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血腥的谋杀--西方侦探小说史
内容
编辑推荐

MWA大师奖、CWA钻石匕首奖得主朱利安·西蒙斯代表作。

一部最权威、最经典的世界侦探文学史。

英国犯罪作家协会及美国推理作家协会评选“世界百佳推理小说”均以《血腥的谋杀》为蓝本。

纵览侦探小说发展历程评析侦探文学大师名作。

阿加莎·克里斯蒂、埃勒里·奎因、P.D.詹姆斯、多萝西·塞耶斯、等近百位大师盛赞此书。

内容推荐

MWA大师奖、CWA钻石匕首奖得主朱利安·西蒙斯代表作。

《血腥的谋杀》详细讲述了侦探小说的始末,第一次从文学史的角度探讨了侦探小说形成的背景、发展情况、拥有读者的原因以及几个主要作家的特点,是一部优秀的推理史。

不同于某些编年体的史书,它以时间为线,以流派为纲。读者对于这一类型文学的发展进程一目了然。在叙述历史之外,又以作家为条目进行了简单而深刻的评价,并带给读者关于三个世纪以来的侦探小说、犯罪小说、警察程序小说、间谍小说、冒险小说、惊悚小说和闲适小说的权威观点。

《血腥的谋杀》这本好书在侦探迷中十分知名,它发掘出了那些被忽视的或被遗忘的作品和作家。当然,阿瑟·柯南·道尔爵士、阿加莎·克里斯蒂、达希尔·哈米特、多萝西·L.塞耶斯,以及其他所有创造出我们喜欢的犯罪文学作品的伟大名字也在本书中有详细阐述。

目录

第三版序言

定场诗

第一章 侦探小说是什么 为什么读侦探小说

第二章 两种源流:葛德文、维多克、坡

第三章 狄更斯、柯林斯、加博里奥:模式形态

第四章 空白期

第五章 歇洛克福尔摩斯

第六章 短篇小说:第一个黄金时代

第七章 长篇小说的兴起

第八章 黄金时代: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第九章 黄金时代: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第十章 美国革命

第十一章 西姆农和梅格雷

第十二章 犯罪小说新浪潮

第十三章 短篇犯罪小说的变迁

第十四章 犯罪小说和警察小说

第十五章 多产作家和畅销作家、异色作家和一书作家

第十六章 间谍小说简史

第十七章 再窥水晶球

第十八章 补遗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犯罪小说

第十九章 索引

试读章节

美国人安娜·凯瑟琳·格林(1846—1935)是第一位创作侦探小说的女作家。她的((利文沃兹案》获得了巨大成功,也许一部分是因为性别的原因,还有一部分是由于她熟悉法律和罪犯相关问题(她的父亲是一位刑事律师),人们也一定会赞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鲜有侦探小说问世。这个故事单调但充满浪漫色彩:利文沃兹先生遇害之后,怀疑的对象从利文沃兹的一个妹妹转向另一个妹妹,其中有不少虔诚、醒世的段落,只有那些最有耐性的读者才能看完。(这本书是斯坦利·鲍德温首相喜欢的侦探小说,人们可以将此视作政治家文学品味差的证据之一。)那位可爱的侦探埃比尼泽·格雷斯挽回了一些局面,他是布克特或者卡夫的工作狂版。格雷斯是一名城市侦探,坦白地说,他从来都不能算是绅士。“不是让我怀疑而是叫我侦查。”侦探在书开头某处说道。他确实做了大量侦查工作,但是他的推理却经不起推敲。不过有些例外,比如他针对一把枪管擦过但是子弹轮转盘上有污迹的手枪做出的推理。格雷斯看出作案的不是女性。‘你知道哪个女人会擦枪吗?或者有哪个女人懂得擦枪?没有。她们可能会开枪,而且确实会这样做;但是开过枪之后她们不会去擦枪。”书中还有一两处让人感兴趣的地方,比如将笔迹反过来看以及非常详尽的医疗证据。不过,作为故事来说它过于乏味。格林还写了许多侦探小说,其中有些主角也是格雷斯,但是我看过的那些都和《利文沃兹案》一个水准。

塞缪尔·朗霍恩·克莱门斯(1835—1910),或者叫他马克·吐温更有名些,他与侦探小说的关系并没有某些美国崇拜者所宣称得那么紧密。不过,吐温确实对侦查技巧有相当大的兴趣。埃勒里·奎因曾经指出,《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1883)有一章论及指纹作为鉴定身份的方法,《傻瓜威尔逊》(1894)中指纹鉴定身份更是情节的转折点。那个时候加尔东的《指纹》刚刚发表,美国警察采用指纹术则要到很久以后,吐温便意识到指纹的重要性,这在同时期作家中是独一无二的。《案中案》(1902)是吐温的最后一篇涉及侦探的作品,其中对全知的歇洛克·福尔摩斯做了一番戏谑。

回想起来,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1850—1894)没有认真地尝试创作侦探小说似乎有点奇怪。相比紧凑的情节,史蒂文森更喜欢短篇故事,对警察工作也不感兴趣,但是他往往不由自主地营造神秘气氛,偏爱介乎探险和犯罪之间的边缘领域。虽说史蒂文森和继子劳埃德·奥斯本一起创作的几本书都是在这种边缘徘徊,但是他从来都没真正跨人犯罪领域。《错箱记》(1888)中戏仿了法国侦探小说的一些荒唐的情节,诸如尸体在不同的地方出现,有个人物以“谁把锁放了回去”这个精彩的名字为标题写了一篇侦探小说,从而制造了一出闹剧。《新天方夜谭》(1882)由关系松散的数篇故事连缀而成,应该属于惊悚小说类别,尤其是《自杀俱乐部》,以牌决定自杀和谋杀的方式,还有一篇开头场景受到亨利·詹姆斯的称赞,一个年轻人进入“在莱斯特广场附近的一家牡蛎小酒馆”,带着两个随从,他们手上都端着—盘奶油酥饼,强迫客人把酥饼吃下去。《失事船》是惊险小说和冒险小说的杂合体,含有神秘的成分,与《金银岛》和《甘油炸药》截然不同。可是,史蒂文森被神秘事件中的传奇浪漫成分所吸引,并不关心推理。他所写的一篇讨论《失事船》的短文中清楚地表述了自己的想法,他拒绝承认那是一部“警察小说或神秘小说”,因为那类小说“(有着)伪善而肤浅的外表,这似乎是它不可避免的缺陷”,所以结论是“尽管吸引人,却不能登上大雅之堂,就像一场象棋比赛,而不是艺术作品”。对很多侦探小说来说,这都可视作生动的评价,而不仅仅针对史蒂文森时代的侦探小说。

这二十年里几乎没有什么重要的作品。人们可以感觉到,某种艺术形式在等待合适的媒介。这种形式就是侦探小说,即通过一系列线索进行侦查的小说。中心人物也有了,就是那些贵族侦探或普通侦探,他们能点亮人们的理智之光或者知识之光。在十九世纪最后二十年里,由于印刷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出现了完美的媒介——流行期刊。它们售价低廉,刊登大量小说和非小说,虽然内容轻松、大部分价值不高,但是一般认为作品质量在便士小说和一角小说之上。

“我是个普通人。我知道普通人需要什么。”乔治·纽恩斯如是说。他于—八八○年创立了《点滴》周刊,这是一份便士报纸,选摘从其他期刊、书籍和报纸上收集来的多少有点知识性或者趣味性的文章,也刊登读者投稿。这种模式逐渐繁荣起来,阿尔弗雷德·汉姆沃斯的《答案》和西里尔·皮尔森的《皮尔森周刊》也效法并加以改进。_八九一年纽恩斯用《点滴》的部分利润投资创办了更有抱负的出版物——《海滨杂志》。它以成功的美国杂志《哈泼斯》和《斯基伯纳》为楷模,要求每一页上都有一幅图片,文章大都具有水准、趣味十足。一八九一年一月份首次发行就卖了三十万册。七月,《海滨杂志》刊登了第一篇福尔摩斯短篇小说。这是一系列六篇故事中的一篇,主编格林豪·史密斯付给伦敦西区德文郡路二号的A.C.道尔医生每篇三十畿尼稿酬。当被要求撰写第二个系列的时候,道尔把稿酬提高到每篇五十畿尼。杂志方面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数目,反而令他十分惊讶。

福尔摩斯短篇小说一出现,编辑、读者和作者都半清醒地意识到侦探小说已经找到了在流行文学中应有的位置。一桩犯罪或者预谋犯罪、一个谜团、通过侦探本领获得的解答,这些都将出现在几千字的文章里。公众反应迅速。《海滨杂志》的发行量很快达到了五十万册,并目保持多年。当时,《妇女家庭杂志》和《芒西杂志》是美国两份重要杂志,前者在十九世纪末发行量几乎达到—百万份,后者为七十万份。它们和《海滨杂志》没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但是都刊登了道尔的故事,《麦克卢尔》——作者曾经将美国巡回演讲赚来的五千美元投资给这家杂志——也是如此(一九○○年发行量为三十七万)。福尔摩斯故事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其他杂志也要求刊登类似作品,很快便有人着手创作。侦探小说第一个繁荣时期基本上是以短篇小说为载体,不允许、也不要求有太多的人物刻画,但是在创新方面可以无限延伸。一般来说具有创新性的天才作品往往会被后来巧妙的模仿作品所淹没,在福尔摩斯短篇小说中,道尔显示出了他的这种创新天分,但是歇洛克·福尔摩斯却从未被后人超越。差不多三十年里,短篇—直是犯罪小说的最主要的形式,数以百计复杂而巧妙的短篇小说问世。但是回头再看那些作品中巧妙的手法和意外的转折,不管是切斯特顿、福翠尔,还是弗里曼、奥希兹、波斯特,大都比不上福尔摩斯系列中的上品。P54-57

序言

本书于—九七二年首次出版,一九八五年进行了修订,重新评价了一些作家作品。此外,本书出版之后,又有作家开始从事创作或者崭露头角,因此在修订版中也进行了讨论。—九八五年版的最后一章中,我提出了一些预言,如今可以看出它们离靶心是近还是远。

目前这版,我在“补遗”这一章里讨论了知名作家的最新作品,以使《血腥的谋杀》赶上时代步伐。我也分析了如今犯罪小说的主要趋势——说得婉转点,有的观点可能未必受到赞同。

这可能是最后一版,让我再重复一遍:这是一本侦探小说迷所写的书,而非学术著作或是分类目录、百科全书,它记录了一位读者的热情和偶尔的失望。它是供阅读、商讨、争论和合理反驳的。最重要的是,我希望借此告诉新一代的读者:杰出的犯罪小说不仅仅是消遣,也是文学。

朱利安·西蒙斯

书评(媒体评论)

《血腥的谋杀》是侦探小说和犯罪小说最好的历史书。我认为它有着极好的阅读感觉。

——罗斯·麦克唐纳

犯罪文学的博学宝库!

——《二十世纪犯罪和悬疑作家》

朱利安·西蒙斯用这本书证明了自己是英国犯罪作家毋庸置疑的前辈。

——《星期日泰晤士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血腥的谋杀--西方侦探小说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朱利安·西蒙斯
译者 崔萍//刘怡菲//刘臻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303750
开本 32开
页数 3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1
出版时间 2011-10-01
首版时间 2011-10-01
印刷时间 2011-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106.4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0
148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