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国家、社群与现代地方小戏 |
内容 | 作者简介 王静波,山东泰安人,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1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12年访学于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研究领域为地方小戏、戏曲与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曾入选文化部戏曲艺术人才培养“千人计划”。著有《邹氏源流》《生肖文化》,发表《富有乡土气息的中国民间小戏》《笔下有人物胸中有舞台—范钧宏戏曲创作研究》《荷兰:让非遗在活态中传承》等文。 目录 序 绪论 章 对于“采茶戏”话语的知识考古学考察 节 对于现有知识体系的考察 第二节 对于古籍话语体系中“采茶”的考察 第三节 “采茶戏”的民间话语体系考察 第四节 采茶戏的“被命名” 第二章 赣南与粤北地域社会中的采茶戏 节 赣南与粤北地区的地理和人文环境 第二节 融入地方社会秩序的民俗艺术 第三节 成为俗民艺术的采茶戏 第四节 屡禁不止的近代地方小戏 第三章 “翻身”:成为人民的“新文艺” 节 采茶戏进城与改人、改制 第二节 走向“新戏剧” 第三节 为政治服务 第四章 面向“改革”:复兴与迷茫 节 多重变奏之下剧团人的处境和选择 第二节 采茶戏发展道路的进一步探索 第五章 另一种视野:社群的自我生长和发展 节 草台班子 第二节 多元构成的“趣缘”群体 第六章 新生态的形成:采茶戏在民间的多种表演样态 节 国家剧团在“民间”的立足策略 第二节 草台班与零散艺人的城市表演对象与空间 第三节 乡村演出的新生态 第七章 背道而驰的两种新方向:推向市场与“遗产”生成 节 体制壁垒的打破:“转企改制”政策的颁布与落实 第二节 “非遗”时代:地方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和“全民”的采茶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推荐 本书以赣南与粤北地区的地方小戏采茶戏为研究对象,将之放置在地域社会与时代语境当中,在影响其变动的因素中析出两个关键性力量——国家和社群,历时性地分析了它们是如何推动该小戏的生存和流变的,是一部较为系统和深入研究采茶戏的学术论著,对促进这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国家、社群与现代地方小戏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静波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9930917 |
开本 | 24cm |
页数 | 35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35千字 |
出版时间 | 2019-08-01 |
首版时间 | 2019-08-01 |
印刷时间 | 2019-08-01 |
正文语种 | CHI |
读者对象 | 戏剧研究人员、戏剧爱好者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636 |
CIP核字 | 2019114335 |
中图分类号 | J825 |
丛书名 | 青年艺术文库 |
印张 | 23.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5 |
宽 | 175 |
高 | 25cm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75.00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