感染和美的熏陶。古典诗词还善于表现自然之美及人与自然的融合。古人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书系中的每首作品,都配以当代画家根据诗词意境绘制的中国画,通过欣赏这些诗、画,可以更深刻地领悟到中国古代艺术作品中的诗情画意,品味其艺术之美。

除了“诗情画意”的特色外,本书系以各位诗人、词人单独成册,以更清楚地展示其不同的个性和艺术风格;各分册包括诗人、词人简介与作品赏析两部分。对每篇作品的赏析,又分为题解、句解、评解三个章节:题解交代创作背景;句解用现代语文对诗词进行逐句意译,对某些难懂的字词作注释;评解部分则提要钩玄,对作品特色进行点评。我们的本意,首先是帮助读者减少阅读中的文字障碍,继而是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写作技巧。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把汉语升华到至美至纯的境界,足以使每个中国人感到自豪。这些作品是联接所有炎黄子孙思想、情感的文化纽带,无论身在国内,还是身在海外,优秀的诗歌对读者的感召力都是相通的。一个喜爱祖国传统文化的人,可能会不断地接触和学习祖先的这些遗产。久而久之,这些优秀文化中的一部分会积淀下来,构成每个人头脑中一道美丽的艺术长廊,不断给人以教益、激励和艺术享受。我们期望,本书系所介绍的诗词名篇能够成为这道艺术长廊的组成部分。

本书系介绍的诗人、词人,如唐代的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商隐,宋代的苏轼、秦观、李清照、辛弃疾、陆游,还有东晋的陶渊明、五代的李煜、元代的萨都剌,等等,都是中国诗歌史上耀眼的星座。他们都各有很多传世名篇,限于篇幅,书中每人只选取了二三十首代表作品。由于我们水平有限,书中会有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敬请读者朋友提出宝贵意见。

后记

萌动请人编辑出版一套独特的中国古典诗词赏读书籍的念头已久,没想到与五洲传播出版社的同志谈起,一拍即合。

社会上已出版的古典诗词类图书琳琅满目,这套书如何称其“独特”呢?我们的设想是:

一、每位诗人、词人独立成册。这便于选择最有代表性的诗词名家,集中介绍他们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便于读者体会和研究每位诗词名家的风格和文采。

二、撰写人物简介。每分册前面都有一篇诗人、词人的生平介绍,其内容要比常见的“三言两语”的介绍更翔实、更丰富。不仅叙说诗人、词人的身世际遇,而且对其创作成就、艺术特色也尝试作简明的评说。孟子日:“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说的是欲深入理解一个人的作品,就应该对这个人及其时代有一定了解。由于年代久远,大多诗家词人并非贵胄世家,其历史资料零散缺失,有些问题学术界尚无定论,比如李白的家世和出生地,至今仍是个谜,有多种说法。由此可见,“知人论世”并非易事。对此,我们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尽可能吸纳目前的研究成果。

三、“三段解”方式。对书中的每篇作品,均采用题解、句解、评解的手法进行评析和赏读。古典诗词文辞精粹,含蓄内敛,善于通过各种艺术手法传达味外之旨、韵外之致。以“三段解”的方式对诗词逐题逐句地进行意译和评解,雅俗共赏,对大家深入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体味其中的文化意蕴,力图给出些许提示。

四、以画配诗词。每首诗词作品,都配以当代画家根据其意境专门绘制的国画,以期诗情画意,相得益彰。其中不乏程十发、顾炳鑫、刘旦宅、华三川、范曾、戴敦邦等名家手笔。部分画作,是画家先前发表过的;绝大多数的作品,则是邀请画家特意为本书系创作的。

有了这样的设想,下一步的关键在于能否请到合适的作者。五洲传播出版社为本书系约请作者的门槛颇高:首先须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有较深学术造诣;其次是能厚积而薄发,有深入浅出的文字表达能力。应该感谢的是,一批年富力强的学人加入了编写队伍。由于他们的辛勤劳作,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套《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

李冰

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王安石/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健松//张健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五洲传播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512235
开本 16开
页数 1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5
出版时间 2008-07-01
首版时间 2008-07-01
印刷时间 200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2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